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总结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学、代谢、遗传学、发育、系统学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是否有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照细胞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化能和光能微生物等。
2.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
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结构;细胞壁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功能;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包含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物等;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
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
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呼吸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将无机物或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
4.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传递。
5.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二分裂、芽生、分生孢子和性繁殖等。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
6.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同时,微生物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7.微生物控制与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消毒和灭菌等。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发酵工业、废物处理、环境修复和生物农药等。
8.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与环境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环境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的知识。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代谢、遗传特性等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等;根据培养特性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病毒则是一种非细胞结构,需要依赖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此外,微生物还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古菌等。
二、微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菌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质体、核酸(DNA和RNA)等组成;真菌一般由菌丝、孢子、菌丝体等组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聚糖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内含有的质体则是一种脂质小体,可以存储营养物质和合成ATP;核酸是微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功能。
三、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包括碳源代谢、氮源代谢、微量元素代谢等。
微生物利用不同的碳源进行代谢,可以分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氮源代谢涉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微生物对于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微生物的代谢还包括能源代谢、生长因子合成、酶系统和代谢产物等。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不同DNA片段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水平基因转移是指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信息交换,可能导致新基因的获得。
这些遗传变异对微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病原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微生物的病原性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真菌感染等。
细菌的病原性主要包括产生毒素、对宿主组织的侵袭以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等;真菌则主要通过产生毒素、分解组织以及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等;病毒主要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感染,可能导致细胞变性和凋亡。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病原性的重要表现。
六、微生物的抗性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产生酶和产生毒素等多种抗性机制。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微生物复习知识点

微生物知识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微生物:指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到,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菌群。
第二章细菌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球状体(原生质球):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加溶菌酶和EDTA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球形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鞭毛:某些细菌从细胞内向细胞外伸出地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外毒素: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类毒素:因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可以脱毒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当菌体裂解时释放发挥毒性,即内毒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在形态上具有分支状菌丝,菌落形态和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的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热原质: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依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内源性热原质和外源性热原质。
