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 第二课:核武器极其杀伤破坏因素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资料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一、核武器与核事故(一)核武器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
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
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
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
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
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核事故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核武器概述2、对核武器的防护3、对核事故的防护【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防毒衣、防毒面具、口罩、毛巾、围巾、防风墨镜、三角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核武器概述一、核武器(一)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二)核武器的特点1、杀伤破坏因素多2、程度重3、范围广4、时间长(三)核武器的分类1、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
2、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一)核武器的威力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
(三)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
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
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
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
(一)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核武器的性能及其对核武器的防护讲课文档

三、核袭击后的行动
第41页,共45页。
对放射性灰尘的防护
放射性灰尘沉降时应采取什么行动? 沾染区的人员要: 1.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
2.扎好三口(裤口、袖口、领口) 3.把暴露皮肤遮盖起来(靴子)
第42页,共45页。
撤离沾染区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穿戴好防护器材,扎紧“三口”,携带好生活必需品, 沿指定路线撤离(村庄、城市、森林、平原?)
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但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
得急性放射病。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
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早期核辐射的特性:
1、传播速度快
2、通过大气时,会被吸收和散射
3、能贯穿物体
4、对物质的原子有电离作用
5、能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
第23页,共45页。
4、核电磁脉冲
2、关上煤气或熄 灭炉火。
第34页,共45页。
3、关闭门窗和放下
窗帘。 4、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生 活必需品。
第35页,共45页。
二、核袭击时的防护
第36页,共45页。
见到核爆炸闪光而来不及进入
人防室室外人员怎样
进行防护呢?
第37页,共45页。
1、地物较大时,地物 在人和爆心之间,可横 向爆心 卧倒防护。
第10页,共45页。
核袭击前的广岛
核袭击后的广岛
“小男孩”原子弹在相生桥以东约100米外科医院上空580 米爆炸,爆炸地点在广岛市中心偏西北处,爆炸威力相当于 1.25万吨TNT炸药,顷刻间产生了30万度的高温,正处于爆炸 中心的外科医院所有的人和设施转瞬就化为灰烬,距爆心半径 一千米范围内的花岗岩都融化了,时速高达五六十千米的强烈 冲击波将距爆心半径三千米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几乎全部摧 毁!距爆心七千米都能感觉到空气的灼热。广岛上空的大气层 被核爆炸整整翻腾了十五分钟!接着沾染着原子尘埃的水蒸气
什么是核武器?为什么他们如此危险?

什么是核武器?为什么他们如此危险?
核武器是指利用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造成巨大破坏的武器。
它
们携带的破坏力极大,可以瞬间摧毁城市,甚至对全球造成毁灭性后果。
那么,为什么核武器如此危险呢?
1. 极其强大的破坏力
核武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其能量释放极为强大,一枚
中等级别的核武器就可以轻易地摧毁整个城市。
而最高级别的核武器,则足以毁灭整个国家。
这种极其强大的破坏力,是其他武器无法比拟的。
2. 对生命和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核武器爆炸后,会产生大量辐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较大
规模的核战争可能导致核冬天,全球气温急剧下降,作物减产、食物
短缺,生态环境受到毁坏,人类和其他生命将难以在这个严酷的环境
中生存。
3. 潜在的误判风险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避免误判导致核战争爆发。
由于核武器的破坏力太过强大,一旦误判,后果将不堪设想。
4. 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存在会给国际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会试图通过威慑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国际紧张局势的加剧。
总结:
核武器的危险性不仅体现在其超强的破坏力和对生命和环境的长期影响,更体现在潜在的误判风险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加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核不扩散、核裁军等活动,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实现全面禁止核武器的愿景。
