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

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 sand – mm),粉粒silt –

mm),黏粒clay(< mm) 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

大类。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土壤质地与土

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

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

粒组成的测定。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土壤结构的

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土壤结

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

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

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

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

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

包括干筛和湿筛。但是这种对土壤结构破坏性的测定方法在近期也受到指责。土壤持水量是表征土壤能够吸持最大的水分含量的一个指标,一般是田间持水量和植物永久萎蔫土壤含水量的差值,土壤质地(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土壤结构及有机质是重要影响因素。土壤孔隙不仅是水肥和气体交换的场所,更是土壤生物的栖居场所。可以说,土壤孔隙分布是土壤结构的真正表现。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质。对于土壤生态学家来说,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土壤结构、土壤养分的决定因

素,更在于它是土壤生物的能量和物质(碳和养分)的来源。

为什么土壤pH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关注

土壤pH也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关注,pH能够控制养分的有效性(例如磷的有效性)并直接影响土壤的活性(例如酸性土壤的铝毒)。大部分土壤微生物所能忍受的 pH范围是4-9;土壤动物对pH也非常敏感,如蚯蚓在酸性土壤中数量很少,而线蚓则较多。

试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性土壤酸化来源:1)CO 溶于水形成碳酸;2)微生物氧化铵形成硝态氮的过程;3)酸雨、火山喷发、雷电形成硫和氮的氧化物及长期的风化淋洗过程;4)含酚类和羧基功能团的有机物分解过程。生境的时空变异由于自然障碍对迁移的限制及气候的敏感性,多数大型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且我们现在也基本了解物种的全球分布格局。微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控制因素至今不清楚,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微生物属于广布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澳大利亚湖泊沉积物的原生动物研究。另一种推测是微生物也会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这种分布反映了微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响应。土壤生物的多度和活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由于不同的生物对土壤条件的响应方式不同,不同类群的生物表现出不一样的空间分布格局。这种空间异质性可以在几毫米到几百米的尺度上表现出来,一般与土壤性质相联系。迄今,有关土壤生物空间分布的研究很少,这是因为空间变异在过去的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随机误差。然而,研究土壤空间异质分布对我们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的发展、多样性的形成及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因素都至关重要,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为空间异质性的定量化及可能原因探索提供了便利。例如,土壤生态学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便与空间异质性的密切相关。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及调控因素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可利用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可能是不同尺度上土壤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土壤生物异质性分布导致的空间隔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种之间能否共存,从而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因此,不同管理方式(土地利用、耕作与水肥管理、种植制度与作物品种等)对土壤空间性质的影响不同,可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土壤的四维性

土壤系统在不同尺度都存在强烈的三维空间变异,并且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也存在着第四维变异。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尺度问题土壤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理环境。土壤孔隙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这提醒我们了解土壤生物必需注重尺度的选择。观点:土壤可视为一个异质的生物景观。不同微域,由于不同的理化条件而支持不同的生物。因此,整个土体的生态功能并非是所有微域的简单平均。最著名的例子是根际rhizosphere 和土体bulk soil 的截然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变异与不同的尺度交接在和一起,因此我们了解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影响都需要对时空变异有充分的考虑

第三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细根/根系碳淀积/根际/根际对话

土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或简单无机物作为食物的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土壤藻类以及某些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高等植物主要通过地上部的凋落物和地下部的根系与土壤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植物生长及其代谢产物在凋落物和根系上均有

所反映,对土壤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有重要影响。当然,土壤生态系统也主要通过对死

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及活的根系等对地上部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不论是死亡的残体还是生活的植物,生产者成为链接地上和地下部生态系统的桥梁。在自然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除了植食者爆发等少数情况外,凋落物是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去向,尤其是林地生态系统。不过,伴随植物初级生产更多的需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叶片是凋落物的主要形式,死亡根系也是凋落物的重要形式,某些植物种类的树皮(如桉树)或枯枝也比较重要。

细根:生态学研究中还经常根据根的直径大小进行分类,以反映不同级别根的结构分布与功能。基本分成两类,一类是粗根(Coarse roots),指直径>2-5mm的根;另一类是细根(Fine roots),直径在2-5mm以下,细根的周转期一般认为是1年左右(<1- 3年),但可能更长一些。根系大小(size/mass)根系大小一般指单位面积上根的总干物质量; 根的直径:衡量根的粗细或大小的指标,能部分反映根的种间差异或发育阶段,根的长度:根在空间伸展的绝对长度。具体地可分别用主根长度、侧根长度和根总长度等衡量根密度:单位体积的根所含有的各级根的总数目;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当研究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以及其他根-土界面相互作用时,根表面积是一重要参数;根际的范围一般距根1mm至数mm,因植物根的类型和土壤环境条件而异。根际概念: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方面不同于原土体的土壤微域。细菌的根际效应较高,真菌的根际效应相对较低。根系淀积(rhizodeposition)根分泌、溢泌的单糖、多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可能多达数十种,总量可达植物光合产物的10%;随根系衰老、细根、根毛和衰老细胞脱落而进入土壤的部分,Bowen(1993)估计其总量超过根分泌物和溢泌物。这些物质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另一方面为土壤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和营养来源。根际对话(rhizosphere talk)

