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分析_甄雪燕
民国时期广西瑶族地区传染病流行的成因及其影响

( Guan g x i U ni versi t y f or N ational i ties , N anni n g 530006 , Chi na)
Abstract :Wit h t he develop ment of t he mo untaino us areas during t he period of t he Rep ublic of China , , while t he societ y and eco no my of t he Yao area wit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 ITIES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010 年 5 月 VOL. 32 NO. 3 □ MA Y. 2010
[ 关键词 ] 传染病 ;瑶族 ;广西 ;民国时期 [ 中图分类号 ] K2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 8179 (2010) 03 - 0113 - 06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Loc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Yao2Inhabited Areas in Guangx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 ic of China L IAO J ian2xia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1917年,中国爆发了肺鼠疫疫情,这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的疾病,导致大批人类死亡。
此次疫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影响也非常深远。
肺鼠疫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的疾病,它是细菌类病原体引起的。
鼠类扮演着疾病传播的角色,它们被感染后可以通过呼吸道引起人体感染。
1917年发生的肺鼠疫疫情,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而不少地区的防鼠有待提升,导致了鼠类数量的激增,使得肺鼠疫得到了迅速传播。
此外,当时的战争和封锁也使得疫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加剧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此次疫情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人在疫情中失去了生命,社会生产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在此次疫情中,以武汉为代表的一些地区经受住了考验,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住疫情。
同时,这次疫情也使得当时政府更加意识到防疫措施的必要性。
随后出现了派遣医疗人员、在医疗设备上投入更多资金等举措,都是在此次疫情的基础上得到了启发。
此外,这次疫情也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医学知识的传播产生了影响。
当时社会缺乏完备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这引发了对病原体的研究和医学知识的普及。
医学界也开始向社会宣传卫生的重要性,防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也开始得到普及。
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人们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的疫情再次出现。
总之,1917年的肺鼠疫疫情,不仅仅仅是一场医学意义上的灾难,它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那个年代,社会和卫生医学的情况非常不成熟,当局也对疫情的处理不够成熟。
不过,这次疫情也为当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必须关注卫生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传染病。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背景介绍:1917年,中国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该年中国也爆发了一次严重的肺鼠疫疫情。
本文将对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肺鼠疫的爆发原因1. 不卫生的生活环境:当时中国的城市普遍存在卫生问题,污水排放不畅,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成为了传染病的滋生地。
2. 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当时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人们对于卫生和疾病的认识尚不深入。
缺乏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意识,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3. 瘟疫的传播途径:肺鼠疫一般通过老鼠携带跳蚤传播给人类。
当时的城市老鼠数量庞大,成为疾病的媒介,加剧了瘟疫的传播。
二、肺鼠疫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肺鼠疫在辽宁锦州地区爆发后,随着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的扩大,逐渐向周边地区蔓延。
通过疏散的难民和物资,疫情迅速传播到长春、沈阳等地。
2. 扩散蔓延:随着肺鼠疫的蔓延,疫情进一步扩散到了北方的一些城市,如北京、天津等。
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较为闭塞,疫情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疫情波及范围逐渐扩大。
3. 高峰期传播:1917年秋季至1918年初春,肺鼠疫在北方爆发的高峰期。