同时也应该注意个人行为,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共同为建设和平、安全的世界而努力。
05 第五单元 国防军事防护

(三)核爆炸方式
核爆炸方式对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当量相同而方式不同的核爆炸,它们 对目标的杀伤破坏效果、造成的放射性沾染程度和爆炸景象等都不相同。核武器爆炸方式通常 划分为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和地下(水下)爆炸。空中爆炸又分为低空、中空、高空、 超高空爆炸。
地面(水面)爆炸与空中爆炸一般是以核爆炸时产生的火球是否接触地面(水面)来区分 的。由于火球是否接触地(水)面,不仅与爆炸高度有关,而且还与决定火球直径大小的当量 有关,因此,通常可用爆炸高度和爆炸当量的立方根的比值(即比例爆高)的大小来区分。
(三)核爆炸方式
根据我国核试验资料分析表明,比高(比例爆炸高度的简称,它等于爆炸高度与爆炸威力 立方根的比值)为60时,核爆炸的火球一般不接触地(水)面。因此,将比高小于60的核爆炸 定为地(水)面爆炸,比高等于零的定为触地爆炸,比高等于60~120的定为低空爆炸,比高等 于120~200的定为中空爆炸,比高等于200~250的定为高空爆炸。超高空爆炸是以实际爆炸高 度(几十千米以上)、地下(水下)爆炸是以实际爆炸深度(十几至几十米以上)来表示的。
第一节
核武器
一、核武器概述 二、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 三、人员对核武器的防护
一、核武器概述
核武器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在本国 新墨西哥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试验。
(一)核武器的概念和分类
核武器(亦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 的武器。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及其使用兵器。
由于原子弹内每块装料不能超过临界质量,因此原子弹的威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核生化防护PPT模板

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 20 —
1.3 化学武器防护
(三)急救 (4)对失能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中毒者一般不需要急救,只要离开毒区或采取了防护措施,不再吸入毒剂,过 一定时间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5)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对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者应迅速鼻吸亚硝酸异戊酯安瓶(戴面具者,则将捏破 的安瓶塞入面罩内),如症状不见消失,可每隔4~5分钟再次使用,但连续使用不 得超过5支。对呼吸困难者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 6—
1.1 核武器防护
(一)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 (5)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从蘑菇状烟云中散落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它像尘埃一样,随 风飘移,逐渐沉降,使爆心周围和下风方向地区的物体、空气和地面等受到沾染。
地面爆炸时,地面沾染严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对人员行动影响大。 空中爆炸时,地面沾染轻、范围小、作用时间短,对人员行动影响小,甚至可能没有 影响。风速大、风向不稳定,沾染的范围就大。 下雨下雪,放射性灰尘可随雨、雪迅速沉降,加重地面沾染。
— 17 —
1.3 化学武器防护
(二)化学武器的防护
3.染毒地域内的防护
当需要在染毒地域内停留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戴好防护器材, 尽量避免与染毒物品接触。
条件允许时,应对人员经常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在染毒区域内, 个人不得随意行动,不得随便坐、卧,不准在毒气容易滞留的房屋 背风处、绿化地带、低洼处停留。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 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 11 —
1.1 核武器防护
(二)核武器防护
4.全区转移人员防护
转移至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 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
人教版四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下全册)[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下全册)[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ffe4b7a647d27284b7351c2.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课教案第一课:人民防空的任务与作用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战争危险的存在,增强国防观念。
2、了解人民防空的概念和任务,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的特征。
3、了解什么是三防,认识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的特点和破坏的严重性。
二、教学重点:1、结合国际、国内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2、明确普及防空知识的意义。
3、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特征。
三、教学难点:人民防空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事例和道理说明课题内容,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引言: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
