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例评析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材解析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材解析1.知识结构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的事业是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存在急政暴虐的弊端。
秦始皇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但已经埋下了统治被颠覆的因素。
秦二世即位,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踵而至的是漫长的楚汉战争。
这场战争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土地荒芜。
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任务。
汉高祖听了大臣陆贾所揭示的秦亡教训,认识到,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与民休息才能恢复社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措施,就是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各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弱末强本,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等。
以上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这样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继续与民休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他们劝民力农,进一步减轻租税和赋役,慎于用法,主张“官统治民,本应导之为善”。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宽厚,在生活上也是恭俭廉洁。
文景时期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使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为汉朝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长,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创造了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疆域进一步发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示范教案

第11课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文景之治”。
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课,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势和长处,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
西汉建立后,面临这种严重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慎于用法,政治上宽厚,生活上克己节俭,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统治,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课本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认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这个刻着“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了刘邦建汉,统一天下的情形。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通过“汉并天下”这个图形来引入汉朝的建立,使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建立之后应该如何统治。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重点及解析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重点及重点解析
内容要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重点解析:楚汉之争中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秦朝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使汉初统治者面临着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第一要务,这也关系着西汉王朝能否顺利稳定自己的统治。
所以汉初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主观上汉高祖刘邦及汉初开国功臣都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英雄人物,了解人民疾苦,出于形势需要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文帝与景帝时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人民负担,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基础。
在上课过程中,应该注重设置情境,让学生从彼时彼景出发,体会到治国政策确立的主客观因素。
也感受到中华文明发展绵延不断的历程。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
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三、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2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出现。
教材通过讲述刘邦建立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理解文景之治的意义,并能够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稳定时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难点: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汉的建立过程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休养生息政策•表现: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影响:为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奠定基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 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 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 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 书。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 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 析 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 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文化、民族交流等各条线,最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的面。因此需要在整体把握本课框架和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教
重点
学
目
标
难点
“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 1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
教
学
等基本史实,理解“文景之治”是中
目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例
教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学
设
计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特
点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课标要求把重点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历史教师进行每一课时教学设 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而教” 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 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节课都应当要有自己的灵魂,每一 节课都能叩击学生的心灵,最终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三)从学生的角度用好了教科书
1.注重学情分析,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做教学设计前,齐老师制作了一份学情调查问卷,抽样100份并 统计数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设计。在 此学情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以及 学生学习秦汉历史的强烈兴趣,教师从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历史现象入手,挖掘课内课外有效资源,除文字史料外,使用图 片、视频来创设情境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既有利于调动学 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和认识。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事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本 课
(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例点评
武汉市硚口区教学研究室 李琴江肆叁贰壹两本
课
学
点
课
标
科
建
例
及
知
议
教
教
识
学
材
综
设
解
述
计
读
特
点
壹 学科知识综述
• 秦朝国祚短促,二世而亡 • 汉朝承袭秦制,有所损益 •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 缔造文景之治,家给人足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道西汉的建立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
标
✓ 1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在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中可以突出的情感价值观有:得民心
者得天下、古代传统文化中“政治宽容、
勤俭治国”等优秀政治理念。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
材 起一条条线,由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实现“点线结合,以点带
解 面”。
读
本课的典型历史人物: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历史事件和历 史现象:“兵皆罢归家”、轻徭薄赋、三十税一、“以德化民”、提
倡勤俭、“文景之治”等。众多的点形成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局势稳定”的线,而政治、经济、军事、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 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内容,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概 念、基本观点,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 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更要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 和教学活动。
标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知识与能力
教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标
✓ 1 师生共同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视频及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自主获取 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做 到论从史出。
✓ 2 通过表格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分析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制作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
课
程
内
容
了解“文景之治”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该单元叙述了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本课讲述了西
教
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战乱,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汉高祖
材 解
刘邦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将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汉文帝和
读
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
本课例在研读教科书基础上有机整合三个子目为两大问题:汉并天下 然百废待兴、与民休息创“文景之治”,既突出了本课历史学习的几个点 (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又理清了课文的逻辑层次,更勾勒 出了了本课本单元所涉历史发展的脉络:秦亡——西汉建立——与民休 息——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二)整体把握了教科书的框架和脉络
这样的处理,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地分散地讲述历史 知识,既注重了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 了解历史时序、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 ,初步学会从历史发展 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
叁 本课例教学设计特点
本课例在教学立意上,关注了课标要求,并兼顾培养学生的关 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以“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建立、巩固”作为 教学主线,在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呈现出清晰的 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将“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政治宽 容、勤俭治国”等优秀政治理念。
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
的成果,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贰 课标及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
景之治”三个子目环环相扣。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教师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教 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由若干个点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