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必考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

(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

(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

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

(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 形成
国民党
三次反革 命围剿
1930— 1931
第四、五次 反革命围剿 1932.2 1933.10
西安事变 1936.12
一、挽救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大革命的教训?首先吸取的教训?失败后的首要任务?
(一) 经过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纠右、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论断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对国民党政策: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3)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成民族矛盾为主(1935)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文家市决策 (纠右滋左) 左倾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蒋介石政策的“转变”
1)不抵抗
舆 论
攘外必先安内
2)表面转变:安内的最终目的是攘外
3)实质未变:对红军“围剿”;对日本妥协。
4)政策的实践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一、1、背民景族:—矛—盾中战建上心略升的立转:农、移无民包(产运围有阶目动、级的。夺领、北取导有上计抗划日)
内容:纠、肯、选、消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水 江河 桥 山 草 (三)两次会师

技 巧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吴起镇
1935.10. 黄Βιβλιοθήκη 陕 会宁肃河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退却:逃跑主义
二、过程
(一)瑞金、四道封锁线
(二) 遵义
内容:纠、肯、选、消
会议 水 江 河 桥 山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陕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渡 雪山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战略转移(有目的、有计划) 中心:无产阶级领导 一、背景: 的农民运动。北上抗日 1、民族矛盾上升
建立、包围、夺取
2、共产党的“左”倾错 误 【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直接原因】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 中心:工人阶级的城市暴动 道路上 八七会议1931 配合:农民阶级配合作用 遵义会议1935 进攻:冒险主义 整风运动1942 军事上: 防御:保守主义 【小结】
最以 后农 夺村 取包 城围 市城 政市 权,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 土地革命 三、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 土地革 命路线 地方 政治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中央 工业 农业 作用
洪湖、湘 鄂边 (贺龙)
鄂豫皖
(徐向前)
闽浙赣 湘鄂赣 (方志敏) 中央(朱毛) 湘赣(彭德怀)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 海陆丰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左倾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南昌、秋收) 中国革命的道路 文家市决策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长征 井冈山 的斗争 燎原 之势

第七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七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七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国民政府在全国建立政权: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新旧军阀对立。

宁汉两派斗争激烈,之后蒋介石(宁派)于1927年8月下野。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它的成立代表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9月,蒋介石赴日本,三件事:一,与宋美龄结婚,走亲美的外交路线。

二,取得日本的支持。

三,蒋介石与美国驻日特使密约。

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改组了南京国民政府。

之后,日本侵略者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于是炸死他。

他的儿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毅然于1928年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2.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为巩固独裁,采取手段:第一,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第二,建立“中统”和“军统”两只特务组织,打击异己。

第三,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政令,残酷镇压人民。

3.国民党心军阀的混战:1930年秋,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一,整顿税务。

二,控制金融。

三,改革币制,“法币政策”,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2,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期限到银行兑换法币。

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一,民族工业有明显发展。

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5.改定新约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他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良新约的运动”6.工农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 内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 遵义会议: 意义: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 陕北会师: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德的军事指挥权。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1935 年10月,刘志丹陕北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 会宁会师: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
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 意义: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武装斗争: 红军三次反“围剿”,巩固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 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找到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集体主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爬雪山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再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 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中国 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在革命斗争中要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统 一战线,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 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 态度,广泛团结各阶层、各党派 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 放而奋斗
国共十年对峙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重要性,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了对外交往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争取了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总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 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 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0M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为后来的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其富民目的的核心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其富民目的的核心是
A.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B. 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
C. 调整生产关系,消除封建剥削
D. 大力发展农业
答案:
C
分析:
1931年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一土地革命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调整生产关系,消除封建剥削。

所以此题的答案是C项。

《国共的十年对峙》


1、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主 、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3、长征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长征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1、原因 、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左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 答案(B)
3.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 3.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 括 ①武装斗争 ②土地革命 ④根据地建设 B.②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D.①②④
③工人罢工 A.①②③ A.①②③ C.①②③ C.①②③
答案( 答案(D)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得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到农民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到农民衷心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 A.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 B.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C.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C.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D.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 D.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 (3)意义: )意义: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结果: 结果: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 年 月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 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 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 山区进军。 山区进军。 影响: 月 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 影响: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王五一家分到了一亩
二分田
①背景: 长征红军处于危险之中。 ②时间与地点: 1935、1 遵义 ③内容: a、纠正、肯定 b、选举、取消 ④意义: a、结束左倾 b、事实确立正确领导 c 、标志着成熟
d 、党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残 苍 从 头而 如雄 阳 山 头 越今 铁关 如 如 越 。迈 ,漫 血海, 步 道 。, 从 真
红军长征(背景、经过、意义)
南昌起义 1、背景:
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大革命教训:必须掌武装及领导权
(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
(3)敌人在南昌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时间: 1927、8、1
2、经过:(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 (3)概况: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打响第一枪
3、意义:
(1)时间:
1927年10月,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5)影响: 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道 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秋收起义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利益
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 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2.时间:1927.8.1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1.时间:1927.8.7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9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三.工农武装割据(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征 精 神
坚定信念 集体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
4.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成为 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过程 (1)从中共一大到二大: 最高纲领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 (2)从第一工人运动高潮到国民大革命: 工人单枪匹马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3)从国民大革命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4)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5)遵义会议: 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独立而又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 知识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一、南昌起义
背景 目的 时间 领导人 主攻目标 及结果 意义 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创建人民军队 1927年8月1号 周恩来、贺龙 广州、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贺龙洪湖湘 鄂边
徐向前鄂 豫皖
方志敏闽 浙赣
腾代远湘 鄂赣 毛泽东朱德将 赣南闽西发展 为中央革命根 据地
邓小平左 右江
彭德怀湘 赣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 立
彭湃海陆 丰

武装斗争
1930年10月起,成功粉碎敌人的三次反革命 “围 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
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1930.1 2 1931.2 1931.7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10万 20万 30万 4万 3万 3万
比例
2.5:1 7 :1 10:1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内 容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 义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三、红军的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2、经过
1934年10月瑞金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二、土地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 意义: 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
目标:
1927年9月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 “……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 他把我们象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 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想到 ,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把我们象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是指什 么历史事实?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 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到1932年 100多万。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陈 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 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遵 义 会 议
3.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在会 会宁 宁会师 茫茫水草地
过草地泸定铁索桥 爬雪山 飞 夺 泸 定 桥
1935年10月, 红一方面军胜 利到达陕北
四渡赤水
终年积雪的夹金 遵义会议 山 开 召
巧渡金沙江 红一方面军 开 始 长 征
长征1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没 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 人的声音,也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 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 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探究:红军的长征精神主要有哪些?
长征途中,妇女无法照料孩子。刘英说:“听 起来可能很残忍,但他们不得不把孩子托给别人 或扔掉„„扔掉孩子就像扔掉装备一样”。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 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 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 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80%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一)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二)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三)面对上表情况,中共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四)开展土地革命的目的: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五)中共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 ①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 地革命。 ② 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中农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 据 思想内涵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军事保证
核心根本 经济保证
根据地建设
①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②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个根据地,革命 武装十万人; ③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④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长沙
领导人: 毛泽东 结果: 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 地位: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 败给我们的教训: 秋收起义 敌人在城市的力量过于强大,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地主、富农 6%
所占土地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