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

合集下载

安全管理论文之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与控制措施

安全管理论文之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与控制措施

安全管理论文之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与控制措施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安全质量。

安全管理部门必须致力于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一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兽药残留的影响1. 动物体内的残留兽药是为了保持动物的健康而施用的药物。

一旦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就会残留在肌肉、内脏等部位。

这些残留物会被消费者食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兽药对食品加工流程的影响兽药残留也会对食品加工流程造成影响。

兽药会影响肉类、奶制品等食材的加工特性。

例如,肉类因兽药残留会变得黄色,奶制品也因此会影响到奶制品的酸味和颜色。

3. 兽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兽药残留还可能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兽药可以导致过敏等一系列身体反应,甚至对人体的生殖健康也有影响。

三、控制措施1. 控制兽药使用兽药残留问题的根本在于兽药本身并不安全,因此,应尽量控制兽药的使用。

只有在生病时才使用必需的药物,并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周期施加,才能有效避免残留物的问题。

2.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农业生产管理也是控制兽药残留的重要一环。

农民应该在兽药使用结束后遵循规定的撤药周期,不得违规施用。

3. 提高兽药使用技术兽药残留问题和兽药使用技术密切相关。

针对不同病症采用合适的药品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中兽药残留量的危害。

4. 对动物性食品进行检测对于已经出厂的动物性食品,应该加强检查。

针对不同的动物性食品,应建立相应的监测标准和检测技术,以便在安全判断的第一时间了解检测结果。

5. 宣传生态安全理念降低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生态环境改善、营养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宣传生态安全理念。

四、结论中国现在已经重视动物性食品安全,政府所推进的养殖管理,按时撤药等措施都在有效改善兽药残留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安全可靠的动物性食品。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农药和兽药的使用在农田和畜牧场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残留在食品中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食品农药残留的问题食品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食品中残留的量超过法定标准的情况。

长期以来,农药在农田中的广泛使用确保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然而,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却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农药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食品兽药残留的问题与食品农药残留类似,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也是一个引起担忧的问题。

畜牧业中使用的兽药旨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如果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超过标准限制,就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一些兽药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紊乱和抗生素耐药性。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挑战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药和兽药的种类繁多,常规检测方法无法同时检测所有农药和兽药成分。

其次,农田和畜牧场分散,监管难度较大。

此外,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中可能会遇到多个环节的污染和残留。

最后,缺乏透明的信息共享和公开透明的数据也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农药和兽药的注册审核标准,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推动有机农业和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兽药的依赖。

同时,推广使用可持续性的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如生物防治和生态畜牧。

此外,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全面、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加强对农产品和畜产品的抽检和监测。

五、公众教育和信息透明为了提高公众对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的认知和意识,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工作。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养殖业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率和保障畜禽健康,兽医师常常会使用一些兽药,而这些兽药残留则可能会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毒理学、营养学和法律法规等角度来探讨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毒理学影响兽药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在短时间内暴露在高浓度兽药下导致的毒性反应。

而慢性毒性是长期暴露在低浓度兽药下产生的慢性毒性反应。

常见的兽药残留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比如使用硝基呋喃类、环磷酰胺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中毒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头痛、肌肉抽搐等。

2. 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慢性危害,如转移酶升高、肝损伤、肾损害等。

比如,在牛羊肉中常常会检测出氯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残留,长期摄入会对肝脏和肾脏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如降低男性精子质量、影响女性生育等。

比如,大量使用激素和雌性激素类药物的畜禽,会导致其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从而影响人体性腺发育、性分化和性成熟等。

二、营养学影响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食品营养含量和质量的影响上。

1. 营养成分丧失使用兽药可能会对畜禽身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肉类中的营养成分丧失。

同时,某些兽药残留还可能造成肉品中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吸收和利用。

2. 重金属、抗生素等残留物质使用兽药还可能导致兽药残留物质、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产生危害。

