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预防措施
《预防贫血》教案

《预防贫血》教案预防贫血教案引言概述: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儿童和孕妇中更为普遍。
贫血会导致身体缺氧,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为了预防贫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数量。
本教案将介绍预防贫血的五个关键方面。
一、均衡饮食1.1 摄入足够的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因此摄入足够的铁对预防贫血至关重要。
含铁丰富的食物包括红肉、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
教育人们选择这些食物,并在饮食中保持适量的铁摄入。
1.2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和利用。
教育人们在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番茄等。
同时,避免在进食含铁食物时饮茶或咖啡,因为这些饮品中的鞣酸会干扰铁的吸收。
1.3 合理搭配食物教育人们合理搭配食物,以提高铁的吸收率。
例如,将富含铁的食物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同食用,如将豆类与柑橘类水果搭配食用,可以增加铁的吸收效果。
二、适度运动2.1 有氧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供应,有助于预防贫血。
推荐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教育人们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加身体的氧气摄取。
2.2 舒适运动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和贫血的加重。
因此,教育人们在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3 坚持运动贫血的预防需要长期坚持,教育人们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周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和时间,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3.1 规律作息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维持。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2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身体健康有害,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红细胞的生成。
教育人们戒烟限酒,以保护身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3.3 减少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患贫血等健康问题。
教育人们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保持心情愉快,以促进身体健康。
预防贫血教案

预防贫血教案一、引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不足,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
贫血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疲劳、头晕、心悸等症状。
为了预防贫血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保持身体健康。
本教案将介绍预防贫血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预防贫血的方法1. 均衡饮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营养不良。
为了预防贫血,我们需要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对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生成至关重要的营养素。
以下是一些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 铁: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B12:动物肝脏、鱼类、贝类、蛋类等;- 叶酸:绿叶蔬菜、豆类、坚果等。
2.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提高铁的吸收率。
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红椒等都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与富含铁的食物一同摄取,提高铁的吸收效果。
3. 适量补充铁剂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女性经期、儿童等,由于生理特点或生长发育的需要,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铁剂。
在补充铁剂之前,建议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定补充的剂量和方式。
4. 避免过度损失血液过度的出血会导致贫血,因此,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损失血液的情况。
例如,女性在经期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卫生产品,避免月经过多导致贫血。
此外,避免意外受伤,注意安全,也是预防贫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合理锻炼适度的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能力。
通过定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加红细胞的生成,预防贫血。
6.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贫血的重要因素。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减少吸烟和酗酒等不良习惯;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压力等,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预防贫血的发生。
三、预防贫血的注意事项1. 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茶因咖啡因和茶因会影响铁的吸收,因此,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摄入咖啡、茶和其他含咖啡因或茶因的饮料。
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

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贫血是指人体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
对于中学生来说,预防贫血非常重要,因为贫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学生预防贫血的措施。
一、均衡饮食中学生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
以下是一些中学生预防贫血的饮食建议:1.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
中学生可以多吃一些瘦肉、鸡蛋、豆类和绿叶蔬菜等富含铁质的食物。
此外,搭配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帮助铁的吸收,例如柑橘类水果。
2.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维生素B12和叶酸对于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至关重要。
中学生可以选择食用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和奶制品。
同时,绿叶蔬菜、豆类和全谷类食物富含叶酸。
3.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成分之一。
中学生可以摄入适量的肉类、鱼类、豆类和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4.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助于增强红细胞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
中学生可以多吃一些柑橘类水果、草莓、蔬菜和坚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
二、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效率,有助于预防贫血。
以下是一些建议:1.有氧运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2.力量训练: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负荷,促进骨骼生长和血液循环。
中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和深蹲等。
3.伸展运动:中学生可以进行一些伸展运动,如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血液循环。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预防贫血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学生应保持每晚8-10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血液生成。
2.避免熬夜:熬夜会导致身体疲劳和免疫力下降,增加贫血的风险。
3.定期体检:中学生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等。
贫血防治工作计划

贫血防治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贫血的发生,制定一份贫血防治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减少贫血发生率,提高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加强贫血防治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具体措施1. 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包括但不限于:- 制作宣传海报、手册等,介绍贫血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等。
- 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举办贫血知识讲座,引导公众正确对待贫血问题。
-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贫血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提高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2. 早期筛查和诊断加强对贫血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患者并赋予相应的治疗。
具体措施包括:- 在医疗机构设立贫血筛查点,提供免费的贫血检测服务。
- 鼓励公众定期进行贫血检查,特殊是易患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
- 建立健全的贫血诊断标准和诊疗指南,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营养改善贫血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加强营养改善是贫血防治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 开展营养教育活动,指导公众合理膳食,摄入充足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
- 针对特殊人群,如贫血患者、孕妇等,提供个性化的膳食指导和营养补充方案。
-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中营养成份的充足和安全。
4. 疾病防控贫血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加强疾病防控是贫血防治的重要环节。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如血吸虫病、疟疾等,减少其对贫血的影响。
- 推广疫苗接种,预防疫苗相关的贫血病例。
- 加强慢性病管理,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控制其对贫血的发展。
四、组织与管理1. 建立贫血防治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制定贫血防治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3. 加强贫血防治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

