超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
合集下载
CT、MRI检查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价值的比较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1 2 ( a ) 一 0 0 0 6 — 0 2
Th e Va l u e Of t h e r e l a t i v e l y Of CT a n d M RI Di a g n o s t i c
Z OU P i n g , Z E NG Hu a y o n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R a d i o l o g y o f t h e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o f J i a n g y o u S i c h u a n , S i c h u a n 6 21 7 0 0, C h i n a
An d me t h o d s S c a n n i n g w a s c a r ie r d . u s i n g C T a n d MRI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o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u s p i c i o u s h y p e r a c u t e c e r e b r a l i n - f a r c t i o n p a t i e n t s 。 t h e o b t a i n e d i ma g e a n a l y z e. Re s u l t s T h e o n s e t o f a c u t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wi t h i n 2 4 h o u r s a f t e r CT a n d MRI d i . a g n o s t i c r a t e wa s 6 1 . 2 % ,1 0 0 %. Co n c l u s i o n C T a n d MRI s h o w e d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t h e i ma g i n g c h a n g e o f d i f e r e n t l e v e l , e a c h h a v e 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h a s a c o mp l e me n t a r y r o l e .C T s c a n c a n b e u s e d a s i f r s t c h o i c e ,b u t o n s u p e r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n d d i a g n o s e d i n f a r c t i o n , t h e l o c a t i o n o f he t b l o o d v e s s e l , s h o u l d b e a n MRI s c a n , t h i s i s g o o d f o r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a n d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1 . 2方法
组 1 患儿 因腹 痛 、呕 吐进行彩 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发现肠 套叠声像 例 的同时 ,在其 套叠的病变 区内发现椭圆形 的低 回声结节 ,脐周亦 发现 多个大小不等 的低回声结节 ,超 声诊断为肠套叠 并肠系膜淋 巴结炎 ,
经空气 灌肠治疗肠 套叠 消失 ,继 续消炎治疗 1d 2 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 淋 巴结消失。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男性患) 3 例 ,女性患 儿2 例 ,年龄3 1 岁 ,平均6 ;本病 常 L9 1 -2 岁 继 发在 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炎症所 致的细菌和病 毒感染之后 ,临 床症状 为发热 、腹痛 ,部分 患儿 出现呕 吐 ,腹痛性质 不固定 ,多为 隐 痛 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
【 键 词】 小 儿;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超 声 诊 断 关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2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1 0 6 1 89 2 1 1 7 02 — 1
小儿肠系膜 淋 巴结炎是/ J, lI , 腹痛的常见病 之一 。本 文研究分析 总
3讨 论
巴结肿大程度 较重 ,声像 图表现 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 欠光滑 ,较多淋 巴结呈 串珠状表 现或融合成 巨大 的分叶状包块 ,淋 巴结门消失 ,内部
回声不均匀。
彩色 多普 勒超声诊 断由于它为无创性 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 检 查,对 淋 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 的诊疗手段 。
4 J 肠系膜淋 巴结沿肠系膜 的动脉及其动 脉 弓分布 ,十分丰 富 , ,b
超急性期脑梗 死的早期c 表现 ( O 回顾性分析 ) T 附3例
吴大勇 陈 芎豆
组 1 患儿 因腹 痛 、呕 吐进行彩 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发现肠 套叠声像 例 的同时 ,在其 套叠的病变 区内发现椭圆形 的低 回声结节 ,脐周亦 发现 多个大小不等 的低回声结节 ,超 声诊断为肠套叠 并肠系膜淋 巴结炎 ,
经空气 灌肠治疗肠 套叠 消失 ,继 续消炎治疗 1d 2 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 淋 巴结消失。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男性患) 3 例 ,女性患 儿2 例 ,年龄3 1 岁 ,平均6 ;本病 常 L9 1 -2 岁 继 发在 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炎症所 致的细菌和病 毒感染之后 ,临 床症状 为发热 、腹痛 ,部分 患儿 出现呕 吐 ,腹痛性质 不固定 ,多为 隐 痛 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
【 键 词】 小 儿;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超 声 诊 断 关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23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1 0 6 1 89 2 1 1 7 02 — 1
小儿肠系膜 淋 巴结炎是/ J, lI , 腹痛的常见病 之一 。本 文研究分析 总
3讨 论
巴结肿大程度 较重 ,声像 图表现 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 欠光滑 ,较多淋 巴结呈 串珠状表 现或融合成 巨大 的分叶状包块 ,淋 巴结门消失 ,内部
回声不均匀。
彩色 多普 勒超声诊 断由于它为无创性 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 检 查,对 淋 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 的诊疗手段 。
4 J 肠系膜淋 巴结沿肠系膜 的动脉及其动 脉 弓分布 ,十分丰 富 , ,b
超急性期脑梗 死的早期c 表现 ( O 回顾性分析 ) T 附3例