集团、国家、民族、宗教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不断,战争也不断发生。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两伊战争,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美、英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
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战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过战争吗?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
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边境珍宝岛保卫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不是就不可能有战争了呢?我说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
世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是不变的规律。
如中国和越南,中国帮他抗击美国侵略,胜利后,他们却想在亚洲称王称霸,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引发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更重要的是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虽然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但台湾岛内的台独份子非常嚣张,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法分裂祖国领土。
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大陆对台湾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因为每一个中国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去做割裂祖国领土有损中华民族利益的千古罪人。
现代战争大多以空袭开始,空袭手段多,武器性能好,空袭强度高,准确性高。
如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太空有侦察卫星、空中有侦察飞机为其侦察,有预警飞机为其导航,并对伊拉克实施电子干扰,使伊拉克指挥系统瘫痪。
国防教育课教案

国防教育课教案2007.3第一课:人民防空的任务与作用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战争危险的存在,增强国防观念.2,了解人民防空的概念和任务,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的特征.3,了解什么是三防,认识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的特点和破坏的严重性.二, 教学重点:1,结合国际,国内形式,进行国防教育.2,明确普及防空知识的意义.3,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特征.三, 教学难点:人民防空的作用.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事例和道理说明课题内容,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五, 教学过程:引言: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集团,国家,民族,宗教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不断,战争也不断发生.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两伊战争,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美,英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战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过战争吗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边境珍宝岛保卫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不是就不可能有战争了呢我说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世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是不变的规律.如中国和越南,中国帮他抗击美国侵略,胜利后,他们却想在亚洲称王称霸,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引发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更重要的是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虽然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但台湾岛内的台独份子非常嚣张,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法分裂祖国领土.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大陆对台湾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因为每一个中国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去做割裂祖国领土有损中华民族利益的千古罪人.现代战争大多以空袭开始,空袭手段多,武器性能好,空袭强度高,准确性高.如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太空有侦察卫星,空中有侦察飞机为其侦察,有预警飞机为其导航,并对伊拉克实施电子干扰,使伊拉克指挥系统瘫痪.用B-52,F-117A,F-111等轰炸机,各种舰载攻击机,攻击直升机发起空袭.使用了远程精确制导的战斧导弹,集束炸弹,钻地炸弹,高爆子母弹,电磁脉冲炸弹等.仅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使伊拉克沦陷了.这也说明今后高科技战争中,空袭不仅作为战争的作战样式之一,而是成为战争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防空袭的重要性.我国各届政府领导都对防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1996年10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国家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学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要接受人民防空教育,学好防护技能.