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英勇抵抗战争,也是二战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一系列侵略战略,试图征服中国,掠夺资源,并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本文将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策略、中国人民的抵抗以及战争对双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略1. 侵略动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日本渴望获取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以满足其经济扩张的需求。

另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意图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将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变成自己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 侵略策略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多种侵略策略来推进对中国的侵略。

其中,主要的战略包括:- 分而治之:日本军国主义意图以分裂中国统一战线、瓦解中国抗日力量。

- 突出重点:日军以重点进攻中国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冲,试图通过夺取重镇来打击中国抗日力量。

- 实施“三光”政策:日军采取烧杀抢掠的手段,实施所谓“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残害平民,摧毁中国社会基础。

- 持续纵深作战:日本军队以持久战为战略,通过强化后方基地,牵制中国抗日军队,进而渗透到中国内陆,扩大其占领区域。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抵抗意识,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的抵抗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全国各界人士的抗日力量。

党、政、军、民、学各个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2. 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在日军占领区开展了广泛而灵活的游击战争。

游击队通过游击战的方式,有效削弱日本占领军,维护了中国抗日力量的持久战能力。

3. 基地战争:中国抗日军队在抗战初期积极布局,在遥远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4. 妇女参战:中国的妇女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不仅担任护士、文员等后方职责,还积极参与到装甲部队、工程队等部队中,充分发挥了女性在战争中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战略布局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战略布局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战略布局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军事侵略行动,进而导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的侵略战争开始,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详细讨论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战略布局。

一、对中国资源的控制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控制需求导致的。

日本军国主义追求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而中国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资源大国之一。

特别是东北地区富集着煤炭、铁矿等重要资源,这对于支撑日本的军事工业非常关键。

因此,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试图控制中国东北的资源,确保自身的战略需求。

二、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迅速扩张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了满洲国。

这一行动实际上是日本军部早已计划好的步骤之一,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通过占领东北,日本战略上得以确保对中国北方的控制,为将来进一步侵略中国其他地区打下基础。

三、军事和政治上的威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通过军事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威慑力量。

首先,日本加派大批军队进驻占领区域,确保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绝对控制。

其次,他们还通过传媒宣传、政治施压等手段,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威胁和恐吓。

这种威慑形式,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都备受压迫和恐惧。

四、推动对中国全面侵略的计划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日本军国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

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从东北地区向周边地区扩张,逐步实现对中国全境的占领。

他们采取了分步进行的战略,先是侵占东北,然后逐渐向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扩张。

这种战略布局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最终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对中国人民的巨大伤害。

五、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开端,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变之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日本的侵略行动引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慨和抵抗。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提纲:战略意图1、侵略传统、疯狂扩张2、经济危机,转移视线3、军国主义,妄图称霸4、利用内战,侵略中国主要步骤1、勒索巨额赔款2、疯狂扩军3、占领国土4、掠夺资源,榨取劳力摘要:当我们再一次翻开历史,我们会看见中国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血泪史。

一百多年前,日本早已开始蓄谋侵略中国,从甲午海战到“七七事变”,日本正一步步想方设法蚕食中国领土,掠夺中国宝贵的资源。

如果我们想更深层次的了解日本侵华战争,莫过于从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两个方面来阐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记这段历史,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再让这历史悲剧再次上演。

正文:从日本出兵侵略中国领土算起,已经有130年的历史,130年前日本出兵侵略中国台湾,揭开了日本侵华的巨大黑幕。

虎视眈眈的日本,早已对当时富有的中国存有野心,正悄悄的,一步一步的预谋统治中国。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在一百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凭借着中华民族那不朽的凝聚力和不屈的精神,中华民族又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再一次崛起。

而这飞速的发展刺激着某些日本右翼势力的神经,他们见不得中国的强大,总想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下绊子。

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以来,其右倾趋势令人发指,他的种种言行都赤裸裸的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色彩:扩充军队,钓鱼岛“国有化”,参拜靖国神社,解除武器禁运,扩大自卫队权力等等。

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应当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的教训,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战略意图:1.侵略传统,疯狂扩张日本基于本国侵略传统,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再加上土地贫瘠,资源缺乏,地震频发,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抗击外敌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涉及广泛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以及中国军队如何应对并最终获得胜利。

一、侵华战略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手段。

首先,他们采取了全面侵略的战略,以占领中国大部分领土,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其次,他们利用分化政策,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团结,以实现分而治之的目的。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摧毁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以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

日本军队在战略层面使用了空袭、围剿、经济封锁等手段,试图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他们利用大规模的空袭行动摧毁中国的工业基础和重要军事设施,使中国军队的抵抗变得困难。

此外,他们通过经济封锁来削弱中国的物资供应,给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侵华战术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

首先,他们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击的战术,以快速取得战场的控制权。

他们利用装备先进的飞机、坦克和其他先进武器,打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并实施速战速决的战术。

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和地方战的战术,以适应中国广大的地理环境。

他们派遣伪军及特务机构协助自己的侵略行动,并试图瓦解中国军队与人民的团结。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了心理战、恐怖战等手段,试图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回应虽然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但中国抗日战争仍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国军队与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回应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持久抗战的战略,以消耗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坚守抗战初期的重要据点,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为中国推迟了日军的进攻时间。