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大量人员感染、死亡,社会秩序严重动荡。
三、肺鼠疫的社会影响1. 人员伤亡惨重:肺鼠疫的爆发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感染和死亡,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根据资料统计,仅北京地区就有数万人感染肺鼠疫,死亡人数更是达到了数千人。
2. 社会动荡加剧:疫情爆发后,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人们惶恐不安,纷纷逃离疫区。
人员流动和社会恐慌加重了社会动荡,对社会安定稳定产生了严重冲击。
3. 国内外关注: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疫情高度关注。
各国的医疗队伍纷纷来华开展防疫工作,帮助中国控制疫情。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4. 加强卫生建设:肺鼠疫的爆发促使中国加大了对卫生建设的重视。
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胡勇
【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卷),期】2007(030)002
【摘要】阐述了民国时期上海霍乱的发生情况,并对其频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并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
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胡勇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5
【相关文献】
1.浅析民国时期上海服装面料发展及其原因 [J], 简瑞;张竞琼
2.浅析民国时期上海回族商业衰退原因 [J], 杨荣斌
3.民国时期河北水灾频发的原因探析 [J], 刘玉梅
4.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的后果及其原因——以甘肃省为例 [J], 王美蓉
5.民国时期苏州对上海电影影响及原因浅析 [J], 霍晓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引言:1917年,民国初期,中国境内爆发了一次严重的肺鼠疫疫情,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肺鼠疫爆发的原因、传播途径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理解。
一、肺鼠疫爆发的原因1. 战乱和人口流动:民国初期正值中国处于战火纷飞的时期,各地频繁发生战争和冲突,造成大量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增加了疫情传播的机会,也使得疫情迅速扩散。
2. 唐山大地震:1917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造成大量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地震后的灾民聚集在震区周边的临时安置点,居住环境拥挤恶劣,卫生条件差,易导致疾病爆发。
3. 比尔斯病的传播:在疫情爆发前,比尔斯病(也称为黄热病)已经在中国多地爆发,且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
比尔斯病患者的存在以及传染源的存在,成为了肺鼠疫爆发的催化剂。
二、肺鼠疫的传播途径1. 老鼠媒介:肺鼠疫主要由鼠类传播,而中国早在民国初期就存在大量的老鼠。
由于战乱导致人口流动,老鼠也随之迁徙和散布,使得病毒传播范围更广。
2. 跳蚤传播:肺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跳蚤。
当鼠类感染肺鼠疫后,体内的病菌会通过鼠体排泄物和鼻腔分泌物进入跳蚤体内。
而跳蚤在叮咬人类时,会将病原体注入人体,从而传播疾病。
3. 直接人传人: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肺鼠疫。
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
肺鼠疫在伤口暴露的情况下也可能通过血液接触传播。
三、肺鼠疫爆发的影响1. 人口减少和社会动荡:肺鼠疫爆发后,许多人感染并死亡,导致当时的人口大幅减少。
这种大规模人员死亡给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2. 经济受损:肺鼠疫使当时许多城市的商业和工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疫情期间,许多商铺关闭,工厂停工,导致经济停滞和贸易减少。
农田也因为缺乏劳动力而荒废,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3. 卫生防控措施的加强:肺鼠疫爆发也使得当时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加强卫生防控措施。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191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肺鼠疫疫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一、疫情爆发原因1.战争带来的人口流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多个国家的战斗导致大量人口流动,随之带来的是鼠类的大面积迁徙。
从而让肺鼠疫毒菌流入中国。
为了支援盟国,中国派出了劳工和军队前去欧洲。
这也导致了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从而引发了疫情的爆发。
2.清政府和袁世凯政府的无力应对1917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清朝逐渐没落,袁世凯政府亟需寻求国内稳定。
加之传染病防治法的缺乏和医疗体系的薄弱,导致疫情的快速传播。
3.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在当时,中国的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十分落后。
污染的水源和滞留的垃圾都是肺鼠疫的传播途径之一。
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许多穷困的居民又无法保证足够的营养,因此抵抗感染的能力也很低,给疫情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二、疫情带来的重大影响1.人口问题疫情导致人口大规模死亡,尤其在当时短时间内爆发,疫情传播速度极快,社会秩序严重受到威胁。