在突发战争时,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使自己免受战争伤害.一, 人民防空的任务人民防空:(简称人防)是人民群众为对付空中袭击所采取的有组织的防御措施.(外国称民防)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防空袭警报:预备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紧急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解除警报:鸣3分钟.人民防空的基本任务:在遭受敌人空袭时,保护广大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消除空袭后果,保持社会安定,配合军队坚守作战.人民防空的具体任务:包括战时和平时.战时:适时发放防空警报;及时组织人民群众疏散,掩蔽;向群众通报遭受袭击情况并指导进行防护和自救,互救;组织人防专业队开展抢救,抢修工作,消除空袭后果,协助有关部门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配合城市防卫作战.平时:结合城市建设,修建人防工程;同有关部门拟定城市建设规划;建立人防通信,警报系统;制定防空袭预案,进行疏散地域建设;整组和训练人防专业队伍,使其在工业事故和自然灾害中发挥骨干作用,以锻炼提高战时救护和抢修能力;对公民进行人民防空教育,使其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 人民防空的作用1,人民防空是保存战争潜力的有利措施现代战争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破坏性巨大.因此,在战争中只有有效地保存战争潜力,才能争取主动,持久抗敌.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当时的日本工业发达,武器装备精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中国人口多,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具有较大的战争潜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鬼,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战争潜力的大小,决定了战争能否持久,而人民防空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人力物力,是保存战争潜力的有力措施.人民防空的具体工作,由中央,各省,地区,市,县,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人防办)负责.2,人民防空可以增强城市的要塞作用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好城市,也就是保存了战争潜力.所以,城市是人民防空的重点,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工程保障和物资储备,是反空袭的要塞.3,人民防空对延缓和制约战争的爆发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一个国家人防工作的好坏,是敌人发动战争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人防工程完备,警报系统先进,防空组织严密,人民防空素质高等,这都对延缓和制约战争的爆发起一定的威慑作用.三, 普及防空教育的意义1,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通过防空教育,使同学们了解了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高科技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人民的危害.一旦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时,就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担负起建设,保卫祖国的责任.2,增强防护意识,提高防护素质三防: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通过学习,能使同学们懂得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性能及特点,学会防护动作,能制作简易防护器材,会使用人防工程掩蔽,一旦受伤的自救互救技能等.不仅提高了个人素质,在平时的突发灾害中进行防护,较好地保存自己.如非典时期.3,拓宽知识面,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防空知识是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有鲜明的思想性,丰富的知识性,充分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加强个人修养,拓宽知识面,锻炼应变应急能力,提高身心素质.练习:1, 人民防空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防空警报有几种它们的音响特征分别是什么3, 普及防空教育的意义:⑴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第二课:核武器极其杀伤破坏因素教学目的:1,了解核武器的基本概念.2,对核爆炸的方式和外观景象有明确了解.3,掌握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教学重点: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教学难点: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教学方法与手段:直观,形象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言: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上空扔下了一种当时非常神秘的武器,造成24.5万人死伤,20万人失踪.广岛人为此修了纪念碑,并在每年的8月6日举行悼念活动.这种武器是什么呢噢!是原子弹.原子弹是核武器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讲《核武器及其杀伤破坏做用》.一, 核武器1, 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统称核武器.原子弹的引爆装置起爆后,使核装料迅速达到临界状态,中子撞击重原子核,一个原雍肆驯涑闪礁觯从Γ4雍说慊鸬搅驯淞词椒从ο氢弹的引爆装置起爆后,发生裂变链式反应,产生高温,高压,氘化锂在高温,高压和中子作用下,锂即产生氚,随之氘氚迅速聚合,放出高能中子和巨大能量,引起比原子弹更为猛烈的爆炸.