中国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地方战等战术,以适应日本军队的快速机动性。

他们将战场转移到山区、林区等地,利用地形和地理环境给敌人带来麻烦。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决策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决策与计划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决策与计划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次事件不仅对中国造成了重大伤害,也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是如何制定决策与计划的呢?一、背景分析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一直渴望通过扩张来满足其资源和市场需求。

19世纪末以来,日本就采取了殖民主义的道路,先后侵略了朝鲜、台湾等地区。

而在中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这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条件。

二、日本的决策与计划1. 制定侵略中国的战略目标:日本决策者认为占领中国东北有助于解决资源和市场问题,同时也能够避免与西方列强的竞争。

2. 寻找借口发动侵略:为了合法化侵略行动,日本官方将满洲铁路的爆炸事件定性为中国的恐怖袭击行为,以此为借口正当化军事行动。

3. 制定军事计划:日本军方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计划,包括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战略路线等。

他们主要采用了速度突击、以重为主的战术,以迅速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

4. 舆论宣传:为了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日本利用自己在联盟国中的地位,通过宣传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的消息和声明,宣称中国对满洲铁路的破坏是侵略行为。

5. 外交手段:在计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同时,日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试图争取国际支持并减少可能的干预。

三、日本的侵略行动在九一八事变当天,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发动了进攻,随后迅速占领了沈阳和辽宁省其他重要城市。

接下来,他们进一步推进,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四、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之后中国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人员伤亡,也加剧了中国的内部分裂和民族团结的觉醒。

事变的发生也揭示了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不能容忍,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与谴责。

五、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中国向国际社会呼吁并寻求援助,同时一些国家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谴责,并采取了一些制裁措施。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辽宁省沈阳市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酝酿、策划的结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军侵略战略意图。

一、经济利益的追逐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利益网络。

日本企业在辽宁、吉林等地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建设工厂并操纵当地经济。

然而,随着中日经济关系紧张加剧,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权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日本决定通过武力手段实现对中国东北的完全控制。

二、地缘政治战略需求中国东北地区是日本实施其扩张战略的关键地带。

这里拥有丰富的资源,为日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此外,东北地区也是日本与俄罗斯接壤的边界地带,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借口,通过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来巩固自身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与俄罗斯进行势力范围的争夺。

三、渗透瓦解中国统一抗战力量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一直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试图分割中国的抗战力量,削弱中国的统一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全面控制,并逐渐渗透其他地区。

他们利用经济手段收买或控制一些地方政府和军队,煽动地方冲突,瓦解中国的团结。

四、准备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它标志着日军对中国扩张的步伐加快。

通过九一八事变,日本试探了中国抵抗的反应,并为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经验。

此后,日本相继发动了淞沪战争、华北事变等一系列战役,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意图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的追逐、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渗透瓦解中国统一抗战力量,以及准备扩大侵华战争。

这些战略意图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以来对中国实施侵略行动的结果。

九一八事变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世界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和威胁。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犯中国东北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这场战争涉及到各方的战争策略与战术,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策略与战术进行分析。

一、战争策略1. 政治目标: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目的在于获取资源、扩大势力并削弱中国的国家实力。

他们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进一步强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

2. 兵力部署: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采用了兵力集中的战略,通过大规模地调动军队,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快速占领。

他们利用陆军与海军的配合,分别在沈阳、大连等地发动攻击,迅速打破了中国的防线。

3. 经济战略:为了支持侵略行动,日本实行了经济封锁政策,限制中国军队的物资补给。

他们在占领后对资源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4. 意识形态:日本侵略行动背后的意识形态是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宣扬。

他们试图通过侵略行动来彰显日本的强大以及其超越亚洲邻国的能力。

二、战术手段1. 突袭战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队在未经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突袭沈阳的行动。

他们利用迅猛的攻击和出奇制胜的战术,迅速击溃了中国军队,夺取了沈阳。

2. 快速占领:在事变后的迅速行动中,日本军队通过对关键地区的快速占领,使中国军队无法有机会进行有效反击。

他们采用了机械化部队、空中轰炸等现代化战术,获取了决定性的优势。

3. 广泛使用媒体: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积极利用媒体来宣传其战争行动。

他们通过报纸、广播以及宣传海报等方式,将自己的军事胜利渲染成正义战争,以获得内外舆论的支持。

4. 恐吓与威慑:为了减少中国军队与民众的抵抗,日本军队采用了恐吓与威慑的手段。

他们采取报复措施,威胁居民不要与中国军队合作,以阻止中国的有组织的抵抗。

三、战争结果与影响1. 占领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成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将其改组为“满洲国”,丧失了中国的主权。

2. 学习机会:九一八事变让中国认识到了日本的野心和侵略企图,促使中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九一八事变,也称中国东北抗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场侵略所使用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对于理解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和意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进行探讨。

一、军事战略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旨在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确立对该地区的控制。