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引言概述: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对中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贫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健康。
因此,中学生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贫血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学生预防贫血的五个关键措施。
一、合理膳食1.1 增加铁质摄入:中学生应该多食用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
这些食物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预防贫血的发生。
1.2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
中学生可以通过食用柑橘类水果、草莓和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增加其摄入量。
1.3 控制咖啡和茶的摄入: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和鞣酸会干扰铁的吸收。
中学生应该适量饮用咖啡和茶,以避免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
二、适度运动2.1 增加氧气供应:适度运动可以增加中学生的氧气供应量,促进血液循环。
这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维持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
2.2 强化骨骼:中学生应该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和篮球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提高身体的吸收和利用铁质的能力。
2.3 避免过度运动:虽然适度运动有益于预防贫血,但过度运动会消耗过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中学生应该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引发贫血。
三、规律作息3.1 充足睡眠:中学生每天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恢复能力。
睡眠不足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3.2 定时作息:中学生应该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固定的饮食时间和作业时间。
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促进血红蛋白的正常合成。
3.3 减少压力:过度的压力会导致中学生的身心疲惫,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中学生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松和减压方法,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合理补充营养4.1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维生素B12和叶酸对血红蛋白的合成至关重要。
中学生可以通过食用鸡蛋、牛奶、海鲜、绿叶蔬菜等食物来增加其摄入量。
4.2 补充铁和维生素C的补充剂:如果中学生的膳食无法满足铁和维生素C的需求,可以考虑适量补充相关的营养补充剂。
如何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

如何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饮食调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肝、豆类
和绿叶蔬菜等。
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蔬菜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一起食用,如浓茶、咖啡和钙片等。
2.补充铁剂:对于孕妇、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在
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
特别是在月经期、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由于失血较多,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该特别注意补充铁质。
3.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特别是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缺铁
性贫血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孕妇应在孕期定期进行体检。
4.增加户外活动: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增
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5.纠正不良习惯: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同时,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预防缺铁性贫血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调整饮食、补充铁剂、定期检查、增加户外活动和纠正不良习惯等。
通过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维护身体健康。
贫血防治工作计划

贫血防治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贫血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贫血的发生,制定贫血防治工作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设定1. 提高贫血防治的认识和意识,使公众更加了解贫血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2. 减少贫血患者的数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3. 加强贫血防治的组织和管理,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具体措施1. 教育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开展贫血防治的宣传活动。
宣传内容包括贫血的症状、危害、预防方法等,以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识和意识。
2. 健康教育开展贫血防治的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包括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健康教育,提供贫血预防知识和相关的健康指导,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贫血。
3. 营养改善加强贫血患者的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丰富的营养食物和补充剂。
针对贫血原因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改善方案,包括补充铁、维生素B12等。
4. 健康体检加强对贫血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推广健康体检,提高贫血的发现率。
通过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贫血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贫血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5.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贫血防治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贫血的相关数据。
通过监测系统,掌握贫血的发病情况和分布情况,为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6. 专业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的贫血防治培训,提高其贫血防治的专业能力。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贫血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7.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贫血防治工作的开展。
包括贫血防治的经费保障、医疗保险政策、药品供应等方面的支持,为贫血防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预期效果1. 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贫血的发生率。
2. 减少贫血患者的数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