发生在根际土壤中各种生物间的“交流”,包括植物根系之间以及根系与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根际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信息传递。生根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对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及捕食、互利、拮抗等关系。根系分泌物和挥发性物质在根际对话中起着“语言”和传递信号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在缺氮条件下,豆科植物根系会分泌黄酮类和异黄酮类物质,启动根瘤菌结瘤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根瘤菌侵染根系并形成根瘤。在此,黄酮类物质是根系与微生物间对话的“语言”。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1.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 土壤剖面中一般上层的养分浓度较高,所以单位土壤根系的生物量和长度通常伴随土壤深度而下降;然而,非生物条件对根系分布深度的影响在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2.水平分布(Horizontal distribution)根系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往往受制于临近植物,当然也与植物本身的地上部冠层广度、根冠比及土壤资源因素有关;例如,在高强度牧食生态系统中,草食者能够决定根系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根系水平隔离的生态学意义:根系的空间隔离减少资源水分、养分)的干扰性竞争,对于植物种间共存及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根系的生态功能有哪些

除了吸收水分和养分、固着和支持植物外,还具有以下土壤生态功能: 1)根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了初级能量来源,根在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中的淀积物(分泌物、脱落物及死亡残体)数量很大; 2)根系周围丰富的土壤生物群落是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总体反映;根系与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土壤屑食物网结构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土壤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养分周转有重要影响3) 一般地,根系对土壤的总体作用大于植物地上凋落物的作用根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植物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对土壤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4)根际过程十分活跃,根是连结地上生态系统和地下生态系统的主要纽

带,可以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发生影响。根系生物量、分布、呼吸及根际生物、物理和化学

过程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生态学中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实际上,根际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解土壤生态过程的窗口。

根的种类胚根和主根: 植物种子胚中与胚芽对应的原根称为胚根, 种子发芽后胚根伸长便形成主根;不定根:除种子外,植物茎、叶部也可形成根,这些根统称为不定根,包括节根和冠根侧根:主根和不定根伸长并分枝后形成侧根特殊根:有时植物根的形态和机能会发生特异化而形成特殊种类的根如贮藏根、气生根和菌根等。根构型,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分布,实质上主要反映的是主根和侧根的相对构型。基根(即基部侧根)的生长初始角度(即基根与土壤水平面的夹角)来确定根构型类型: 当大部分基根初始角度小于40°时, 为浅根型; 初始生长角度大于60°为深根型; 介于浅根型和深根型之间的类型为中间型排根(Herringbone)和叉状分枝根(dichotomous) 根构型决定了根系与土壤接触的面积,与土壤对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如排根对土壤资源(特别是P)的利用更有效;根构型具有可塑性,对于根系吸收异质性分布的养分具有重要作用;根构型也受到微生物的强烈影响,例如,外生菌根在根尖形成真菌鞘, 抑制根系伸长。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凋落物性质,凋落物的理化性质是影响分解进程和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养分元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氨基酸、脂类、酚类、丹

宁及叶片硬度等的测定。凋落物的性质(质量)也受到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的

影响。凋落物的数量一般反映了地上部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当然因气候(水热条件)、土壤肥力、植物种类及人类管理方式而异。值得注意的是,土壤食物网内的生产者资源除了凋落物和根系外,还有一种来自地上部的间接凋落物(次级生产者),主要来自大型牧食者、小型植食者及更高营养级生物的排泄物与尸体。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也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物来源。虽然土壤生物群落(分解者: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也是影响分解过程的重要因素,但是有关分解预测模型尚没有包括它。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机制极其复杂, 因凋落物种类、土壤生物群落、分解阶段和元素本身性质的不同而异;凋落物混合分解并非单一种类分解的简单叠加, 因基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分解者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生理活性, 进而影响其分解速率; 凋落物混合分解中可能存在无效应、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

全球变暖通过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而加速凋落物的分解。虽然全球变暖对凋落物化学组成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可以通过影响植被的物种组成来间接改变凋落物的产量、化学

性质和分解。CO 2浓度升高增加凋落物产量, 并通过影响凋落物质量(高C /N、木质素/N 比等)和生物群落(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而影响分解过程。研究显示, CO 2浓度升高下, 植物群落组成变化对养分循环的影响远大于单纯CO2浓度变化的影响。

凋落物性质的评价指标

凋落物性质(看前面)目前普遍采用的衡量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的指标主要有 CO2释放速率、凋落物分解系数( k 值) 及质量损失率。凋落物分解速率模型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预测指标可分为3类,即环境指标(如实际蒸散量)、凋落物物理质量(如叶抗张强度)和化学质量指标(如C/N比、木质素/N比和C/P比等)。

何为凋落物尼龙网袋法如何利用网袋法研究土壤动物对分解的贡献

尼龙网袋法(litter bag method) 操作简单,是野外测定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的缩微实验(microcosm experiment) 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直接比较土壤动物添加与否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外,不同类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以

用不同孔径大小的网袋进行研究。例如,孔径5mm的网袋允许所有土壤生物(微生物、微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进入;孔径2mm的网袋排除了大型土壤动物;孔径的排除了大型和中型土壤动物孔径的仅仅允许微生物进入。

论述尼龙网袋法研究凋落物分解的优缺点。

尼龙网袋法操作简单,是野外测定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的缩微试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优点:操作简单,分解过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适用范围广,可以用不同孔径大小的网袋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缺点:凋落物本身被压实,物理结构及通气状况变差;网袋内的水分条件可能较高;网孔大小难免会限制某些土壤动物进入;采样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失;凋落物可能被土壤等污染,但难以清洁。第四章土壤微生物

