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五

合集下载

针灸经络重点穴位-五腧穴

针灸经络重点穴位-五腧穴

B.所溜为荥,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荥主身热。病变与色取荣穴
C.所注为俞,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穴。俞主体重节痛。病在时间取俞穴
D.所行为经,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经主喘咳寒热。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E.所入为合,脉气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病起于饮食取合穴
胆俞
日月 足临泣-带脉
阴维脉
筑宾
阴蹻脉
交信
阳维脉
阳交
阳蹻脉
跗阳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1、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A.所出为井,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井主心下满。痛在脏取井穴
足阳明胃经
辰7-9 土 历兑(子) 内庭(子) 陷谷 解溪(母) 足三里
冲阳
丰隆
梁丘
胃俞
中脘
足三阳 足太阳膀胱经 申15-17 水 至阴(母) 足通谷 束骨(子) 昆仑 委中(母) 京骨
飞扬
金门 膀胱俞 中极 申脉-阳跷
足少阳胆经
子23-1 木
足窍阴 侠溪(母) 足临泣 阳辅(子)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外丘
合谷 腕骨 阳池
公孙 大钟 蠡沟
偏历 支正 外关
地机 水泉 中都
温溜 养老 会宗
脾俞 肾俞 肝俞
大肠俞 小肠俞 三焦俞
章门 京门 期门
天枢 关元 石门
公孙-冲脉 照海-阴跷
后溪-督脉 外关-阳维
1.髓会绝骨(悬钟), 2.骨会大抒, 3.筋会阳陵, 4.血会膈俞, 5.气会膻中, 6.脉会太渊, 7.臓会章门, 8.腑会中脘,

五腧穴表

五腧穴表
阳关阳陵 复阳交, 外丘光明 阳辅高, 悬钟丘墟 足临泣, 地五侠溪 窍阴闭。
足厥阴肝 经穴歌
足厥阴经 一十四, 大敦行间 太冲是, 中封蠡沟 伴中都, 膝关曲泉 阴包次,
五里阴廉 上急脉, 章门过后 期门至。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 二十四, 会阴潜伏 二阴间, 曲骨之前 中极在, 关元石门 气海边,
阴交神阙 水分处, 下脘建里 中脘前, 上脘巨阙 连鸠尾, 中庭膻中 玉堂联,
魄户膏肓 与神堂, yixi膈关 魂门当, 阳纲意舍 及胃仓, 肓门志室 连胞肓,
秩边承扶 殷门穴, 浮郄相临 是委阳, 委中在下 合阳去, 承筋承山 相次长,
飞扬跗阳 达昆仑, 仆参申脉 过金门, 京骨束骨 近通谷, 小趾外侧 寻至阴。
足少阴肾 经穴歌
足少阴肾 二十七, 涌泉然乖 徽海出, 太溪大钟 连水泉, 复溜交信 筑宾立,
十四经脉起止穴歌: 肺起中府少商止,大肠商阳迎香终; 胃起承泣历兑止,脾起隐白大包终;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听宫终; 膀胱睛明至阴止,肾起涌泉俞府终; 心包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丝竹空; 胆瞳子廖窍阴止,肝起大墩期门终; 任起会阴承浆止,督起长强龈交终。
十四经络歌诀
十四经脉起止穴定位: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起商阳, 循臂上颈入下齿,鼻旁五分止迎香。 (1)中府:第1肋间,任脉6寸;
十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端起关冲, 循臂外侧上肩颈,绕耳止于丝竹空。 (2)少商:拇指内甲角旁0.1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臂外侧后缘行, 肩胛颈目入耳内,起于少泽止听宫。 (3)商阳:食指内甲角旁0.1寸;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颈前胸腹下肢前,承泣穴到厉兑终。 (4)迎香:鼻翼旁0.5寸;
三阳络入 四渎内, 注入天井 清冷中, 消泺臑会 肩髎穴, 天髎天牖 经翳风,

学针灸必备知识,五腧穴详细讲解

学针灸必备知识,五腧穴详细讲解

学针灸必备知识,五腧穴详细讲解人体上有好几百个穴位,如果要把这些穴位全部记住,那对于初学中医的小白恐怕是太难了。

但是和我们身体最常用的穴位并没有那么多,只要记住“五腧穴”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也比较容易。

首先人体上有十二条经络,分为阴阳各六条。

手上和脚上各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

而十二条经络里每一条经络都有五腧穴,从每条经络的手指或脚趾端开始一直到肘或膝处共有五个穴位,分别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