比如,抗生素残留会破坏人体益生菌的平衡,进而增加人体易感染细菌的风险。

三、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进行了明确禁止,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养殖业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兽药。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食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食品安全和食品中兽药残留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会直接危及人们的健康,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确保食品安全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权益。

二、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兽药是用于兽类生产中的药物,旨在预防疾病、提高产量等。

然而,当这些药物被滥用或不当使用时,就会引起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

兽药残留指的是兽药在食品中残留的化学物质,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1. 兽药残留的危害首先,兽药残留可能导致食品中毒。

某些兽药对人体可能有毒副作用,而这些兽药残留在食品中,当人们食用含有兽药的食品时,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其次,长期摄取含有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影响。

一些兽药有蓄积效应,即长时间摄取含有兽药残留的食物,会导致体内兽药残留物积累,长期风险会更大。

此外,兽药残留还可能引发抗药性问题。

由于不合理使用兽药,导致兽类体内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人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造成抗药性的发生。

2. 兽药残留的来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和兽药使用不规范。

养殖过程中的滥用或错误使用兽药,以及使用剂量超出规定等都可能导致兽药残留。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非法滥用兽药,进一步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三、解决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途径为了解决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1. 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政府应加大对畜禽养殖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同时,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兽药的使用和兽药残留的限制要更加严格,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在食品安全的背后,兽药残留问题是一大隐患。

兽药残留指的是兽药在动物体内、食品中或环境中残留下来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无论是逐渐增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养生热潮下人们的健康关注,都使得食品安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我们每天的生活,更关系到全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因此,保证食品安全是每个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兽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长期摄入含有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中毒、过敏等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 影响食品质量和行业信誉:兽药残留问题一旦被曝光,将严重影响相关食品行业的信誉,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加剧环境污染:兽药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兽药残留在环境中积累,进而引起地下水、土壤等环境污染。

三、兽药残留的现状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近年来的探索和调查显示出以下问题:1. 兽药使用滥发: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兽药的使用较为普遍。

然而,部分养殖业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滥用和超量使用兽药成为普遍现象。

2. 监管不力:对于兽药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兽药残留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3. 缺乏监测手段:目前针对兽药残留的监测方法较为落后,无法对所有食品进行全面监测,从而给兽药残留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解决方案针对兽药残留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兽药滥用的打击力度,增加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

2. 提高监管效能:加强相关部门对兽药使用的监管,完善监测手段,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兽药残留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

动物药学专业的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

动物药学专业的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

动物药学专业的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兽药残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1. 兽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在畜牧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用于动物的治疗和预防疾病。

然而,兽药的使用可能导致其中一些成分在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类身体。

这些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例如导致过敏反应、激素紊乱等。

因此,兽药残留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2. 兽药残留监管与控制为了解决兽药残留问题,各国政府与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严格监管兽药的使用,确保在动物身上使用的兽药符合安全要求,并采取正确的使用剂量。

其次,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确保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

此外,加强监管与合作,提高兽药残留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3. 动物药学专业在兽药残留问题中的作用作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兽药的研究,努力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兽药,降低兽药残留的风险。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确保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不超过安全标准。

此外,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还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4. 公众参与与合作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公众的参与和合作至关重要。

作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积极与农民、兽医、食品监管部门等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兽药残留问题。

通过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的认知,促进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

5. 结语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的重要议题。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

通过加强监管与合作,提高兽药残留检测的技术与效率,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影响分析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影响分析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影响分析随着现代养殖业的普及,动物食品已成为现代社会日常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动物食品的安全质量备受关注。

由于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兽药,因此兽药残留成为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本文将从兽药残留的定义、来源、对动物的影响、对人类的影响和防止兽药残留的措施等方面,对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兽药残留的定义:兽药残留是指兽药在动物体内、组织、泌乳品和动物粪便中未被完全代谢和排出、残留在草地或植物上的物质。

