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方法初探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一、引言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一步认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预测矿山环境发展趋势,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工作任务(1)开展单个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和区域集中开采区或群采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2)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及共享;(4)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5)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控制措施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建议;(6)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报;(7)向社会提供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信息服务。

三、工作流程四、监测指标(1)侵占、破坏土地及土地复垦监测:侵占和破坏土地类型、面积,破坏土地方式,破坏植被类型、面积,可复垦和已复垦土地面积。

(2)固体废弃物及其综合利用监测: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年排放量、累计积存量、来源、年综合利用量,固体废弃物堆的主要隐患、压占土地面积等。

(3)尾矿库监测:尾矿库数量和规模,年接纳尾矿量,尾矿的主要有害成分、主要隐患、年综合利用量等。

(4)采空区地面沉(塌)陷监测:塌陷区数量,塌陷面积,塌陷坑最大深度、积水深度,塌陷破坏程度等。

(5)山体开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本年度发生次数、造成的危害,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隐患区的数量,已得到治理的隐患点或隐患区的数量。

(6)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监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区域面积及治理情况等。

(7)矿区地表水体污染监测:废水废液类型、年产出量、年排放量、年处理量、排放去向,地表水体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造成的危害、年循环利用量、年处理量。

(8)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造成的危害等。

(9)地裂缝监测:地裂缝数量、最大地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地裂缝走向、破坏程度。

(10)废水废液排放监测:年废水排放量及达标排放量,废水主要有害物质及排放去向,废水年处理量和综合利用量等。

面向矿山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研究教育.doc

面向矿山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研究教育.doc

其变化趋势和人类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1.3.2 观测路线布设①沿生态地貌变化显着方向布设。

②沿垂直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布设。

③沿含水层(带)走向布设。

1.3.3 调查点布设①地貌、生态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②地层界线和岩性、岩相变化带。

③植被、土壤类型变化处。

④存在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处。

⑤井、泉、钻孔和地表水体等处布设。

1.4 矿井调查重点调查勘探区及其周围矿山开采以来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变化规律。

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位置及开采情况(开采层位、开采水平、开采面积);调查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涌水量、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了解老窑积水情况,分析其充水因素;调查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石、废渣石等)堆放位置、范围,划出采空区和地面塌陷范围。

1.5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野外调查1.5.1 地表水调查径流量、水质、洪水位线。

1.5.2 地下水调查水井位置、水井结构、水位、单井流量等,按水井野外调查表进行填写(水井在调查区内均匀分布)。

1.6 实验测试1.6.1 水质化验根据本区水质污染特征,确定分析项目。

全分析:K++Na+、Ga、Mg2+、Fe3+、Fe2+、HCO3-、SO42-、Cl-、NO3-、NO2-、OH-、F-、CO32-、pH值、矿化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总碱度、游离CO2、SiO2、Fe、Mn、Cu、Zn。

污染分析: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

在矿排水和河流污染地段的上、中、下游,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并在距其20 m、100 m远的水井内也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以论证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污染分析水样同时也是全分析水样。

在调查区内的村庄内,均匀分布地选择水井,进行大肠杆菌水样的采取,所取大肠杆菌水样同时做水质全分析。

有关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方法探索

有关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方法探索
以往对于可能发生地质灾 害的矿山环境所进行的监 测 ,主要依靠监测人员的实地调查或者当地群众的报告等 人工方式 ,难以做到实时化 、可视化监测 ,对于地质灾害 的发 生很 难发 挥 有效 作用 ,给 当 地百 姓生 命财 产 安全造 成 了极大的威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以全球定 位 卫 星及 地理 信 息系 统 为技 术支 撑的 可视 化 、实 时化 监测 方法 ,极大改善了监测工作的可靠性 。因此 ,将遥感技术 推广 应用 ,促 进 其技 术方 法 更加 成熟 ,对 于 这一 技术 更好
段 进行 组 合和 线性 增 强处 理 ,从而提 高 山体 完整 度 、植被 覆 盖 率 、岩 性 特 征 反 映 的 清 晰 度 ;对 于 SP OT 2 1 3波 段 组 合 图像 通 过 直方 图 调整 与 H S V 融合 增 强处 理 ,可 提高 地 形地貌 显示的清晰度 ;对于 S P OT 5图像校正时应增
e } @J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I + i N O I — O G V l N F O R M A r i O N M a r 2 0 1 5 中国科技信息 2 0 1 5年第 0 6期
资源环境技术推 广
贯{ i 争议
。 刊、 把宋
环 境 的误 差量 。 ( 1) 辐 射校 正 :其 基 本 目的 是 尽量 消 减 影 像 因太 阳 高 度 角 、大气 条件 及 传感 器影 像 的形成 的 遥感 成像 与 真实 地 物 间的 辐射 亮 度差 异 ,通 常分 为相对 辐 射校 正与 绝对 辐
表现为较大值 ;一般差值影像亮度值按照高斯分布 ,计算 时可对差值影像结果求绝对值 以保证差值结果均为非负
5 1 —
测 方法 ;影像 差值 法 的 基本 原 理 是 对 时相 t l的遥 感 影像 与 时相 t 2的遥 感 影 像 做减 法 ,若 影像 间差 异 较小 ,则 相 减结 果 应趋近 于 零或 为零 , 若 影像 间 差异 较大 ,则结 果 应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然而,采矿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矿山环境。