而每条经络上的五个穴位又都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

因五输穴每个穴位都特定的五行属性,所以又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所出为井”的意思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四肢爪甲之侧,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

“所溜为荥”的意思是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zhí )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的意思是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的意思是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的意思是说:"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你可以这么理解五腧穴,就是从我们的手指端或者脚趾端开始,一直到我们的胳膊肘或者膝盖处这一段距离,每条经络上各有五个穴位。

五腧穴

五腧穴

五腧穴1.概述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取穴精髓——“五腧穴”取穴法

取穴精髓——“五腧穴”取穴法

取穴精髓——“五腧穴”取穴法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是指五腧穴而言的,意思就是说一些高明的医生给病人用针治病,仅仅针手脚这一段的穴位(五腧穴)即能达到治病愈合的目的。

五腧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以少带多的优点。

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调理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调理全身脏腑的疾病。

以下内容是《内经》中关于五腧穴的应用,对于初学的小白来说,不要犯难,可以当做字典来用,哪里有问题了对照病症和五腧穴的表去查阅。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病在脏取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井”为地下出泉。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

病在脏取井穴,井,井底之蛙的“井”,所谓病在脏取井就是病在越深的地方,我们就越要在末梢取穴,井穴全部在手指头或脚趾头末梢,非常敏感,见效非常快。

十二经的井穴可以对照下图。

比如说,足阳明胃经的井穴是厉兑穴,位于第二个脚趾头。

我们下针或灸的时候,“井主心下满”,临床上,在动脉血管堵塞,搞一下厉兑穴,病人会感到有人在里面扫地,在清洗,立马见效!虽然在足阳明胃经上有好多穴可以取用,但是没有井穴(厉兑穴)效果那么好,见效这么快!所谓堵塞,西医讲的动脉血管堵塞,中医是讲心剧烈的疼痛,这个针一下去的时候,痛马上去掉,就是所谓的实症。

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

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

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

五输穴

五输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收藏人:晓月清歌 2012-07-16 | 阅:78 转:0 | 分享 | 来源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腧穴主治特点五腧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腧穴(五)
————————————————————————————————作者:————————————————————————————————日期:
医师简介:申永寿(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
现任职务:
延边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
益源健康培训机构——特约讲师
医师履历:
吉林省中医院注册医师
吉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针灸康复师
延吉市现通医院骨伤科住院医师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中医师
龙井市医院康复科主治中医师
主治:
擅长徒手手法及中医正骨手法配合针灸、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

西医康复理念及中医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偏瘫及内科病
五腧穴房大海老师专研《黄帝内经-灵枢》,悟出人迎寸口脉与针法融为一体的针道,从而整理出千年古针法《太极脉针》系统,太极脉针易学易用取穴精简但效果宏大且立竿见影,适用于疼痛,内科,妇科等病症,其治疗篇中五腧穴占重要部分,五腧穴:顾名思义则是五个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简称“五腧”
上期我们按着房老师的讲课思路,讲解了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

这期我们讲解五腧穴的子母补泻法。

根据上期的讲解
和下面的表格,我们知道五腧穴归经及每个穴位都有其相应
的属性,那么我们在临床应用中该如何发挥其经性及穴性(经络与穴位的五行属性)呢?
其实这些治疗方法已经在灵枢经里说的非常非常清楚了,而且针刺法和补泻及针刺禁忌等说的非常详细,但后人多关注在外在华丽的内容上,很少回到古经典中。

在此小编仅仅推荐给大家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补母泻子法中最重要的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原则。

先举个例子,肺脏的实证:肺实要泄其子,肺经本经上的尺泽穴属水,金生水,属子穴,按原则泻尺泽穴,这是本经的补母泻子法。

还有异经的:其子经为肾经及膀胱经,肾经的本穴为阴谷,本穴的意思就是该穴的属性和该经的属性相同,如肾经属水,阴谷穴也属水,所以可泄阴谷。

泻法参考灵枢经的针法,比如迎随补泻等等。

五腧穴力量强大,必须重视。

可参考一下图谱
房老师及益源健康培训公司目前正在商谈下一步的太极脉针培
训时间,因为这些仅仅是最初级的针法,虽然效果比传统针法快,省时省力,但这些都不是房老师的初衷,房老师的太极脉针系统里还包括了太极小儿推拿,太极经方,十二辟卦及经方结合,卦与五运六气结合等等的系统。

目前十二经络的五腧穴总共是六十个穴位,穴位当中很多语音相近非常容易混淆,那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下期我们给大家讲解其记忆及运用方法。

—特约讲师申永寿在益源健康为您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