由于聚变反应须在极高温度下才能进行,氢弹也叫做热核武器.不管是裂变反应还是聚变反应,在核反应的瞬间都能放出巨大的能量.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也可制成地雷使用.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TNT(炸药)当量来表示.1当量 = 1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核武器按当量大小可分为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千万吨级等.2,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三种: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空中爆炸:闪光→→火球→→颜色逐渐变暗,从地面吸起一股尘柱,尘柱越升越高,和烟云结合在一起,形成蘑菇状烟云.地面爆炸:闪光→→半球形火球→→颜色逐渐变暗,烟云和尘柱一起由地面升到空中,形成蘑菇状烟云.地下爆炸:看不到闪光和火球,尘柱呈粗大发散状,并有很深的弹坑,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强烈的地震感.二,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污染.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之内产生杀伤破坏作用,又叫瞬间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危害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1,光辐射⑴,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核爆炸的闪光以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辐射出来的光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的多.它以光速直线传播,作用时间只有8~15秒钟.⑵,光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光辐射能烧伤无防护人员的眼底和皮肤;吸入灼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使易燃物体起火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区.2,冲击波⑴,冲击波:是核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作用时间只有几十秒,比声速快,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⑵,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在超压的挤压作用下,使人体内脏损伤,耳膜破裂.动压可把人员抛出一定距离,引起脑损伤,骨折.在超压动压作用下,使建筑物倒塌和物体的抛出,还会对人员造成间接伤害.3,早期核辐射⑴,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几十秒钟内放射出来的γ射线和中子流.它与X光相似,以光速直线传播,穿透力强.⑵,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早期核辐射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体,穿透人体破坏组织细胞,当射线照射身体,杀死细胞到达一定成都时,人就会得放射病.表现为头痛,恶心,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白血球减少,脱发等症状.还会使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放射性,同样对人员造成伤害.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暴光,化学药品失效,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4,核电磁脉冲⑴,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公里,作用时间极短.⑵,核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对人,畜没有杀伤作用,但对通信器材,电气设备有破坏作用,可造成电脑硬盘及电子元件毁坏,使系统不能工作.5, 放射性沾染(1)放射性沾染:在核爆炸的蘑菇状烟云中,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它和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作用时间长,可达几小时,甚至几个月.(2)放射性沾染的杀伤破坏作用:与早期核辐射的伤害作用基本相同,靠射线伤人,不仅有体外照射,灼伤皮肤,还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体内照射.对物体没有破坏作用,它使污染的物体带放射线,影响使用.核武器对人员,物体的杀伤破坏,往往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暴露在离爆心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既有烧伤,又有内脏,肌肉,骨骼的损伤,还有放射性损伤,形成复合伤.物体被烧毁,挤压,摔碎等.(观看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录象)三,资料介绍核武器还包括: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它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伽玛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有威慑力.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由于不用原子弹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一般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三项弹:用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以得到大于氢弹的效力.四,我国核实验情况简介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96年7月29日,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仅为1-5千吨.