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伤寒论》124条

《伤寒论》124条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第124条是关于温病的,内容如下:
温病者,脉象微弱,自汗出,无大热,时时恶风,关节疼痛,头痛,微喘,咳嗽,清涕,渴引水而不多饮。
至七八日,热多而渴者,属阳中之病;热少而利口为患者,属阴中之病。
阳中者宜以汗解之,阴中者宜以渴解之。
所以然者,阳中者,汗出自解,阴中者,利口引水自发故也。
所以然者者,以阳热伤津液,则渴引水而不多饮。
阴阳俱虚,则不欲饮而口燥喉干,故能引少水为苦。
所谓渴引水者,口欲引水,当少少少引,致其小差;多则更剧。
所治渴者,宜与水三四口啜一发,勿令多饮,欲止欲得,此之谓也。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曾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对中医开展理论和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伤寒论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思考,现分享于此。
一、认真学习基础功夫中医是一门肯定理论、重视实践的学问。
理论研究需要靠实践来验证,而实践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要学好它,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功夫,如四诊和辨证施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情况,辨识病人疾病的性质与病因;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讲述病情,可了解病情,进而确定辩证;问诊是通过与病人问答交流,了解病情病史与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切诊是通过脉搏的节律、力度、搏动等判断病情及辩证。
四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可确诊并辨证施治。
二、深入悟解伤寒论思想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阐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学说,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各病各有特点,其中各个方面的认识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深切感受到其理论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内容对于了解中医理论、诊疗原则、疾病分类等方面均有贡献。
伤寒论九十篇,可以说是几乎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以太阳经辨证为例,其中就涉及了热病的发展过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治疗等细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意义。
热毒反复,值得临床吸取经验教训。
只有深入悟解伤寒论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三、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临床疗效更高。
伤寒论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个药物丰富、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比如说,药材有升降浮沉之分,中医治疗中应该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使用。
药物的制法、用法和适宜的方剂也是需要注意。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和饮食、运动等保健方式,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伤寒论第176条诸家解说

伤寒论第176条诸家解说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浮为在表,滑为在里。
表有热,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气传里也。
以邪未入腑,故止言寒,如瓜蒂散证云∶胸上有寒者是矣。
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邪。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
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
甘以缓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按】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
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矣。
【注】此言伤寒太阳证罢,邪传阳明,表里俱热,而未成胃实之病也。
脉浮滑者:浮为表有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曰:表有热里有热也。
此为阳明表里俱热之证,白虎乃解阳明表里俱热之药,故主之也。
不加人参者,以其未经汗、吐、下,不虚故也。
【集注】程知曰:滑则里热,云浮滑则表里俱热矣。
大热之气,得辛凉而解,犹之暑暍之令,得金风而爽,故清凉之剂,以白虎名之。
又曰:厥阴条中有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可证此条之非里有寒矣。
魏荔彤曰: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脏府之里,亦如卫为表,荣为里,非指脏府而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条论脉而不及证,因有白虎汤证,而推及其脉也。
勿只据脉而不审其证。
脉浮而滑为阳,阳主热。
《内经》云∶“脉缓而滑曰热中”。
是浮为在表,滑为在里。
旧本作里有寒者误。
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所谓结热在里,表里似热者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此申明上章来显之义。
脉滑者,里有热也,厥者,表有寒也。
此不言厥者,诊脉浮滑,已知是表寒外束,里热内郁,不必问其肢节之厥热矣。
若里热外发,则脉变实缓,不复浮滑也。
浮滑者,阳气郁格之象也。
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寒邪之外淫。
不然,表寒未解,无用白虎之理。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脉浮为表邪未尽,滑则为湿与热,以证情准之,当云:「表有寒,里有热。
伤寒论心得1000字

