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学》-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青霉素原理

青霉素原理
青霉素原理
青霉素原理是一种抗菌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效治疗细菌性感染。
青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抗菌药物,由于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青霉素原理是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一种方式。
它能够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酶的作用,阻断细菌分子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抑制细菌的毒性,从而减少对人体的毒性。
青霉素原理还可以用于预防细菌感染。
它可以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减少细菌感染对人体的危害,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青霉素也可以用于抑制细菌的耐药性,这对于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和蔓延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青霉素也有一些副作用,它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如腹痛、呕吐、皮疹等。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防止出现副作用。
青霉素原理是一种抗菌药物,它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预防细菌感染,以及抑制细菌的耐药性。
但是,在使用青霉素时,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免出现副作用。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谢 谢 !
欢迎批评指正!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1929年英国 科学家弗莱明 发现青霉素。
抗菌机制
(1)与PBPS结合,抑制转肽
酶,阻碍了细胞壁合成;
(2)激活自溶酶活性。
β-内酰胺环
外膜
细 胞 壁
肽 聚 糖-乙酰葡糖胺) N-acetylglucosamine
UDP NAG
NAM( N-乙酰胞壁酸) N-acetylmuramic acid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厌氧杆菌等 G-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螺旋体 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天然青霉素肌内注射或 静滴为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首
选药。
溶血性链 与抗毒 放线菌病 肺炎球 脑膜炎 草绿色链 球菌引起 素合用 菌所致 球菌引 球菌引起 钩体病 咽炎、 治 疗: 大叶性 起流行 的感染性 扁桃体炎 破伤风 梅 肺炎、 毒 性脑脊 心内膜炎 腥红热、 白 喉 中耳炎 髓膜炎 败血症等
细胞膨胀、变形 胞破裂溶解而死亡。
细
自溶酶的作用
葡萄球菌
给药后的葡萄球菌
+ G
- G
抗菌特点
(1)繁殖期杀菌药;
(2)对G-作用弱、因为G-细胞壁 肽聚糖含量少且胞浆渗透压低;
(3)对人体毒性小;对真菌和病
毒感染无效。
抗菌作用与抗菌谱
杀菌药
天 然 青 霉 素
G+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UDP NAM L-丙氨酸 D-谷氨酸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L-赖氨酸 D-丙氨酸 D-丙氨酸
细胞壁的形成2
NAG
NAM
青霉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青霉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青霉素的作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细菌能力。
它的主要作用包括:•抗菌作用:青霉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细菌细胞壁是维持细菌结构完整性和细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来实现的。
•抗病毒作用:青霉素在一些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虽然青霉素对病毒本身没有直接杀灭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来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抗炎作用:青霉素在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的程度,从而起到抗炎的效果。
2. 青霉素的功能主治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病症:•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皮肤软组织感染:青霉素可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组织炎、疖、脓肿等。
•尿路感染:青霉素也可以有效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
•骨骼系统感染:青霉素在骨骼系统感染的治疗中也具有广泛应用,如骨髓炎、骨化脓性关节炎等。
•性病感染:青霉素对性病感染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梅毒、淋病等。
•心内膜炎: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感染疾病,青霉素是目前治疗心内膜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风湿热:青霉素在风湿热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综上所述,青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注意:请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务必先经过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并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严重过敏体质者慎用。
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

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从发现到应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作用与功效被广泛研究与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效。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角度详细介绍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
一、青霉素的历史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其抗菌能力和广谱抗生素的特性,青霉素颠覆了当时以硫剂和金霉素为代表的治疗手段,成为当时临床医学的突破性进展。
首先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观察溶菌酶活性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中和细菌的物质,即青霉素。
随后,诺曼鲍尔特(Norman Heatley)和霍华德·弗洛里根据亚历山大·弗莱明提供的信息,成功地从鸟的粪便中分离提取出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成果为后来的抗生素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1940年,企业化生产的青霉素新剂型上市,使得青霉素的应用进一步普及。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所需要的酶(称为穿孔酶)结合,阻断其作用,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此外,青霉素还可通过其他机制对细菌产生抗菌作用,如干扰细菌膜的合成、抑制细菌抗原的生成等。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青霉素对多种细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 上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对于引起这些感染的革兰阳性细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
2. 下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对于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引起的感染有良好的疗效。
3.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青霉素可用于治疗蜂窝织炎、脓疮、疖等感染性皮肤和软组织疾病,尤其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

