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 王思斌 第12章社会控制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名词解释汇总100个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名词解释汇总100个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名词解释汇总100个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王思斌)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1.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2.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一具体机构。

【是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4.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5.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

6.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7.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社会流动)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社会关系)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8.社会工作基本内涵:秉持助人的价值观,运用科学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专业活动。

9.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

10.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p4~5—孔德(创始人)—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社会学研究》(由严复翻译为群学肄言)—迪尔凯姆(第一个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韦伯(开创了理解社会学)2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p17~19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学学科特点:a.整体性b.综合性c.科学性d.应用性e.建设性和批判性1社会的构成要素p32~35a.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b.社会关系c.社会行动2文化的内涵分类与特征p36~38内涵: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分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特征:a.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b.文化是群体共享的c.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1社会化的内涵与基本内容p42,p51~53内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

这种融合是以个体减少自己的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增加自己对社会知识的获得、增加自己的社会性,来实现的。

基本内容:a.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b.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c.学习社会行为规范d.明确生活目标e.培养社会角色2如何理解“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p47,p57,p61~62基本社会化:a.埃里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少青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

b.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a)心理上的断乳(b)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c)理想与现实的矛盾(d)社会的迅速变迁(e)代沟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W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W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4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标志、条件二、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发展-从欧洲到美洲,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当代-美国与欧洲的发展(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范式-实证、理解、批判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大同社会“思想,出现和传入-康有为、严复译《群学肄言》、章太炎译《社会学》;20世纪前半叶-学院派、实践派社会学、成就;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过程与社会行为;社会制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解释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普遍性与“剩余性”,领域及其发展,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体系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历史唯物主义三、社会学的功能:功能-经世致用(严复),社会规划、社会管理,文明生活方式、指导社会生活;学术与政治;学习方法:对社会的兴趣与敏感、较广的知识、深入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阅读书目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大,1987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袁方,社会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学史,人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人大,2003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高教社,2006波谱诺,社会学,人大,1999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大,20033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阎明,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我国典籍中的“社会”,马克思的社会观,社会学中的社会二、社会的类型:作为经济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具体的社会形式,国家与社会三、社会的特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观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社会行动者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三、具体社会的存在条件:经济与社会活动,社会制度,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第四节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结构:文化的涵义、类型、结构二、文化的功能三、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变迁: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敏感性四、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阅读书目杨心恒,社会学概论,知识出版社,199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C.恩伯等,文化的差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三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对社会化的多层面理解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三、社会化的内容:艾利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内容:生存、谋生、规范(政治)、价值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制与实施机构:机制-弗洛伊德、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实施机构二、基本社会化:概念:青年社会化的问题:社会性断乳、代沟问题、网络迷恋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概念、社会变迁与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个性的概念、气质的类型、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过度社会化、雷同性格、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社会化,重大事件对人的性格的影响-生命历程三、个性与民族性:社会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格)、中国国民性阅读书目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图书公司,1988玛格丽德.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1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章社会互动(6学时)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类型:按性质分,按方式分,集体行为三、社会互动的意义:需要的满足、形成关系与结构(马克思)、镜中自我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生产交往论,交往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米德的贡献;情景定义:布鲁默的总结;戈夫曼的拟剧论三、常人方法学与反思社会学四、人际互动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地位;角色的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三、结构论与建构论的角色观:结构论观点、建构论观点,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四、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差序格局,人情与面子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社会行动”部分,商务印书馆,199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2000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翟学伟等,《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大,200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72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4学时)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群体、社会群体、特征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人类结群的原因:一般解释,荀子的“群论”、结群试验、群体过程、小群体研究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概念与特征:库利提出的概念及角度、初级群体的特征二、类型与维持:类型,维持-规模、互动、持续性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儿童社会化、满足成员需要、进入社会的桥梁、社会控制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本质,家庭的类型(亲密关系?)