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诊断

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诊断
ki so n eie p te n i ldi a t s ma d m ian , u o o l e e sv a X —i k d e e sv i ihe i d o e tl nd f i h rtd atr s ncu ng u o o l o n t a t s ma r c s ie nd ln e r c si e n n rt c ng ni e a c tr c . ih t e de e o me fmoe u a i lg e hnqu s, 6 g ne fc ng i aa a th v e p d a d mo e ta aa a t W t h v l p nto lc l rb oo y tc i e 1 e so o ent c tr c a e be n ma pe n r h n al
c ts ee a oen g n ho o o e e n e t h c r t i e e r a h g n c g n s o o g ni l aa a t y o k lt lprt i e e, me b x g n a d h a s o k p o en g n ae p t o e i e e fc n e t c tr c .Th rs a c a e e e rh e p a ie o e e i a tr g nc mutto n h ea in h pbewe n g noy e a d ph n t p wh c k st e g n ign ss m h sz n g n tc fco , e i a in a d te r lto s i t e e tp n e o y e, i h ma e h e e da o i o o g n tlc t r c , s e ily r n t ldig o i.Ge e i g o i s i nfc ntt o g ni l aa a tfm iis t p e i ta d fc n e ia a a a t e p cal p e a a a n ss n d a n ss i sg i a o c n e t c tr c a le o r d c n i a da n s nh rt d c tr c . ig o e i e ie aa a t K e r c n e t lc tr c ; g n tp y wo ds o g nia a aa t e oy e; p e t p h noy e; g n a n ss e e dig o i

高频突变外显子测序发现GJA8突变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家系分析

高频突变外显子测序发现GJA8突变所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家系分析
withcongenitalcataract.Disease������causing mutation wasidentifiedbybioinformaticsanalysisandfollowedby ACMG classification.Results:Acompoundheterozygousmutation,c.569A>G (p.N190S)locusonGJA8oftheprobandwere found,whichconformedtothelawofgeneticcosegregationinthefamily.Conclusion:c.569A>G (p.N190S)locuson inGJA8 maybecausecongenitalcataractofpatientsinaChinesefamily,anditisthefirstreported. Keywords Congenitalcataract;Mutationspectrum;Hotspotexons;Directsequencing;GJA8
IdentificationofGJA8 mutationinaChinesefamilywithcongenitalcataractbydirectsequencingonhotspotexons CAO Zongfu1,2,LIU Lijuan3,YU Yufei1,2,ZhuYihua4,TongYi4,MA Xu1,2,YangJuhua5 1.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FamilyPlanning,Beijing,100081;2.NationalCentrefor HumanGenetic;3.FuG jian MedicalUniversity,;4.FuzhouSoutheastEyeHospital;5.BiomedicalEngineeringCenter,Fujian MedicalUniG 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disease���c���ausing mutationinaChinesefamilywithcongenitalcataract.MethG ods:DirectsequencingonhotspotexonswasappliedtoexaminetheDNAsampleoftheprobandfromaChinesefamily

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实验性研究
定义
实验性研究是通过人为干预,观察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从而验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效果的研究方法。
目的
通过实验性研究可以验证和分析性研究得到的危险因素பைடு நூலகம்否真实可靠,并可以研究和验证防治白内障的策略和措施的 效果。
方法
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将人群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对照组不接 受,然后比较两组之间白内障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差异。
02 03
目的
分析白内障与某些潜在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习 惯、遗传因素等)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 据。
方法
常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是 比较患有白内障的病例与未患有该病的对照组之间危险因 素的差异;队列研究则是观察暴露于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群 与未暴露人群之间白内障发病率的差异。
定义
01
描述性研究是对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特
征和趋势进行描述的方法。
目的
02 描述白内障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人群特征分
布等,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03
常通过收集大样本的横断面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如
计算发病率、绘制疾病的流行曲线等。
分析性研究
01
定义
分析性研究是探讨疾病与潜在危险因素之间关联的研究方 法。
0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针对特定人群的进一步研究
高危人群研究
针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开展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深入了解这些人群的白内障 发病风险和保护因素。
地域性差异研究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进行白内障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环境因素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 。

眼科疾病的基因突变与遗传病分析

眼科疾病的基因突变与遗传病分析

眼科疾病的基因突变与遗传病分析基因突变是眼科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遗传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基因突变与遗传病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眼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其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基因突变与眼科疾病1.1 基因突变对视力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与各种眼科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

比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异常与黄斑退化相关基因突变,导致了黄斑区域视网膜上皮退化;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往往存在晶体球蛋白相关基因突变;青少年近视患者中也观察到了一些相关基因的突变等等。

