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

合集下载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智能体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互相交互、相互影响的智能体组成的一种集合体,其研究内容包括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决策制定和控制方法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研究现状和挑战,并对目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1. 引言多智能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一种集合体,每个智能体具有自主决策和感知能力。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是指通过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来完成一定的任务。

在复杂的环境中,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能够实现智能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整个系统的效能。

2.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2.1 分布式控制方法分布式控制方法是指每个智能体根据自身的感知和决策信息进行本地控制,通过与其他智能体的通信和交互实现全局协同控制。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灵活的特点,然而由于信息传递的限制和不确定性,分布式控制方法容易产生问题,如共识问题和冲突问题。

2.2 中心化控制方法中心化控制方法是指由一个中心智能体负责整个系统的协同控制,其他智能体根据中心智能体的指令执行相应的任务。

中心化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全局最优控制,然而中心化的结构和控制权集中可能导致单点故障和系统容错性差的问题。

2.3 分布式-中心化混合控制方法分布式-中心化混合控制方法结合了分布式控制和中心化控制的特点,将系统的控制任务分为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两部分,并分配给相应的智能体来执行。

这种方法兼顾了分布式控制的灵活性和中心化控制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控制方法和中心化控制方法的问题。

3. 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挑战3.1 通信和信息交流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需要智能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通信,而在复杂的环境中,通信的延迟、丢包和不确定性会给系统的协同控制带来困难。

3.2 决策制定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需要智能体共同制定决策,然而每个智能体的决策可能受到不同的目标、约束和注意力的影响,导致决策制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多智能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agent)组成的系统,每个智能体具有自主性和智能性,能够感知环境、学习和执行任务。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对于提高系统效率、增强系统鲁棒性、减少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法通常包括分布式控制和集中式控制两种方式。

分布式控制方法是指每个智能体只能观察到局部信息,通过与其它智能体的通信和信息交换来协同完成任务。

集中式控制方法是指存在一个中央决策器,负责调度和指挥每个智能体的行动。

1.分布式控制方法分布式控制方法是一种比较广泛应用的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方法。

通过交换信息、协同合作完成任务,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可扩展性。

分布式控制方法可以分为无领导和有领导两种方式。

①无领导协商协议在无领导协商协议中,每个智能体有其特有的控制器,并与其他智能体共同工作,以协商合适的成果。

每个智能体有各自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的高低决定其发表的决策能否被接受。

②有领导的协商协议在有领导的协商协议中,智能体之间的交流与协商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领导者负责建立并维护协议,通过协商达成决策,并提供反馈完成工作。

2.集中式控制方法集中式控制方法是指将多个智能体的状态信息和任务信息收集到中央控制器中,由中央控制器做出决策并向智能体发出指令,以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

集中式控制方法在实现精确控制、控制效率高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其他故障或干扰所影响。

二、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关键问题实际应用中,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包括通信协议、控制器设计、决策制定等方面。

1.通信协议在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中,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协议是一大难点。

不同的协议会影响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需要认真选择和设计合适的通信协议。

2.控制器设计多智能体系统的控制器是实现系统协同控制的核心,控制器的性能直接影响系统协同效率。

对于不同任务的智能体系统,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控制器,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任务需求。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中的分布式算法研究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中的分布式算法研究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中的分布式算法研究摘要:多智能体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分布式算法是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关键。

本文主要研究了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算法,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比较。

首先介绍了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然后分析了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算法的局限性;接着重点介绍了分布式算法的原理和分类;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分布式算法的性能指标,讨论了其优劣势和适用场景。

本文旨在为多智能体系统中的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智能体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和协作。

在许多领域中,如机器人控制、无人机编队、电力网络和交通管理等,多智能体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是指各个智能体通过相互通信和协调行动,实现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2. 传统集中式控制算法局限性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算法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存在以下局限性:(1)中心节点的单点故障问题:集中式算法通常由中心节点控制整个系统,一旦中心节点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2)通信负荷过大:集中式算法要求智能体之间频繁地进行全局信息共享和交互,导致通信负荷过大。

(3)计算复杂度增加:集中式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随着智能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使得系统难以扩展。