二、家庭的功能:生物的、经济的、抚育与赡养、精神的三、家庭的变迁:生命周期,宏观变迁(古德),现代化与家庭,变迁中的家庭及问题四、家庭与邻里:家庭及其功能、邻里及其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与邻里阅读书目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刘易斯. 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upert Brown: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大,1994杨善华,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庭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定义与特征:定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特征二、类型与构成要素:分类-帕森斯、布劳、艾兹奥尼;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结构:职位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扁平化、网络组织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的目标:目标的意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目标体系二、组织的运行:敏兹伯格,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涵义,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观,组织间的关系: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学、新制度主义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涵义、特征、产生的原因:家族资本主义二、古典管理理论:泰罗制-经济人假设;韦伯的科层制-涵义、内容、效果、批评:反功能、组织中的非理性因素(后科层制)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霍桑试验的发现: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群体四、组织文化与组织信任:科尔曼与福山-信任与社会资本第四节中国的单位组织一、单位组织:特点,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二、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制的功能,华尔德的研究,当今的单位组织三、单位制改革: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官本位”、帕金森定律、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四、中国的民间组织:现状、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策与发展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彼得.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北京三联书店,1982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5学时)第一节社会分化与分层一、社会分化:分化的概念(斯宾塞)、分化与整合,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化与分层二、社会分层:概念的来源,等级与身份,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的多种原因三、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安全阀),社会平等问题第二节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意识阶级冲突;新中间阶级问题二、韦伯的社会阶级理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三、社会分层的标准:赖特的分层标准,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分层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职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与利益表达,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中产阶级问题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涵义、类型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先赋地位、教育(布劳-邓肯模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米尔斯的精英理论,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三、中国的社会流动: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革命与社会流动,当前的社会流动,我国的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农民工的流动阅读书目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4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第八章社区(5学时)第一节社区概述一、区的概念与构成:概念的来源与演变:从滕尼斯到费孝通、涵义,构成要素二、社区的类型:依功能分、依城乡分三、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中国的社区研究,人文区位学,社区规划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特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社区发展,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二、城市社区:涵义、城市社区、城市、城市体系,社区建设、从单位制到社区制三、中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城乡关系,城乡差别(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涵义-现象与本质,城市化水平,动力-工业化(推拉理论)、社会管理、城市中心、城乡差别、社会方式的吸引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双重城市,城市的贫民窟三、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特点,户籍制,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发展的方针,争论-对乡镇企业的看法;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自然城市化与行政性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名与实,农村城式化;当前中国城市化中的问题-失地农民,农民工在城市。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 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 灵安宁的向往。
4、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规定的其所 属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属于组织 控制的手段。
纪律对其成员具有强制力。但纪律的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 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 强制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包括法令、法案、 条例等具体形式。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而越轨行为就是由于自我和超我没有得到 充分的发展,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抑制而造 成的。
3、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的理论不赞成从生物学和心理学因 素去寻求社会越轨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 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 生的原因。
差异交往理论:
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探求越轨行为的原因。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 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 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什么人交往 。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三、分类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积极性控制主要是指运用舆论、宣传和教育等 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诱导,以 鼓励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消极性控制是对已经发生的违犯社会规范的行 为进行惩罚,造成危惧,以达到警告本人再犯或其 他社会成员效尤的目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a.针对基本民生;b.由政府组织实施;c.福利性;d.社会性;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

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真题及典型试题详解(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真题及典型试题详解(第十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青岛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

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2.社会政策(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原则、方针,涉及社会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就业促进政策、反贫困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教育福利政策、住房福利政策、老年福利政策、儿童福利政策、残疾人福利政策、农民工福利政策等。

在解决社会问题、矫正社会失调、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3.社会工作价值观(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不同子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

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

在社会工作领域,专业价值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工具性日标。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