论述题:真菌的基本性质。

真菌的基本性质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和担子菌;真菌的分类多样性不断变化,已知真菌超过72000种,真正的土壤真菌大约15000种;真菌以形成菌丝体获取资源而著名,都是异养的,并且能够产生大量的酶类,在降解植物多聚物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其他复杂的有机大分子方面特别重要,真菌的生物修复潜力很大;除了酵母菌外,大部分真菌都是好氧的;真菌对水和酸度的耐受力与细菌不同,注意酵母菌是适应液体环境的单细胞子囊菌真菌的适应能力强,几乎能在所有的生境和基质上生活;通过孢子的传播能力也很强。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多糖,其次是蛋白质、类脂;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低等真菌细胞壁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真菌常见于稳定的共生体中,与绿藻或蓝绿藻共生形成地衣(lichen); 地衣是重要的土壤开拓者,在受到干扰土壤或裸地的恢复和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真菌的利弊,真菌通过菌丝纠葛和胞外多糖促进团聚体形成。真菌生态类型多样,大小范围很广,生长速率变化很大,但一般不及细菌那样生长迅速;但从土壤生物量看,真菌一般占优势,特别在贫营养土壤中,真菌是营养库的重要组分;土壤真菌的体积有些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而有些能覆盖15hm ;真菌的数量可由生殖繁殖体(CFUs,每克土壤菌落形成单位)或菌丝长度(每克土壤100-1000 μm)来估算。真菌和细菌(含放线菌) 是土壤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组分和分解者; 在土壤生物中,真菌和细菌不仅在数量及生物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有机物质分解以及相关联的养分再循环和能源流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及其活性,是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壤发生演变的活跃因素,也是土壤具有净化机能的主要原因;真菌和细菌还与初级生产者有直接或间接的广泛联系。细菌基本性质原核细胞生物,最简单的微生物细胞基本形态可以球状、杆状和螺旋状;表示细菌大小通常用微米(μm),细菌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μm,长为1~2μm;细菌细胞的体积小使之具有特殊优势,比表面积大使其能更有效从环境中交换营养;球菌比杆菌或螺旋菌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快速生长、繁殖的能力意味着细菌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这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细菌能在大部分土壤中行自由生活,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代谢类型丰富多样;土壤中细菌经常处于环境和资源制性的休眠或饥饿状态,会变成直径小于μm发育不全的细菌,但会迅速爆发;在固体培养基上几天内可形成聚集在一起的细胞团块:菌落 (colony),注意肉眼可见的菌落大约由100万个细胞组成!所有细菌都有多层结构保护以免受到外部环境的损害,这一系列多层结构统称细胞被膜(Cell envelope),主要由糖被、细胞壁和细胞膜组成。糖被是包围细胞壁的大分子外衣,外衣可能是:1)黏液层(Slime layer),碳水化合物的疏松的非正式聚合物;2)荚

膜(Capsule),结合在细胞壁上的坚韧的蛋白质层。细胞壁所具有的坚韧的保护性主要依靠大分子肽聚糖,细菌的两种细胞壁类型分别是革兰氏阳性(GP)和革兰氏阴性 (GN)。

微生物研究方法中土壤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Actinomycete)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但是其特殊性使得它经常与细菌分开探讨;从形态上放线菌更像真菌,细长的细胞分之成丝状体或菌丝,但比真菌的菌丝细,前者大约1-2 μm,后者在10-

50 μm之间;放线菌细胞壁含有N-乙酰胞壁酸与二氨基庚二酸,而不含几丁质和纤维素;

放线菌不仅产生抗生素、酶和维生素,而且具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琼脂和角蛋白的能力,在物质循环和土壤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主要方法。古菌(Archaea)古菌不仅在细胞化学组成、更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和系统发育上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一类特殊类群,古菌大多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或如生命出现初期的自然环境中;古菌是一大类形态各异、生理功能特殊、截然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如产甲烷菌、还原硫酸盐菌、极端嗜盐菌、无细胞菌等。

微生物研究方法中土壤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采样:一般都在小田块(plot)尺度上采集样品进行土壤分析: 1. 通常代表性土样品随机多点样品混合而成,具有统一的质地和生境特性; 2. 农田土壤一般采集耕层,林地土壤一般根据特定层次来采集,如凋落物层、A层等; 3. 采样时间、频率等必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土壤物理(地形、母质、O 状况、结构、温度和水分状况等)、化学(有机质、酸度和CO2)和样地的生物学性质(植被、土壤动物及有机物的输入状况等)都是有价值的信息; 4.采样时必需根据研究对象和样地充分考虑土壤生物的时空分布,例如,当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均一时,植物对土壤生物分布的影响最大,最好在正式采样前进行初步的空间分布研究以确定最佳采样方案。样品保存生物分析最好在样品采集后尽快进行,任何保存技术都不能完全避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新鲜土壤如若不能立即进行分析,在4 ℃条件下保存一般不应该超过3周; 2. 对于某些生化性质的测定,如微生物量、酶活性等,样品可以在-20℃下保存更长时间,一般需在测定前2天在4℃升温;在-对于分子生物学分析,则可以在-80℃下保存更长时间; 3. 注意保证样品不被污染、不会失水及不会产生厌氧条件; 4. 在保存期间对土壤样品的任何扰动都能导致生物性质的变化。样品预处理进行生物学性质分析前一般要进行土壤样品的预处理,以保证测定结果的代表性和重现性: 1. 剔除肉眼可见的石块、根系、活的或死的有机物; 2. 一般至少过5mm筛,新鲜土可以稍微“干燥”再过2mm筛; 3. 注意样品处理时要小心谨慎,不要污染,不要对其物理性质产生太大的干扰; 4. 样品预处理的步骤应根据特定研究而改变,特别注意不能和实验处理产生交互影响。