1.2 识别和定位基因突变在进行遗传病分析时,识别和定位基因突变对于深入了解该眼科遗传疾病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全基因组测序以及PCR扩增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定位可能的基因突变。

二、遗传病分析与眼科疾病2.1 遗传方式与眼科疾病根据遗传模式,眼科疾病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 连锁遗传以及线粒体遗传等。

通过对家系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确定该眼科疾病具体的遗传方式,从而为后续的基因突变筛查提供指导。

2.2 眼科疾病的致病基因通过大量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积累,目前已经找到了许多与眼科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

例如,视网膜毒性继发于线粒体DNA修复异常造成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HON)与ND genes突变有关;青光眼患者中常见的MYOC、CYP1B1基因突变等都被认为是青光眼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致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眼科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指导相关治疗手段。

三、案例分析:遗传性近视以遗传性近视为例,来探讨基因突变与遗传分析的关联。

3.1 高度近视与基因突变高度近视在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并且其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

一些最近的研究显示,多个基因突变与高度近视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比如,若干调节眼轴长度和晶体屈光力相关基因(ZC3H11B、GRP78等)在高度近视患者中表达异常;其他相关基因(MYP1至MYP18等)也被认为可能与高度近视直接相关。

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8、GJA3)在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的突变筛查

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8、GJA3)在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的突变筛查
[ 要 ] 目的 摘
杨 森
周伏 圣
方巧 云
通过 聚合酶链反应对 在
对一 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 白内障家 系进 行缝隙连接蛋 白基因的突变筛查 。 方 法
此先天性 白内障家系中全部 患者的 G A 基 因 、J 3基因外显 子以及邻近 的内含子进行扩增 , J8 GA 然后将扩 增产物直接测序。 结果 该粉尘状 白内障家系 G A J 8基因和 G A J 3基 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 的内含子中 , 均未发现任何 突变 。 结论 白内障家系的致病 基因与缝 隙连接蛋 白基因突变相关 。 [ 关键词 ] 先天性 白内障 ; 突变 ; J 基 因; J 3 因 C A8 GA 基
pl rs h i r ci (C )hnw eun e epo ut o C .Re ut N uai s e u di J 8gn n J 3gn o eaec a e t n P R, e esq e cdt rd cs f R y n a o t h P sl s om t o r f n G A e e dG A e e tn w e o n a i a ai t o ti pleuet a rc f l. n l so T easc t no a nt npoe e ewt ti a tsm l o n n n l pt ns f hs uvrl t ata y Co cu in l e n c a mi h soi i f pj ci rti gn i hs uoo a dmiat ao g u o n h
100 2 910f”占儿童 致 盲性 眼病 的第二 位 。 00 ~ . /00 , 4 遗传 性 白 内障约 占先 天性 白内障 的 13按 遗传 方式 可分 为 /, 常染 色体 显性 遗传 、常染 色体 隐性 遗 传 和伴性 连 锁遗 传 ,而 这 当中 常染 色 体 显 性 遗传 ( tsm l o nn a oo a dmiat u cneil a rc, D C是最 常见 的 。在 遗 传 性 白内 ognt tatA C ) ac a 障 中 , 既可 以是一 个独 立 的眼部表 现 , 可 同其 它系 它 也

遗传性皮质性进展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探究

遗传性皮质性进展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探究

天滓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图卜1白内障的表现型
表卜1白内障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
位指示灯亮。

Platesetup页面编写样品板的样品编号,在PlateEditor中检查样品的各项信息是否正确,包括:96个样品名称,DyesetD,RunModule1(电压:7500v,电流:60r【IA,功率:200w,激光功率:40Mw,电泳收集时间为2—2.5/J、时),AnalysisModulel(GenescanAnalysis),ProjectName(3700project1)。

可直接在PlateEditor中对上述信息进行修改。

进入Runstatus页面,若一切正常,上方的Run按钮(箭头状)呈绿色。

再仔细检查各指标…遍,确认无误后点击Run按钮启动运行;在status页面观察2—3分钟,确认仪器开始正常运行(绿灯闪烁)。

运行过程中随时观察仪器动态。

所有测序反应结束,绿灯停止闪烁并呈持续点亮状态,产牛多重毛细管电泳图像(图2—2)。

3700datacollection软件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在电泳结束后自动进行sequence或Genescan分析,因此只需将二者连在一起,即可在电泳结束后马上进行Genescan操作,产生分析结果,然后输出到计算机上(dataextractor)。

图2—2多重毛细管电泳图。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
郭树华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年(卷),期】1999(0)6
【摘要】先证者(Ⅲ12)男,28岁,未婚,自幼视力不佳,于2006年7为我院就诊。

