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_周宪
周宪艺术观看:一个哲学问题

周宪艺术观看:一个哲学问题要理解作为哲学问题的“艺术观看”,首先需要了解哲学如何讨论观看?人有五官和五感——视、听、触、味、嗅觉,五感是我们作为现实存在的人与世界和他人发生关联的重要通道。
感觉经验奠定了我们在世上的存在感或存世感。
这里我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生在世”(being-in-the-world)。
在世的感觉是什么?就是通过感官感知世界万物和自我的存在,离开感觉,存在感就荡然无存了。
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叫作“感觉剥夺实验”,就是让你戴上眼罩、塞上耳塞,躺在一个黑暗无光、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当五感全被剥夺,人跟世界便失去了联系,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
这个实验表明,人通过感官与世界交流,没有感官经验我们就没有办法跟世界产生联系。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各种感官中,哪些更为重要?黑格尔发现,在人的所有感官中有两个更重要,它们是认识性的器官,一个是视觉,另一个是听觉。
为什么呢?黑格尔的解释是,它们是在远距离感知对象,所以有别于触觉、味觉和嗅觉,具备更大的自由度。
在中国也有很多关于视觉的表述,比如许多常用的概念都和视觉相关,如“光明”“慧眼”“见识”“灵见”“千里眼”和“火眼金睛”等。
在哲学领域,视觉向来是一个重要的论题。
西方古典哲学通常把人类的认知方式分成感性和理性两大领域,并将观看划入感性领域。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就把认知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可感觉的认识”,一种叫“可理解的认识”。
“可感觉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或者感性知识,而“可理解的认识”则指理性认识或推理的、逻辑的知识。
以苏格拉底为界,在他之前,两种认识或知识受到同等的关注;而在他以后,希腊哲学就转向了对“可理解的知识”的探讨,逐步将“可感觉的认识”边缘化了。
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占据主流地位的观念就是理性至上。
众所周知,从传播的历史来看,在印刷文化于15世纪出现之后,书籍或文字慢慢变成了人类文明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
反思与批判的锐利锋芒——评周宪新著《审美现代性批判》

作者: 阎嘉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78-279页
主题词: 现代性批判;审美现代性;反思与批判;周宪;中国美学研究;论文作者;现代性研究;专项资金
摘要:周宪先生的新著《审美现代性批判》,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中一部值得关注的力作。
该书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文化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共15章,40万字。
作者历时5年潜心撰写,实际上汇集了多年研究和思考的成果,代表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新的探索方向。
我以为,该书在以下一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理论探索的价值和创新性,提出了许多值得思索的有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重要问题。
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刘津铭阜新市实验中学神州文学摘要:本文笔者结合个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与相关参考文献,就当前我国文学界在创新性上所面临的焦虑局面,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学理论;创新前言现如今我国的经济早已步入到了世界前列,而文学理论还靠着东渐之西学度日,而这如此鲜明的反差早已引起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警戒与反思。
因此,如何解决这一尴尬局面,做好文学理论的创新则尤为重要。
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与相关参考,就如何创新文学理论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转化专业化,走向“业余性”通过对近些年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现如今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早已越来越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当然这是所有知识发展都必须要经历的发展确实,是知识进步的重要表现,是科学完善的重要标志。
但是,就现如今专业化的文学理论而言,我们不难看出高度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确实给文学创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一方面,高度专业化的文学理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目标与关注视野。
然而我们从文学理论的本身来讲,其所应该关注的目标从来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之上或者是某一个范围之上。
然而现如今学院化、制度化的文学理论,确实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搭起了高高的壁垒,也就进一步约束、限制和窄化了人们的兴趣。
可以说,现如今过于专业化的文学理论体制正在消磨异端,捆束自由思想的个性,逐渐将文学探究转化为越来越技术化的操作;另一方面高度专业化的文学理论需求进一步助长了文学研究工作者们对文学专业体制的依赖与驱从。
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主体习性,而文学理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主体研究习性的规训或塑造,也就不可避免的限制了文学研究工作者们的思考空间与思考路径,反过来也就是的他们更加的依赖于专业化的文学体制,于是越来越多的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缺乏有效的判断力与独立的思考能力,大家都写着大同小异的论文,说是无声区别的话语。
