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戈尔丁简介

合集下载

戈尔丁的小说_神话_观_沈雁

戈尔丁的小说_神话_观_沈雁
DOI:10.16430/ki.fl.2016.01.006
:W ” T i t l e i l l i a m G o l d i n s N o t i o n o f t h e N o v e l a s“ M t h g y :W A b s t r a c t i l l i a m G o l d i n r o o s e d i n d i f f e r e n t h a s e s o f h i s w r i t i n c a r e e r t o u s e g p p p g ” , t h e w o r d“ m t h i n d e s c r i t i o n o f h i s n o v e l s a t e r m i n o l o i c a l c h o i c e t h a t o i n t s o u t t h e y p g p a f f i n i t i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n o v e l a n d m t h— t h e r e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e s s e n t i a l i t a n d y p y , , e n t i r e t o f e x e r i e n c e t h e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a t t r i b u t e s o f m t h i c t h i n k i n a n d t h e y p y g “ ”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o f a r i o r i v a l u e s . G o l d i n s c o n c e t i o n o f t h e n o v e l a s m t h i s v i v i d l p g p y y m a n i f e s t e d i n h i s l i t e r a r c r e a t i o n a n d i t i l l u m i n a t e s t h e e n e r i c s i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y g g , , n o v e lt h a t i s t h e n o v e l m a k e s o s s i b l e t h e r e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e x e r i e n c e b e o n d t h e p p p y k n o w l e d e o f h u m a n r e a s o n. I t b r e a k s t h r o u h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 o f h u m a n r e a s o n a n d a l - g g o w s m a n t o c r o s s t h e c o n i t i v e b o u n d a r a n d r a s t h e e n t i r e t o f t h e t r u t h o f l i f e . l g y g p y : , , , K e w o r d s W i l l i a m G o l d i n n o v e l m t h e n e r i c s i n i f i c a n c e y g y g g : , , A u t h o r S h e n Y a n, P r o f e s s o r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s S h a n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o f g g g g y , , :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h a n h a i C h i n a . Em a i l s h e n a n 3 2@1 2 6. c o m g y

《蝇王》的生态批评解读

《蝇王》的生态批评解读

4 ・ 0
滩平 台上 “ 挺立 着 的棕 榈 树 形 成 一个 罩 盖 着 地 面 的 绿顶 , 里面 闪耀 着从 环 礁 湖 反 射 上来 颤 动 的散光 ” 。 “ 海 ) 清 见 底 , 因盛 产 热带 的海 藻 和 珊瑚 而璀 ( 水 又
首领 , 仿照 文 明世界 制定 了规 定 和章程 。拉 尔 夫 , 猪 仔 和 西蒙代 表 着理 智 , 明 和 民 主 的一 派 。他 们 要 文 求大 家看 管好 火堆 , 因为 火 堆 在 文 明世 界 里 代 表 着
摘 要 : 蝇王》 英国作家威廉 ・ 《 是 戈尔丁 最负盛名 的作 品。故事 中的孩童们 因乘 坐飞机 失事 , 迫降到 一座孤 岛上之后 , 破坏环境 , 大肆 导致 岛上 自 生态严 重失衡 。由于远 离 了道德 和文 明的约 束 , 然 迫于 生存 的压力 , 子们 孩
之 间爆发 了残 酷的派别之争 , 形成 了病态的社会形 态。 自然 生态的失衡和 社会生 态的病 态发展 终将 导致人类 精神
生 态的畸形一被 异化的人性 , 了追逐权力 , 为 原本单纯的孩童们 自相残杀 , 变成 了嗜 血的恶魔 。从 中可以管窥 到戈
尔丁深邃的 生态观 : 有人 与 自然和谐 相处 , 类畸形的精 神生态才能恢复正 常 , 神危机 才可解 除。 只 人 精 关键词 :《 蝇王》 ;生态批评 ;异 化
为有机结合 的整体加 以研究 , 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 了有力依据 。本文试 以生态学三分法为理论依据分 析小说 , 期望引起读者对人 和 自 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二、 失衡的 自然生态 : 伊甸 园的毁灭
小 说 中荒无 人 烟的珊 瑚 岛在 戈尔 丁 的笔下 好 似