同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1996年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练习:1, 核武器是利用______________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鳌 BR> 2, 看书上第14页的两个图,说明是那种核爆炸方式.3,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______五种.第三课:对核武器的防护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对核武器的防护方法和措施.2,使学生了解发生火灾时的自救和互救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针对核武器的杀伤因素,熟悉正确的防护方法.三,教学难点:核袭击时的防护行动.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直观讲解,电脑多媒体辅助.五,教学过程:引言:核爆炸后,虽然有较大的杀伤破坏作用,但它也有局限性和可防性.只要我们熟悉核武器的性能,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或减少伤亡.一,核袭击前的防护行动当有敌核袭击的迹象时,人防指挥部门就要发出预备警报.听到预备警报后,要沉着镇静.要做到:1,立即切断电源.2,关上煤气或熄灭炉火.3,关闭门窗和放下窗帘.4,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生活必需品(如衣物,食物,水,手电等打好包,并写好姓名,单位,住址).5,听从指挥,迅速有序地进入人防工程或疏散地掩蔽.二,核袭击时的防护见到核爆炸闪光而来不及进入人防室外人员的防护方法:1,地物较大时,地物在人和爆心之间,可横向爆心卧倒防护.2,地物较小时,应使头,地物,爆心在一直线上卧倒掩蔽,重点是保护头部.(1和2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易燃,易爆的物品.)3,在开阔地面的人员,应迅速背向爆心卧倒.卧倒姿势:双手交叉手心向下垫于胸前,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闭眼,闭口,收腹,两腿伸直,脚尖向下着地,暂停呼吸.巨大响声过去后,应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掸掉身上的尘土,进行必要的皮肤防护,就近寻找人防工程掩蔽或迅速远离爆心.室内人员的防护方法:室内人员发现核闪光后,应靠墙根,屋角或床下,桌下卧倒或蹲下.蹲于桌下,墙角时,要两手十指交叉,手心向内,把手放于后脑,头部夹于两臂之间,身体尽量蜷缩,暂停呼吸.应避开玻璃门窗或高大柜架,以免玻璃碎片或重物倒下对人员造成间接伤害.当有地震突然发生时,也可以按室内防护的方法去做,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到卫生间躲避,那里管道多,支撑力强,这样也能减少伤亡.三,核袭击后的行动核袭击后,放射性灰尘,火灾,建筑物倒塌等都会对人员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救结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对放射性灰尘的防护1,放射性灰尘沉降时的行动核爆炸后,蘑菇烟云中的放射性物质,在较短时间内就能降落到地面.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道进入人体或降落到皮肤上,沾染区的人员要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三口(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起来.在室内的人员,应立即关闭门窗,贴上封条,堵住孔口,密封食品,饮水,进入地下室或建筑物中心房间,静听外面关于落尘情况的通报.2,撤离沾染区的行动接到人防指挥部门的命令撤离沾染区时,人员应迅速穿戴好防护器材,扎紧"三口",携带好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沿指定路线撤离沾染区.行进中,人员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防止扬起灰尘沾染后面的人员;要尽量避开草丛,瓦砾层厚和积尘多的墙根,洼沟;沾染区内坚决不许:(1),吃食物.(2),喝水和饮料.(3),吸烟.(4),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乘车撤离沾染区时,除作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蓬布,加大车距前进.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如需要上下车时,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3,消除放射性沾染的方法放射性灰尘对人员危害较大,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受染的人员和人员接触的物品消除沾染,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消除服装上的放射性灰尘通常采用拍打,扫除,抖拂,洗涤等方法.人员始终要站在上风处,以免被扬起的灰尘再次沾染.人员身体受到沾染后,要尽快洗消.头,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进行擦洗,还要清洗鼻腔,漱口,擦洗耳窝.条件允许时,严重沾染的人员,应利用肥皂,洗涤剂等进行全身淋浴.无水时,可用干净毛巾,纱布等干擦,从上到下,顺一个方向进行.擦拭一次将毛巾,纱布翻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被重新沾染.对被沾染的粮食,蔬菜和饮水的消除方法是:包装完好的粮食,可采用扫除,拍打的方法,消除包装表面的沾染物;对未包装好的粮食,可把沾染层铲掉;对谷类,豆类等,可用扬筛和水洗的方法进行消除;对被沾染的蔬菜,水果类的消除应采取清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对饮水沾染的消除,可以采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经过处理的粮食,蔬菜,饮水等,必须经专业技术人员检验符合食用标准方可食用.误食了受沾染的食物和水时,可遵医嘱尽快采取催吐,洗胃,利尿等消除方法.对被沾染道路,地面的消除可视具体情况,采用铲除,铺盖或用水冲洗等办法实施.(二),人员受伤后的救护方法人员受伤后,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救护,以减轻伤员的痛苦,保障其生命安全.1, 手压止血,止血带止血:2, 毛巾包扎;(1)头部包扎法.(2)下颌包扎法.(3)单肩包扎法.(4)肘(膝)关节包扎法.3, 人工呼吸:(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2)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四,对核泄漏和自然灾害的防护(一) ,对核泄漏的防护:主要是防核沾染,防放射性尘降,撤离沾染区.