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教材

合集下载

土壤学总结

土壤学总结

一、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1)矿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3)矿物还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的排列。

4)矿物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性质。

5)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化学组成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Ti、碳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量的99%以上,以氧、硅、铝、铁最多, SiO2、Al2O3、Fe2O3占矿物质总量的75%以上分类:*****1.原生矿物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状态)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矿物。

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第二节成土岩石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都有一定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小结1.矿物概念**** 、分类****及鉴别特征 2.岩石概念****及分类**** 第二章岩石风化与土壤母质第一节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1)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

在水、风、流水、冰川等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

引起因素:热力作用岩石受热后引起表层和内部热胀冷缩不同引起。

冰劈作用进入岩石裂缝中的水反复融化与冻结,对岩面产生劈裂作用而引起。

风和流水的作用主要风和流水把岩石表层剥落的碎屑吹走、冲走及磨蚀。

卸荷作用指由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在花岗岩分布区最为常见。

(2)化学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溶解作用指岩石矿物溶解于水的作用。

●水化作用水分子与矿物化合生成含水矿物的化学作用。

《土壤微生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微生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微生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土壤微生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 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土壤微生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土壤微生物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学生将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对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2. 课程目标- 理解土壤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掌握土壤微生物分析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学会设计和执行土壤微生物实验- 理解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土壤微生物分析在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3. 教学内容3.1 基础理论-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作用机制-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关系3.2 分析方法- 土壤微生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分析技术3.3 实验设计与实施- 土壤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原则与要点-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土壤微生物分析实验3.4 应用与案例-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土壤微生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4.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土壤微生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 实验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升学生对土壤微生物分析技术的掌握能力。

-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讨论参与度等。

-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土壤微生物分析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6. 教材和参考资料- 主教材:《土壤微生物学导论》- 参考资料:1. 《土壤微生物分析与应用》2. 《土壤微生物分析实验指南》3.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导论》以上为《土壤微生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析方法和应用,为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土壤微生物-南京农业大学呀

第二章土壤微生物-南京农业大学呀

温度的影响
一般实验室在分离、培养土壤细菌时通常只 是在28-30 ℃下培养。 但土壤中存在高温型细菌和低温细菌,但 都被忽视了。其实在寒温带和温带地区土 壤中也存在低温型甚至嗜冷细菌。
pH的影响 一般细菌培养基的pH为7.0左右。 显然细菌中存在着嗜酸或嗜碱的种群
日本学者从日本土壤中分离到许多生长于 pH10和和0℃下的细菌,从约1000个土样分 离的菌株中经纯化后有83株于0℃下在含1% N能a在2C液O3体的培固养体基培中养生基长上。生长,其中仅50株
第四,微生物的个体数量对于细菌而言,一 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个体,而对丝状微生物 如霉菌来说,测定结果就难以说明问题,因 为一条长菌丝可以形成一个菌落,它断裂为 一些片段后可以分别形成许多菌落,使不同 样本之间缺乏可比性。
3. 显微境下直接测数法
快速 粗放
不能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或者微小土壤颗粒, 超微细菌和粘粒即使在电镜下也难以区别, 所以细胞总数的测定是很粗放的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 microcolony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 WCS365 on tomato root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y analysis of tomato root colonization by P. fluorescens WCS365 expressing autofluorescent proteins. A mixture of two WCS365 derivatives expressing either cyan fluorescent protein (red cells) or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green cells) is shown; the overlap of the red and green colours results in yellow.

微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微生物生态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微生物生态学概述
- 微生物生态学的定义
-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态功能
-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功能
-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pH、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其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4.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前景和挑战
5.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 微生物在医疗和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以上仅为微生物生态学的一部分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了解,请参考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料。

《微生物工程》期末个人总结资料

《微生物工程》期末个人总结资料

发酵工程第一章绪论1、发酵定义:狭义发酵: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

(工业上)广义发酵: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的过程。

2、微生物工程定义:是指利用生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在反应器中生产各种特定有用物质,或者把生物细胞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工程技术系统。

分: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上游工程:细胞的遗传特性、培养基配方、灭菌等下游工程:产物提取、纯化、分离;废物利用等。

3、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流程(图示)4、微生物工程的发展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非食品工业第二个转折点:深层通气搅拌培养第三个转折点:代谢控制发酵近代转折点:基因、动物、海洋5、微生物工程的发展阶段:自然发酵时期纯培养时期通气搅拌和代谢控制时期(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以抗生素的生产为标志基因工程时期不自觉地利用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混合发酵,所以称为自然发酵期Robert Koch 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建立了纯培养技术。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与扩大培养一、发酵工业对微生物菌种的要求(1)高产目的代谢产物(2)生长繁殖能力强,发酵周期短。