个美好的伊甸园。在第一章“ 海螺之声” 其原 中,

蝇王每章节内容概括

蝇王每章节内容概括

蝇王每章节内容概括“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群英国学童在一座孤岛上的冒险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黑暗与权力的腐败。

下面将按照每章节的内容概括,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部经典之作。

第一章,在这一章中,一群英国学童在一次飞机失事后被抛到了一个孤岛上。

他们在岛上相互寻找,最终聚集在了一起。

这一章主要描写了学童们在失事后的混乱和恐慌。

第二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选出了一个领袖——拉尔夫,并且开始建立自己的秩序。

他们点燃了一堆篝火,希望能够引起救援。

然而,由于孩子们的不成熟和混乱,篝火失控,导致了一名学童的死亡。

第三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分工合作。

他们选出了一个领袖团体,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秩序开始崩溃,权力开始腐败。

第四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开始出现了分裂,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势力。

他们开始了内部的冲突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第五章,在这一章中,学童们的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他们陷入了一种原始的状态。

他们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六章,在这一章中,故事达到了高潮,学童们的内部冲突和对立达到了顶点。

最终,他们在一场激烈的斗争中,彻底失去了理智和秩序,陷入了一种无法挽回的混乱和恐慌之中。

第七章,在这一章中,故事走向了尾声。

学童们在一场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之后,最终被一支军队救出了孤岛。

然而,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却让他们的心灵和灵魂永远无法抹去。

通过对“蝇王”每章节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权力的腐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

蝇王》中“火”的象征寓意戈尔丁;《蝇王》;象征;火;拉尔夫引言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发表于1954 年,并很快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作者因此于198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88 年也因此封他为爵士。

小说讲述了一群英国小孩在一场假想的未来核战争中因飞机失事,“带着从文明世界获得的熏陶和教养” [1] ,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珊瑚孤岛上的故事。

来到孤岛后,孩子们最初想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小社会,然后等待外界的救援,但是不久便发生了冲突,分裂成“营救派”和“狩猎派”两个对立的阵营。

经过激烈的斗争,崇尚暴力、血腥、杀戮的“狩猎派”战胜了代表理智和民主的“营救派”。

象征权威和秩序的海螺被砸得粉碎,“营救派” 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追杀。

《蝇王》中的人物虽然是一群小孩,但小说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故事所展示的儿童世界完全可以说是成人世界的缩影。

小说以寓言体小说的形式表达了戈尔丁对人类文明和人性的悲观主义态度和无法改变世界状况的悲观情绪。

在小说中,戈尔丁用他敏锐的观察,挖掘了人类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DK] “科学地检视人类行为”。

[2]为了表达主题,戈尔丁在《蝇王》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象征文明、科学、理性和智慧的海螺和猪崽子的眼镜,象征野蛮、杀戮的巨石、面具和野猪头等。

通过这些象征,戈尔丁为读者展现了这群小孩在野蛮状态下的情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篇小说就是一个系统的象征体系,戈尔丁本人也声称《蝇王》“实质上就是一本象征主义小说”。

[3] 189 塞缪尔?海恩斯甚至将该小说称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象征小说之一”。

[4]99 关于《蝇王》的象征手法,国内外国文学界已有一些研究。

[5-8] 这些研究主要论及《蝇王》中的背景象征、人物象征和实物象征。

对“火”这一贯穿故事始终,随着故事的发展,涵义也发生变化的重要象征,这些研究虽有所提及,但大都一带而过,未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蝇王》:海岛文学实验与生态寓言

《蝇王》:海岛文学实验与生态寓言

《蝇王》:海岛文学实验与生态寓言李道全【摘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经典小说<蝇王>,重新阐释戈尔丁的海岛文学实验.有别于以往的海岛叙事,戈尔丁关注海岛的命运,传递了强烈的生态关怀.然而长期以来,小说中"在场"的海岛遭受忽略,或是被视为"荒岛",这无疑归咎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无意识"的作祟.借由海岛文学实验,小说<蝇王>以生态寓言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了澳视生态责任的危害,要求反思和重构人类自身的文化.【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5页(P129-133)【关键词】《蝇王》;威廉·戈尔丁;生态批评;海岛;环境无意识【作者】李道全【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W illiam Golding, 1911—1993)在1954年发表了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