审美,另一个方向的回归——评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作者: 徐岱;范昀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113-116页
主题词: 现代性批判;审美;“现代性”;周宪;回归;中国语境;现代化;倒退
摘要:在西学语境中,关于“现代性”一直众说纷纭。
而当它进人中国语境后,更显得暖昧难解。
百年之前的昨天,中国的志士仁人担负了“现代化”的神圣使命,百年之后的今天,他们又遭遇了“现代性”的重大课题。
表面上轰轰烈烈围绕着“热点”与“焦点”的争论,常常显得激烈有余,精彩不足。
但这终究是个问题,所谓“现代性的危机”,就是文明之后为何出现野蛮,进步之后缘何出现倒退的问题。
不要强制阐释,但要敢于阐释——对“强制阐释论”的反思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不要强制阐释,但要敢于阐释——对“强制阐释论”的反思赵小双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自2014年张江提出“强制阐释论”后,文艺学界针对这一问题掀起了持久热烈的对话与争鸣,本文通过探讨“强制阐释论”的主要观点和梳理论争的过程,试图更加深入客观地把握这一命题。
同时提出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疑问。
“强制阐释论”拓展了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视域,同时也要批判地看待它,在大话语中保持自己的立场。
阐释可以带来新生,强制可能导致偏离,“强制阐释论”对当下文艺理论建构的启发需要更加客观的看待。
关键词:张江;强制阐释;敢于阐释;反思;批判性作者简介:赵小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36-02一、强制阐释的提出、对话、争鸣回顾近年文艺学的学科动态,最近一次引发广泛关注、深入争鸣、热烈讨论的话题,就是关于“强制阐释”这一前沿热点话题的讨论。
2014年,《文学评论》第六期发表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在这篇论文中,张江教授非常犀利地指出西方当代文学评论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并命名为“强制阐释”。
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对当代西方文论相当彻底全面的一次批判与反思。
文章发表后,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学术反响,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强制阐释论的理论论争也成为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事件”。
根据笔者的初步统计,仅2014至2018四年时间中,讨论“强制阐释”这一话题的相关论文就多达244篇,评价、辨析、思考、商榷、提出疑问,学界从各个角度予以回应,将问题引向更深的层面,尤其是学界很多知名的学者都对这个问题做出发言,将问题的探讨带入新的理论高度,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和专题,一时间几乎整个文艺学都在讨论强制阐释。
_吾语言之疆界乃吾世界之疆界_从语言学转向看当代文论范式的建构

② See Roman Seldon and Peter Widowson,AReader Guide’st o Con- 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Lexingtong;University Press of Ken- tucky,1993),p.104.
语 言 学 诗 学 与 修 辞 学 复 兴 (专 题 讨 论 )
[提 要 ]周宪认为,语言学转向对当代文学理论 产 生 了 重 大 影 响。 差 异 产 生 意 义 奠 定 了 文 学 理 论新的研究范式,并带来一系列文学理论基本假设的变化:语 词 是 多 义 的,文 学 的 词 语 更 具 歧 义 和 含混性;作品与文本出现区分,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本生产性观 念 的 诞 生;文 学 成 为 主 体 之 语 言 建 构 的 产 物 。 赵 奎 英 认 为 ,语 言 学 转 向 和 修 辞 学 复 兴 的 共 同 作 用 ,极 大 地 影 响 了 人 们 的 文 学 观 、语 言 观 , 逻 辑 语 言 观 视 野 中 的 “纯 诗 学 ”失 去 了 存 在 的 基 础 ,从 而 促 使 了 把 文 学 研 究 与 文 化 研 究 相 结 合 的 “语 言文化诗学”的产生。赵毅衡认为,语言学转向和“符号泛滥”导 致 了 修 辞 学 的 复 兴,修 辞 学 成 为 人 类基本表意方式的研究,而一些重要的修辞格,如象征、反 讽,只 有 到 符 号 学 范 围 内 才 能 探 明 究 竟, 由 此 ,符 号 修 辞 学 成 为 新 修 辞 学 的 核 心 内 容 。 [关 键 词 ]语言学转向 语言诗学 修辞学复兴 符号 [中图分类号]H0;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9-0099-17
040708视觉文化的来临-周 宪

主讲人简介:周宪: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
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
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被评为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视觉文化与美学转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20世纪西方美学》,《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等。
主要内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变化转型,就称之为转向。
其实,我们只要对身边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与20年前相比,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只是水准提高了,而且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从传播学的角度说,人类文化经历了三种不同形态:即口传文化、读写文化和电子文化。
口传文化的特征是有声言语,面对面的交流。
读写文化也就是印刷文化。
它依赖于书面文字来交流,是一种不在场的交流。