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标题:中学生预防贫血措施引言概述: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贫血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学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贫血的发生。
一、合理膳食1.1 增加铁质摄入:铁是造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学生每天应摄入足够的铁质,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
1.2 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中学生可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1.3 控制咖啡和浓茶摄入:咖啡因和茶多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中学生应适量摄入。
二、适量运动2.1 增加氧气摄入: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加氧气摄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数量。
2.2 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运动锻炼,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减少贫血的发生几率。
2.3 避免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造血功能,中学生应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3.1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健康和免疫力提高。
3.2 饮食均衡:保证三餐规律,多样化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偏食导致贫血。
3.3 避免熬夜和熬夜看手机: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造血功能,中学生应避免熬夜和长时间看手机。
四、定期体检4.1 定期测量血红蛋白:中学生应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及时发现贫血症状。
4.2 寻求专业医生建议:如果发现贫血症状,中学生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4.3 遵医嘱进行治疗:贫血症状严重的中学生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守治疗方案,加快康复。
五、心理调适5.1 积极面对压力:中学生应学会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避免情绪低落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5.2 培养兴趣爱好:多参与体育、音乐、绘画等活动,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快。
5.3 与家人朋友交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烦恼和快乐,减轻心理压力。
结论:中学生预防贫血的措施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和心理调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如何预防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此三项正常值国内外均有差异。
因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二者与红细胞压积不一定平行,故临床多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衡量有无贫血的标准。
须指出的是,由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与血容量有关。
例如在血容量减少时(脱水),虽然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贫血。
此时单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贫血的真实情况。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将贫血分为以下几度,血红蛋白在9~12克/分升为轻度,6~9克/分升为中度,3~6克/分升为重度,3克/分升以下为极重度,红细胞数在300万~400万/立方毫米(以下单位同)为轻度,200万~300万为中度,100万~200万为重度,100万以下为极重度。
须指出的是,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与红细胞数的减低程度在不同种类的贫血可不平行,例如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低较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为显著,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的减低则较红细胞数的减低为显著。
此外,在
诊断贫血时必须参照不同年龄小儿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的
正常值作比较,才能较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程度,例如新生儿初生时,其血红蛋白量如为12克%,这与初生时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比较,则表明患中度贫血。
【贫血的分类】
由于贫血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多种多样,因此,迄今尚无一个既能阐明病因与发病原理,又能指导临床的统一分类法。
目前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病因分类。
一、形态分类
这种分类的基础是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正常值80~94立方微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正常值27~32
微微克)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38克/分升红细胞)的测定结果而将贫血分为四类:
(一)大细胞性贫血MCV>94立方微米,MCH为>32微微克,MCHC正常。
属于此类贫血者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正细胞性贫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
此类贫血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
(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为<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属于此类。
(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立方微米,MCH为12~20微微克,MCHC<30克/分升。
此类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等。
二、病因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故对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造成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二者不平衡所致,据此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造血不良三类:
(一)失血性
1.急性失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如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
(二)溶血性
1.红细胞内的异常(内因性)
(1)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缺陷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
(3)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异常(外因性)
(1)免疫因素存在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
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感染因素因细菌的溶血素或疟原虫等对红细胞的破坏。
(3)化学物理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
(4)其他如脾功能亢进。
(三) 造血不良
1.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骨髓抑制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病等。
以上两种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病因分类法。
由于形态分类可用于推断病因,对病因诊断起辅助作用。
因此,可互相补充。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程度轻重、发生急慢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论,急性的贫血如急性失血或溶血,虽贫血程度较轻,亦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休克。
而慢性贫血,早期由于机体各器官的代偿功能较好,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当代偿不全时才逐渐出现症状。
小儿对慢性贫血的耐受性一般较成人为大。
个别慢性贫血患儿(如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在重度贫血时仍可走路上楼。
由于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输送全身,贫血时,血液含氧量减少而呈低血氧症,这就引起组织与器官功能减退而产生各系统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方面;一、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由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减低,使皮肤(面,耳轮、手掌等)、粘膜(睑结膜、口腔粘膜)及甲床呈苍白色。
重度贫血时皮肤往往呈蜡黄色,每易误诊为合并轻度黄疸,相反,伴有黄疸,青紫或其他皮肤色素改变时可掩盖贫血的表现。
此外,病程较长的还常有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
二、造血器官反应
婴儿期由于造血器官的功能尚未稳定,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往往骨髓外造血器官和组织呈增生性反应,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和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外造血一般不增强),末梢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三、各系统症状
(一)循环和呼吸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症状是互相联系的,贫血时,由于组织缺氧,可出现一系列代偿功能改变,如通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来达到增加运输氧气的能力(活动后更明显)。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率加快,脉搏加强,动脉压增高,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搏动。
到重度贫血代偿功能失调时,出现心脏扩大,心前区收缩期杂音,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消化系统胃肠蠕动及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均受到
影响,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或便秘等。
偶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三)神经系统常表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性情易激动等,脑组织严重缺氧可出现昏厥。
年长儿可有头痛、昏
眩、眼前有黑点或耳鸣等。
【治疗】
一、去除病因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但尚有某些贫血趵病因尚未充分明了,对此,应积极加以研究,明确其病因,并予以去除。
二、一般疗法适当护理,预防感染,注意饮食疗法,饮食的质和量应取决于小儿的年龄和病情。
三、药物疗法治疗贫血的药物主要有:铁剂、维生素Bl、和叶酸。
铁剂仅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l和叶酸适用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此外,氯化钴、睾丸酮、中药首乌、阿胶、当归、鸡血藤、熟地黄等均有刺激骨髓造红细胞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先天性
再生低下性贫血。
四、输血疗法重度贫血或因贫血而引起心功能不全,输血是抢救措施。
长期慢性贫血者,若代偿功能良好,可不必输血,必需输血时宜注意输血量和速度。
输血量一般按10毫升/公斤/次计算。
输血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对于贫血合并肺炎的患儿,每次输血量和速度更应减
少和减慢。
五、并发症处理婴幼儿贫血易合并急、慢性感染,营养不良,消化紊乱等,对此,除应积极处理外,还需要考虑某些特点,如贫血患儿在消化紊乱时,对于体液失调的调节能力较无贫血的患儿差,在处理时宜结合具体情况,仔细分析观察,并及时给以对症和针对病因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