(3)能利用价格便宜,来源广泛的农副产品原材料,具备较低的工业发酵原料成本。

(4)培养要求不高,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5)发酵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非目标副产物.(6)具备稳定的遗传特性,不易变异和退化。

(7)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三、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选育1)发酵工业水平发展的三个决定要素: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和提取工艺条件、生产设备2)微生物菌种工作:菌种分离筛选、菌种培育、菌种保藏、菌种复壮3)分离与筛选菌种的基本步骤:样品采集——富集——培养——筛选——产物分析5)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概念:富集(enrichment)培养: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的菌株。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土壤微生物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土壤微生物的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微生物的知识篇1土壤微生物的采集一般有土样采集、增殖培养、培养分离、筛选最后进行纯种分离、毒性试验等。

1、采样:一般在有机质较多的肥沃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中性偏碱的土壤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酸性红土壤及森林土壤中霉菌较多,果园、菜园和野果生长区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

选择一定的土壤环境采集土样,将采集到的土样盛入清洁的聚乙烯袋、牛皮袋或玻璃瓶中。

2、增殖培养:为了容易分离到所需的菌种,让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在数量上不要增加,可以通过配制选择性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能死亡或淘汰。

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3、培养分离: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的混杂生长状态。

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

在这—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

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4、筛选:这一步是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

关于菌种的识别,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每一类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各具有某些相对的特征,利用观察这些特征,来区分各大类微生物及初步识别、鉴定微生物。

土壤一般取土壤表层5—10cm处土壤,如果土壤有翻动,应更深一点,避免空气中微生物污染。

1、我们一般都用那种封口袋(塑料的),纸袋不容易保持水分。

2、当天采当天快递回来,不用加冰袋。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

名词解释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如苏云金芽孢杆菌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

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实验报告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群落形态观察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

【abstract】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icrobial basic operation techniques on soil microorganism in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community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the control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belonging to the group【关键词】细菌放线菌霉菌划线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Key Words】Bacteria Actinomyces Streptomyces lineation separation culture medium 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

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

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

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如苏云金芽孢杆菌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

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3.光能无机营养型:依靠体内的光合色素,利用光作为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的微生物称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14.化能无机营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物质,以S,H2S,H2,NH3,Fe等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量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称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硫细菌(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15.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至少需提供一种大量有机物才能满足其正常要求的微生物,即其碳源必须是有机物,氢供体是有机物,能源则可以利用氧化有机物而获得。

16.氮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17.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18.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19.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20.加富培养基:也称为营养培养基,即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21.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后,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于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22.HMP途径:是一条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重要中间代谢物的代谢途径。

23.反硝化作用:指反硝化细菌(兼性厌氧微生物)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使NO3-还原成NO2-、N2O、N2等的过程(通常称脱N作用)24.反硫化作用:土壤淹水、河流、湖泊处于缺氧状态下,氧化态的硫化物在反硫化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H2S的过程。

24.硫化作用:硫化细菌能利用一种或多种还原态或部分还原态硫化合物(包括硫化物、元素硫、硫代硫酸盐、多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作能源,最后生成H2SO4的过程。

25.生长曲线:在细菌分批培养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单位体积的细胞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单位体积的细胞数为纵坐标,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26.致死温度:通常我们把能在10 min之内杀死某种微生物的高温界限称为致死温度。

27.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28.微生物的区系:指与一定环境和位置相联系的微生物的总体29.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定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微生物在该土壤中的活力等微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特性的总体。

30.根际:又称根圈,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包括根系表面至几毫米的土壤区域。

31.根圈效应:同根圈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相比,生活在植物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现象称~。

32.根土比(R/S):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33.协同共栖:指两个生物群体生活在一起时,互相获利,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专一性,它们能单独生活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但形成协作关系时,双方均能受益。

34.共生关系:指两种生物群体紧密地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生理上形成一个整体乃至特殊的共生结构,并且两者之间的结合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

35.拮抗:拮抗关系指一种生物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可抑制另一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特异性拮抗、非特异性拮抗3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生物圈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经生物化学作用在生物圈中的转化和运动。

这种循环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37.生物固氮作用:大气中的分子态氮(N2)在生物体内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氨(NH3)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简答题1.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种类多,分布广。