虽然这两种文化都依赖于视觉,但是言语文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
电子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产生远距传播和互动传播。
电子文化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视觉文化,因为它在图像制作、传输和接受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
比较一下绘画的艰难与数码照相的简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而我们这个时代,电子文化越来越突出,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点,就是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图像化了。
也就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使过去我们看不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呈现在我们眼前。
(全文)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其实每一个人都发现或者已经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转向中的大学艺术通识课程改革——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访谈录

视觉文化转向中的大学艺术通识课程改革——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访谈录周宪;孙杨【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6(0)5【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随着大众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出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Visual Cultural Turn)。
所谓"视觉文化"是指具有"视觉性"(Visuality)的文化,即以图像、影像、景观为具体形态,以将某种观念或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并被他们接受或消费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文化。
作为对这种转向的理论回应,视觉文化研究——一个关于"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经验的视觉建构"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界迅速崛起,同时带来了基于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VCAE)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DBAE,四个学科基础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和艺术创作)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和论辩。
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中,我国正在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开展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重点实施"一个工程",构建"四大体系"。
"一个工程"就是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四大体系"包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通过"一个工程"、"四大体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 理 论所 关注 的 从 来 不 只 是 文学
。
古 往今 来
文 学 理论 总 是 会 触 及 许 多 人
,
类社 会 和 文 化 的 重 大 问 题
和 壁 垒 却 造 成 研 究对 象
、
但 在 学 院 化 和 制 度 化 的 文 学理 论 知 识 场 内
,
学科 分界
方法 的 聚 焦 效 应
,
。
其次
”
,
系统
成熟 的 本 土 理论 学 派 还 不 凸 显
。
走出去
”
并影 响世 界 的
、
中 国气派
一
理论 尚
、
再次
,
本 土 文 学 理 论如 何 发 展 的 主 张形 形 色 色
西 化论
一
莫衷
是
、
,
传 统论
反
、
传统 论
自
、
本土论
,
、
、
中 体西 用 论
、
传 统 现 代 转型 论
?
我 以 为答 案 是 否 定 的
至 少 是部 分否 定 的
。
我们知道
”
,
学科 这 个 词 在 西 语 中 有
。
诸多复杂 的涵义
好地 研究
,
d
i
s ci
pl ne
i
既 指 学科
,
又有
。
“
规训
的意思
进入
一
个学科 和 从 事 原 本 是为 了 更
。
研 究 工 作就 意 味 着接受 其学科 的 严 格 规 训
一
(
指奥 尔 巴 赫
—
笔者 注
我 个性
se
lf
hoo d )
的 主动侵 害
转化 成 了
”
。
种 积 极 的 使命
,
而 这 种 使 命 的 成功 又
,
必 将是 意 义 重 大 的 文 化 活 动 的 呢
由 于 战 争 和 其犹 太人 身 份 的 原 因
② 这里
,
我 想 做 继续 延 伸 的 解 读
,
从 学 科 门 类到
级 学 科 再到 二 级
一
界 限分 明
。
文 学 理论
(
文艺学
)
是 分属 于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之下 的
,
个二 级 学 科
、
。
学 科 归 属 圈 定 了 文 学 理 论 的 所 有 相 关学术 活 动 培 养体 系 专 业学 会
,
诸 如 教材 体 系
著作 出 版
”
,
一
些 存 有 异 议 的 研究
”
文 学 理 论 的 学科 共 同
体就 成 了 福 柯所 说 的
型
”
,
“
话 语圈
而
“
专 业i 意 识
也 就是 文 学 理 论 研 究 的
、
认知
,
知 识 与 权 力 在学 科 专 业 化 的 过 程 中 主 宰 了 研 究 的 兴 趣
。
选题
、
方向 和主 旨
,
2 0 0 9
年
,
,
第
第
1
页
0
萨义德
?
《
世界
文本
.
批 评家 》
页
。
1
3 8
当
代
中国
文论 的 反思 与 重 建
原有 体制 里
,
他是 无法 写 出 这 部 书 的
,
。
奥尔 巴 赫 的 个 案 似 乎 在 提 醒 我 们
、
:
刻板严密
,
的 学 科 和 专 业 体 制 具 有复 杂 功 能
?