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的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环境监测技术1. 监测点位的确定环境监测技术的第一步是确定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矿山周围的地质条件、水资源分布、生态系统状态以及人类活动区域等因素。

通过在不同地点进行采样,并使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设备进行测试,可以及时了解矿山环境的变化情况。

2. 大气污染监测采矿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气和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因此,大气污染的监测至关重要。

利用气象站和大气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悬浮粒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重要指标。

同时,也可以通过监控设备监测矿山周围的气味和气体浓度,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3. 水质监测矿山活动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化学物质的渗入、酸性水的产生等。

因此,对水质进行监测是保护矿山环境的重要手段。

水质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分析测试,以评估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重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等指标,进而判断矿山活动对水质的影响程度。

二、环境治理技术1. 工艺改进为了降低采矿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矿山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来减少废弃物和排放物。

例如,采用更加环保的提炼方法、矿石破碎过程中的粉尘管控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2. 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矿山活动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矿石渣、尾矿、废水等。

这些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采用科学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如固废处理设备、废水处理设备等,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一些废弃物还可以通过再利用、回收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 生态恢复与修复通过生态恢复和修复措施,可以还原受到矿山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矿山环境的可持续性。

煤矿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方法

煤矿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方法

煤矿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方法一、引言煤矿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煤矿矿山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煤矿矿山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二、生态环境调查方法1. 地表水的取样与监测煤矿开采对周边地表水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准确评估矿山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需要进行地表水的取样与监测。

具体方法包括在矿区周边选择代表性水体取样点,按照一定的频率和时段进行水样采集,并对水质进行分析,以评估矿山开采对地表水质量的影响。

2. 大气环境监测煤矿矿山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废气等污染物,对周边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进行大气环境监测,采集不同位置的空气样品,分析其中的气体组分和颗粒物浓度,以了解矿山开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减排和治理措施。

3. 土壤质量调查煤矿开采会导致大量的土壤侵蚀和污染,因此,进行土壤质量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方法包括选择不同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分析,以评估煤矿开采对土壤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

4. 生物多样性调查煤矿矿山往往会对周边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需要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

通过选择不同的采样区域,采集植被、昆虫等生物样本,进行标本的鉴定和分类,以评估矿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制定合适的保护措施。

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法1. 矿山生态修复煤矿矿山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为了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包括进行土壤改良、引入适宜的植被覆盖、实施生物修复等措施,以恢复矿山原有的生态系统。

2. 绿色采矿技术应用为了减少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大力推广绿色采矿技术。

比如采用无害化爆破技术,减少炸药对环境的污染;采用低排放设备,减少尾矿对大气的污染等。

3. 健全管理制度煤矿矿山的环境保护需要相关管理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采矿业的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

采矿业的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

采矿业的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矿山作为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其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采矿业的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采矿业的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矿山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产生一定威胁。

为了评估和控制这些威胁,矿山环境监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矿山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并保障环境合规性。

二、矿山环境监测的内容矿山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噪声环境等多个方面。

大气环境监测需要对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采样和分析,以评估其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水环境监测则需要对采矿过程中排放的废水进行采样和监测,以保证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土壤环境和噪声环境的监测也是矿山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三、矿山环境修复的必要性矿山开采会对地表地下资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甚至修复这些影响,矿山环境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矿山环境修复可以恢复土壤、水体和植被等自然资源,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矿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矿山环境修复的方法矿山环境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植物恢复、生态工程修复和地质修复等。