第四章病毒毒粒(病毒颗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绪论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答:巴斯德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曲颈瓶实验)(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
柯赫贡献:(1)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2)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的研究方法(3)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4)创立了病原微生物的柯赫法则:一、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二、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三、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四、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答: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溶血性 弧菌
-
海水;鱼类; 贝类
15
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 菌
-
16
厌氧芽胞 梭菌
破伤风梭 菌
+
胃黏膜
海鸥状, 单极,末 + 端圆钝
土壤
鼓槌状 大杆菌
+
17
厌氧芽胞 梭菌
产气荚膜 梭菌
+
18
厌氧芽胞 梭菌
肉毒梭菌
+
19
厌氧芽胞 梭菌
艰难梭菌
+
土壤;肠道
粗大椭 圆
-
土壤
网球拍 状
+
人类肠道 粗大 +
27
分枝杆菌
H;Vi抗原
35g/L NaCl
不耐热不 嗜盐;神奈川现
耐酸
象
微需氧;CO2
针尖状;无色 透明
尿素酶丰富,迅 速产NH3
鞭毛;尿素酶;空 泡毒素
血平板
薄膜状爬行生 长
强;抗干燥
b溶血;大多反应 阴性
血平板 普通
双层溶血环
严格厌氧;产 脂酶
肉毒毒素 不耐热
乳白色浑浊;汹 涌发酵;42度最 适,繁殖周期仅 八分钟;血平板 上有双层溶血环
结核分枝 杆菌
抗酸染色 (红)
肺部最多
细长弯 曲,分枝 状排列
28
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 杆菌
抗酸染色 (红)
破溃皮肤
35
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 杆菌
+
42 支原体
肺炎支原 体
-;一般以 Giemsa染为 淡紫
细长弯
曲,分枝
状排列
呈棒状;
细长弯
曲;有异 染颗粒;
-
不规则
排列
无细胞 壁,高度 多形性
-
+
+
+
-
+
+
(含铁)
小
日光\寒冷
\干燥抵抗
力强
足量血清和 新鲜酵母浸 出液
致密圆形;边 缘不明显;多 次传代后呈油 煎蛋状
不分解尿素
本身是超 抗原
对氧过敏的破伤 风溶血素;破伤 风痉挛毒素
a毒素;肠毒素
神经外毒素
肠毒素;细胞毒 素
细胞壁(脂类:脂 肪酸\磷脂\索状 因子\蜡质D\硫 酸脑苷脂\硫酸 多酰基化海藻 糖); rRNA
专性胞内寄生
HSP;MOMP
专性胞内寄生
对理化因 素抵抗力 较强,中性 水或湿土 中可存活 数周至数 月
LPS抗原和 MOMP
HSP;MOMP
内毒素样物质 ELS;溶血素(类 磷脂酶C);细胞 毒因子(CTF);致 细胞病变作用 (CPE)物质
抵抗力极 弱,对冷\ 热\干燥特 别敏感
荚膜;主要外膜 蛋白;透明质酸 酶
白酶
IMViC++--
O;H;K
黏附素(特异性 高);外毒素
产酸不产气;动 力-
O;K
侵袭力(;内毒 素:炎症;外毒 素:神经症状)
动力+;不发酵乳 糖;尿素酶阳性
O;H;Vi
侵袭力(M细胞); 肠毒素
碱性琼脂平 板
无色扁平;S
耐碱不耐 酸
耐热
可在无盐酸环境 O(O1,O139 霍乱肠毒素;鞭
生长
);不耐热 毛;菌毛
板
露滴状
酶
巧克力色平 凸起圆形小;
板
灰白;S
弱
普通
凸起圆形大; 灰白;S
较强
普通
半透明;大;S
弱于其它 肠道杆菌
S,S平板 半透明;中;S 较差
厌氧
5%CO2;产酸不产 气
荚膜多糖 (分13个血 清型);LOS
荚膜;菌毛;IgA1 蛋白酶;LOS
外膜蛋Leabharlann 氧化酶试验+ H;LOS;P 白;LOS;IgA1蛋
(痢疾杆 菌)
-
12 沙门菌
伤寒沙门 菌
-
球形,串 状
-
皮肤黏膜
球形,串 状
球形,链 状
-
矛头,双 排列
-
-
-
-
+
-
+
-
中性粒内
肾形,双 球
+
+
中性粒内
咖啡豆, 双球
-
+
+
-
肠道
+
+
-
肠道黏膜上 短小杆 皮细胞 状
-
+
-
-
肠道
杆状 +
+
-
-
13 弧菌 霍乱弧菌 -
水中
短小,逗 点状
+
+
-
14 弧菌
黏膜
白喉毒素;索状 因子;K抗原
黏附素(顶端结 构中的黏附蛋 白);过氧化氢; 超抗原
胆固醇和酵 小油煎蛋状菌 母浸出液 落
分解尿素
黏附素,NH3 ,磷 脂酶,黏附素(吸 收宿主细胞胆固 醇)
内毒素;磷脂酶 A;微荚膜样黏液 层
内毒素;磷脂酶 A;微荚膜样黏液 层
兔睾丸或眼 前房
内毒素;磷脂酶 A;微荚膜样黏液 层
沙眼衣原 体
-
肺炎嗜衣 原体
Giemsa染色 呈紫红色
人体
有细胞 壁
49
钩端螺旋 体
问号钩端 螺旋体
镀银染 棕 褐色
50
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 体
镀银染 棕 褐色
螺旋致 密而规 则,两端 尖直
备注: 本表 为尽 其用 建议 进行 多次 排序 分别 总结, 本人 懒怠, 仅止 于斯. 排序 操作 方法: 选中 上方 表中 任意 一格, 键盘 操作 Ctrl+ A,然 后上 方工 具条-
卵黄培养基浑浊 圈
正常菌群
罗氏固体 (弱嗜酸性)
R;黄色;菜花 样;干燥 ;生 长缓慢
怕乙醇\湿
热\紫外线
\Rif\链霉 素\异烟 肼;不怕干 燥\酸\碱\
专性需氧;生长 缓慢;不发酵糖 类
rRNA;多 糖;荚膜
碱性染料\
青霉素
唯一不能人 寄生于泡沫细
工培养
胞中
对湿热\青
霉素\红霉
吕氏平板 灰白光滑湿润 素敏感;对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检查
防治
化脓性感染;败血症;食 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 合征(SSSS);TSS
天然免疫力;易再次 感染
b溶血;金黄色;凝固酶实 验阳性;分解甘露醇产酸
防止医院感染;宜 采用自身菌苗;耐 青霉素
-
-
-
43 支原体
解脲脲原 体
-;一般以 Giemsa染为 淡紫
无细胞 壁,单个 或成双 排列;耐 酸
44
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 次体
-;Giemenez 染色鲜红色
人体虱
45
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 次体
-;Giemenez 染色鲜红色
鼠蚤;鼠虱
46
立克次体
恙虫病东 方体
-;Giemenez 染色鲜红色
47 衣原体 48 衣原体
备注 2:以 上罗 列重 要知 识点 并不 全面, 个人 认为 仅适 合作 为看 完一 遍书 后的 记忆 点激 活或 关键 词相 关搜 索用.
培养基
菌落性状
抵抗力 独特生化反应 抗原 特性毒力因子
普通
金黄色;S
较强;耐药 性 ;染料 触酶阳性 敏感
SPA;荚膜 多糖;多糖 抗原
血浆凝固酶;表 面结构蛋白;肠 毒素(耐热);杀 白细胞素
普通 血平板 血平板
ESS;溶血素
灰白;S;b溶血
胆汁溶菌试验;b溶血;触酶阴 性
C;M蛋白;P
M蛋白;致热外毒 素;链球菌溶素 (O/S);链激酶; 链道酶
较弱;一般
荚膜多 荚膜;溶素O;脂
a溶血;肚脐状 消毒剂敏 胆汁溶菌试验+ 糖;C;M蛋 磷壁酸;神经氨
感
白
酸酶
巧克力色平 无色圆形 ;S; 产生自溶
列1 菌属
菌种 革兰染色 寄生部位 形态 鞭毛 菌毛 荚膜 芽胞
1
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
2 葡萄球菌 CNS
+
3 链球菌 A群链球菌 +
4 链球菌
肺炎链球 菌
+
5 链球菌 6 链球菌 8 奈瑟菌
B群链球菌 +
甲型溶血 性链球菌
+
脑膜炎奈 瑟菌
-
9 奈瑟菌
淋病奈瑟 菌
-
10 埃希菌
大肠埃希 菌
-
11 志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