(二) ,火灾发生后的自救,互救发生火灾时,首先要沉着冷静,迅速拨打火警119电话,报告失火的位置,以使消防队及时灭火,减少损失.快速判断火源位置,火势较小时,先关闭电源后用水(或沙)灭火.火和烟较大时,可用湿毛巾,湿口罩等堵住口,鼻,用湿被子或湿床单包裹身体,采用匍匐低姿撤离.楼道有明火且烟特别浓时,不要打开房间门,用湿布把门缝堵住,往门上泼水降低温度,打开窗子或阳台呼救,自救或等待救援.楼层低的,可用绳或床单撕条连接成绳,从窗口或阳台撤出.当身上着火时,千万不要乱跑,应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的火苗.一定不要惊慌,多动脑,就能找出恰当的自救,互救方法.第五课: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化学武器使动,植物的异常变化,能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2,使学生清楚对化学武器的个人防护方法.3,使学生清楚一旦染毒后如何消毒.教学重点: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和消毒.教学难点:化学武器中毒后的急救.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电脑多媒体直观,形象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化学武器是一种杀伤途径多,防护难度大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为避免或减少对人员的伤害,应学会及时地发现化学武器袭击的方法,掌握多种正确的防护手段和消毒,急救的措施.一,发现及时发现化学武器袭击的情况是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一),观察投放迹象敌机布洒毒剂时,一般飞的较低,机翼下面喷出有色烟雾,与洒农药相似.落在地面上有油状液滴或粉末.若使用毒气弹,炸声低沉,并产生有色烟雾云团,弹片大,弹坑小,弹坑附近有液滴斑点或粉末等物.(二),观察动植物的异常变化动物对毒剂较敏感,症状出现快.如蜂,蝇飞行困难,抖动翅膀.鸟,鸡,鼠,兔,羊,狗等眨眼,瞳孔放大或缩小,流口水,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等.植物染毒时,叶子会出现有色斑痕,茎叶会卷缩甚至枯萎,毒剂落在花上,花朵会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三),观察人员的异常感觉大部分毒剂都有一定的气味,并对人体产生刺激作用.空气中突然出现某种气味,或人员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口舌发麻,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烧灼,发痒,刺痛等感觉,说明可能中毒.二,防护防护是阻止毒剂通过各种途径与人员接触所采取的措施.听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信号,发现敌人实施了化学武器袭击或进入染毒区时,都要进行防护.听到解除警报信号或得到人防部门允许后才能解除防护.在遭受化学武器袭击时,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和不防护,不消毒的结果大不相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用兔子实验的录象)防护方法有两种:一是集体防护.就是一定数量的人员利用有防护设施的人防工程进行防护.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防护方法,也是防敌化学武器袭击的基本措施.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应充分利用.进入人防工程时,应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进入;进入后不得随意进出,防止带入毒剂;为了减少人防工程内氧气的消耗,人员要减少活动.二是个人防护.就是个人利用防护器材进行的防护.个人防护时,应首先迅速穿戴好防毒面具,保护呼吸道和眼睛,而后视情况穿着防毒衣,带上防毒手套进行全身防护.如没有制式防护器材可利用时,应利用身边易得的浸碱口罩,风镜,雨衣,皮(棉)手套,塑料布,雨鞋等简易器材进行防护.遭化学武器袭击后,需要通过染毒地域时,应在个人防护的基础上,携带必要的生活用品,选择上风处地质坚硬,干燥的道路,尽量避开弹坑和有明显液滴的地点,快速通过.三,消毒使毒剂失去毒害作用所采取的措施叫消毒.在各类毒剂中,只有呈液滴状使用的毒剂,如芥子气,VX等需要消毒,而对光气,氢氰酸,毕兹等毒剂,一般不需要消毒.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一),对人员消毒当毒剂液滴滴落到人体上时,应立即脱去染毒服装,或撕去染毒部分,用活性白土粉或棉球甚至可以用干净土块吸去皮肤上的毒剂液滴,然后用棉球蘸专门的消毒液擦拭,吸擦时要防止扩大染毒面积.当没有专门消毒液时,也可用5%--10%小苏打水,肥皂水或大量清洁水冲洗,消毒越及时,效果越好.对眼,鼻消毒应用2%的小苏打水溶液或大量清水冲洗,并多次漱口.(二),对染毒服装消毒对染毒服装消毒,应在远离居住区的下风方向进行.棉织品用2%小苏打水煮沸30—60分钟即可消毒.其他服装可用热蒸汽消毒.暂时不用的衣物制品,也可用通风,日晒的方法消毒.(三),对染毒食品消毒对有包装的罐头类食品,只需对表面消毒后,就可食用.瓜果可以冲洗或去皮消毒.对没有包装的食品,一般应当销毁.战时,应把食品和饮用水存放在各类密封容器中.(四),对染毒水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教育第二课:核武器极其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目的:
1、了解核武器的基本概念。
2、对核爆炸的方式和外观景象有明确了解。
3、掌握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重点: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难点: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
直观、形象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言: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上空扔下了一种当时非常神秘的武器,造成24.5万人死伤,20万人失踪。
广岛人为此修了纪念碑,并在每年的8月6日举行悼念活动。
这种武器是什么呢?噢!是原子弹。
原子弹是核武器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讲《核武器及其杀伤破坏做用》。
一、核武器
1、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统称核武器。
原子弹的引爆装置起爆后,使核装料迅速达到临界状态,中子撞击重原子核,一个原雍肆驯涑闪礁觯礁鲈雍肆驯涑伤母龅龋购俗傲夏诜⑸驯淞词椒从⒚土沂头拍芰俊4雍说慊鸬搅驯淞词椒从鹗橇驯浞拍芙锥危恍枰种肝⒚搿?