二、兽药残留的来源:1、兽药滥用:为了追求快速成长或者预防疾病,在养殖业中滥用兽药,导致兽药残留的严重程度加重。

2、兽药药物残留期过长:对于有些治疗药物,由于其分解代谢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被完全代谢和排出,留存在动物体内,成为兽药残留。

3、兽药残留处置不当:在养殖业中,有时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假冒伪劣兽药或者药品失效后未及时淘汰,导致兽药残留的危害加大。

三、兽药残留对动物的影响:1、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兽药残留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让动物更容易感染疾病。

2、影响繁殖能力:长期摄入兽药残留物会影响动物繁殖能力,尤其对于母畜更加严重,会降低胎儿发育水平,提高死胎率和流产率。

3、影响肉品和乳品质量:长期摄入兽药残留物后,会影响肉品和乳品的质量,可能会出现膳食性状变化、肉质变软、乳制品发酵不良等问题。

四、兽药残留对人类的影响1、诱发变异突变:兽药残留对人体造成影响,除了直接吃有兽药残留的肉蛋奶后,还包括人体对于兽药残留的暴露,这就是一定量兽药残留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对人体诱发变异,如果长期暴露于兽药残留环境中,可能会引起患上癌症和不孕不育等问题。

2、诱发微量元素缺乏:在支付昂贵医药费用的同时,当人们过度关注抗微生物的兽药使用时,往往忽略了它对于人体必要微量元素的影响。

比如说,兽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微量元素的摄取不足,进而导致人体内的必要微量元素缺乏,因此长期摄入兽药残留物后可能诱发人体微量元素缺乏。

幼儿园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幼儿园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幼儿园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对于幼儿园这样一个涉及到孩子健康的重要场所,食品安全更是不容忽视。

然而,近年来,关于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幼儿园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兽药残留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养殖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一些兽药,导致食品中残留下了一定量的兽药物质。

这些兽药物质,可能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幼儿园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兽药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产出和抵御疫病,兽药被广泛使用,进而可能导致兽药残留问题。

其次,幼儿园的供应链管理薄弱。

幼儿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面对的是儿童的需求,但其供应链管理往往不如餐饮企业严格,风险控制不够完善,容易导致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也存在非法添加兽药的行为,给幼儿园食品安全带来更大的挑战。

如何解决幼儿园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首先,幼儿园应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进货环节的风险把控。

这包括严格选择供应商,优先选择有食品安全认证的供应商;建立完善的食品采购流程,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幼儿园应定期抽检食品,对于兽药残留问题要进行专项检测和监测。

其次,幼儿园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向幼儿园教职工普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幼儿园还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形成合力。

此外,加强监管与执法也是解决幼儿园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的重要措施。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明确责任,加强检查和惩处,对于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综合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园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

同时,幼儿园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形成食品安全的合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真正保障幼儿园食品的安全,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刘迎贵方俊英(内蒙古兽药监察所010010)(内蒙古社会科学院010010)摘要本文从分析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产生原因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入手,对今后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减少兽药残留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安全兽药残留动物性食品一般是指肉、蛋、乳、蜂蜜和水产品及它们的制成品;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兽药或饲料添加剂后,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可蓄积或贮存于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称为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简称兽药残留。

由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

控制生殖周期及繁殖功能以及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动物性食品对人的口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绝大多数的动物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的均使用过药物或饲料添加剂,而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将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其的重视。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年在我国发生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有7127人中毒,死亡138人。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像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从人员素质、硬件设施标准,以及标准操作规范(SOP)、标准管理规范(SMP)等质量保证体系来约束食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

《食品卫生法》也只是从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污染、卫生学指标及卫生检验等方面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了一些卫生学的规定,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规范管理。

一、产生兽药残留的原因1、防疫体系不完善粗放型的家庭式饲养模式,对疫病的监控和防治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致使兽药和药物添加剂的使用量增大,兽药残留的可能性也增大。

2、疾病诊疗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畜牧业的从业人员是农牧民,由于其专业技术知识不足,滥用、误用兽药的现象经常出现,存在着“有数没数抗生素,有病没病磺胺嘧啶,灵与不灵氨基比林……”的现状。