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
青霉素又称之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药物的一种,是指分子式中含有青霉烷、能损坏病原菌的植物细胞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抑菌作用,那麼青霉素的抑菌体制是什么呢?
青霉素的抑菌体制是啥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感染,肺炎链球菌,以及不导致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具有优质的抗凝作用。
对肠球菌有中等偏上水准的抗菌作用,针对淋病奈瑟菌,脑膜炎,白喉棒状杆菌,一般情况下也具有很好的预期效果。
该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以及百日咳,鲍特氏菌也是有一定的抗菌特异性。
其他格兰呈呈阴性需氧菌,以及连续发酵兼性菌对该药物敏感性差。
该药物多状杆菌属,绿脓杆菌也是有就是产黑色素的拟杆菌具有优质的抗菌作用。
该药物主要是依据抑制细菌细胞壁转化成,而充分运用抑菌作用,
所属因此广谱抗菌药物。
在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当中比较广泛,该药物在临床医学专业上重要应用就是敏感菌导致的感染症状,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还有便是梅毒,回归热等症状。
青霉素是一种效率高、有小毒、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发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抵挡病菌感染感染的专业能力,促进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它的出现开拓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天地。
依据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注射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各有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青霉素的合理使用学术交流材料

青霉素的合理使用学术交流材料引言青霉素是世界上最早、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对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青霉素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合理使用青霉素成为当今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作用机制、合理使用的原则以及青霉素耐药性的形成和传播,并讨论如何在学术交流中充分宣传和推广青霉素的合理使用,以促进医学界和公众的共识和共同努力。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青霉素可以结合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的细菌转位酶,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增殖和繁殖,进而被细菌自身酶降解而死亡。
青霉素的合理使用原则1. 适应症使用青霉素应该根据临床指南和药物使用指南的要求,只在明确的适应症情况下使用。
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确保使用青霉素的患者符合合理使用的准则。
2. 谨慎选择药物在选择青霉素类药物时,医生应该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安全性。
3. 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合理使用青霉素应该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避免过量用药或者过短的疗程,以免产生耐药性。
4. 避免滥用和错误使用青霉素是药物,不能随意滥用和错误使用。
医生和患者应该加强科学教育,明确青霉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和错误使用。
5. 加强监测和反馈合理使用青霉素应该加强药物疗效和耐药性的监测,及时反馈给医生和患者,以便调整用药方案并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青霉素耐药性的形成和传播青霉素耐药性的形成和传播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1. 青霉素的滥用和错误使用滥用和错误使用青霉素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未经医生指导和检测,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青霉素药物,导致细菌暴露于青霉素的选择压力下,产生耐药菌株。
青霉素的作用及药用化学原理

青霉素的药物化学原理作者:07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志勇 00710020李跃星 00710021胡墨 00710007张振宇 00710022青霉素的药物化学原理摘要: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的发现、组成、作用机理、合成、一些缺点及其发展前景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字:青霉素,发现,种类,机理,合成,不良反应,前景正文一、青霉素的发现——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在实验室中无意发现,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在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均被杀死,而在离霉团较远的葡萄球菌仍然存活。
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培养基上,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白中透绿的霉团。
通过鉴定,他发现这种霉菌是青霉菌的一种,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
这种经过过滤而含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Fleming)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4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通过对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并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
从此,青霉素便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
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图1青霉素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内图2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因进行青霉素化学制剂的研究,而与弗莱明分享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青霉素的种类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一种产物,而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目前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的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它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分别属于β-内酰胺类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它们的抗菌原理有所不同:
青霉素的抗菌原理: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青霉素结合与传输细胞壁合成的途径,阻止了细胞壁合成的正常进程,导致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变弱,从而失去了细菌细胞壁维持结构完整性的能力。
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
头孢菌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相似,但与青霉素相比,头孢菌素更能抵御β-内酰酶降解的作用,从而更广泛地有效对抗细菌感染。
头孢菌素还可以对细菌细胞膜进行干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药物设计学》
主讲教师:李月明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设计
2.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通过共价键方式与靶标相作用的药物,指出其
作用靶点、临床用途及副作用。
3.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拟肾上腺素类药物,论述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
4.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药物,简述化合物的开发
过程,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临床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5.简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类药物的开发特点及相关成果
6.简述硝苯地平的开发过程、构效关系、制备工艺及临床用途。
7.简述肽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举三到四个实例即可),并简述对肽骨架进行修饰
的常用方法。
8.指出卡托普利的作用靶标、与靶标的作用方式,并简述卡托普利的开发过程及
临床用途。
9.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COX-2的选择性抑制剂,指出其与靶标的作用方
式,并指出其临床用途及注意事项。
10.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11.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指出其结构
的共性和不同之处,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用途。
12.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叶酸类抗代谢药物,指出其作用靶标、药物与
靶标的作用关系及其主要的临床用途。
13.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嘧啶类抗代谢药物,指出其作用靶标、药物与
靶标的作用关系及其主要的临床用途。
14.试论类药性判断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关键作用。
15.简述组合化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
16.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实际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基于片
段的药物设计。
17.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前药案例,并说明这些前药设计的设计思想、
在体内的活化方式以及与母体药物相比的改进之处。
18.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说明这些药物与靶标之
间的作用方式、药物的设计理念以及这些药物的临床用途。
19.利用互联网资源,从正反两方面简述类药性判断在新药创制过程中的作用。
20.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组合化学技术在新药创制过程中的作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一、简介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
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
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
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
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
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
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
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
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
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二、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