吴大勇 陈 芎豆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6例CT影像学分析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6例CT影像学分析
邓海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32
【摘要】目的寻求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共同影像特征,较早的发现和及时治疗病症。
方法搜集36例曾入我院治疗,经两次以上的CT或经MRI确诊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整理,对各病例在CT影像学上所表现出的的共同特征加以记录比较。
其中于CT影像学上所要观测的特征性变化所包含的内容有:相比正常组织,不规则的较低密度影的出现、细胞肿胀所致的基底部显像不清、脑沟脑回的深度及大脑外侧裂的变窄或变浅、动脉致密症、大脑的对称性及分界的改变情况。
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的患者在CT的影像学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有大脑实质的不规则低密度影,大脑受压,脑沟脑回变浅且分界模糊,大脑中动脉等重要大脑血供动脉出现明显低密度影区;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面积脑梗在超早期内所表现出的特征愈加明显。
结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CT影像学分析上具备其特征性,能帮助临床上的早期诊断赢得治疗时间。
【总页数】2页(P190-191)
【作者】邓海
【作者单位】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8例CT表现分析 [J], 邱鹏栋
2.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5例CT影像学分析 [J], 王爱英
3.多层螺旋CT(MSCT)对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及鉴别价值 [J], 蔡青云
4.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4例CT影像学分析 [J], 安乐红
5.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影像学分析 [J], 甘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6例早期脑梗塞CT与MRI诊断分析_钟贱

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的神经提供疾病,占整个神经科 住院患者的半数以上,且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第三位危险因 素,而脑梗塞已成为脑血管意外疾病的首位[2]。 既往对脑梗塞 患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相结 合,也可通过碘造影剂或是放射性核素对脑血管进行造影来
发现患者梗阻的部位。 CT 检 查 在 脑 梗 塞 的 诊 断 中 有 重 大 的 突破,其检查方便,安全简单,同时能准确的对患者梗塞的部 位进行定位,还能发现较小的腔隙状病灶,对患者的治疗及 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 的迅速发展,使得脑梗塞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及时的诊断。 由于 MRI 不存在骨性伪影,所以对患者的脑干、额叶、内囊等 小 梗 塞 病 灶 能 得 出 更 高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3]。
0.075~0.15mg 芬 太 尼+1.0~1.5mg 氟 哌 利 多 进 行 静 脉 推 注 麻 醉。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密切观察与检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 以及呼吸频率等情况,然后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麻醉药 物剂量的相应调整。 1.3 观 察 指 标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血压(SBP 与 DBP)、血氧饱 和 度(SpO2%)以 及 心 率(HR)等 生 化 指 标 的 变 化 情 况 进 行 观 察 与对比。 1.4 统 计 学 处 理 数 据 采 用 SPSS 18.0 统 计 学 软 件 进 行 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 率)表示,行 χ2 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 组 患 者 的 各 项 生 化 指 标 变 化 情 况 比 较 观 察 组 治 疗 前 后 的 SBP、DBP、SpO2 及 HR 等 指 标 的 变 化 差 异 不 明 显 ,而
发现患者梗阻的部位。 CT 检 查 在 脑 梗 塞 的 诊 断 中 有 重 大 的 突破,其检查方便,安全简单,同时能准确的对患者梗塞的部 位进行定位,还能发现较小的腔隙状病灶,对患者的治疗及 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 的迅速发展,使得脑梗塞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及时的诊断。 由于 MRI 不存在骨性伪影,所以对患者的脑干、额叶、内囊等 小 梗 塞 病 灶 能 得 出 更 高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3]。
0.075~0.15mg 芬 太 尼+1.0~1.5mg 氟 哌 利 多 进 行 静 脉 推 注 麻 醉。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密切观察与检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 以及呼吸频率等情况,然后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麻醉药 物剂量的相应调整。 1.3 观 察 指 标 观 察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过 程 中 的 不 良 反 应 发 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血压(SBP 与 DBP)、血氧饱 和 度(SpO2%)以 及 心 率(HR)等 生 化 指 标 的 变 化 情 况 进 行 观 察 与对比。 1.4 统 计 学 处 理 数 据 采 用 SPSS 18.0 统 计 学 软 件 进 行 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 率)表示,行 χ2 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 组 患 者 的 各 项 生 化 指 标 变 化 情 况 比 较 观 察 组 治 疗 前 后 的 SBP、DBP、SpO2 及 HR 等 指 标 的 变 化 差 异 不 明 显 ,而
脑梗死的CT、MRI诊断(1)

31
二.脑栓塞
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 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栓塞性 脑梗死,故常突然发作,开始即为 完全性中风。
脑栓塞约占脑梗死病因的 30~50%(Lee 1998)。
整理课件
32
1.CT表现
▪ 具有一般脑梗死的CT表现,常见 梗死区出血,有高密度影。
▪ 具有多部位梗死灶,但出血往往 只有1-2个病灶。
整理课件
14
出血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5
1天后
出血性 脑梗死
整理课件
7天后
16
慢性期或陈旧期(15天以上)
▪ 病变区软化、囊变,1-2cm直径的 囊腔约60天形成,可有局部脑萎 缩。
整理课件
17
陈旧性脑梗死
整理课件
18
2.MRI表现