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

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1.左眼视力0.02,双眼均不能矫正,双眼光定位准确,红绿色变正常,眼压:左眼14mmHg,右眼14mmHg。

双眼球水平震颤,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直径为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晶体核性混浊,散瞳眼底视网膜平伏,呈豹纹状,细节不清。

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

【总页数】1页(P458-458)
【作者】郭树华
【作者单位】云南德宏州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6.1
【相关文献】
1.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法对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J], 李乾;张静;曹琴英;高华方;马旭
2.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J], 庄晓彤;肖伟
3.先天性无虹膜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J], 陈靖;朱思泉
4.中国北方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GJA8基因新突变 [J], 王凡;陈迪;焦婷;杨会琴
5.先天性白内障一患病家系的突变基因筛查 [J], 王中英; 刘善贺; 郑贵倩; 郝琳娜; 胡姗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天性白内障的基因定位

是 晶 状 体 蛋 白 。 晶状 体 蛋 0 白特 殊 的 空 间 排 列 顺 序 对 于 维 持 晶状 体 的透 明
非 常 重要 。 根 据 分 子 结 构 和 功 能 的 不 同 , 类 人
相对 于
而 言 ,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 性 常
晶状 体 蛋 白 可 分 为 a晶状 体 蛋 白 、一 状 体 蛋 一 B晶
所 造 成 的异 常 生 化 反 应 尚 不 清 楚 。
另外 , 有很 多 AD C 是 作 为 多 系 统 缺 陷 还 C 综 合 征 表 现 的 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目前 已知 的 有 : 致 病 基 因 定 位 于 第 8号 染 色 体 的 R tmu d oh n — Th msn综 合 征 [ ]定 位 于 1 q 42 o o 2 , 3 0 2 —5的 Ri e e r g 综 合 征 [ , 位 于 1 p 3的先 天 性 无 虹 膜 综 合 定 1 l 征 [ 及 定 位 于 1q 3 3的 高 铁 蛋 白血 症 一 天 ] 91 . 先 性 白内 障综 合 征 [ j 2。 6
白和 7 晶状 体 蛋 白三 个 家 族 。 一
1 晶 状 体 蛋 白 家 族 .
先 天 性 白 内障较 为少 见 。 其 中绝 大 多 数 与 某 些 先 天 性代 谢 异 常有 关 。 目前 已发 现 : 1 染 第 7号 色 体 上 的 半 乳 糖 激 酶 基 因 缺 陷 , 导 致 晶 状 体 可 胚 胎 核 、 儿 核 、 字缝 及 皮 质 部 混 浊 ; 1 胎 Y 第 9号 染 色 体 上 的 溶 酶 体 a甘 露 糖 酐 酶 基 因 缺 陷 , 一 可 导致 后 极 部 皮 质 混 浊 [ ] 这 两 种 情 况 是 由 于 2。 7 某 些 糖 代 谢 通 路 中 的 关 键 酶 缺 陷 , 响 了 房 水 影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1)

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以往认为CRYBA2基因是年
分别由11种晶状体蛋白基因编码其各个亚基。 et-晶状体蛋白占人体晶状体蛋白的40%,分为eta和etB 2个亚基,以3:1的比例存在,分别由定位于染色体21q22的
CRYAA基因和定位于11q22的CRYAB基因编码。编码Ot.晶状
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易感基因‘2“,然而最近Reis等。”。通过对先 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显示,CRYBA2
和表型相关性,但通过对珊瑚状白内障家系的遗传研究中发 现,目前该表型多数由CRYGD基因突变引起¨4。“,这提示我们 再对此类表型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研究时可从CRYGD基因开始
13/-y一晶状体蛋白超家族,均含有2个结构域,中间由8~10个 氨基酸多肽链连接。每个结构域由2个高度保守的Greek
key
板内陷入视泡的神经外胚层,产生有中央凹陷(即晶状体凹)的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可仅表现为单眼或双眼晶状体混浊,
也可伴发其他眼部异常(小眼球、小角膜、虹膜缺损、前房发育 异常或眼底发育异常),或表现为多系统遗传性综合征(唐氏综 合征、威尔森疾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1)的一部分,通过对
晶状体泡和中空的晶状体腔。妊娠33 d,晶状体泡与表皮外胚 层脱离,前部细胞是单层立方上皮,分化为晶状体上皮,后部细 胞拉长向前部延伸,闭塞内腔囊泡,形成初级晶状体纤维,并开 始晶状体蛋白的合成。妊娠第3个月,赤道部的前端晶状体上
质的溶解度。经证实,突变蛋白的表面特性被改变,如分子间 氢键的形成、局部氨基酸极性的改变以及硫醇化物的介导等均 会加速蛋白突变体的成核速率,继而沉淀形成白内障’2…。
play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genital