据统计,上海爆发肺鼠疫时,仅14天就有数千人死亡,疫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加剧了当时人口发展的问题。
2.社会经济问题1917年是肺鼠疫爆发的高峰期,许多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社会生产秩序和正常的社会交往都被打乱。
商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中断导致了中小型企业和贸易困境,经济需求减少,生产力降低。
这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
3.卫生学知识的提高疫情的爆发对后来的卫生学知识的提高和传播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对肺鼠疫的认真研究,及时控制疫情的传播,并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和启示,提高了民众的卫生学知识。
进一步地,这也带动了卫生学专业发展,提高了对于疫情的防治能力。
三、结论1917年民国肺鼠疫疫情的爆发,是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的挑战和人口问题。
这次疫情事关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917年民国肺鼠疫爆发传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1917年民国时期,中国爆发了肺鼠疫。
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病死率极高,属于中度传染病。
这一次肺鼠疫爆发起源于东北,随后快速传播至全国各地,导致了民众惊慌和生产活动的严重受损。
1. 肺鼠疫的传染途径和症状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其主要传染途径为空气、食物和跳蚤叮咬,症状为发热、喉痛、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由肺鼠疫转化为脏鼠疫,导致死亡率高达50%-90%。
2. 肺鼠疫爆发的原因肺鼠疫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卫生环境的差劣,当时很多地方的环境卫生状况极差,没有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其次是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许多地方信息交流缺乏效率和及时性,容易导致疾病的扩散。
此外,民众了解卫生知识的意识较低,缺乏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增加了肺鼠疫的传播难度。
肺鼠疫爆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首先,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经济和维持社会的稳定。
其次,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混乱。
此外,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引起了全国广泛的恐慌和群体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挑战了当时民国政府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总之,1917年的肺鼠疫爆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卫生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卫生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
而其影响则是极其深远的,波及社会各个领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混乱,挑战了当时民国政府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因此,对于肺鼠疫这种严重传染病,不仅需要政府有力的应对措施,更需要公众自觉遵守卫生规定和增强卫生意识,才能有效地遏制其扩散和传播。
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民国江南瘟疫救疗

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民国江南瘟疫救疗民国时期,湖州瘟疫流行,危害严重。
面对瘟疫,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效能互补,达到了良好的救疗效果,促进了湖州现代城市文明的初步发展,但社会力量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也逐步被国有化。
标签:瘟疫救疗;湖州;民国;国家;社会目前,学界关于民国江南瘟疫史的研究成果显著,但对于江南重镇湖州地区瘟疫传播及救疗情况的研究尚付阙如。
那么,民国时期湖州地区的瘟疫传播情况是怎样的呢?作为国家力量代表的湖州地方政府和直接体现民生诉求的地方社会团体在瘟疫肆虐时又各自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合作关系或日趋紧密的互动互补机制?笔者试图在梳理地方档案和史志材料的基础上,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研究视野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和解答,以求推动民国江南瘟疫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一、民国时期湖州瘟疫情况概述民国时期湖州频繁而密集的疫情,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甚至成为其落后于周边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根据湖州市档案馆所藏疫病档案和《湖州市卫士志》等方志材料的记载,对民国时期湖州瘟疫的时空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予以具体分析。
(一)民国时期湖州瘟疫的时空分布情况按照瘟疫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流行程度、疫情描述,可将民国时期湖州瘟疫的时空分布情况制成表一和表二,予以简要直观的分析和概括。