伤寒论心得1000字《伤寒论心得》篇一《伤寒论》在中医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佬”级别的存在。
我刚接触它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面对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心里直犯嘀咕:“这玩意儿我能搞明白吗?”我记得第一次翻开《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条文,就像一群蚂蚁在纸上爬,看得我眼花缭乱。
但是呢,随着慢慢深入,我发现这里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就拿太阳病来说吧,感觉就像在给疾病做一场“大侦探”的推理。
比如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就好比给我们画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罪犯”的轮廓。
有一次,我自己感冒了,头晕乎乎的,脖子也疼,还怕冷,我当时就想,嘿,这不就是太阳病的症状嘛。
这时候,我就像一个找到了线索的小侦探,兴奋得不得了。
然后我就按照《伤寒论》里的思路,想找个合适的方子来治自己的病。
可是呢,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方子那么多,到底该选哪一个呢?就像在一堆钥匙里找一把能开锁的,真让人头疼。
也许我对自己的症状判断也不是那么准确呢?这时候我就有点犹豫了。
我觉得《伤寒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辩证思维。
它不是那种一病一方的简单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症状、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判断。
这就好比是一场复杂的棋局,每一个棋子(症状)的位置都很关键。
有时候我就想,古代那些医家是怎么琢磨出这么精妙的东西的呢?是不是他们天天就盯着病人看,然后像魔法师一样把这些经验变成了这些神奇的条文呢?而且《伤寒论》里的一些方子,那简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像桂枝汤,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小助手。
但是你可别小瞧它,要想用好它,那可得下一番功夫。
我曾经听一个老中医讲他用桂枝汤的故事,他说有个病人总是自汗,他就用桂枝汤稍微调整了一下,就像给汽车做了个小调试一样,结果病人就好了。
这让我特别佩服,同时也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伤寒论》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我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摸到了一点门道,有时候又感觉自己像个迷路的小羊羔。
不过我想,只要我继续努力,总会在这个宝藏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贝的。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一、阳虚
1. 症状表现
- 少阴病篇中多有阳虚证的描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是阳虚无力鼓动血脉,心肾阳虚的表现。
但欲寐则是阳气虚衰,精神不振的状态。
2. 治法与方剂
- 对于阳虚证,治法多以温阳为主。
如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干姜温中助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且缓姜附峻烈之性,全方重在回阳救逆,是治疗阳虚阴盛证的重要方剂。
二、阴虚
1. 症状表现
- 阳明病篇中的一些条文也涉及阴虚。
阳明病本为里热实证,但如果热盛伤阴,可出现阴虚的情况。
例如,阳明病中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难解等津液亏损的症状,这其中也包含阴虚的因素。
2. 治法与方剂
- 针对阴虚证,治法多以滋阴为主。
炙甘草汤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等药物,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对于阳明病中热盛伤阴的情
况,根据病情轻重,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养阴(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伤津,大烦渴不解提示阴虚有热)等治法。
伤寒论卷第一 辨脉法

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卷第一辨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伤寒论
一以下是引用北宋校正医书局给伤寒论的序言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
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序》: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
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
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於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
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
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
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
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
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
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
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
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
公传,其学皆出於《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複,错互非一。甘露中,
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複,论其
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
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於於医道,虽
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於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
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张仲景,《汉书》无传。
汉书乃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班固的出生年月是公元32年到公元92年,而现代人认为仲
景的出生年月是公元150年到公元215年。这句话就放佛说,《清史》没有记载过刘渡舟,
同时也说明至少到公元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并不是很清楚张仲景的生卒年。
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
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
能及。
《名医录》,又称《名医大传》。是唐代人甘伯宗所著,他的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
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中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
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名医传》记载于《唐书·艺文志》。《宋史》作《历代名医
录》。七卷。唐·甘伯宗撰。据《玉海》记载,此书收集 "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
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等书有所引录。林亿等人是宋朝人,引用唐书是可以能的。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
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
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
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仲景于今八百余年,高保衡是在熙宁(1068-1085)年间为朝奉郎国子博士,太子右赞善大
夫。这里仲景既可能是说仲景本人,也可能是伤寒论的代称,八百余年就至少说明《伤寒论》
不是九百年前的书,基本上是准确的。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
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