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

没有一定的价值体系的指导,社会工作也就不会存在,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4.制度性的社会福利(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福利包括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和制度性的社会福利。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48)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基础知识考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社会学部分)。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二、特征
1、普遍性
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
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
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
2、阶级性
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 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意志。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
“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
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外在控制是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 会规范的类型。
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主要靠社会规范的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 范的认同来实现。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1、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越轨者,并受其强烈 影响,那他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越轨者。
标签理论:
从社会对行为的评价方面来解释越轨的原 因。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 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那些被多数人看 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他们被社会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
失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找越轨的原 因。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社会控制的功能
•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 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 • (2)维持正常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 形成了该条件下的正常生活形态; • (3)促进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发展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 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基本秩序。
• 2.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 道德也称道德规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 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道德规范有两种表现形态: • (1)由理论家或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 • (2)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的习俗性规范。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控制方 式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 例如,中国古代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提倡女子多读书在官场之中 更是难看到女子的身影,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女子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 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是合法的,然而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的:“一夫一妻”才是合法的。道德 总体而言是凌驾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 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 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并且在各种 地区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就导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说,道 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它只是法律等强制控制 手段的必要补充。
• 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 •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 规则。现代社会,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普遍的社 会控制手段。 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 (1)法律的至上性和不可侵犯性:法律以国家政权作后盾,由司 法机构作保证; • (2)法律的严肃性:法律规定非常严明,对违法行为度量明显, 违法必究; • (3)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一经制定和实行就对全体国民 普遍适用。
• 2.社会控制含义: • 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 同既定的社会制度和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罗斯指出,社会控制是某种社会组织实施的、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社会统治系统;是针对人的天 性的衰败,人类自然秩序被破坏后,用人性之外的 社会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过程。
•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 (1)外在控制:由于社会成员感受到外在环境对其行为 产生的约束和压力而不敢违反社会规范的控制。如党规 国法、舆论压力。 • (2)内在控制: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 社会或群体价值规范,自觉实践角色规范。内在控制基 本上是实现了自我控制,自觉慎独、克己等。
• 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 (1)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 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 方式。 • (2)消极的社会控制:指运用处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 行为的控制,是已经发生违规行为并产生消极后果或影 响后的控制。
• 1.统治与制约 (1)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 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 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2)制约也即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 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 控制方式。