超急性期(0-6小时) ▪ 6小时以内可出现T1T2值的改变(Osbrn 1997), ▪ 4小时以内有肯定异常(Lee 1998), 甚 至 在 3 0 分 钟 内 即 可 出 现 长 T2 改 变 (Katashiyo 1999.6), ▪在T2Flair序列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DWI上可见高亮信号; ▪在PWI上可见半暗带。
▪ 临床病史及体征吻合很重要; ▪ 在基底节、丘脑、皮层区散在分布低密度
影; ▪ 病灶分布可大体区分出大脑前、中、后动
脉供养区; ▪ 基底节、丘脑区有时可见点状低密度区,
偶可呈蜂窝状; ▪ 可有脑室扩大; ▪ 可有皮层萎缩; ▪ CTA可见大血管闭塞、狭窄。可见侧枝血
管及异常血管丛
整理课件
74
▪ 3、MRI表现
▪ 加强影像监控诊断的重要性(大片 出血常导致死亡)
整理课件
26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2)岛带消失征
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 核)由大脑中动脉岛段供应, 对缺血最为敏感,大脑中动脉 闭塞早期可出现岛带区灰白质 界限消失。 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 性梗死的早期征象。 CT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斑片状 低密度灶或可疑低密度灶。
右侧岛带区灰白质界限消失,左侧正常。
病例 患者CT 如图: CT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右侧岛带消失、豆状核模糊,考虑超急性期脑梗死。
次日头颅 MRI 如下: T2WI
DWI T2WI、T1WI、FLAIR
MRI 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RA
病例 患者 63 岁男性,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急诊 CT 如图:
与左侧比较,右侧脑实质密度减低
5)局部脑肿胀、脑沟裂变浅、 消失
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 有关,由于局部脑肿胀,可以分 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 ➢ 基底池两侧不对称; ➢ 局部脑沟消失; ➢ 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
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
表现为脑室某个角或体部受压变 小、侧裂池变窄、脑沟变浅或消 失,大面积梗死时可见中线结构 稍偏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1)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主干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以大脑中动脉 多见。而相应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变化不明显(梗死 24 h 内),相应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减低、脑沟变浅(梗死 24 h 后)。
大脑中动脉区域早期脑梗死(梗死 24 h 内)的敏感征象,也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征象 (梗死 24 h 后存在)。
如何早期识别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全)

2)吸氧和通气支持:轻症、无低氧血症的卒中患者无需常规吸氧,对脑干 卒中和大面积脑梗死等危重患者或有气道受累者,需要气道支持和辅助通 气。
3)血糖: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常见,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应急反应。 应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0mmol/L 时应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 在7.7~10mmol/L。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急性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的调控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原则。
在发病24小时内,为改善缺血脑灌注、维持较高的血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 只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才需要降低血压(特殊情况如高 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除外)。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60岁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2月,加重15天。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侧嘴角歪斜,言语不能,无 其他伴随症状,1小时后急诊于当地县医院,查头颅CT无明显出血灶, 行溶栓治疗,4-5小时后右侧肢体可自行活动,嘴角歪斜好转,言语 流利,继续住院治疗,复查头颅CT:左侧尾状核、基底节区多发梗 塞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生化检查
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脂、凝血、甲功等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明确:急性脑梗塞;2、2型糖尿病
脑血流量的调节:虽然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3%,但正常成人全脑血流量 约800~1000ml/m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葡萄糖和氧耗量占全身供给量的 20%~25%。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当脑血供中断导致脑缺氧 时,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按平均脑质量 为1500g计算,健康成人的平均脑血流量为55ml/(100g·min)。脑血流量分布不 均匀,大脑皮质可达77~138ml/(100g·min),而脑白质仅约为皮质的1/3。脑血 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而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与脑血流量自动调节相关的 因素包括:脑灌注压、脑血管阻力、化学因素和神经因素等。
脑出血及脑梗塞CT、MRI影像判读

21
2020/7/4
MR的扩散加权成像
男,64岁。一侧肢体无力。 发病8.5小时
22
2020/7/4
女,67岁。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7小时。
23
2020/7/4
脑血管病—脑梗塞MR表现
❖ 亚急性期:1d~2w,水肿进一步加重,占位效 应明显,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3w, 梗塞区周围出现新生血管,增强扫描可见脑 回样强化,是梗塞处于亚急性期的特征表现。 亚急性期病变在DWI上仍为高信号。
❖Hemorrhagic Stroke: less common, far more likely to be fatal. They occur when a weakened blood vessel in the brain bursts, result in bleeding inside the brain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stop.