3. 分布式算法的原理和分类分布式算法是一种将控制任务分散到各个智能体的算法,通过局部信息交换和协调,使得整个系统能够实现协同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算法:(1)基于邻居通信的算法:每个智能体只与其邻居进行通信和协作,信息传递的范围有限,适用于具有局部交互特性的系统。

(2)基于领导者-从属者结构的算法:系统中的某个智能体充当领导者,其他智能体作为从属者,通过与领导者的交互实现协同控制。

(3)基于合作博弈的算法:将多智能体系统看作一个博弈模型,通过博弈论的方法解决控制问题,实现最优化控制。

4. 分布式算法的性能指标比较在选择适合的分布式算法时,需要考虑以下性能指标:(1)系统稳定性:分布式算法是否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即系统在任何初始状态下是否能够收敛。

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智能体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无人车队的自动驾驶、机器人协同作业等。

在这些应用中,多智能体系统需要协同工作以实现复杂的任务,这就对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布式协同控制是指多个智能体通过局部信息交换和合作,共同实现全局目标的控制方法。

相比于集中式控制方法,分布式协同控制更具有鲁棒性和可扩展性,并能够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实现并行计算。

因此,研究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成为了提高多智能体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

在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图论的控制方法。

该方法将多智能体系统抽象为一个图,智能体为图中的节点,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和交互为图中的边。

通过图的拓扑结构和局部信息交换,可以实现局部和全局目标的协同控制。

例如,最小生成树算法和拓扑排序算法可以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和同步性控制。

除了基于图论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

例如,基于模态切换的控制方法,通过定义不同的模态状态,智能体可以根据环境和任务要求进行状态切换,从而实现分布式控制。

此外,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和具有局部优化的策略也可以用于实现分布式协同控制,这些方法通过将全局目标分解为局部目标,并通过局部信息交换来实现全局优化。

然而,仅仅研究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还不足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在实际场景中,多智能体系统往往还面临动态环境、未知系统模型和不确定性等挑战。

因此,在研究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方法。

自适应控制可以根据系统的变化调整控制策略,以应对动态环境和未知模型的影响。

例如,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调整滑模面的参数来实现对未知动态系统的控制,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另外,强化学习也可以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

强化学习是一种基于智能体与环境交互来学习最优策略的方法。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协同控制算法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协同控制算法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协同控制算法研究一、多智能体系统简介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与改变。

多智能体系统作为机器人技术中的一种代表,其可实现协同工作,相比于单一机器人更具优势。

因此,多智能体系统也成为当前机器人技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多智能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系统,每个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感知、决策、控制等能力,在协作条件下,实现共同的任务。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其协同控制算法对于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当前多智能体系统中常用的协同控制算法。

二、常用的协同控制算法1、分布式控制算法分布式控制算法是指将多个智能体所执行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每个智能体只负责部分任务的执行。

该算法在实现分工协作的同时,也能降低多智能体系统的通信开销,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常用的分布式控制算法有PRoPHET协议、Max-Min协议、CGRL算法等。

其中,PRoPHET协议是一种基于组播的控制算法,可以用于多智能体系统中的离线路由选择。

Max-Min协议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算法,可用于解决多智能体系统中的最小化任务分配问题。

CGRL算法是一种分布式强化学习算法,常用于多机器人协作控制问题中。

2、集中式控制算法集中式控制算法是指将多个智能体的动作控制交由中央控制器来实现。

这种算法通常涉及到大量的通信,需要保证通信的高可靠性和低时延。

该算法对系统的控制具有高度的可控性,但扩展性和鲁棒性相对较差。

常用的集中式控制算法有、LQ-GSM算法、单一智能体遥测控制等。

其中,LQ-GSM算法是一种矩阵博弈理论,利用马尔可夫链状态表示多智能体系统运行情况,并通过求解线性四倍反馈控制器来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

单一智能体遥测控制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控制策略,即单一智能体通过遥测接收所有智能体的信息,并根据任务要求来分配任务的执行。

3、分步控制算法分步控制算法是基于分布式和集中式控制算法的结合,采用一种分步式的控制过程,通过每个步骤的协同完成最终的任务。

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摘要: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协同合作来完成各种任务。

本文对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分布式控制、层次控制以及混合控制等策略,并对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1. 引言多智能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可以是机器人、传感器等)通过相互通信和协作来完成任务的集成系统。