阮炜认为这部小说“清楚地标示着英国小说未来发展的实验主义新方向”[1]。

的确,通过海岛文学实验戈尔丁展开想象,赋予小说《蝇王》丰富的潜能,让这部作品成为他的代表作。

然而,这部小说在中国却长期陷入了“人性恶”主题定式。

自陈焜在1981年的《读书》杂志发表《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蝇之王〉》以来,“人性恶”成为界定这部小说最为常用的标签语汇。

针对这一现象,张和龙指出,“从新时期之初一直到上世纪末,人们对《蝇王》的主题阐释与接受构成了一个突不破的人性恶的神话”[2]。

这一观点在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也得到呼应。

根据他的总结,小说《蝇王》的阐释主要有“人性恶的主题、叙事结构、神话原型解读、女性主义解读和滑稽模仿研究”几大研究趋势,认为“其他批评方法的应用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3]。

泯灭的童心 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

泯灭的童心 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

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无疑是一部强烈地触动读者内心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孩子为主角,描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堕落与童心的逐渐消亡。

通过描述人性的本质和文明的崩溃,戈尔丁让读者深思:在极端情况下,人们是否真的就无法抵制内心的黑暗,是否真的就无法保持童心?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场飞机失事后,一群男孩被困在一个荒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还努力维持秩序和文明,选出了一个领导人,建立了规则和纪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食物供应的短缺,孩子们的选择逐渐被野蛮和残忍所替代。

恐怖的是,正义和善良被无情和暴力所取代,人性的黑暗面被激发出来。

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人物之一是杰克,他原本是一位文明的合唱团领导者。

然而,在荒岛上,他却渐渐变得残暴和野蛮。

他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试图统治其他人,他消除了童年时代的想象,转而追求权力和统治。

这显示了人性中潜藏的野蛮本质,在逆境中,我们都可能面临诱惑,放弃善良。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是拉尔夫,他被选为领导者,试图维护文明和理性。

他坚守着童年时代的美好和纯真,努力遏制众人的堕落。

然而,面对人性的黑暗,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他最终输给了内心的恐惧和其他人的欲望,体现了人性的无力。

戈尔丁的小说通过架空的情节展示了人性本质的全面崩溃。

当文明的束缚消失,人们面临逆境时,他们内心黑暗的一面逐渐彰显。

看似纯真的孩子们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逐渐变得野蛮和残忍。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人性中既有善良和纯真,同时也存在着邪恶和黑暗。

文明只是一层薄薄的外衣,一旦这层外衣被撕去,人们的本性就会毫不掩饰地展露出来。

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读者或许会疑惑,我们究竟是否只能被内心的黑暗所驱使,无法保持童心?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心灵是能够改变的。

例如小说中的小男孩帕奇,他始终保持了善良和童心,他相信有人会来救他们,虽然几经折磨,但他从未放弃。

蝇王

蝇王

1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英国小说lord of the flies主题是黑暗之后,光明必将普照大地,2下面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假设,在一场暴风雨过后,你所乘的船沉没了,而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去,你会变成什么样?你会不会想着钻木取火,然后打猎,围着篝火烧烤?似乎感觉很美好,但是你也可能变成这样?34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

5蝇王威廉戈尔丁6蝇王?苍蝇之王?感觉像是小孩子们的天真的调皮话?苍蝇也有王?7那么这部名字就看起来那么有童真的小说,是谁写的呢?就是这样?8 Sir 戈尔丁勋爵9作者简介:威廉·戈尔丁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生平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

他自己曾回忆,童年时他喜爱文学,“象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

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

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

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并在英国的一所教会学校任英文与哲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

作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

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战争结束后,戈尔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该教会学校执教,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

经过战争,他对人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以后他就开始了小说创作,从《蝇王》到《纸人》,展现了人的本质是罪恶的观念。

