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第二章微生物生态学要点

合集下载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二章 知识点1 《微生态平衡》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二章 知识点1 《微生态平衡》
第二章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教学单元1:微生态系统与微生态平衡
知识点1:微生态系统
一、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
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 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 微生态系统: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 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即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 的生物系统。
参与矿物质代谢(厌氧菌使肠道氧化还原电位(eH)降低,Fe2+容易被吸收)
B.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流动 .产生有害物质(肠道群菌在宿主肠道通过代谢过程): 如组织胺、H2S、 吲哚、亚硝酸盐等 .合成致癌物质 --- 亚硝胺: 硝酸盐 细菌 亚硝酸盐 细菌 亚硝胺(致癌物) 例如:腌腊制品中使用硝酸盐
种群内个体间
协作: 低密度群菌时(资源共享、一方.双方受益) 竞争: 高密度群菌时(资源争抢、一方.双方受害)
共生关系(中立、栖生、互生、助生) 颉颃关系(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不同种群间
(4)功能: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功能是经典生理功能的补充。 A.营养作用: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胞外酶、乳糖酶、脂肪酶含量高。
宏观外环境
间接作用
组成:正常微生物群 直接作用 宿主的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 系统中各组成间关系:由物质、能量、信息“三流”运转来实现的。
分解与合成
(1)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宿主
分解与合成
微生物群
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
环境
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A.对宿主有益的物质流动
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肠道细菌产生的乳糖酶、麦芽糖酶) 参与蛋白质代谢(肠道内蛋白质或氮含量增高) 参与脂肪代谢(胆固醇含量较无菌动物高2倍:脂肪酶)

卫生微生物学

卫生微生物学

1卫生微生物学sanitary microbiology:是研究各种微生物与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消除其危害对策的科学。

2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部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3生物圈:地球表面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组成,其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为生物圈或生态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居住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种群population: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5群落community:生活在一起的多种不同种群的生物称为群落。

即占有一定空间的生物种群集合体,可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分类物种。

6优势种dominant: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其数量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7伴生种companion:在群落中出现,参加到群落的组成中去,但对群落内的环境所发生的作用则不及优势种。

8生产者:绿色植物,以及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菌类。

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能和利用无机营养成分合成构成自身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自养生物,引入能量。

9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和腐食动物。

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作为食物和能源。

10分解者:各种细菌和部分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生物。

1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2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13生境habitat:指生物栖息的场所,生物生存的环境14龛niche:生态位,不仅指生物居住的空间,还包括功能作用。

可分为空间和营养生态龛。

15微小生境microhabitat:又称微小空间,指生物生存的局部小空间。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多样性、功能和相互作用方面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丰度、活动和相互关系,涉及到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体和工业等多个领域。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一、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群体,其多样性非常丰富。

微生物的多样性涉及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根据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和环境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微生物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进而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中参与了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

例如,一些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利用。

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对于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一些微生物也能够参与到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中,促进这些元素的转化和利用。

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能量转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光合微生物如藻类和光合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氧气。

这些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而一些微生物则能够利用化学反应或者化学能转换为生物能,比如嗜热微生物可以利用地热能为能量来源,这些微生物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共生是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共生关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依赖生存的关系。

比如植物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植物通过根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而微生物则提供植物营养元素的转化和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染。

此外,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竞争、共存、共同利用资源等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在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功能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北大学医学部卫生微生物重点总结

河北大学医学部卫生微生物重点总结

法国巴斯德--德国郭霍卫生微生物所在的环境包括:大气、土壤、水、光照、生物及非生物物质等有机和无机环境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生物圈包括:水/地上岩石/大气生物圈微生物生态学:是在微生物学和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交叉学科,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微生物群体之间互相关系、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境:指微生物能在其中生存并执行其特定功能的微小环境,又叫微环境。

龛:比生境更广泛,包含生物生存的空间概念、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中的位置,也叫生态位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演替: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相继更替的过程。

正常菌群:菌群失调:指在原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种类、总菌数和各种群落成员的活菌数的异常变化。

诱发因素:1.射线照射2使用抗生素3外科手术4其他:免疫抑制剂,医源性因素等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个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时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适应而建立的一种互相协调的动态的平衡。