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主要方法。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是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微生物数量可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活性一样,对土壤各种扰动极为敏感,因此在土壤质量/健康/稳定性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稀释平板培养法(Plating method):将从土壤悬液获得的连续稀释系列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基上培养后出现的菌斑数量可以给出有关微生物数量的估计:the number of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一般地,培养基种类会显著影响菌斑的数量,另外,很多较小的细菌是不能培养的,因此不能形成菌斑。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效率,应保障细胞从土壤颗粒或团聚体上的分离效率,如采用一定的外力和分散剂。该方法对真菌计数并不适合,因为真菌的孢子和菌丝片段均可能形成菌斑,虽然相比细菌,真菌可培养的比例更高。当然,辅助技术可以提高测定效率,如对细胞或菌丝染色易于辨认,及最大概率数法(MPN)代替标准的平板法。直接计数法:注意结合荧光显微镜可以提高细菌的数量估测,如相比平板法可提高 100–1000倍(Johnsen et al., 2001). 荧光显微镜计数法通常采用对蛋白质和核酸的专性染色剂,如细菌活性细菌可以采用FDA, INT, CTC, XTT等; 真菌Phenol aniline blue (PAB), 而活性菌丝可以用FDA染色。熏蒸培养方法(CFI):用氯仿熏蒸土壤后再进行培养时,其CO2的释放量大幅度增加,比没有熏蒸的土壤要高得多,并且发现培养期间CO2的释放量与原来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通过测定一定培养时间内土壤CO2的释放量,就可以计算土壤微生物量;

无醇氯仿熏蒸24h后,土壤微生物大部分被杀死,但在随后10d 的培养中,土壤中存活的孢子和孢囊会利用细胞死亡后的溶解产物和所提供的碳源而快速增殖,释放出CO2 。

通过细胞利用效率(转化系数Kc在之间)来计算微生物生物量。底物诱导呼吸法(SIR) :通过测定加入有机碳后异养微生物的初始呼吸(微生物种群没有显著增加)来估计微生物生物量。自然状态下,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一般都很低,但当加入易活性有机物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迅速加强,在几分钟内就上升到很高的数量,并保持几个小时没有太大的变化,此时的呼吸量与土壤原始的微生物数量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土壤原始微生物量的高低。碱液吸收法测定CO2 简单、快速而便宜,但是诱导CO 2释放的葡萄糖最佳浓度在不同土壤类型中不同,需要提前确定。精氨酸氨化法精氨酸氨化法发现土壤中有50多种细菌能够利用精氨酸。当向土壤加入精氨酸水溶液,并培养一段时间后,土壤中的NH4+-N大量增加, 通过测定浸提液中NH4+-N的含量,就可以估计土壤微生

物量;生物标志物方法很多细胞的成分不能在细胞外稳定存在,它们可以用来估计土壤活性微生物量,包括ATP(三磷酸腺甙),脂类含量和呼吸醌等。ATP含量法:细胞内所有的生物合成和异化代谢反应都需要ATP的参与,ATP对于磷酸酶很敏感,不能在土壤中以游离态持续存在,所以土壤ATP含量可以代表活性微生物量;脂类含量法:脂类出现在微生物细胞膜,已经鉴定的脂类超过1000种。磷酯存在于所有的活性细胞膜内,在细胞死亡后很快转化。磷酯脂肪酸技术(PLFA)被用来估计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不同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胸腺嘧啶核苷或亮氨酸结合法测定细菌生长速率:细菌生长速率比微生物量和呼吸活性对胁迫的响应更敏感。胸腺嘧啶核苷能够结合到细菌的DNA中,因而可以反映DNA的合成和细胞分裂;亮氨酸是结合到蛋白质中的一种氨基酸。

土壤酶活性(Enzyme activity): 土壤生态过程依赖于由微生物、根系和土壤动物所释放的酶进行调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生态特征多样性群落代谢图谱(CLPP), 也称作单一碳源利用模式(SCU) 最大的缺陷与传统培养法相似,即短时间的、非原位的(土壤提取液)和培养的(添加了底物)

第五章丰富多彩的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暂时或永久居住在土壤内、土壤表面即土壤附属物中的无脊椎动物。

土壤生物营养或功能群分类: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的地下部分 (Roots),藻类(Algae)、微生物 (Microflora) 和土壤动物(Soil fauna/Soil animal); 原生动物,线虫,轮虫、蚯蚓,螨类,昆虫幼虫。营养结构/功能群分类,植食者或寄生者,共生互利者,初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食微者,捕食者

基于动物个体大小的土壤动物分类标准;

一般土壤动物可以分为3个级别: 1) <, 微型土壤动物, 2) , 中型土壤动物, 3) >10mm 大型土壤动物

土壤线虫群落的营养类群分类;

Feeding regimes: Microphagous, phytophagous, carnivorous. Bacterial feeders may ingest up to 5000 cells per minute or times their own weight per day. Diverse, . bacterial feeders, fungal feeders, root feeders, predators and omnivores.