植物恢复是指通过植物种植和保护来改善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植被再生。

生态工程修复则是通过建设湿地、植物过滤带等生态工程手段,改善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质量。

地质修复则是通过填充和覆盖等措施,恢复矿山地形,并预防土壤侵蚀。

五、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的挑战面对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应用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提高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

在环境修复方面,应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更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

此外,加强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大对矿山环境问题的处罚力度,形成一套完善的矿山环境监测与修复机制。

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

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

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一、引言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是为了保护矿山周边环境,减少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矿山运营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格式,包括背景介绍、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背景介绍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些废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矿山开采还会引发土地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监测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矿山附近空气中的颗粒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监测。

2. 水环境监测:包括矿山附近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溶解氧、pH值等指标的监测。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矿山附近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监测。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矿山附近噪声水平的监测。

5. 生物多样性监测:包括矿山周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

四、监测方法1.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对矿山附近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环境监测方法:使用水质监测仪器对矿山附近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3.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使用土壤采样器对矿山附近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采样和分析。

4. 噪声环境监测方法:使用噪声监测仪器对矿山附近噪声水平进行监测。

5. 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使用生物学调查方法对矿山周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监测。

五、治理措施1. 大气环境治理:采取降尘、减少排放、喷淋降尘等措施,减少矿山附近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

2. 水环境治理:采取废水处理、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措施,减少矿山附近水体的污染。

3. 土壤环境治理:采取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矿山附近土壤的污染。

4. 噪声环境治理:采取隔音、降噪等措施,减少矿山附近的噪声水平。

5. 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保护区划、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矿山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六、结论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是确保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指对矿山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价,以期了解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风险,为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调查区划范围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覆盖全部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采矿区、选矿区、尾矿库、矿山废弃物堆存区等。

二、调查内容1.地质情况调查:包括矿山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化类型、矿床赋存特征等。

2.地貌条件调查:包括地势、地貌类型、河流分布、水系状况等。

3.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包括地下水位、水源供应、水质情况等。

4.大气环境调查:包括气象要素、大气污染源点、气象条件等。

5.土壤环境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

6.生态环境调查:包括野生动植物分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生物资源等。

7.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的质量状况,并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采样、观测等方式获取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土壤、生态环境等的详细信息。

2.实验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地质样品的岩相分析、地层分析、矿物组合分析,水样的水化学分析,土壤样的理化分析等。

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信息。

4.信息采集与处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等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处理,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