氢弹的引爆装置起爆后,发生裂变链式反应,产生高温、高压,氘化锂在高温、高压和中子作用下,锂即产生氚,随之氘氚迅速聚合,放出高能中子和巨大能量,引起比原子弹更为猛烈的爆炸。
由于聚变反应须在极高温度下才能进行,氢弹也叫做热核武器。
不管是裂变反应还是聚变反应,在核反应的瞬间都能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也可制成地雷使用。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TNT(炸药)当量来表示。
1当量 = 1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核武器按当量大小可分为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千万吨级等。
2、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有三种: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
空中爆炸:闪光→→火球→→颜色逐渐变暗,从地面吸起一股尘柱,尘柱越升越高,和烟云结合在一起,形成蘑菇状烟云。
地面爆炸:闪光→→半球形火球→→颜色逐渐变暗,烟云和尘柱一起由地面升到空中,形成蘑菇状烟云。
地下爆炸:看不到闪光和火球,尘柱呈粗大发散状,并有很深的弹坑,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强烈的地震感。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污染。
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之内产生杀伤破坏作用,又叫瞬间杀伤破坏因素。
放射性沾染危害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1、光辐射
⑴、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核爆炸的闪光以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
辐射出来的光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
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的多。
它以光速直线传播,作用时间只有8~15秒钟。
⑵、光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光辐射能烧伤无防护人员的眼底和皮肤;吸入灼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使易燃物体起火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区。
2、冲击波
⑴、冲击波:是核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
作用时间只有几十秒,比声速快,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
⑵、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在超压的挤压作用下,使人体内脏损伤,耳膜破裂。
动压可把人员抛出一定距离,引起脑损伤、骨折。
在超压动压作用下,使建筑物倒塌和物体的抛出,还会对人员造成间接伤害。
3、早期核辐射
⑴、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几十秒钟内放射出来的γ射线和中子流。
它与X光相似,以光速直线传播,穿透力强。
⑵、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早期核辐射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体,穿透人体破坏组织细胞,当射线照射身体,杀死细胞到达一定成都时,人就会得放射病。
表现为头痛、恶心、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白血球减少、脱发等症状。
还会使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放射性,同样对人员造成伤害。
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暴光、化学药品失效,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4、核电磁脉冲
⑴、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公里,作用时间极短。
⑵、核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对人、畜没有杀伤作用,但对通信器材、电气设备有破坏作用,可造成电脑硬盘及电子元件毁坏,使系统不能工作。
5、放射性沾染
(1)放射性沾染:在核爆炸的蘑菇状烟云中,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它和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
作用时间长,可达几小时,甚至几个月。
(2)放射性沾染的杀伤破坏作用:与早期核辐射的伤害作用基本相同,靠射线伤人,不仅有体外照射,灼伤皮肤,还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体内照射。
对物体没有破坏作用,它使污染的物体带放射线,影响使用。
核武器对人员、物体的杀伤破坏,往往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暴露在离爆心一定范围内的人员,既有烧伤,又有内脏、肌肉、骨骼的损伤,还有放射性损伤,形成复合伤。
物体被烧毁、挤压、摔碎等。
(观看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录象)
三、资料介绍
核武器还包括:
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
它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
伽玛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
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有威慑力。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由于不用原子弹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一般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项弹:用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以得到大于氢弹的效力。
四、我国核实验情况简介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96年7月29日,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仅为1-5千吨。
同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1996年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练习:
1、核武器是利用______________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鳌?BR>
2、看书上第14页的两个图,说明是那种核爆炸方式。
3、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______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