首先,日本军队以军事力量威慑为先导,在边境地区展示军事实力,以达到震慑中国政府和军队的目的。

其次,日本军队采取分割策略,以逐个击破中国东北地区的各个城市、地区,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力。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经济掠夺的策略,通过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加强对该地区的经济控制。

在实施军事战略时,日本侵略者采用了快速机动的军事手段。

他们充分利用坦克、机械化部队以及航空兵的优势,迅速占领要地,并以强大的火力打击中国军队的防线。

同时,日本军队还采用了突袭和游击战术,出其不意地进攻中国军队,削弱其战斗力。

二、战术应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多种战术应用以实施其军事战略。

首先,他们运用了空袭战术,通过空中力量的迅速突袭,摧毁中国军队的基础设施和指挥机构,提前破坏对方的战斗能力。

其次,日本侵略者还使用了快速机动的战术,以远距离机动和快速占领作战地区为特点,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侵略性。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还采用了种族歧视的战术,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和虐待。

他们利用战争的机会,以残忍的手段镇压当地居民,试图达到迫使中国政府放弃抵抗的目的。

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的战术应用也包括了军事技术的应用。

他们运用了当时先进的坦克、火箭炮和毒气等军事装备,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作战能力。

这些军事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军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展现了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中国东北的野心。

他们采取了分割策略、经济掠夺策略以及快速机动的军事手段,配合空袭、种族歧视和军事技术的应用,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压制中国的抵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 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 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 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 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一战,西方列强无法东顾,美 帝南北战争方熄,1910年, 日本入侵朝鲜;1931年,经 济危机爆发,日本加紧入侵中 国的步伐。
防御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 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正面战场的展开 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反攻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 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日 本 侵 略 中 国
战略意图
主要步骤
主 要 意 图
1. 侵略传统 2. 经济危机 3. 妄图称霸 4. 利用内战
侵 略 传 统
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均在中国掠夺利益。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 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 ,认为“如欲征服支 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支那” ,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 策的野心。 “ 大陆政策” , 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 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 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 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
1894.11 从11月21日日军占领旅顺口之日开始,至11月24 日止,共持续了4天,先后有2万名无辜的中国人被疯狂屠 杀
2、九一八事变 日军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 柳条湖附近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 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 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 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 龙江3省。
3、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 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 29军发动进攻, 第 29 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 月 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 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 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 的序幕。 第二阶段:从 1938 年 10 月至 1943 年 12 月,是战略相持阶 段。 第三阶段:从 1944 年 1 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9月9日, 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 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4、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军进攻上海, 南 淞沪战役开始。 11月 12日,上海沦陷。 京 日本军部和政府以为占领南京就可使中 国 屈 服 , 因 此 动 用 20 万 军 队 进 攻 南 大 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 屠 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史称“南 杀 京大屠杀”)。
暴行!!!
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 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 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 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 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 -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 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 赛”。
经 济 危 机
1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且属于地 震高发地带 地理环境恶劣。日本人认为日本 岛不适合住人,他们要移民,而中国的资源 丰富,而且地理环境好,它们认为中国是梦 想中的天堂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 义国家,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 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因而日本亟 谋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并以对 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的视线。
东京大地震后,在东京皇宫 前广场上避难的灾民。
1923年9月,地震后的东京一片 废墟
妄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 图 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 称 抬头。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 霸 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 ,狼狈为奸,
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 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 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 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 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 1895 年以 及 1904 年~ 1905 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 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 — 大清帝国 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 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 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 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 1894 年 9 月 17 日到 11 月 22 日。在此 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 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从 1894 年 11 月22 日到1895 年 4月 17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 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从1894年的7月 至1895年的3月。经过了7个多月的 浴血奋战, 中国军队以4万人的牺牲代价斩杀日寇 2万7千人! 清朝官兵虽英勇奋战但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最终甲午 战争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政治
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统一,政治环境 较为清平
军事
大力发展军事,军事 实力雄厚
明治维新后, 国势骤强
经济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先进文化,民族工业 得到发展
外交
与德国交好,与英国、 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有利 益联系
利 用 内 战
日本所惧即中国的强大,故曾乘北伐军克复 济南时,杀害中国官兵及外交人员蔡公时, 制造“五三惨案” ,阻挠中国的统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服从中央政府,实现 和平,中国即从事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 的建设,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击。而且中 国内战停止,国共再度合作,准备联手抗日, 日本急欲趁中国实力未强之时予以鲸吞。
日本战败
近 代 日 本 侵 华 的 主 要 步 骤
1、甲午中日战争 2、“九一八”事变 3、 “七七”事变 4、南京大屠杀
日本切切实实的侵华史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就已经开始对中国的 侵略了: 1874年5月,即明治维新刚刚完成的第二年,日本 就派遣西乡从道等陆海军将领率领日本 3600 余名 侵略军进犯中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0 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承认琉球为日 本保护国,并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 1876 年,入侵朝鲜,以武力胁迫朝鲜签订《江华 条约》从此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1879 年,吞并琉球; 1882 年,进一步侵略朝鲜,并制 订日本陆军扩军计划,确立中国为日本主要作战对 象; 1887 年,日本参谋部制定《讨伐中国之策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