眼科主要致盲、致畸疾病的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眼科主要致盲、致畸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一、Leber’s先天性黑矇的基因研究进展Leber’s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是发生最早、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出生时或出生后一年内双眼锥杆细胞功能完全丧失,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

LCA占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5%以上,是导致儿童先天性盲的主要疾病(占10%-20%)。

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以眼球震颤、固视障碍、畏光、指压眼球为特征。

眼底检查早期多为正常,随着病变进行性进展,数年后可见眼底椒盐样色素沉着、骨细胞样色素、视网膜血管狭窄、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

视网膜电图表现为a、b波平坦,甚至消失。

可伴有圆锥角膜、远视、发育迟缓和神经系统异常等。

本病原因不明,亦无有效治疗手段。

近年来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RPE65,GUCY2D, CRX, RPGRIP1,CRBI和AIPL1等。

表1 与Leber’s先天性黑矇相关的致病基因及位点位点基因编码蛋白1p31 RPE65 RPE651q31-q32.1 CRB1 CRB16q21.3 TULP1 Tubby-like protein 114q11 RPGRIP1 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interacting protein17P13 RetGC1(GUCY2D) Photoreceptor specific uanylate cyclase17p13.1 AIPL1 Arylhydrocarbon-interacting protein-like-119q13.3 CRX Transcription factor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研究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的一种视网膜变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3500-4000,全球至少有150万人患有此病,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陈龙刘传勇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34期
【摘要】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具有遗传异质性,每10 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6例先天性白内障,其中1/3患者与遗传有关,先天性白内障有三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连锁遗传。

而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先天性白内障最常见的遗传方式。

现如今报道,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基因分为4类:晶状体蛋白、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生长发育调节因子。

本文就对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以及分子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突变;晶状体蛋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209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有家族遗传性和异质性[1]。

患儿的临床表型与致病基因关系复杂,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先天性白内障有三种遗传方式,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遗传。

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

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可以是散发性,也可以是单眼或者双眼发病,并伴随综合征的发生。

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已发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百个基因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

1 晶状体蛋白基因
晶状体的透明度依赖于晶状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晶状体蛋白可以分为α晶状体蛋白、β晶状体蛋白、γ晶状体蛋白3个家族。

分别由不同晶状体蛋白基因编码,是白内障重要的候选致病基因[2]。

如今,发现与白内障相关的突变位点大部分都与晶状体蛋白基因有关。

1. 1 α晶状体蛋白α晶状体蛋白有2个家族成员:α-A晶状体蛋白和α-B晶状体蛋白,分别由CRYAA基因和CRYAB基因编码,属于小热休克蛋白家族,具有分子伴侣的作用 [3] ,协助蛋白质正确的折叠,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

另外,还具有激酶活性,与细胞骨架蛋白相互作用。

α-B晶状体蛋白质存在心脏、肌肉、肾脏中,与α-A蛋白质以1∶3比率在中央上皮细胞表达。

CRYAA基因突变常发生在保守区外,如今发现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突变位点有8个[4]。

α-晶体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白内障在不同地域不同个体中表现不同的临床表型,具有多态性。

带状、板层状、核性、后极性白内障等表型都有报道。

1. 2 β-晶状体蛋白β-晶状体蛋白是水溶性蛋白,占晶状体蛋白总量35%。

与γ晶状体蛋白同属于“β/γ晶状体蛋白家族”,具有两个结构域,结构域由两个保守GreeK-Key基序组成。

β-晶状体蛋白由3种CRYBB和4种CRYBA蛋白表达,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

CRYBB2是晶状体内表达最多的基因。

目前发现β晶状体蛋白有5种引起先天性白内障的突变,在不同程度
上,发生白内障。

其中CRYBB2有3个突变位点(Q155X、D128V、W151C),这些突变在白内障表现型中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家系同一个突变位点,导致的白内障表现不同。

CRYBB2蛋白功能受到细胞生理和遗传特性调节。

CRYBA1/A3的突变位点,存在91位甘氨酸的缺失,然而,家系白内障类型各不相同:板层白内障、粉尘状核性和粉尘状板层白内障。

研究发现氨基酸序列改变,引起蛋白质不能折叠,蛋白质溶解性下降。

1. 3 γ-晶状体蛋白γ-晶状体蛋白是一种高度稳定的蛋白,分为γA、B、C、D、E、F和γS 两组,第一组基因表达在最初的纤维细胞,并在发育早期继续表达,是晶状体核的主要构成部分。