放线菌:细胞壁含有bao bi suan 无性繁殖,革兰阳性,以微米计算,分布广泛指示微生物:是指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微生物P4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用于检测实验室感染机会多,感染后病情严重,无特效治疗,可致死的微生物或可能引起严重的流行、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疫的微生物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保证水平:SAl,之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n医院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物体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微生态重点整理

微生态重点整理
2、耐药菌的增加 抗生素压力下,细菌变异,耐药菌增加和产生,R因子转移,8耐,10耐细菌的出现,给传染病防治提出了挑战。
3、免疫功能下降:一些抗生素使用,本身就可降低机体免疫,如氯霉素、磺胺、卡那霉素等;其次,抗生素杀死活细菌疫苗和杀死机体非特异刺激的细菌,机体无自然抗体,以及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
四、化学物质、农药的污染: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中毒。
五、工厂“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一)氟化物:大骨节病。(二)二氧化硫:酸雨,天然气井喷-四川。(三)砷、铅、汞、镉等污染:陕西血铅超标儿童事件。无铅汽油。
第八章
微生态平衡概念,平衡的指标有哪些?什么含义?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生理性结合,是各方面总的平衡,没有抽象的平衡。具体指标反映在机体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的多少。
临床失调:潜伏型(亚临床),局限型和弥漫型(全身症状明显)。
感染概念,原因菌有哪些?
指机体原籍微生物易主和易位的变化。
机体常见的原因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厌氧的梭菌,L-型细菌等。
抗生素引起的失调是什么?
一、正常微生物之间平衡破坏,微生态失调发生。
二、耐药细菌增加,耐药谱加宽,出现10耐以上的超级细菌。
一、畜禽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病原微生物、有机物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腐败物质,引起鱼类死亡。
、硫化氢等。(二)空气中的微生物:常见有:芽胞杆菌、球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有口蹄疫病毒、过敏微生物、真菌孢子。(三)传播途径:气源传播、飞沫传播、尘埃传播和小核传播。
饲料含二恶英,疯牛病骨粉,瘦肉精等。
一、饲料添加剂的危害:(一)激素、抗生素、兽药—瘦肉精,氯霉素、痢特灵等。(二)高铜、高锌、高铁等:高铜粪黑,过高食欲减退,黄疸,贫血,便血,胃溃疡。(三)砷、氟中毒:阿散酸:经常使用阿散酸于饲料,土壤就会蓄积砷,万头猪场,5-8年,可排10吨砷,农作物含量一定高。高氟地区,氟乙酰胺-灭鼠药。四)有害的微生物:规定饲料不能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霉菌控制在4、5x10-3个/克饲料。

席宇《环境微生物学》13环境微生物学讲义

席宇《环境微生物学》13环境微生物学讲义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s relates primarily to all over microbial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a soil, water or food, as examples
It is not concerned with the particular micro-en vironment where the microorganisms actually a re functioning, but with the broader-scale effects of microbial presence and activities.
Numbers, types and a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Microscopic, chemical, enzymatic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are used in these studies.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
13
(2).附着于表面上的有机物的化学信息,诱导 微生物向它定向移动进而以其一端附着在表 面上。
(3).吸附在表面上的微生物分泌出胞外聚合 物,菌体与物体表面粘着在一起,形成牢固 吸附层。
表面吸附的微生物数往往比水体中高几十倍 到几百倍。
2021/4/9
14
3.寡营养
自然界营养水平往往只有1mgC/L-10mgC /L或更低,与培养基中的有机物水平约 1gC/L-10gC/L相比是很低的。所以在自 然状态下生活的微生物常处于营养贫乏的 状况
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
2021/4/9

《微生物生态学》课件

《微生物生态学》课件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家就开始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随后,随着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 认识逐渐深入。
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者开始关注微生物在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 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利共生
01
两种微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物质,
共同生长繁殖。
偏利共生
02
一种微生物因共生而受益,而另一种微生物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寄生关系
03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
营养,并对寄主造成一定的损害。
寄生关系
内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 微生物体内,如病毒、细 菌和原生动物等。
在极地、高山等低温环境中,存在着 一些能够在低温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 物,如冰川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具有 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代谢机制和生物 化学特性。
在高盐环境下,如盐湖、盐碱地等, 存在着一些能够在高盐浓度下生存和 繁殖的微生物,如嗜盐菌等。这些微 生物具有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结构和 代谢机制。
生物体内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态意义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使得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得以循环利用 ,维持了生态平衡和地球上生物圈的 稳定。
微生物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
06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污水 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卫生微生物学