•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的、比 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主要是用文字形式表达 的、依照某种程序正式发布的社会规范。如法律、规章制度。在 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利益的分化与多元化、社会异质性的 增强,正式控制特征:正规化、普遍化,它在控制中越来越占有 重要地位。 • (2)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 方式,即群体中道德、信任和群体压力或者社会舆论等一类看不 见、摸不着但却能感觉得到的手段来约束社会成员。
• 二.政权、法律和纪律
• 1.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 级统治的权力, 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 国家政权通过建立行政体系,并凭借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等国家专政工具,对破坏国家利益、严重危 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运用惩罚性、威慑性的暴 力手段进行控制;运用教育等方式,向国民灌输统治阶 级认可的价值观,倡导政府所提倡的行为方式,使国民 自觉按照国家政权所认定的规则行事。
• 2.关于适度的社会控制 • (1)人们对自由与控制重要性的看法不同:有人极其崇尚自由 而摒弃控制,有人则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 (2)利益的复杂性导致对社会控制看法不同,难以实现共意, 即难以就社会控制达成一致意见。 • (3)具体情况的复杂性。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与具体社会情境 相关,笼统地讨论合理、公正的社会控制常常失于空泛。 • 3.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罗斯认为,所有社会控制都应该有助 于人类福利。
• 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因为社会关系模 式反映的利益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偏向统治阶级或阶层一方的。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当 过时的社会规范限制和束缚人们去追求新的合理目标时,僵硬的 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 • 插入:“分田到户”
• 政权具有专政和民主两大功能。 • (1)专政就是要防范和打击反社会分子,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以维护安定团结的 政治局面。例如2009年7月5日在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 力犯罪事件,事发后新疆公安消防部门共调集警车四百四十余台,新疆公安消防部 队及时出动,消防官兵现场抓捕犯罪嫌疑人三十七人,协助抓捕六十二人并扑救各 类火灾二百二十多起,及时将局势控制住没有发生更重大的伤亡事件。公安部门也 积极进行抓捕追逃,加强街面巡逻和重点单位的安全保卫,确保市区社会稳定,以 保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2)民主则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因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是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例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 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 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 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 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我们的 根本目标也是根本任务之一。
• 3.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活动 • 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由于人 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感到神秘、恐惧又不可摆脱, 把本来属于现实的力量想象为超现实、超自然的力量, 并加以人格化对之顶礼膜拜。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 教规是宗教对其信徒行为的规定,常被称为清规戒律。 宗教信仰是指教徒对教义、教规的信奉程度是否虔诚。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原因: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 维护社会秩序。 霍布斯认为,人是自利的,国家和法律产生以前的自然状态 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们为利益、安全、荣誉 而相互战斗,导致人类生活在恐惧、贫穷中,人们为了消除“战 争状态”,通过社会契约,把大家所有权力和力量托付给一个集 体,建立了伟大的利维坦(国家),由国家承担起惩罚犯罪行为 的职责。即必须依赖国家权力来摆脱混乱的“自然状态”。国家 是最强有力的控制者的代名词。
• 四.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涉及社会控制的社会价值问题,即什么样的 社会控制是合理的,什么程度的社会控制是应该的。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 由的平衡 • (1)社会不能没有社会规范,没有基本控没有自由。人生而是自由与平等的。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 资格,放弃人类权利,甚至是自己的义务。 • (3)合理的平衡方法可能是使社会规范建立在广泛共意即共同同意的基础 之上。
• 法律要真正普遍和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必须依赖于法度 合理、执法公正、民众懂法。 法度合理是指法律规定要符合社会实际,过于宽容和过于 严厉的法规都不利于法律发挥作用。 执法公正是法律实施中的公正性,执法公正表现为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和执法者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事。 民众懂法是指法律应该建立在民众的法律意识之上。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方式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邱曾垣 刘亨东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1)美国社会学家 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 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 (2)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 学成为控制论,并把它列为政治科学类。 (3)1948年维纳建立了控制论,把它视为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 和通讯的科学。
• 案例: • 2008年4月,由于家乐福的总裁把赚到的一部分钱用来支持达赖,达赖在西藏闹独立、搞分裂, 在国外对奥运火炬传递搞破坏。而且CNN在媒体上辱骂华人是土匪暴民,这引起了所有华人 的不满,无论是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以学生为主的游行 示威不断掀起,虽然家乐福在民众的声讨下打出了“支持北京奥运”的口号,可是该集团的 营业额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家乐福的99%的员工是华人,95%的商品是国货,可是反 对家乐福的队伍还是走上了大街。针对这一事件,政府首先也要求CNN对华人道歉。其次, 政府为了控制住游行队伍的态势,害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也要求各地 方政府“保护”好游行人员的安全,维护好社会秩序。公安部门事先派出大量武警守卫在家乐 福门前,面对游行队伍,他们出面维护秩序,劝说学生离开,表示政府会处理好此事。政府 在这一事件中动用了军队,即动用了暴力。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因为示 威队伍在爱国热情促使下表达意愿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交通秩序和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必 须加以控制,以免局势失控。公安机关是权力的实施者,他们的询问和禁令是不可以违背的, 所以他们把游行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内,这些游行的学生和其他一些市民,面对暴力机 关也是选择了服从,示威的气势被打压,这是法制型支配的表现。因为公安代表着法律,触 犯了他们的禁令是要受到惩罚,付出代价的。因为游行的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所以国家动 用了行政手段,给每个学校下达了指示文件,表示同学们的爱国要求值得赞美,可是爱国要 有方法,不提倡游行示威,以免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