那么
,
如何 解 决这
一
焦虑
本 文 从 以 下 三 个方 面来 展开 讨 论
。
一
、
专业 化 中 的
“
业余 性
”
近代 以 降
,
中 国 文学 理论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若 干 阶 段
。
其中
一
,
个
日
益显 著 的 发展
①
马克思
(
、
恩格 斯在
《
共产 党 宣 言 》
2
中
说
“
一
:
个幽灵
,
。
毫 无疑 问
任何
。
一
门 知 识 的 发 展 都 必 然 会 趋 向 专 业化
,
这 是 知 识进 步 的 表 征
,
是学 科 完 善 的 标 志 发 展 成就 有 目 共 睹
远 的不说
改革 开 放 三 十 多 年 来
自
,
,
中 国 的 人 文 社 会科 学 的 迅 速
。
,
每 个学 科 都 形 成 了
、
项 目 评 审 等 环节 中
很 难 说 我 们 的 人 文学 科 正 处 于
真 正 的 大 繁荣 中 据 我 观察
首先 野
。
,
,
高 度 专 业 化 和 学 科化 的 文 学 理论研究
,
,
存在 着 如 下 潜在 后 果
。
高 度 专 业 化 和 学 科 化 的 文 学 理 论 研究
,
往 往 会限 制研究者 的 关 注和 视
人们 有
种 深 感 某种 理 论 原 创 力 不 足 的 焦虑
,
。
,
当 中 国 的 科技 论 文 产 量 走在 世界 前 列 时
,
我们 的
文 学 理 论 却 还 靠 着 东 渐 之西 学度
日
如 此 鲜 明 的 反 差 不可 避 免地 引 发 了 文学 理 论 工
作者 的 警醒 与 反 思
同 时 又 有 可 能 遏制 理 论 工 作 者 的
它 既 为 科学 研究 提 供 了 规则
自
范式
、
资源和制 度
由 探索 和 原 创 力
。
这
一
点
,
从近 几 十 年 本 土 文 学
。
理论 的 知 识 生 产 现 状 中
,
可 以 得 出 较为 肯 定 的 经 验 观 察 或 印 象
,
中 国 人文 学 科 知 识
“
:
做
一
颗 革命 的螺 丝钉
今天
的
“
,
每 位文 学 理 论 工 作 者都 感 到 颗 螺 丝钉
”
。
自
己 就 是 文 学 理 论 的 庞 大 知 识 学 科 机器 系 统 中
一
我感 兴趣 的 问 题 是
,
这 个庞 大 机 器 的 运 转是 否 有 利 于 文 学理 论 的 创 新 呢
,
、
、
教学 体 系
、
研究生
、
学 科 建设
、
学科 评 比
、
、
专业杂 志
、
研究 生 论 文
、
学 术会 议
、
科 研项 目
申 报 和 管理
教 授分 级
…
…
与 文 学 理论 知 识生 产
传播
、
消费
”
。
相 关 的 体 制雨 后 春 舞 般 涌 现 出 来
。
从 前 有 这样
,
一
种 说法
,
生 产 的 论文产量
斥 在各类 杂 志
、
刊物 与 出 版 物 数量
。
显 然 是 名 列 全球前 列
。
但 却 不 敢说
髙 质量
,
、
原 创 性 的 学 术 成 果 也 在 全 球 前列
、
太 多 低 水 平 重 复 或 学 术 质量 不 髙 的 科 研 成 果
,
充
出 版物
。
、
评奖
当
代
中 国
文论的 反 思 与 重建
对 民 族主 义话语 的 迎合 上
中 国 文 论话语 的 建 设
。
,
要 在 当 代 实 践 的 基础 上
,
,
广 泛 吸 收 人类 文 明 的
,
一
切 优秀
。
成果
。
这 种 建 设工 作
,
任 重 而道 远
但千 里之行
责任 编 辑
,
始 于足下
、
己 的 学 科 性 和 专 业化
就 文 学 理论 而 言
。
,
诸 如 论文 格 式
、
论证方法
,
文 献注 释 等
都形 成 了 严 格 的 形 式规 范 硕 士 的 学位 论 文 写 作
,
从专 业 杂 志对
,
论文 的 形 式规 范 要 求
了 巨 大进步
到髙 等院 校博 士
、
、
、
评 审 和 答辩
列
“
。
从 近 代 以 来 的 长 时段 看 过 渡性特 征
一
,
我 以 为 本 土 文 学 理论 仍 处 于 某 种
。
“
过渡期
,
”
,
具有
一
系
”
。
首先
,
本 土文 学 理 论谱 系 多 元混 杂
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