卫生微生物学
一个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每天约吸入10 立方米(10公斤)的空气,为其摄入食物 或水重量的10倍、人可以几天不吃不喝 , 但中止呼吸5分钟即可死亡。
一、 空气生境特性与空气微生物
空气微生物因缺乏营养和水分,又直接暴露于 大气中缺乏保护,容易受到干燥、日光辐射 及大气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空气中 一般不存在原生的微生物群系。
四 微生物气溶胶在医学上的应用
1、基础理论研究:研究范围可涉及 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和发生传播机 理、感染剂、影向微生物气溶胶衰 减的因素、存活与衰亡规律等。
2、技术设备的研究:气溶胶发生器、 微生物采样器、空气净化设备的研 究等。
3、实际应用究(监测与应用) (1)室内外微生物的调查 监测与
卫生学评价 (2)利用活菌苗 活疫苗气溶胶吸
第七节 微生物在水中的净化作用
微生物在污水中发挥作用。细菌具有很 强的适用能力,它能在各种环境中生长,这 是它们通过突变及自然选择而实现的。 处理污水的微生物学方法有二种: (一)需氧处理法
活性污泥是由细菌、原生动物和有机无机 物组成。 (二)厌氧处理法
第四章 空气微生物
第一节 空气生境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第三章 水 微 生 物
第一节 水生境特性及卫生意义 (一) 卫生意义 (二) 水生境特性
第 二节 水生微生物的来源及污染途径 第三节 水细菌的种类和分布
细菌 病毒 真菌 藻类 钩端螺旋体 原虫等、 一、 水细菌的特点 (1) 多鞭毛 能运动;
(2)彼此一起形成星状 片状带状和球状; (3)附 着在固体表面或碎片上,具有粘附特性,也有游 离状在水中;(4)能利用低浓度的营养物。
标 准: 大肠菌群小于3个/升,细菌菌落不 得超过100个/毫升。
一般认为每毫升自然水 中细菌菌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面全部生物以及与之 相关的自然环境的总称
水生物圈 (hydrosphere) 地上岩石生物圈 (lithosphere) 大气生物圈 (atmosphere)
生态系统(ecosystem) 在一定的空间内存在的各种生物体所组成的生物群 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 一定功能和独立性的动态复合体系。
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表示无利也无害
1.互生(alternation)
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在一起
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
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偏利互生( commensalism ) —— 其中一个获
益,另一个不受影响

互利互生( mutualism ) —— 互换产物,相互
限制因子:微生物需要各种生态因子(营养
物质),但这些生态因子并非同等重要,有的 因子对微生物生态起决定性作用,当其中某物 质可利用的量最接近于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
这种物质就成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生物存活和繁殖只能对环境中生态因子耐受 一定范围。
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对生态因 子所能耐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范围。在耐 受限度内有一个最适范围,在此范围内生物生长 最好。
是生物的基因型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为遗传适应性和表型适应性
遗传适应性(进化适应性):个体通过改
变自己的基因型获得适应新环境条件的生
理特性,并通过生长繁殖形成新的种群。
表型适应性(生理学适应):微生物对
环境条件变化的暂时反应,在这种适应中, 微生物的基因型不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环 境条件的变化使微生物的某个或某些基因 表达异常,或使原来未能表达的基因得到 表达。
照人类的意愿使生物发生某些对人类有益的变 异,并将这种变异保留、遗传给后代。是人为 的,也称其为驯化(domestication)。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
自然选择
由自然环境条件决定
人工选择
以人的意志为主决定
过程缓慢
变异对生物本身有利
过程较快
变异只对人类有利
三、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
5.竞争(competition)
指两个种群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因需要相同 的生长因子或其他环境条件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6.共生(symbiosis)
也叫种间共处(neutralism),指两种微生物生
活在一起,但两者互无伤害,互无补益,各自互 无影响的关系。
四、微生物生态的平衡与失调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依赖,共同有利,在生理上形成一个整体 互惠互生( synergism ) —— 可以互相受益, 但不是一种固定的关系,解除关系后双方都能 独立存在