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常有添加剂中毒的事件发生。

由于操作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造成了畜产品中兽药、重金属、激素及生物毒素的残留。

3、恶意使用违禁药物某些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受利益驱使,为抢占市场,竟不择手段地向饲养户出售玉米赤霉醇、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或含有违禁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作为畜禽促生长剂,以此追求高额利润。

另外,市场导向也促使生猪商贩和屠宰户非常青睐饲喂了“瘦肉精”的生猪猪肉的色泽,由此而导致了使用违禁药物的事件发生。

4、不按规定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1997年农业部发布《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可用于制成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相应的停药期,所谓停药期是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畜禽在这段时间,通过新陈代谢,可将药物的绝大多数排除体外,使药物的残留量低于最高残留限量(即安全浓度)。

一般认为:动物性食品中含有不超过最高残留限量的药物残留时,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但是,一些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在其产品的标签上并未注明停药期;部分养殖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遵守停药期的规定,亦把刚刚用过药后的肉、蛋、乳出售给经营者,从而导致兽药残留的存在。

5、兽药产品质量较差近年来,我区兽药抽检的合格率一直徘徊在80%左右,大量伪劣兽药的存在,影响了动物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加大了用药量,使药物残留的机会增多;另外,市场上有一半的兽药使用商品名,其标签上并未注明药品的化学名称和含量,致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误用的可能性很大。

6、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除草剂等在农业生产中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使得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农药残留过高,导致动物食用后农药在体内的残留超标;另外,环境污染也使得动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尤其是水域污染后,鱼、虾等水产品体内有害物质的残留尤为严重。

7、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有些企业不按规定要求,过量使用硝酸盐、亚硝酸盐、色素、矫味剂和防腐剂等,恶意使用硫磺、甲醛、双氧水等作漂白剂,从而导致有害物质超标。

8、对畜禽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兽医卫生和有关行政部门通常只对畜禽产品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外观卫生和是否注水等比较关注,而对药物残留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加之药物残留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药物残留的检测在全国亦属刚刚起步,对饲养、屠宰、流通的畜禽产品监测还停留在只检疫病不检残留的阶段。

9、检测标准不健全1997年农业部发布《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通知,通知中列出了各种兽药在各种动物体内的脂肪、肌肉、脏器及蛋、奶中兽药允许的最高残留限量,但国家发布的兽药残留和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却只有几十个,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而发达国家对此方面的标准却十分森严,如日本在这方面的检验标准就达6000多个,几乎涉及到从食品性原料到食品的每一环节。

发达国家制定严格的标准,一方面确保其本国国民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作为非关税贸易壁垒,极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相当数量的产品输入。

例如,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一万吨鸡肉中,由于日本海关检测出氯羟吡啶超过了0.01ppm,而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给我国造成了一亿四千万元的经济损失;200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农药超标,在我国出口的蜂蜜中,德国卫检机构检测出“杀虫脒”的残留超标,此后便一直拒绝进口;舟山渔场出口欧盟的冻虾中氯霉素超标,欧盟便下通令EC/96/2002全面封杀了中国的农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由此中国农畜产品对对欧盟的出口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73%,这便是实例。

二、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抗菌药物残留的危害(1)过敏反应:当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抗菌药物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后,由于许多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等均具有抗原性,能刺激体内抗体的形成而引起许多人的过敏反应。

其症状多种多样,轻者体表出现红疹,发热,关节肿痛、蜂窝组织炎以及急性血管水肿,严重者休克甚至危机生命。

(2)对人类胃肠道微生物的不良影响:残留的抗菌药可抑制或杀死胃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导致人们正常的免疫机能下降,体外病原更易侵入。

(3)人类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加:抗菌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可使人类的病原菌长期接触这些低浓度的药物而产生耐药性。

并且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在人群中的细菌、动物群中的细菌和生态系统中的细菌间相互传递,由此而使致病菌(沙门氏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等)产生越来越强的耐药性,致使人类或动物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加大,治疗费用增加。