简述土壤微型节肢动物的生态功能;

微型节肢动物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强烈影响(尤其森林生态系统)分解过程和养分矿化。①微型土壤动物影响直接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②微型节肢动物能够传播微生物,通过取食提高微生物活性和周转,影响菌丝形态和酶产量(Bretherton et al, 2006),并直接和间接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③微型节肢动物可以取食真菌和线虫,因此与微型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关系密切,是联接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环节。其排泄物在土壤微结构(microstructure) 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④微型节肢动物灵敏响应环境变化也是很好的土壤生物指示者。

土壤动物生态功能:水分供应和阻止土壤侵蚀通过生物扰动和作穴等活动建造和维持土壤孔隙度;通过排粪和有机质转化产生稳定的生物团聚体;通过与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相互作用改善土壤生物和物理性质。养分循环通过机械破碎同时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过程;通过取食微生物、分泌及传播活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选择性促进;通过生物结构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尤其在微域内如根际、凋落物际及团聚体际的贡献较大;通过生物物理结构的改变调控养分的损失(淋失和反硝化)。促进植物初级生产通过刺激共生微生物(菌根及固氮菌)、抑制地上和

地下部病虫害等生物相互作用提高植物活性;通过对水分供应、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的改善等间接作用提高土壤水肥和植物养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动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还能刺激其它次生代谢物质(如植物类激素物质等),促进根系生长和活力。土壤形成(成土过程)在较长时间尺度上,通过生物扰动、粪便沉积、选择性取食及研磨等改变土壤结构和质地较小时空尺度的变化会在较长时空尺度上产生累积效应,改变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过程;土壤动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依赖于其它因素及时空尺度。气候调节土壤动物肠道对温室气体的消耗和促进、土壤生物结构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土壤动物对微域内资源数量和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均会在较大时空尺度上影响气候变化;土壤动物对植物生产及腐殖质过程的促进,促进植物生物碳合成和难降解有机质的形成均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系统固碳量。论述蚯蚓的土壤生态功能

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传统作出贡献,对土壤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在土壤生态系统内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对土壤结构(孔隙和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土壤持水保肥性能、土壤渗透性、溶质运移及水土流失过程;②促进有机物分解和养分矿化,一方面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另一方面也可能促进养分流失及温室气体的排放;③调节土壤酸度,从而对大多数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产生影响;④传播微生物、杂草及病原菌,促进或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定殖;⑤直接代谢和间接促进微生物分泌的激素类活性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生长;⑥蚯蚓作为土壤食物网结构的关键环节,是重要的土壤生物指示者。

重要的是思考题

为什么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少免耕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如何

举例说明土壤生物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连作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

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 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 sand – mm),粉粒silt – mm),黏粒clay(< mm) 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 大类。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土壤质地与土 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 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 粒组成的测定。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土壤结构的 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土壤结 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 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 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 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 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

微生物考试试题(附答案)

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 1、组成病毒粒子衣壳的化学物质是() A、糖类 B、蛋白质 C、核酸 D、脂肪 2、属于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为() A、荚膜 B、细胞壁 C、细胞膜 D、核质体 3、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A、微生物病毒 B、昆虫病毒 C、植物病毒 D、动物病毒 4、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使用浓度为()。 A、0 B、0.3—0.5% C、1.5—2.0% D、5% 6.下述那个时期细菌群体倍增时间最快( ) A 稳定期 B 衰亡期 C 对数期 D 延滞期 7.下面关于连续培养的说法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恒化连续培养的控制对象是菌体密度 B.恒浊连续培养中微生物菌体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 C.恒化连续培养的产物是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 D.恒浊连续培养无生长限制因子 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生殖方式。 B.厌氧的微生物需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 C.一种细菌的学名是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中aureus属名,Staphyloccus是种名 D.类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 9.下述诱变剂中常引起移码突变的是:() A 亚硝酸 B 烷化剂 C 碱基类似物 D 丫啶类染料 10.下述那个最可能产生一个重组细胞:() A F+ x F- B Hfr x F+ C Hfr x F- D F+ x F- 二、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每个2分,共12分) 1.Gram positive bacteria 2.parasporal crystal 3 ,colony 4, life cycle 5,capsule 6,endospore 三、判断改错题(每个2分,共10分) 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 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5.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四.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计18 分)

微生物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北京中农发药业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 微生物基础知识及卫生管理测试 所在部门: 姓名: 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60分) 1、GMP 中的“卫生管理”主要是指( )卫生、( )卫生、( )卫生。 2、“卫生”是防止( )和( )的重要措施之一,卫生管理涉及到各职能部门,贯穿生产制造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 3、环境卫生包括( )卫生、( )卫生和( )卫生等。 4、自然界的微生物通常可分为( )和( )。 5、使用后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及时( )并及时干燥,并置于通风良好洁具清洗间内( )的位置;进入无菌室内的清洁工具应先进行( );消毒剂要( )使用。 6、兽药GMP中规定厂房、设备、管道、容器等清洁操作规程的内容应包括:清洁方法、( )、( )、( )、( )、( )。 7、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得( )、不得( )。 8、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容器应清洁,表面不得有( )。 9、人员卫生包括了生产人员的( )要求、工作服装要求及生产人员( )的要求等。 10、生产人员必须( )体检一次,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11、随时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做到“四勤”;即 ( )。 12、兽药生产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紫外灯消毒、( )、( )。 13、需要进行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洁净区作业培训的人员包括:( )、( )、( )。

