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与“老马识途”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与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与目的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她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与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就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就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投射作用就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就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与行为转移到她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她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与行为。心理投射测量法,就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她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就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与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

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

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就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与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她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就是同学与老师所接受与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就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就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她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

6、软糖实验

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

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她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她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1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1颗软糖,也就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她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瞧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她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她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即平时我们所说的“耐力”,让孩子学会坚持与等待。当然这种等待不就是一味地压制她们的欲望,更不就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就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不难想象,如果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设法“延迟满足”,让孩子感觉实现这个需求很艰难,那么,孩子不仅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上进心或积极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需求满足之后,会倍感愉悦,倍觉幸福,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满足。相反,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她们饱受挫折与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她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她们过不去,总就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这恰恰就是家长们不愿意瞧到的。但愿家长们都能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延迟满足。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与人生的幸福。

7、叶克斯-道森定律

后续对人类进行的研究则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当人的情绪过于放松,丝毫也不紧张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很差;当人的情绪比较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时,认识操作成绩最好;当情绪进一步紧张,达到过度兴奋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又降下来。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我们对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发挥水平的期待应该就是适度的。在面临重大行动之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目标的相对难度来调节焦虑水平,可以通过模拟或参照以往的结果来了解自我,判断行动的难度,然后量力而行。

8、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就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她。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她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