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合集下载

“德性”的暂时性缺失——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德性”的暂时性缺失——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 — —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评《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韩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其悲剧观的哲学基础。其幸福论的核心命题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悲剧 的定义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二者的共同基础皆为“行动”。幸福是实践德性,悲剧是对德性实践的摹仿,二 者的共同目的指向都是“至善”。从悲剧观的哲学基础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可以解读为其对“中庸”观 的背离。在幸福论与悲剧观的联系中来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具有新的意义。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 悲剧观 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以其幸福论为哲学基础 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的核心命题是:“幸福就是合 乎德性的现实活动”[1] 16。首先,这里他认为幸福本身 是一项活动,是一个运动中的行动状态。这样的行动 要达到“至善”和幸福,前提是要符合德性,德性是贯 穿于行动始终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他强调德性认 知与德性实践的统一性。他认为德性不能仅仅停留在 德性认知的表面,而是要去现实活动中实践德性,这 里他所强调的就是德性在行动上的完成。他对悲剧下 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 动的摹仿……”[3] 69 在这段文字中,他强调了悲剧的实 质:悲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而不是对人的摹仿。而 悲剧摹仿的人的行动主要表现为悲剧当中主角的过 失行动,而非其他完满的行动。所以,其幸福论和悲剧 观的共同指向都是“行动”。其在《诗学》当中有另一重 要表述:“悲剧不是对人的摹仿,而是对一种活动、生 活和系于活动的幸福与不幸的摹仿,目的不在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道:“我们 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 人。”[1] 29 这里他道出了德性实践的终极目的性。我们 探讨德性,不是为了德性本身,而是要成为一个善良 的人,这就是我们实践德性的最终目的。那么悲剧的 最终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朱光潜译), 其实也就是摹仿人的好的或坏的德性实践所达到的 最终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悲剧的最终效果是要在 观众那里完成的,他们“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 情感得到净化”,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并且得到好 的德性的指引,从而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其幸福论 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直接实践最好的德性,抛却坏的 德性,从而达到幸福和“至善”,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其 幸福论是实践德性,而悲剧观是对德性实践的摹仿, 所以,其悲剧观实际上是对其幸福论的摹仿。二者的 共同之处就是:无论是悲剧观还是幸福论,其最终的 目的指向都是要达到幸福和“至善”。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定义的探索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定义的探索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定义的探索——什么是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摘要: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

而定义中的“卡塔西斯”作用,将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对象。

在探索过程中,本文首先会针对“诗学”一词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出示不同学者或者学派对“卡塔西斯”作用的理解——罗念生的“陶冶论”和朱光潜的“净化论”;接着本文将阐述自己对“卡塔西斯”理解——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看;最后本文将总结上述观点,对“卡塔西斯”做出一个总结。

通过这样的探讨,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诗学悲剧定义“卡塔西斯”何谓诗学?在决定写“诗学”之初,这个问题就存在脑海中。

胡和平先生在他的《模糊诗学》一书中,对“诗学”作了这样的解释:诗学狭义的是指研究诗歌的学问,即诗歌理论或者学问;广义的诗学即关于文学的学问或理论。

【1】而亚里士多德作为第一个用科学方法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在《诗学》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从源头上来看,《诗学》一开始就比中国的“诗学”——“诗歌的学问”的意义要宽泛得多。

从理论渊源来看,它源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

它的核心概念是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

【2】他这里的诗学,理应属于后者。

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但在翻阅不同版本的《诗学》时,我惊喜地发现书本第六章,在对悲剧下定义时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学》是这样翻译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

”【3】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学》的翻译如下:“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句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戏剧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戏剧

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解读《俄狄浦斯王》戏剧摘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戏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

这部戏剧讲述的是一个弑父杀母的故事,体现了人本身与命运的冲突,在情节上实现完美的突转,在人物性格上展现了悲剧性的一生,最后通过人物的摩拟使观者得到道德的陶冶,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本文通过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俄狄浦斯王》悲剧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作用进行解读,最后得出悲剧的力量是引起观者的怜悯,从而得到一定的心灵陶冶作用,其意义在于净化。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俄狄浦斯王》戏剧;心灵陶冶。

一.悲剧悲剧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怜悯与恐惧,来促进情绪的净化,达到心灵的治愈。

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情节、性格和才智尤为重要。

(一)情节情节在于叙述可能或必定发生的事情,同时要求完整性与规模性。

情节要按照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的定律,要有从厄运转泰运,或从泰运转厄运的的情节;完整是说必须模拟一件完整的行为,包括通过情节达到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