与单一智能体相比,多智能体系统能够通过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式感知、决策和控制,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2. 分布式控制策略分布式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将控制任务分配给各个智能体,使其根据自身的信息和局部的控制策略进行决策和控制。

分布式控制策略的优点是系统结构简单、运算效率高,并且对节点故障有较好的鲁棒性。

3. 层次控制策略层次控制是多智能体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协同控制策略,它将系统控制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智能体负责执行特定的任务,并将结果传递给上一层次的智能体。

层次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分布式决策和控制,并能够应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

4. 混合控制策略混合控制是将分布式控制和集中式控制相结合的一种协同控制策略。

在混合控制策略中,智能体之间通过分布式控制进行协同合作,同时由一个集中的控制器进行全局决策和控制。

混合控制策略既能够在系统中实现分布式决策和控制,又能够通过集中式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整体调度。

5. 多智能体系统应用案例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多个车辆之间通过协同控制策略实现交通流的优化;在无人机群体中,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协同控制策略实现任务协同和信息收集等。

此外,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还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领域。

6. 挑战与展望尽管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策略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合作需要高效的通信和协议机制;智能体的动态行为和不确定性需考虑在控制策略中;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多智能体系统中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并且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与挑战。

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系统,智能体之间可以通过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一定的任务。

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动作。

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目标就是使得这些智能体能够在没有集中控制的情况下,通过相互通信和协调,共同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设计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时,需要考虑各个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方式。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局部信息的策略设计,即每个智能体只利用其周围智能体的信息进行决策。

这样的策略设计可以减少通信开销和计算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全局信息的策略设计,即每个智能体可以获得全局信息,并且根据全局信息做出决策。

这种策略设计可以更好地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但是通信和计算开销也更大。

为了优化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可以采用强化学习和优化算法等方法。

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策略的方法。

在分布式协同控制中,可以将每个智能体视为一个学习智能体,通过与其他智能体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的协同策略。

另外,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也可以用于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

这些优化算法可以通过搜索策略空间来发现最优的控制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无人机都有自己的飞行状态和任务要求,需要通过与其他无人机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实现编队飞行和任务的完成。

通过设计合适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可以使得无人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速度,以达到编队飞行的目的,同时保证每个无人机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

多智能体系统中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中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中协同控制方法研究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MAS)是由多个相互独立、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组成的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各个智能体之间需要协同合作,以实现整体系统的目标。

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各种协同控制方法。

协同控制是指多个智能体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各个智能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协同控制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协同控制方法。

首先是集中式协同控制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所有智能体的控制指令由一个中央控制器给出,并通过网络传输给每个智能体。

中央控制器可以根据整体系统的目标和各个智能体的状态信息,计算出最优的控制指令。

这种方法能够确保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由于所有的决策都由中央控制器来进行,系统的规模受到限制。

其次是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每个智能体根据自己的局部信息和与邻居智能体的交互,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制定控制策略。

由于每个智能体只需考虑与之直接相连的邻居,因此可以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协同控制。

但是,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需要智能体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互和合作,对系统的通信带宽有一定的要求。

此外,还有基于市场机制的协同控制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智能体之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交换和协同控制。

市场机制通过设定合适的价格和奖励机制来鼓励智能体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整体系统的协同控制。

这种方法在资源分配和任务分配等问题上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但是在设计市场机制时需要解决博弈论中的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和诚实性问题。

除了以上几种协同控制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值得探索和研究。

例如,可以使用强化学习方法来实现智能体之间的协同控制。

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和奖励机制来不断优化智能体行为的方法,可以适应不确定环境和动态系统的变化。

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多智能体系统中,可以使智能体根据不同的目标和环境条件自主学习和选择合适的行为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1、项目名称: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
2、推荐奖种:自然科学奖
3、推荐单位: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
多智能体系统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其核心支撑理论是人工智能、分布式控制和分布式计算。

进入21世纪,人们在解决大型、复杂的工程问题时,发现单个智能体的能力已经无法胜任,需要多个智能体在网络环境下以信息通讯的方式组成多智能体系统协同地解决工程问题。

典型的多智能体系统包括多机器人系统,多无人机系统,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卫星系统等。