注:1912年民国成立,但民国年间湖州关于瘟疫的确切记载是从1918年开始的。
从表一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瘟疫总数与瘟疫频度:在1918—1948年的短短30年间,湖州发生瘟疫的年份就多大19年,平均瘟疫频度51.3%,这表明瘟疫成为民国时期湖州最重大的灾害之一。
2.瘟疫指数分析:第一,民国时期湖州的瘟疫爆发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如以10年为期分段,1918-1927年发生3次,1928-1937年则发生6次,而在1938-1948年期间却发生了10起,瘟疫发生次数逐年增加,且增长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文化、 风俗、 战争等方面, 深入分析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社会因素, 为今后我们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社会因素的 探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染病; 社会因素; 民国 R18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870/YXYSH.2011.12.002 中图分类号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Factor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4・
第 24 卷第 12 期 2011 年 12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4 No. 12 Dec. 2011
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分析
甄雪燕 卢祖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 武汉, 430030 摘要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 天灾频发, 中国社会面临着各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的威胁。本文从人口、 环境、
在总结上海霍乱的成因时指出: “附近更有大小不同 之居住区域, 以种种新旧交通方法相往来, 源源不绝, 水陆并进” , 以至于相互传染。尤其是铁路和公路的 发展,使很多相对闭塞的地方出现了新的传染病病 种。贵州省在1937年卫生行政工作介绍中指出: “往 者交通阻滞, 人民多老死不相往来, 虽有传染力强烈 之病, 亦只限发源一地, 不至蔓延他方。近世交通便 利, 川黔、 桂黔、 湘黔、 滇黔各公路次第完成后, 本省 [7] 从前未有之传染病, 亦相继而至。 ” 与此同时, 民国 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娼妓业繁荣, 性病流行。据 民国十九年发表的 《北京娼妓调查》 记载, 淋病是最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仅当年的6个月时间内, 政府在 给12495名患病妓女的体检中,查出患淋病的竟有 9855人, 占全体患病妓女人数的82.8%。 靳伟华在 《旧 上海妓女改造记》一文中对被收容的妓女患病情况 进行了数字统计: “收容的515人中, 患性病者有463 人, 高达89.9%” , 可见妓女患病人数之多超出了人们 想象。这些都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于公共卫生 发展的社会问题。 另外, 从经济角度来看, 民国时期总体上呈现灾 荒多、 灾情重、 灾区广、 灾民众的情况。据国民政府 的官方统计, 仅1912年至1937年的26年间, 重大灾荒 77次, 平均每年达3次之多[8]。灾荒的发生, 不但导致 农业损失巨大,而且直接影响到都市与城镇工商业 的发展, 这些都是造成经济落后, 人们生活贫困, 公 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4 战争因素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 战争对传染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4.1 传染病军营中流行 因军队流动性强, 加上长期颠沛流离, 精神紧张, 饮食不洁等原因,成为传染病高发人群。据统计, 1939年, 国民党陆军部队患回归热的发病率为123/10 万, 1940年为74/10万, 而全国总的平均数为4.7/10万。 1939年国民党陆军部队患痢疾的发病率为128/10万, 1940 年为 87/10 万,而全 国总 的平 均发 病率 仅为 25.9/10万[9]。可见, 军队中传染病发病率远远高于普 通群众。 4.2 传染病随征战部队流传 战争中军队的流动性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如1943年, 国民党山东省机关部队内流行疟疾, 导致 很高的死亡率, 凡这支部队常驻过的村庄, 病情也都 特别严重。经化验结果显示是恶性疟疾,这是热带 病, 过去在华北很少发现, 主要是由国民党的通讯联 络人员从湖北大别山一带带来的恶性疟疾病原虫传
・6・
医学与社会 2011 年 12 月第 24 卷第 12 期
播引起的。 所以这次传播完全是由部队活动导致的。 4.3 战乱导致社会混乱,引发大规模传染病流行 1937年上海在 “八・一三” 事变爆发后, 战争难 民多达70多万人,源源涌入上海的难民普遍得不到 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在上海引发了一些传染病流行, 最严重的是霍乱和痢疾。据公共租界卫生处和法租 界卫生处发表的报告显示:公共租界患霍乱的人数 为258人, 法租界患霍乱的人数达384人。 战后一个多 月时间内,仅公共租界各医院中收治的霍乱病人就 有91人, 怀疑患上霍乱病症的人也达1118人 。频繁 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当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民 众体质普遍下降, 这种情况极易诱发传染病流行。 4.4 细菌作为战争新手段,引发传染病流行 众所周知, 日本曾经在侵华战争中实施细菌战。 1940年10月27日, 日军通过飞机在宁波鄞县上空撒下 大量携带有鼠疫病毒的跳蚤, 至11月4日, 已经出现 23例死亡病例, 后来有学者进行统计, 在这次细菌战 中, 有名有姓的死亡病例共106例, 其中有12户全家 死绝 。此次疫情直到1940年底才得到控制。由此可 见, 战争是疫病暴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5 文化因素 由于缺乏医学知识, 接受教育程度不高, 民众的 卫生意识低下, 诸如随地吐痰、 随地大小便、 饮用生 水等陋习比比皆是。当时 《申报》 曾经刊登这样的一 种情况: “每至炎夏之季, 市上一般小贩, 争制种种不 洁冷水饮料, 如掺水之蔗浆, 冷水之梅汤, 污秽之冰