14、生产区不得存放( )和( )。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15、我厂文件规定,三十万级洁净区人员的工作服应( );清洗还必须(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微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2、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3、洁净区清洁的要求是什么, 4、人员进入洁净区的更衣程序是怎样的,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试题答案一、填空题: 1、环境、工艺、人员 2、污染,交叉污染 3、厂区环境,厂房环境,仓储区环境 4、非细胞形态微生物,细胞形态微生物 5、清洗干净、消毒,规定,灭菌,定期交替 6、程序、间隔时间、使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清洁工具的清洁方法、存放地点。 7、化妆和佩带首饰、裸手直接接触兽药 8、异物和遗留物 9、健康,个人卫生。10、每年 11、勤剪指甲,勤理发剃须,勤换衣服,勤洗澡洗头12、臭氧消毒、消毒剂 13、生产性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其他需要进入的管理人员。 14、非生产物品,个人杂物 15、每周清洗两次,记录。 二、 1、 1)种类繁多:微生物可分为非细胞形态和细胞形态。非细胞形态通常指病 毒,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又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分布广:微生物通常在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人群聚集的地方分布广。 2 3)繁殖快: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用分裂繁殖法,速度惊人。 4)易于变异;

习题4生态与遗传答案

习题4 生态和遗传答案 一、选择题 1.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B ) A.互生关系 B. 共生关系 C. 寄生关系 D. 竞争关 系 2.蛭弧菌和细菌的关系属于: ( C ) A.竞争 B. 互生关系 C. 寄生关系 D. 共生关 系 3.下列属于互生关系的微生物是: ( B ) A.真菌与蓝细菌 B. 好样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氏菌 D. 蛭弧菌与大型细菌 4.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 ( C ) A.互生关系 B. 共生关系 C. 竞争关系 D. 拮抗关 系 5.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其突变为:CTCATCAT ( A ) A.缺失 B. 插入 C. 颠换 D. 转换 6.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的改 变:CACCATCAT (C ) A. 缺失 B. 插入 C. 颠换 D. 转换 7.不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基因重组类型有: ( D ) A. 接合和转化 B. 转导和转化 C. 接合和转导 D. 接合 8.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外线破坏 ( B ) A. AGG CAA B. CTT TGA C. GUA AAU D. CGG AGA 9.对微生物进行诱变处理时,可采用的化学诱变剂是: ( C ) A. 青霉素 B. 紫外线 C. 吖啶类燃料 D. 转座子 10.一个大肠杆菌()的突变株,不同于野生型菌株,它不能合成精氨酸,这一突 变株称为:( A ) A. 营养型缺陷 B. 温度依赖型 C. 原养型 D. 抗性突变型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教材

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 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 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 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 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 中,即成为菌胶团 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 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 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3.光能无机营养型:依靠体内的光合色素,利用光作为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的微生物称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14.化能无机营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物质,以S,H2S,H2,NH3,Fe等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量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称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硫细菌(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15.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至少需提供一种大量有机物才能满足其正常要求的微生物,即其碳源必须是有机物,氢供体是有机物,能源则可以利用氧化有机物而获得。 16.氮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17.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18.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19.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微生物试题及答案大全

微生物试题 62.设计一个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的科研方案,并加以必要的说明。(要求写出酿酒酵母的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 22.微生物按能源和基本碳源来分,可将微生物分为哪四种类型?你们感分析它们各自的能源、氢供体和基本碳源分别是什么? 59.简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在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指出与此相关的主要特性。 63.简述微生物细胞膜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82.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 80.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如何缩短延滞期? 86.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135. 简述微生物营养类型及其特点。 187. 水在微生物细胞中的生理功能。 223. 试述比较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四种运输营养物质方式的异同点。 229. 描述并分析生长曲线,并说明生长曲线对科研和生产的意义。 241. 试拟一个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二,简答题 1,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2,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 _______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 _____ 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_____和_______.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 ________ .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食用菌是由 ______和 ____ 组成.. 9.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______. 10.根瘤菌可与 _________共生固氮 微生物学试题(一)答案: 一,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当单个细菌细胞或者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二,1,①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②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④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 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型。 2. 鞭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单生鞭毛)、(丛生鞭毛)和(周生鞭毛)。 3. 从应用角度,把真菌分为(霉菌)、(酵母菌)、(蕈菌)三类。 4. 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共生关系)、(拮抗关系)、(互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猎食关系)。 5.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4种方式。 6. 真菌菌丝体形成各种特化结构,主要有(假根)、(吸器)、(菌核)、(菌环)等。 7.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的过程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装配)等步骤。 8. 纤维素酶分为(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等3类。 9. 无隔膜菌丝产生(孢囊孢子),有隔膜菌丝产生(分生孢子)。 10.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少一般规律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11. 真菌的有性孢子分为4种,即:(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2. 培养基的类型按成分不同划分成(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三大类。 13. 霉菌菌丝从功能上划分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

