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试题(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史》试卷

一、填空

2、甲骨文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最早文字。

3、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现出土累积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

4、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5、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

7、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故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后人又称“钟鼎文”。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8、商代金文代表作有《司母辛鼎》(中期)、《戌嗣子鼎》(晚期)、《小臣艅尊》(晚期)等。

9、殷商时期除了大量青铜器铭文外,还有少量石刻铭文。《殷墟妇好墓石磐刻字》有“妊冉入石”字样,为我国石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

2、西周前期金文代表作:《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等。

3、西周中期金文代表作:《大克鼎》、《询簋》、《墙盘》等。

4、西周晚期金文代表作:《(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等。

5、《(害夫)簋》,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为西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种。《散氏盘》,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后世书家多效之。《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铭文32行,497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已趋于消失。《颂鼎》,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形式上或整齐或错落,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最为成熟的作品。《虢季子白盘》,宣王时期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笔画向更简练、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对以后秦系书法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3、楚系文字中越国的《越王勾践剑》铭文以鸟虫加以组合变形,结体精严,疏密变化有致,富于装饰性,习惯上称其为“鸟虫篆”。

5、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秦系文字代表有《秦公簋》和《石鼓文》。

8、学术界普遍认为《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簋》、《石鼓文》所用的文字为籀文,比较纯正地保留着西周文字的传统。

9、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

10、“草篆”的出现与使用,加快了隶变的过程。战国晚期《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简牍可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11、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1、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章草,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出现楷书,东汉后期又出现了行书。

2、两汉时期的书法极为丰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金石铭刻类类(包括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墨迹类类(包括简牍、帛书等)两大类。(金石铭刻类,墨迹类)

5、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着作。

6、东汉书论:赵壹的《非草书》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颁行天下。

3、秦李斯与李阳冰唐均工篆法,史称“二李之法”。

4、程邈在狱中省改大篆,使秦文篆书重新规范划一,奏之始皇,获赦并出任御史,负责清理文字。

5、秦皇的纪功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形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因其笔画如玉箸,故又称““玉箸篆””。清杨守敬在跋《琅琊台刻石》中云:“嬴秦之迹,唯此巍然,味磨泐最甚,而古原之气自在,信为天上神品。”

6、史载秦始皇东巡刻石还有《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一篇诏书,这篇诏书或将铭文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我们先其为秦诏权量铭文。又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薄片“诏版”,镶嵌于权量上,我们称其为秦诏版。

2、汉代简牍有两大类型: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4、江淮汉简的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银雀山《孙膑兵法》等。

5、西汉晚期的连云港汉简中的《神乌傅》为章草书,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

6、西北汉简指出土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了晋木简120余枚,揭开了古代简书出土的序幕。

7、在建国后发掘的大量两汉竹木简中,以居延汉简和敦煌悬泉置汉简最为宏富。

8、西北汉简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后期都有纪年作品,这些简上的书体大体上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属于章草的作品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东汉前期的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永元五年兵器册》等。属于楷书的作品如敦煌悬泉置出土的《麻纸墨迹》、兰州伏龙坪汉墓出土的《伏龙坪东汉残纸》等。

9、从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等丰富的出土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西汉初期,隶书已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从西北汉简中可见,西汉中期的章草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从汉简中还可了解中,东汉初期已出现行书和楷书的端倪。

1、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汉金文、汉代石刻、汉砖瓦铭文、西汉骨签刻辞等。

4、汉代刻石书法主要包括碑碣、摩崖刻石、墓志铭、石经等,所存的书体主要为篆书和隶书,适应了庄重场合的使用。

5、西汉的篆书刻石和隶书刻石所见不多。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主要成就表现在这一时期的碑刻上的篆隶作品。

6、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和《袁敞碑》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其中垂露竖作悬针状,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

7、东汉篆书碑刻:《祀三公山碑》气势宽博,方劲雄伟,多混入隶书笔法,结体上以隶仿篆,多见方折,后世亦称“缪篆”,其章法错落有致,在汉代碑刻中个性鲜明。

8、在东汉篆书刻石中,最为称道的当推碑额上的篆书。如《张迁碑》碑额结字紧密,造型扁方,上下顾盼照应,寓动于静,寓圆于方,开合挪让富于变化,为汉碑篆额中具有装饰美的代表。

9、汉篆额在后世碑刻中影响深远,如魏《三体石经》、吴《天发神谶碑》及后世碑额、墓盖上的篆书悬针用笔和装饰化的方型篆书均源于此。

10、东汉的隶书碑刻按其风格可分三类: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的,挺拔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

1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等。

12、挺拔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____》、《____》、《____》、《____》、《____》。(《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

1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等。

14、东汉质朴、雄浑碑刻中与方劲刚健异趣,而以恣肆雄放风格为主调的另类碑刻,多以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为代表。如:《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甫阝阁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