男性, 51岁。
20
2020/7/4
脑血管病—脑梗塞MR表现
❖ 超急性期(6h内):神经细胞处于细胞毒性水 肿阶段。T1WI偶可见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消失等征象,T2WI改变不明显。DWI可明确 显示细胞毒性水肿的存在,在DWI上表现为 明显的高信号。
❖ 急性期(6-24h):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和血 脑屏障的破坏。由于病变区水分的增加,造 成T1和T2时间的延长,这是MRI较CT早显示 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基础。此期DWI表现为显 著高信号。
度,轮廓清楚,周围可有水肿带及占位效应。
2. 约3~7天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CT表现 为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高密度血 肿缩小,密度减低。
3. 2月后近于脑脊液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早期(<24小时),50~60% 正常,40-50%可发现异常,表现为:
1、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 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 89Hu,或大脑中动脉点征;
2、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 状核)灰白质界限消失 ;
3、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 患侧壳核与岛叶之间的界限模糊,岛带征 呈阳性改变(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皮层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包括岛叶皮层和 皮层下白质界限模糊,岛叶皮层的密度轻 微下降,与白质密度相近似)。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 失 及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征:(左为CT平扫,右为增强)
.
.
时,我们应重点观察的是: 1、双侧外囊、内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 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 构是否清晰; 3、双侧外侧裂以及脑沟结构是否自然和 对称; 4、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以及侧裂段血 管是否呈异常高密度影。
此外,我们在机器上还可以采用改变窗宽 和窗位的方法来观察双侧脑实质密度的轻 微差别,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窗宽设
超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表现及 诊断
.
•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医院只有CT做急诊, MR及脑血管造影不做急诊,因而,超早期 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对于广大基层医院还 是非常有意义的;脑梗死的理论大家知道, 实际看看典型图片,共同学习。
.
• 分类 :◆缺血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腔 隙性)◆出血性 病理 :◆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 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 :◆突然发病 ◆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
4、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 .
• 致密动脉征: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
同一病例,11天后的检查
.
三天后复查证实
.
•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
• 24小时复查颅脑CT所见证实:
.
• 大面积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多没有 明确的低密度区。仔细观察,常常可发现 患侧脑沟变浅或消失的征象。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早期(<24小时),50~60% 正常,40-50%可发现异常,表现为:
1、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 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 89Hu,或大脑中动脉点征;
2、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 状核)灰白质界限消失 ;
3、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 患侧壳核与岛叶之间的界限模糊,岛带征 呈阳性改变(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皮层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包括岛叶皮层和 皮层下白质界限模糊,岛叶皮层的密度轻 微下降,与白质密度相近似)。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 失 及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征:(左为CT平扫,右为增强)
.
.
时,我们应重点观察的是: 1、双侧外囊、内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 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 构是否清晰; 3、双侧外侧裂以及脑沟结构是否自然和 对称; 4、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以及侧裂段血 管是否呈异常高密度影。
此外,我们在机器上还可以采用改变窗宽 和窗位的方法来观察双侧脑实质密度的轻 微差别,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窗宽设
超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表现及 诊断
.
•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医院只有CT做急诊, MR及脑血管造影不做急诊,因而,超早期 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对于广大基层医院还 是非常有意义的;脑梗死的理论大家知道, 实际看看典型图片,共同学习。
.
• 分类 :◆缺血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腔 隙性)◆出血性 病理 :◆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 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 :◆突然发病 ◆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
4、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 .
• 致密动脉征: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
同一病例,11天后的检查
.
三天后复查证实
.
•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
• 24小时复查颅脑CT所见证实:
.
• 大面积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多没有 明确的低密度区。仔细观察,常常可发现 患侧脑沟变浅或消失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