2.寄生(parasitism)
指一种生物侵入到另一种生物体,从宿主体内获
得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生长繁殖,使后者蒙
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体/寄生物
从适应性看 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每种生物的基因型都是由特定环境条件塑
造的,即生物长期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生物的生命活动又随时改变着其周围的环 境条件。
2.变异性(variability)
是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
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遗传保守性:后代总与亲代相 似,保持亲代的类型,因而得 以保持生物物种的稳定性。 遗传变异性:后代个体在形态、 生态或生理性状方面不同于亲 代
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
内容概要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主要类群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基本概念
生态学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相互 作用规律的科学。
生物圈 器官 生态系统 组织 群落 细胞 种群 细胞器 个体 分子
农田土壤上层15cm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 微 生 物 土壤中的数量(个/g) 生物量(g/m2)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藻类 原生动物
一、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基本规律
限制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 综合作用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restriction factor) 也叫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the mininum)、 利比希定律(Lisbig law) 基本核心:任何生物的总产量或生物量决定
于所存在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数量最少 或浓度最低营养因子。
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
互生

竞争 拮抗 捕食 寄生 共生
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类型
作用结果 生态关系 关系特点
种群甲
偏利互生 互利互生 互惠互生 竞争 拮抗 捕食 寄生 共生 + + + - - + + ○
种群乙
○ + + - ○ - - ○ 对甲有利,对乙无利也无害 彼此互相有利,专性 彼此互相有利,非专性 彼此相互抑制 对甲有害,对乙无利也无害 甲捕杀或吞食乙中一些个体 甲寄生于乙,并有害于乙 两物种彼此互不影响
综合作用定律(combined law)
Odum结合耐受性定律与限制因子
定律提出,核心是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
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环境。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并非孤立存在,他们之间
相互密切有机地联系着。在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同时作用时可有增效、 减效、补偿结果发生。
增效——增加另外一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果。 减效——降低或减弱了另一个因子的作用效果。
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生
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 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 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 动态平衡关系。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 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种群(population)
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群 称之为种群 。是组成群落的基本部分。

群落(community)
一定区域内或一定生境中各种微生物种群相互松 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之为群落 。
microbial community
二、研究范畴
微生物生态研究的目的

了解环境对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增殖速 度及活力的影响 了解微生物群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可修饰性以及 微生物群体对环境的功能 了解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微生物与其他 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和演变规律等


研究内容

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随环境条件变化的规律
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 其与自然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使生物适应 演化,长期 生存

3.选择性(selectivity)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逐 渐发生变异以适应其环境,即生物的适应性;环
境对生物的生存也具有选择性,即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按
补偿——某一生态因子的减弱对生物生长不
利,但可由另一生态因子的增加而得 到补偿的生态效果
二、微生物生态演化的 自然选择与适应
适应性
变异性
选择性
1. 适应性(adaptability)
指生物能适应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波动或 剧变以保证其本身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是微生物进化中最重要的因素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由于微环境的通气、水分、营养等状况都存在着差异,致使不 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呈立体分布。 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 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 (1)细菌 数量:70~90%;种类:主要为腐生,少数自养 分布:表层最多,随土层加深减少,厌氧菌反之。 (2)放线菌 数量:5~30% (3)真菌 (4)藻类 (5)原生动物
(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生态平衡 正常微生物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物质 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 形成体内微生态平衡 对机体抗感染有重要作用 生态失调 机体防御功能减弱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 (手术外伤) 微生物间相互制约关系被破坏 (抗生素)
疾病 发生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指在原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 种类、总菌数和各种群落成员的活菌数的 异常变化。 诱发因素:
1)射线照射
2)使用抗生素
3)外科手术 4)其他因素等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
分布及其主要类群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土壤中的微生物 水体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 工农业产中的微生物
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中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及其微生物 (一)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物理因子及其变化 无机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 有机物丰度及其变化规律

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功能
微生物生态学 (microbial
ecology )
定义: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 关系、相互作用的科学。
非生物环境 环境 生物环境 其他生物的作用 和影响 除生物以外的环境 (生物生存的场所)
微生物代谢活动与自然界/环境的相互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