菌丝)。 14. 病毒的结构主要有(衣壳粒)、(衣壳)、(核髓)、(核衣壳)。16.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受(土壤类型)、(深度)和(季节)的影响。 17.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划分为(延迟期)、(对树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时期。 18.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根据生理作用划分为:(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六大类。 19. 原核生物的三菌是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0.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 21. 通常根据宿主范围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微生物病毒)。 22. 微生物的特点有:(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 21. 放线菌为分枝状细菌,宽度和(细菌)类似,但(长度)和(分支)则是无限制的。 22. 杀虫真菌侵入寄主的过程有:(附着)、(萌发)、(侵入)、(增殖)等4个过程。 23. 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性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 24. 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中(C)、(H)、(O)、(N)、(P)、(S)等6种元素占菌体细胞干重的97%。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就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就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 学 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与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就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与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就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与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与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与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就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就是什么? 就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与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就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与联 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与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 加与空缺的反应等。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生态习题重点答案刘满强教授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5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习题 一、选择题 1. Lactobacillus是靠__________产能 A.发酵 B.呼吸 C.光合作用 2.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微生物是靠_________产能。 A.发酵 B.呼吸 C.光合磷酸化 3. 在原核微生物细胞中单糖主要靠__________途径降解生成丙酮酸。 A.EMP B.HMP C.ED 4.Pseudomonas是靠__________产能。 A.光合磷酸化 B.发酵 C.呼吸 5. 在下列微生物中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A.链霉菌 B.蓝细菌 C.紫硫细菌 6.合成氨基酸的重要前体物α-酮戊二酸来自_________。 A.EMP途径 B.ED途径 C.TCA循环 7.反硝化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能时,电子最后交给________。 A.无机化合物中的氧 B.O2 C.中间产物 8.参与肽聚糖生物合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 A.ATP B.GTP C.UTP 9.细菌PHB生物合成的起始化合物是: A.乙酰CoA B.乙酰ACP C.UTP 10.下列光合微生物中,通过光合磷酸化产生NADPH2的微生物是: A.念珠藻 B.鱼腥藻.A、B两菌 二、是非题 1. EMP途径主要存在于厌氧生活的细菌中。 2. 乳酸发酵和乙酸发酵都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 3. 一分子葡萄糖经正型乳酸发酵可产2个ATP,经异型乳酸发酵可产1个ATP。 4. 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30个ATP,大部分来自糖酵解。 5. 丙酮丁醇发酵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该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 6. UDP—G,UDP—M是合成肽聚糖的重要前体物,它们是在细胞质内合成的。 7. ED途径主要存在于某些G-的厌氧菌中。 8. 在G-根瘤菌细胞中存在的PHB是脂肪代谢过程中形成的β-羟基丁酸聚合生成的。 9. 维生素、色素、生长剌激素、毒素以及聚β-羟基丁酸都是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10.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微生物主代谢不畅通时,由支路代谢产生的。 11. 枯草杆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为甘油磷壁酸。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 2.菌根 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 4.反硝化作用 5.硫化作用 6.氨化作用 7.共生 8.微生物生态学 9.根际微生物: 10.根圈效应: 11.根土比: 12.氨化作用: 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 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 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 16.拮抗(antagonism): 17.寄生(parasitism): 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 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21.TOD: 22.DO: 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 二、填空题 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

,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 ,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 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 B、肠杆菌 C、埃希氏菌 D、芽孢杆菌 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 B、木质素 C、半纤维素 D、淀粉 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A、氨 B、氧 C、N2 D、N2O 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A、氨 B、氧 C、N2 C、N2O 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 A、恒浊连续培养 B、恒化连续培养 C、恒浊分批培养 D、恒化分批培养 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A、假单胞菌 B、根瘤菌 C、蓝细菌 D、自生固氮菌 7、许多霉菌在农副产品上生长时易于产生霉菌毒素,下列中哪些条件最适于产生霉菌毒素?() A、高温高湿 B、高温 C、蓝细菌 D、自生固氮菌 8、适用于生物冶金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 A、嗜热微生物 B、嗜冷微生物 C、嗜酸微生物 D、嗜压微生物 9、超嗜热细菌主要是()。 A、古生菌 B、真细菌 C、真菌 D、霉菌 10、酸矿水的形成是微生物对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转化的结合,下列哪种循环与酸矿水形成有关?() A、S循环 B、N循环 C、磷循环 D、硅循环

微生物考试试题附答案

微生物考试试题附答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 1、组成病毒粒子衣壳的化学物质是() A、糖类 B、蛋白质 C、核酸 D、脂肪 2、属于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为() A、荚膜 B、细胞壁 C、细胞膜 D、核质体 3、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A、微生物病毒 B、昆虫病毒 C、植物病毒 D、动物病毒 4、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使用浓度为()。 A、0 B、—% C、—% D、5% 6.下述那个时期细菌群体倍增时间最快 ( ) A 稳定期 B 衰亡期 C 对数期 D 延滞期 7.下面关于连续培养的说法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恒化连续培养的控制对象是菌体密度 B.恒浊连续培养中微生物菌体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 C.恒化连续培养的产物是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 D.恒浊连续培养无生长限制因子 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生殖方式。 B.厌氧的微生物需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 C.一种细菌的学名是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中aureus属名,Staphyloccus是种名

D.类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 9.下述诱变剂中常引起移码突变的是:() A 亚硝酸 B 烷化剂 C 碱基类似物 D 丫啶类染料 10.下述那个最可能产生一个重组细胞:() A F+ x F- B Hfr x F+ C Hfr x F- D F+ x F- 二、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每个2分,共12分) positive bacteria crystal 3 ,colony 4, life cycle 5,capsule 6,endospore 三、判断改错题(每个2分,共10分) 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 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5.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四.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计 18 分)