Zhen Xueyan et al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of frequent Social unrest, war, natural disasters, China faced all kinds of infectious.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social factors of the infectious from the population, environment, economy, culture, customs and wa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study will reference future anti-epidemic work.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 Social factors; The Republic of China
甄雪燕等. 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分析
・5・
对22 省农户的调查, 统计出当时举家搬离的农户共 有1920746户, 占报告各县总农户的4.8%, 青壮年搬离 的农户共3525349家, 占报告各县总农户的8.9%[3]。 人 口的大规模流动容易造成传染病广泛传播,为传染 病的防控与统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流动人口的生 存环境非常恶劣, 极易成为传染环节中的易感人群, 使病毒很容易被传入传出, 从而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2 环境因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政府和市场两种不 同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 然而,城市的生活环境却没有跟上城市规模扩大的 速度。由于民国时期政权不稳定,导致城市管理混 乱, 公共设施严重落后, 特别在连年战争的影响下, 城市环卫事业发展缓慢。城市中大多数公共厕所条 件简陋, 苍蝇蚊子乱飞, 而且, 很多居民在河水中洗 涮马桶甚至倾倒粪便,卫生条件极差。民国时期经 济最发达的上海, 1875年建立自来水厂, 但是城市供 水管理系统直到1925年, 还尚未真正起到作用, 由于 供水不洁, 经常引发疾病流行, 成为了重大卫生隐患, 1926 年, 上海因闸北水厂水源受污染, 引起霍乱第四 次大流行, 患者达3140 例, 死亡366 人, 这也是上海最 [4] 早有记载的水源性传染病流行 。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 发达的城市, 其环境卫生状况尚且如此, 其他城市的 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广大农村, 卫生环境更为恶劣。由于村舍零落, 布局松散混乱,基本没有正规的卫生管理。人畜混 居, 厕所都是露天的, 常常和猪圈连在一起。1933年 陈志潜在对定县环境卫生状况调差后, 这样描述: “两 旁有露天厕所, 小便横流, 夏日坑内有无数的蛆虫, 坑外有成群的苍蝇。每家都有天井坝,坝内厕所连 着猪圈, 猪吃人粪, 水井或猪圈邻近, 或彼此相距数 尺。 ” 这种境况应该能够反映出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 基本卫生环境状况[5]。在如此差的生活环境之中, 大 量的细菌病毒不断繁殖,再通过苍蝇蚊子以及各种 牲畜等不断传播给人类,在易感人群的人口规模达 到一定数量后, 各种传染性疾病也就很容易爆发了。 3 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水平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经济的发 展能够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另一方面, 经济发 展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从而给传染病的防控 带来一定困扰。 近代交通运输业是民国时期发展最快的产业部 门, 据统计, 1936年国民党政府的产业资本为44000万 元, 其中54%集中在交通运输部门 [6]。传染病的流行 也随着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传播速度。1935年陈永汉
作者简介: 甄雪燕, 博士研究生,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
的解体, 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 失 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成千上万的农民不得不离开 故乡, 另谋生路。同时, 自然灾害频发也加速了人口 流动, 形成规模空前的流民大潮。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人口密度迅速增长, 导致城市传染病发病率上升。 以 上海为例, 1852 年上海人口50 余万人, 到1949年增至 近550万人, 单靠人口的自然增长, 近百年时间上海 就增加了500万人口。就人口密度而言, 1930年上海 2 全市为3440 人/km , 到1935年人口密度上升至48747 2 人/km 。 在一些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 出现了极度拥 [1] 挤的现象 。 人口密度大, 必然会造成居住环境恶劣, 空气流通不好, 水源不足或易被污染, 医疗条件差, 感染传染病的机会更大。上海 《申报》 的一则 “卫生 避疫丹” 广告间接说明了这一事实: “近来病疫发生 频繁, 推原其故, 因上海埠居民拥挤, 人烟繁密, 而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垃圾潮湿之物不能扫除清洁。 ” 可见, 当时已经有 人指出城市传染病频发,且死亡率居高不下与人口 密度大有关系,居住环境的混乱与无序为传染病的 传播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面临缺衣少 食、 四处流亡的生活, 他们不仅是传染病的受害者同 时也是传播者。据1933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