(4)给新药的开发带来压力:随着病原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逐渐缩短,这就要求不断开发新的药物品种以克服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产生的越快,临床上对新药的要求就越迫切。

(5)增加体内脏器的负担:残留药物进入人体后,人体在代谢这些药物时,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体内脏器的负担。

例如,磺胺类药物需通过肝脏来解毒;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较强的肾毒性,若长期食用含有此类药物的动物性食品,就会造成慢性肾中毒,不利于人体健康。

2、激素残留的危害兽药的激素多为促性腺素、肾上腺素、性激素和同化激素等,这些激素在畜牧业生产中多是作为注射剂、饲料添加剂或埋植于动物皮下,以达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增重、育肥以及促使动物发情的目的。

此类物质一旦进入人体,特别是对儿童可扰乱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甚至出现中毒症状,例如盐酸克伦特罗就属于β—兴奋剂,它可使人心动过速、肌肉震颤、心悸和神经过敏等中毒反应。

3、特殊毒性危害特殊毒性是指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作用。

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喹噁啉类的卡巴氧、砷制剂、黄曲霉菌素、苯并芘、亚硝酸盐、多氯联苯、二噁英等均具有致癌作用。

1988年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报道:磺胺二甲嘧啶可引起大鼠甲状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而此药又是动物的常用药,其消除半衰期长;另外,长期摄入氯霉素能引起人骨髓造血机能的损伤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并咪唑类药物能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诱发孕妇产生畸形胎的作用。

4、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此类物质是指汞、镉、铅、砷、酚、氟等,这些物质或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可引起组织器官病变或功能失调等。

畜禽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1)自然环境中,如高氟地区的动植物体内的含氟量就高。

(2)畜禽产品加工,饲料加工、贮存、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如松花蛋中汞的含量较高,盒装罐头中锡含量较高。

(3)饲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制剂。

(4)农药、化肥、及工业“三废”对畜禽及水产品的污染。

5、农药残留农药在防治病虫害,去除杂草,调节作物生长与控制人畜传染病,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方面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有些农药品种不易分解,如滴滴涕、六六六和部分有机磷农药等,使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动植物体内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富积作用而危害人们健康与生命。

早在1983年,国务院就决定停业生产六六六、滴滴涕,1985年当时的农牧渔业部就发布了第337号文件“关于禁止使用六六六防止家畜寄生虫病的通知”。

但时至今日,内蒙古每年要用掉200多吨林丹乳油(含丙体六六六)来防治家畜外寄生虫病,这使得内蒙古的牛、羊肉在出口海湾国家时由于有机氯残留超标而屡屡受阻。

6、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动物用药后,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排泄物排出体外,残留于环境中,而绝大多数排入环境的兽药仍具有活性,将对土壤微生物、水生动物及昆虫等造成不良影响。

低剂量的抗菌药长期排入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敏感菌耐药性的增加,而且其耐药基因还可以通过水环境扩展和演化。

链霉素、土霉素、泰乐菌素,竹桃霉素、螺旋霉素、杆菌肽锌、己烯雌酚、氯羟吡啶等在环境中降解非常慢,有的甚至需要半年以上才能降解。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在粪便中可以保持八周的活性,对草原上的多种昆虫及堆肥周围的昆虫都有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三、减少兽药残留危害应采取的措施1、政府重视、强化监管职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与检测标准的建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曾实施过“放心肉”工程,但当初的“放心肉”仅仅局限于确保无病残畜禽和注水肉的问题,根本没有涉及到药物残留和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问题。

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心肉”的工程建设,加快相关法规与药物残留检测标准的建设。

很多国家已把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因素的标准和规范都以法律、法令的形式公布和实施。

这一点,无论是对保证国民食品安全、还是适应WTO规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积极推进集约化畜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为龙头企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生产质量检测中心,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畜牧业存在的滥用、误用和恶意使用兽药的不良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