四、调查结果应用1.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矿山环境管理与保护的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2.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对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指导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3.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矿山环境变化情况,提前预警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方法初探 1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主要矿业大国,长期大规模矿产开发活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 刚完成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已经摸清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业活动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矿产种类、开采方式、环境地质背景以及矿山企业的规模、管理体制等密切相关。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矿山种类多样,开采条件各异,且矿山企业规模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国矿业活动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分布广,主要可以归纳为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三大类,包括:①矿产资源开发压占、毁损土地资源严重;②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沉)塌陷、地裂缝、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③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④采矿活动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⑤采矿活动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还没有系统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严重影响了矿山环境管理决策的制定。 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方法研究,提出了一套包括监测技术路线、监测内容与指标、监测方法、工作程序、监测组织与管理、质量控制、监测资料整理分析等内容的监测工作方法。 2 监测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一步认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预测矿山环境发展趋势,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工作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单个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和区域集中开采区或群采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处理及共享; (4)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 (5) 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控制措施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6)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报; (7) 向社会提供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信息服务。 3 监测原则 3.1国家、地方和矿山企业联合监测 国家控制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区域监测,地方控制省(区、市)内的重点区域监测,矿山企业负责本矿区范围内的监测,闭坑矿山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由国家委托所在省(区、市)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3.2重点区域监测先行 鉴于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大规模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因而需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对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构成重大威胁的矿产集中开采区或者群采点,建立国家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优先考虑以下几个区域①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煤、石油、铁矿开采区;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矿开采区;③华北地区煤矿、铁矿、非金属矿开采区;④西南地区铁矾钛矿、有色金属、化工矿产集中区;⑤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钨锡稀土金属矿开采区;⑥其它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区。 3.3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 常规监测是对指定的矿区地质环境因子进行定期监测,以确定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评价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及地质环境治理成效。 对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的热点地区、发生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事件的矿区,除了进行常规监测外,还要进行应急性监测,快速获取数据,为矿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3.4传统监测手段与高新技术方法并重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状况、人员技术水平、原有设备情况、监测精确度要求等因素,选择较实用的监测技术手段,采用传统监测手段和高新技术方法相结合,以保证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度。传统监测手段包括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化验;高新技术手段以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为主。 3.5监测数据标准化、规范化 监测数据的记录要有统一的格式,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按照标准格式进行数据录入和存储。 4 监测组织与工作程序 4.1监测组织 国土资源部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行政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矿山企业是单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主体,矿山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监测机构或者委托其他的专门监测机构对本矿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向所在地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汇交。如果是闭坑矿山或者矿山企业已经倒闭,无法找到责任人,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监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重点矿山开采区域的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以及突发性和应急性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测数据向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汇交。 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跨省界的重大矿区、热点矿区、突发矿山地质环境事件的矿区及其它应急性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负责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与实施细则,规范数据格式标准,建立数据采集和汇交制度,建立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开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接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机构上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写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报。 4.2工作程序 (1)建立矿山基本情况档案;(2)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内容;(3)现场监测并填写监测表,将数据输入到数据库;(4)区域遥感监测并填写遥感解译表;(5)监测数据汇总、分析、整理,编写监测报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程序见图1。 5 监测内容与方法 5.1监测内容及指标 (1)侵占、破坏土地及土地复垦监测:侵占和破坏土地类型、面积,破坏土地方式,破坏植被类型、面积,可复垦和已复垦土地面积。 (2)固体废弃物及其综合利用。监测: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年排放量、累计积存量、来源、年综合利用量,固体废弃物堆的主要隐患、压占土地面积等。 (3)尾矿库监测:尾矿库数量和规模,年接纳尾矿量,尾矿的主要有害成分、主要隐患、年综合利用量等。 (4)采空区地面沉(塌)陷监测:塌陷区数量,塌陷面积,塌陷坑最大深度、积水深度,塌陷破坏程度等。 (5)山体开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本年度发生次数、造成的危害,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隐患区的数量,已得到治理的隐患点或隐患区的数量。 (6)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监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区域面积及治理情况等。 (7)矿区地表水体污染监测:废水废液类型、年产出量、年排放量、年处理量、排放去向,地表水体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造成的危害、年循环利用量、年处理量。 (8)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及造成的危害等。 (9)地裂缝监测:地裂缝数量、最大地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地裂缝走向、破坏程度。 (10)废水废液排放监测:年废水排放量及达标排放量,废水主要有害物质及排放去向,废水年处理量和综合利用量等。 (11)地下水监测:①地下水均衡破坏监测:矿区地下水水位、矿坑年排水量、含水层疏干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等;②地下水水质污染监测: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5.2监测方法 5.2.1单个矿山的监测方法 单个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采用定期到现场调查并填表的方法,而对一些重大矿区,应设立地下水位、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固定的专业监测点进行监测。 (1)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矿区塌陷面积较大的,采用遥感技术监测;重点矿区采用高精度GPS、钻孔倾斜仪、全站仪等监测,其他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具体方法为:①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孑L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测量水量、水位的仪器进行;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②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内容包括: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③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水态的变化,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需长期、连续地监测,以便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提早预防、治理。 (2)矿区地裂缝监测:主要监测方法有大地测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统、简易人工观测、应力计等技术。 (3)矿区地面沉降监测:重点矿山采用现场埋设基岩标自动监测,其他采用高精度GPS监测。GPS监测方法参照相关规范。 (4)矿区山体开裂监测: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 (5)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参考《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技术要求》。 (6)矿区水土流失监测: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和人工现场调查、量测相结合的方式。 (7)矿区土地沙化监测:采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和地面GPS监测以及遥感卫星监测等。 (8)矿区侵占破坏土地与土地复垦监测:采用人工现场调查、量测,辅以遥感技术方法。 (9)矿区土壤污染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辅以土壤污染自动监测仪。 (10)矿区地表水体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11)矿区地下水均衡破坏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辅以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 (12)废水废液排放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13)地下水水质监测: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