2.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1.显微镜的使用;○2.无菌操作技术;○3.纯种分离技术;○4.纯种培养技术3.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4.病毒的生物学特性:①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②只含有一种核酸(有例外) ③不能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④不含核糖体⑤不含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⑥在体外无生命特征,只表现出在适宜条件下感染寄主的潜在能力⑦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5.细菌酒精发酵比起传统的酵母发酵有许多优点:●一是代谢速率高;二是产物转化率高;三是菌体生成少;四是代谢副产物少;五是发酵温度较高;六是不必定期供氧等;⏹其缺点主要是其生长pH为5,较易染菌(而酵母菌为3)。

其次是细菌耐乙醇力较酵母菌为低。

6.反硝化作用对农业和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不利影响:N素损失,污染环境;⏹控制措施:①保证土壤良好通气条件;②有机物施用均匀适量;;③避免土壤反复干湿交替,因为有机质氨化作用产氨,在干、氧气充分条件下,氨经硝化作用转变成NO3- ,若立即淹水,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④水田应施NH4+―N,不利施NO3-―N; NH4+ ―N应深施,可同时伴施抑硝剂。

7.反硫化作用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1)有利:水域中,使S素以H2S的形式返回大气,避免水域中的S素大量集聚。

♦(2)不利:导致土壤硫素损失;H2S毒害;金属管道的腐蚀;饮用水的污染。

若水稻土中S素过多,在氧化层,易造成酸害;还原层易造成H2S毒害;即双重毒害。

8.硫化作用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产生SO42-,作为植物直接吸收S素物质;解除H2S毒害和除臭;使土壤的微域环境酸化,促进难溶S素的有效化,但同时可能导致作物酸害。

9.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最低生长温度:酶活性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减弱,处于休眠状态,但仍维持生命;冰点以上低温:4℃保存菌种,冰点以下低温:细胞内形成冰碴刺破细胞膜造成机械损伤-20~-85℃冰箱保存,加保护剂○2.最适生长温度:培养菌种;○3.最高生长温度:蛋白质凝固,酶变性失活,代谢停滞,应用于高温灭菌。

10.氢离子浓度的影响❖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是:(如何应用:生物菌肥,农药,筛选菌种)(1)影响细胞膜的透性、膜结构的稳定性和营养物质的溶解性或电离性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2)影响酶的活性;(3)改变环境中养料的可给性或有害物质的毒性。

❖应用:(调节培养基的PH)维持微生物生长过程中pH稳定的方法:方法一、用HCl和NaOH来调节PH值;(初始)方法二、用KH2PO4-K2HPO4缓冲液来调节PH值;(内源)方法三、当大量产酸时用CaCO3来调节PH值。

1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 (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5)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6)在土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2.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研究意义:①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②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许多领域,如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材料;③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13.化能自养菌氧化硫杆菌的培养基粉末状硫10g KH2PO4 4g MgSO40.5g CaCl20.5g (NH4)2SO40.4g FeSO4 0.01g 水 1000mL 其中各组分作用是什么?碳源是什么?(碳源是空气中的CO2,粉末状硫是能源,KH2PO4是磷源、缓冲物。

(NH4)2SO4是氮源,其他是盐)14.指出硝化细菌培养基Ⅰ的C源、N源、能源分别是什么?硝化细菌培养基Ⅰ:(NH4)2SO4 0.5g、NaCl 0.3g、FeSO4.7H2O 0.03g、K2HPO4 1g、MgSO4.7H2O 0.3g、CaCl2 7.5g、蒸馏水1000ml。

(碳源是CO2, (NH4)2SO4既是氮源,又是能源。

营养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15.指出反硝化细菌培养基的C源、N源、能源分别是什么?反硝化细菌培养基:KNO3 2.0g、MgSO4.7H2O 0.2g、K2HPO4 0.5g、酒石酸钾钠20g、蒸馏水1000ml、pH7.2。

(酒石酸钾钠既是碳源,又是能源。

KNO3是氮源。

营养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16.硝化作用的农业利环境意义1)氨氧化为硝酸及大量的硝态氮化肥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素营养,有利于产量提高,但硝酸盐易溶解,并向水体迁移,导致湖泊和近海富营养化和赤潮为害;2)被人食用后,NO2-与血液中的氧结合,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影响人的健康;3)NO3-N会积累,硝酸盐含量过高会被反硝酸细菌还原为NO2,并形成有毒气体在空中积累,人畜吸入后严重者可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