代表作品威廉戈尔丁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蝇王》是戈尔丁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寓言式小说,典型地呈现了戈尔丁“人性恶”的思想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就为他带来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可以用gifted来形容他。

《苍蝇王》读后感

《苍蝇王》读后感

《苍蝇王》读后感《苍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通过描绘一群被困荒岛上的男孩们在没有成人监管的情况下逐渐堕落的过程,戈尔丁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的腐败。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思考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小说以一群英国学童在一次飞机失事后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为背景,展现了他们在缺乏成人监督的情况下逐渐沦为野蛮的过程。

最初,他们试图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食物短缺的压力,他们开始分裂成两个阵营:一个由拉尔夫领导,主张文明和秩序;另一个由杰克领导,主张野蛮和暴力。

随着故事的发展,杰克的阵营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戈尔丁通过对男孩们行为和思想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黑暗。

在没有外部规则和约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沉溺于权力的诱惑,失去理性和同情心。

杰克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野心勃勃、残忍无情的“苍蝇王”,他利用恐惧和暴力控制着其他男孩,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种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堕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对自然和文明的对比,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荒岛上,男孩们逐渐丧失了对文明的信仰,陷入了原始的野蛮状态。

他们忘记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只顾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这种对比让我不禁思考,现代社会的繁荣和文明是否只是表面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的约束和规则,人们是否会重蹈苍蝇王的覆辙。

总的来说,《苍蝇王》是一部深刻而引人思考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探讨,戈尔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脆弱和黑暗,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腐化和自私的本性。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深感震撼和反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社会秩序和文明的成果。

希望我们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文明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作家戈尔丁简介
人物概括
威廉·戈尔丁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
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
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
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1940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
的战争。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
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契·马
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
《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
方位)(1987)、《巧语》(1995)等。
生平事迹
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西南角康沃尔郡一个知识
分子家庭,7岁开始写作。父亲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位学者,
痴迷于求知和探索。其父对政治有极大的热情,相信科学。母亲是位
主张女性有参政权的妇女。戈尔丁继承了父亲开明、理智的秉性,自
小爱好文学。在这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威廉·戈尔丁度过
了宁静而孤单的童年。由于外出时永远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尔丁在
上小学前没有结识过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开始读书,却
不擅长数学。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包括古希腊至现代的一切童话故
事。12岁时,戈尔丁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工会运
动史的长篇巨著,可惜这部书没有完成。戈尔丁的家庭后来搬到马尔
波罗,他就在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学。在从父亲任教的马尔波罗中
学毕业后,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布拉西诺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
两年之后,戈尔丁终于发现理科不是他所喜爱的专业,转而攻读英国
文学——这两方面的影响在他后来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常有反映。他悉
心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历史,这段学习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
响很大。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获得英文学士学位和一份教学许
可证。1934年,在毕业的前一年,戈尔丁出版了处女作——一本题为
《诗集》的小册子,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被收入新星诗人丛书中(麦
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其中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毕业后,他做了4
年社会工作,从事包括写作、表演,在一家小剧院当过临时演员、导
演和编剧等各种工作。1939年,他同安·布鲁克菲尔德结婚,并步父
辈的后尘,并在英国南部萨利斯布里的一所教会学校——霍兹霍斯主
教中学任英文与哲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
静生活,1940年戈尔丁以中尉军衔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作
为战舰的指挥官,他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战斗,他参加了击沉德军
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后,
戈尔丁于1945年退役,他重又回到该教会学校执教,教授英国文学,
并坚持业余写作。经过战争,他对人类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以后他就
开始了小说创作,从《蝇王》到《纸人》,展现了人的本质是罪恶的
观念。
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继承都》、《平彻·马丁》、《赢得自由》、《塔尖》、
《金字塔》等作品。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1962年退休之前,戈
尔丁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堆林斯学院做了一年客座教授。1970年获布赖
顿市萨西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就在旅游、演说、教书、写
作、拨弄乐器和航海中度过他的时光。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
者》(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
《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
《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
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
小说,并于1982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晚年的戈尔丁过着从容优裕的生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88
年赐予戈尔丁爵士荣誉。戈尔丁于1993年6月19日死于家乡康沃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