分别由CRYGA-F基因编码,其中CRYGA、CRYGB、CRYGE、CRYF编码框内存在终止密码子,被称为假基因,只有CRYGC和CRYGD在人类晶状体中表达。

CRYGD基因突变引起多种类型白内障:核性金珠样白内障和珊瑚状白内障等。

γ-S在晶状体发育晚期才开始表达,编码基因为CRYGS。

2 细胞骨架蛋白基因
细胞骨架蛋白是细胞体内重要的胞浆蛋白。

念珠状纤维蛋白是中间丝类型蛋白,是唯一的晶状体特异性细胞骨架蛋白,并只在晶状体纤维细胞内表达,念珠状纤维蛋白含有两个核心成分——BFSP1和BFSP2。

研究表明,先天性白内障与BFSP2有关,该基因定位在人染色体3q21-25位点上, BFSP2的696-698位核苷酸GAA/ R278W突变,会导致青春期白内障。

3 膜蛋白
晶状体不存在血管组织,晶状体为了维持其功能,需要晶状体细胞表面的膜蛋白,以保证细胞间信号传导和晶状体透明度。

膜蛋白不仅在维持细胞代谢,且在离子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研究报道,缝隙连接蛋白基因(CJA)和主要内源蛋白基因(MIP)的基因突变,能导致白内障形成。

4 缝隙连接蛋白
由于晶状体缺乏血管组织,纤维细胞的生存对胞间信号高度依赖,而缝隙连接通道蛋白在细胞间形成一个信号网络,正是这个网络结构维持了晶状体的代谢平衡和渗透压,晶状体纤维细胞通过这个缝隙连接蛋白与胞外物质相互连接。

缝隙连接蛋白家族共有>20个成员,其中在晶状体内表达的是Cx43、Cx46和CX50。

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Cx43蛋白,随着分化成纤维细胞, Cx43表达量下降而Cx46蛋白和Cx50蛋白表达量上调。

核性及粉尘状白内障的跟Cx50和Cx46的基因突变相关, Cx50定位与人染色体1q21.1, Cx50基因密码子88位点无义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第2个跨膜区发生脯氨酸取代丝氨酸,另外还有13个Cx50突变位点已经报道了,包括V44E, V64G, V79L, P88Q, Q48K, P189S, R198Q, R23T,
W45S, D47N, D47Y, S276F, I274M。

CJA3基因编码Cx46蛋白,位于人染色体13q11-q13区域,研究报道发现CJA3基因存在14个突变位点, CX46的187密码子从脯氨酸转变为亮氨酸取代(P188L),能引起晶状体浑浊,形成核性及粉尘状白内障。

5 晶状体主要内源蛋白基因(MIP)
MIP是跨膜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普遍存在细胞膜表明,实现水分子的主动跨膜运输。

在细胞膜上, MIP形成1个四聚体,构成水通道,减少晶状体纤维蛋白间空隙来维持晶状体透明状态。

最新研究发现, MIP基因在跨膜区外的基因突变也能导致白内障形成,该方面研究有待深入。

6 发育调节因子
在生长发育以及分化过程中,晶状体发育受到转录因子在时间和空间的协调作用,这些调节因子的突变,会导致晶状体蛋白质的正常表达,目前报道的调节因子基因有PITX3、MAF、HSF4。

研究发现PITX3参与眼组织的早期发育,在胚胎发育中协调基因活性,决定细胞命运。

PITX3基因的突变形成角膜浑浊、虹膜粘连、小角膜等眼部异常, PITX3基因657位核苷酸插入17个核苷酸序列,会导致后极性白内障发生。

MAF的R288P突变位点,会引起先天性白内障,还包括小角膜、前节发育异常。

7 小结
先天性白内障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基因遗传特性都呈复杂性,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任何与晶状体发育分化相关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白内障的形成,同一基因的同一突变位点在不同的遗传家系中有不同的表现类型,而相同的表现型可能由不同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导致,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尚待明确。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筛选和定位,丰富了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家谱,对在细胞和整体研究提供契机。

然而,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已经明确,但基因的功能性研究有待深入研究,以期对今后先天性白内障有更全面认识,为进一步阐明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籽浔,肖伟.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8):1564-1568.
[2] 夏欣一,杨滨,崔英霞,等. 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16):10-12.
[3] 布娟,赵堪兴. 遗传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眼科研究, 2006(24):219-221.
[4] 王开杰,朱思泉,程杰.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280-284.
[收稿日期:2015-06-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