情节包括三大要素:逆转、认识和苦情。

逆转是指情势相反方向的转变。

认识是人们从情节中的所得所知,如果使得应得好运或厄运的人变为朋友或敌人,这种认识同时发生,并且是靠情节的逆转产生,最为巧妙。

苦情是通过逆转和认识得来。

在三大因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情节的逆转使得观众得到巧妙的认识,启发通过认识后,引起观众的怜悯。

(二)性格与才智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必须是善良的、相称的、一贯的和逼真的。

而人类的性格是矛盾的,就如一个人是内向的,但却十分喜欢具有活力的事情。

因此这种矛盾是一贯的,剧中的人物不可以破坏这矛盾的一贯性。

才智是指语言所产生的一切效果,有证明和反驳、夸张和贬义、激发情感的方法,这的情感多指怜悯、恐惧和生气等,来产生多重夸张和逼真的效果。

例如你演讲时会通过各种的措辞来展现自己的想法时,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情节产生完美的突转《俄狄浦斯》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死了斯芬克斯这个怪物后,做了国王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母亲;正当俄狄浦斯正要帮皇后追究杀害前任国王的凶手时,使者告知他养父科任斯王的死讯,并说出其生世,多个证据,使得真相大白,原来俄狄浦斯在前往底比斯王国的路上不小心把自己的父亲杀死了,紧接着国家因为杀父娶母的神谕实现后出现了疫情,国家一片混乱,皇后得知后上吊自杀,俄狄浦斯卸下国王一职,用胸针刺伤眼睛以此来赎罪。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对于戏剧和诗歌的表达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的《诗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对于悲剧要素的阐述,对后来的戏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形式,它应该具备以下要素: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高贵的人物。

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贵族或王侯,而是指那些在品德和才能上具备卓越特质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之所以适合做为悲剧的主角,是因为他们的错误和悲剧遭遇,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且让他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悲剧必须有一个不可逆转的结局。

这意味着主人公必须经历一场惨烈的失败或者死亡,而这个结局必须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结局的设定,让观众不禁会想,如果自己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有怎样的反应和措施。

第三,悲剧必须具备情感的冲击力。

这里的情感并非指感伤或者悲伤,而是指人物之间的冲突、爱恨情仇、忠诚和背叛等。

这种情感冲击力究竟有多强,最终取决于人物的性格和经历,以及这些人物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第四,悲剧必须是合乎逻辑的。

这意味着主人公的失败或死亡,必须是有原因和逻辑支持的。

这样的支持,不仅仅需要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决策,还需要与人物相关的整个故事背景、文化或者社会环境的支持。

最后,悲剧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性。

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悲剧必须具备某种美学标准或技巧,而是指观众必须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或者体验。

这种审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悲剧中的主人公和情节,能够唤起观众深层的共情和感受,从而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成长。

通过对这些悲剧要素的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加的欣赏和体验悲剧的艺术魅力,更能够深刻理解戏剧和文学在文化传承和人群思考中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件应如何安排是悲 剧艺术的第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件 事, 他还进一步明确提出 “情节乃悲剧的 基础, 又似悲剧的灵魂”。 一出悲剧的好 坏, 主要看它的情节安排是否成功。 亚里 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组织情节, 完美的布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
形式和教育功能。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对于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提供了一些洞见。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是一种以模仿为手段的艺术形式,通过展示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体验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咏叹。

悲剧的表演形式通常包括对话、音乐和舞蹈的结合。

古希腊戏剧作为一种公共表演形式,在古希腊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
1.培养道德教育:悲剧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挫折和痛苦,引发
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帮助人们在道德层面上审视自己的行
为和决策。

通过悲剧的批判性观察,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
养观众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2.促进公民参与与思考:古希腊戏剧是公众演出,为大众带
来娱乐和反思的机会。

观众参与戏剧演出,不仅能够享受
剧情的发展,还可以参与讨论和辩论,从而促进公民的参
与和思考。

3.培养审美和情感体验:古希腊戏剧通过音乐、舞蹈和演员
的表演,营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中。


众可以通过戏剧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来培养审美感和情感
体验,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启发。

4.强调重要逻辑和思维:古希腊戏剧对话的形式和情节的发
展,常常呈现复杂的剧情和多重的角色关系。

观众需要辨
别和思考各种冲突和困难,从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总的来说,古希腊戏剧作为一种公共表演形式,在古希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它通过道德教育、公民参与、审美体验和思维训练等方面,为观众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机会,促进了古希腊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

本文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中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一、喜剧、史诗与悲剧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

就现有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

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坏的人[1]。

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怜悯”,从而获得“同情”。

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快感。

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

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

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

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

”[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

“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至于后者,与其称他为诗人,毋宁称其为‘自然科学家’。

”[1]18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告诉我们业已发生的事情,诗人那么根据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告诉我们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有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