本项目系统深入研究了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的共性问题、网络结构控制、通讯受限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如下:
(1)通过引入一致性区域的概念,把二阶和高阶系统一致性问题转化为研究一致性区域的稳定性范围,给出了具有固定网络拓扑的多智能体线性系统二阶和高阶一致性的充分必要条件,解决了长期困惑研究者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器设计的本质问题;提出有向网络的广义代数连通度作为有向网络收敛判别的基本依据,推广了无向网络的代数连通度。

(2)给出了牵制控制无向网络实现同步的一般条件;克服非对称网络拓扑结构的本质困难,解决了有向网络同步牵制控制的挑战问题;采用图分解引入匹配割点和割集,完善了矩阵分解的谱理论,解决网络牵制控制一个结点的最优控制的关键难题。

(3)利用非奇异M矩阵理论和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突破了通过求解闭环系统的解曲线,然后再进行稳定分析的技术性瓶颈,发现了具有间歇信息通讯的二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实现与降阶后的低维切换系统全局稳定性的内在本质联系,解决了切换有向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一致性的难题。

项目组近年来在IEEE、Automatica、SIAM等本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SCI论文110篇。

10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159次,WOS 他引1433次,Google Scholar他引2165次,全部为ESI工程领域前1%高被引论文,9篇论文Google Scholar他引超过100次,6篇论文发表至今在所在期刊的SCI引用排名居于前2位,被38位院士和IEEE Fellow在Nature、Nature Physics、IEEE汇刊等正面评价,相关成果获亚洲控制会议最佳论文奖、IEEE 电路与系统协会神经系统与应用技术委员会最佳理论论文奖、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提名等。

《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协同控制》专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项目三位完成人2014和2015年均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1个学科中国学者入选134和148人),分别入选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四个领域。

第一完成人关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研究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资助、Scopus“青年科学之星”信息科学领域金奖。

第二完成人由于在网络分析的贡献当选IEEE Fellow。

第四完成人由于在网络科学的贡献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应Science编辑 A. Cho邀请对Nature封面论文做专题评述。

项目组完成人曾任信息工程技术领域IEEE自动控制、电路与系统I和II、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控制论5个汇刊的编委。

5、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1)虞文武,排名1,教授,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通过引入一致性区域的概念,给出了具有固定网络拓扑的多智能体线性系统二阶和高阶一致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提出有向网络的广义代数连通度作为有向网络收敛判别的基本依据,属重要科学发现1;
2.给出了牵制控制无向网络实现同步的一般条件;克服非对称网络拓扑结构的本质困难,解决了有向网络同步牵制控制的挑战问题,属重要科学发现2;
3. 利用非奇异M矩阵理论和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多智能体系统实现一致性的判别准则,提出了一类拓扑依赖的切换Lyapunov函数构造方式,解决了切换有向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一致性的难题,属重要科学发现3。

本人是全部10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之一(7篇第一作者,8篇通信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2)曹进德,排名2,教授,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 通过创造性地将基于连续相对位置信息的连续控制器和基于采样相对位置信息的非连续控制进行有效结合,给出了相对速度信息的估计,进而给出了闭环多智能体系统实现一致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利用非奇异M矩阵理论和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切换有向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一致性的难题,属重要科学发现3。

本人是代表性论文5、10的作者之一。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3)温广辉,排名3,讲师,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利用非奇异M矩阵理论和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研究切换有向拓扑下具有Lipschitz型非线性特性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一般性理论框架。

突破了通过求解闭环系统的解曲线,然后再进行稳定分析的技术性瓶颈;通过深入分析闭环多智能体系统的动力学结构性质,提出了一类拓扑依
赖的切换Lyapunov函数构造方式,解决了切换有向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一致性的难题,属重要科学发现3。

本人是代表性论文8、9的作者之一。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陈关荣,排名4,教授,工作单位:香港城市大学,完成单位:香港城市大
学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通过引入一致性区域的概念,给出了具有固定网络拓扑的多智能体线性系统二阶和高阶一致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提出有向网络的广义代数连通度作为有向网络收敛判别的基本依据,属重要科学发现1;
2.给出了牵制控制实现同步的一般条件;研究了一般有向网络同步的牵制控制策略这样一个挑战问题,克服上述非对称网络拓扑结构的本质困难,属重要科学发现2;
3. 提出了一类拓扑依赖的切换Lyapunov函数构造方式,解决了切换有向拓扑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一致性的难题,属重要科学发现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