微生物试题及答案

1、病毒壳体的组成成分是选择答案:B B:蛋白质 2、细菌的繁殖主要靠选择答案:A A:二分裂 3、指出错误回答,丝状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很多,主要有 B:芽殖 4、根霉和毛霉在形态上的不同点是 D:假根 5、下列孢子中属于霉菌无性孢子的是 D:分生孢子 6、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 B:酵母菌 7、在五界分类系统中食用菌属于 A:真菌界 8、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D:酵母菌 10、一个芽孢杆菌产生几个芽孢? A:一个 11、抗生素主要由____产生. B:放线菌 12、与细菌所有性状相关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 C:细菌染色体和质粒 13、某一微生物在平板上培养获得单菌落,其菌落基本特征为:菌落小,干燥致密,与培养基结合紧密,菌落颜色多样。依据这些特征初步判断该微生物为 C:放线菌 14、细菌细胞壁的基本成分是 C:肽聚糖 15、Bacillus thuringsis的杀菌机制是靠 B:晶体毒素 16、Bacillus subtilis在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能形成 C:芽孢 17、下列微生物器官耐温顺序为 D:芽孢>孢子>营养体 18适宜于微碱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为C:放线菌 19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B:细胞壁 20在放线菌发育过程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为A:基质菌丝 2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A:体积小,面积大 菌根是___和植物的共生体C:真菌 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巴氏消毒 常用消毒酒精的浓度是B:70% 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A:细菌>放线菌>真菌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D:特异性载体蛋白 占微生物细胞总物质量70%~90%以上的细胞组分是C:水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A:构成细胞物质B:提供能量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为A:光能自养型 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使用浓度为B:0.2-0.7% 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C:琼脂 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是B:病毒 疯牛病的病原体是B:朊病毒 引起人沙眼的病原体是C:衣原体 在抗病毒性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干扰素 病毒壳体的组成成分是B:蛋白质 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A:微生物病毒 酿酒酵母最有名的是它在____中的重要性B:酒精发酵 青霉素是从何种微生物中提取的C:真菌 酵母菌细胞壁中含有A:甘露聚糖+B:葡聚糖 产生匐匍菌丝是___的形态特征A:根霉 作业三 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B:红色 细菌主要繁殖方式为C:裂殖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意义?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②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③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开发利用保护微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第2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生境:是指发现有生物的物理区域。这一区域的物理化学特征可以影响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存。 2.生态位:生态位不仅指生物生长的空间范围,而且包括生物在这一生境内的活动、它们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土著微生物: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4.外来微生物: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5.微生物区系:在一块土壤碎片内或植物根的表面有可能有很多环境因素不同的微环境。而每一微环境只适宜于某种或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适合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 6.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出现或被相继取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的发展过程。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1.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优势种: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3.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远远超出正常指标,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4.为什么说土壤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 ①土壤中含有水分,水分中含有可溶性无机和有机营养。②土壤团粒的空隙中存在着空气。 ③由于施肥和生物遗体腐败,可以不断提供丰富营养。其中还含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活所需。 ④土壤pH的范围在3.5-10.0,多数在5.5-8.5,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⑤土壤温度决定于地区、季节因素,一般在0~30℃,其中大部分时间为10~25℃。⑥一般土壤溶液浓度在0.1~1%,渗透压0.5~5个atm,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⑦土壤表层土一般只有几毫米,含量少但作用巨大,因为土壤表层土是微生物的天然保护伞,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5.海洋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嗜盐性:2.4~4.0%嗜压性:耐100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填空题 1.动植物的研究能以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使容器中不含。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和。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不和不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保藏效果越。 8、、和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索。 9.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是,这时一般使用 x的目镜,和 x的物镜,并应在物镜镜头和玻片之间加。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和都没 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或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与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 15. 是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大多数都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器具中,()是专为培养微生物设计的。 (1)平皿(2)试管(3)烧瓶(4)烧杯 2.( )可用来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1)选择平板(2)富集培养(3)稀释涂布(4)单细胞显微分离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稀释倒平板法的缺点?( ) (1)菌落有时分布不够均匀 (2)热敏感菌易被烫死 (3)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4)环境温度低时不易操作 4.下面哪一种方法一般不被用作传代保藏?( ) (1)琼脂斜面(2)半固体琼脂柱(3)培养平板(4)摇瓶发酵 5.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以长期保藏微生物的原因是微生物处于( )的环境,代谢水平大大降低。 (1)干燥、缺氧、寡营养(2)低温、干燥、缺氧 (3)低温、缺氧、寡营养(4)低温、干燥、寡营养 6.对光学显微镜观察效果影响最大的是( )。

中国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汇总

第1章绪论 由来土壤微生物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被称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还有真菌、蓝藻除外的藻类真核生物,地衣以及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较简单的生物。广泛活跃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土壤形成、有机质代谢、污染物降解、植物养分循环转化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该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3]。

第2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概况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复合体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了解对微生物特性、分布、功能等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可以知晓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和作用。 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一定影响。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少。不同类群的微生物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随季节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杨成德等[5]对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研究中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7月达到最大值,9月下降到最小值,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所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季节性变化。金风霞等[6]在对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各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优势,而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雪峰等[7]研究了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影响后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8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到10月降低; 真菌数量3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而5月8月呈增加趋势,8月到10呈降低趋势; 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5月到10月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任佐华等[8]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寒草原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微生物数量细菌最多,放线菌的数量次之,真菌的数量较少; 并且发现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所研究区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 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温度的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