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地特胰岛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地特胰岛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地特胰岛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董瓅瑾;宋光明;丁全福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0)8
【摘要】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为基本病理生理机制,高血糖为主要代谢紊乱,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的临床特征的内分泌疾病。

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总页数】4页(P678-681)
【关键词】胰岛素类似物;1型/2型糖尿病;地特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不良反应;低血糖事件
【作者】董瓅瑾;宋光明;丁全福
【作者单位】武警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武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15
【相关文献】
1.地特胰岛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J], 高政南;张楠
2.茚达特罗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评价研究进展 [J], 王丹丹;孙铁英
3.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初探 [J], 李尚瑜
4.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和疗效研究进展 [J], 庞家莲;蒙光义;王冬晓
5.地特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J], 罗惠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3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t):
❖ 急性抵抗性:应激原因→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因
酮症酸中毒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存在妨碍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
❖ 治疗上主要是消除诱因,短期内加大Ins 的用量。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慢性抵抗性指每日应用200u以上的胰岛素而无并发症 。原因有三:①受体前异常:可能与体内产生的Ins抗 体有关,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症状;②受体水平变化:胰 岛素受体数目减少;③受体后异常: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药物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还可刺激 纤溶酶原的生成,恢复纤溶活性。对预防或减 轻糖尿病人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临床用途】
2型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Ⅱ 型糖尿病; 尿崩症:氯磺丙脲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 3、肝损伤: 4、持久的低血糖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三、双胍类
常用药物有:
甲福明(二甲双胍)、苯乙福明(苯乙双胍)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药理作用】
特点:对正常人血糖无影响,而对胰岛功能正常或
丧失的糖尿病患者可明显降低血糖。
原理:
➢ 促进骨骼肌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 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降低糖原的异生; ➢ 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 阻碍食物的吸收。
2、 高血钾 :GS +Ins 3、细胞内缺钾(GIK)
GS +Ins+Kcl可促进血液中钾进入细胞内。
药理学第32章胰岛素
单组分胰岛素(McI):为高药纯理学度第32胰章胰岛岛素素。
【不良反应】

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初探

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初探

长效 胰 岛素 类 似 物地 特 胰 岛 素 ( i n s u l i n d e t e m i r ) , 它 特 有 的 吸收方 式使 其 降 低 血 糖 作 用平 稳 而 持 久 , 夜 间 低 血糖 和体 重增 加 的风 险 降低 … , 本文 就 其 在 2型 糖 尿
病 中 的研究 进展 综述 如下 。 1 地 特胰 岛素 的药理 作用 和药 动学 以及 药效 学优 势
2 地 特胰 岛素应用 的优势 和可 能的原 因
人胰 岛素是 由胰腺 1 3细胞 分泌 ,为一 种 可溶 性 酸
性蛋 白 , 由 A、 B两 条肽链 组成 的酸性 蛋 白质 , A链 含有 2 1个 氨基 酸 , B链 含有 3 0个 氨基 酸 , 2条肽 链分 别 由 2 个胱 氨 酸二硫 键 连 接 , 其 中脯 氨 酸残 基 是 形 成 二 聚体
部 生物特 性 J 。 由于它 独 特 的结 构 和 生 物学 特 性 , 使
素分 泌 减少 , 或 相对 减 少 或 胰 岛 素抵 抗 所 导 致 的胰 岛 素在 机 体 内调 控葡 萄糖 代谢 能力 的下 降为 基本病 理 生 理机 制 , 高血 糖 为 主要 代 谢 紊 乱 , 并 伴 随 有 高 血压 , 血 脂异 常 , 肥 胖 症 等 。1 9 2 2年 加 拿 大 外 科 医 生 班 廷 ( B a n t i n g ) 成 功分 离并 提 纯 胰 岛 素 以来 , 糖 尿病 患 者 的
命运 发 生 了根 本 性 转 变 。 目前 , 外 源性 胰 岛素 仍 是 糖
其获得 了更 加平稳 而持久 的 降糖 作用 。
地 特胰 岛素 由于 自身 聚合 作用 , 皮 下 注射 后 , 由于
尿病治疗最有益的药物之一。但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后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进展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进展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进展一次性1ml注射器最为经济,但因针头与针管之间死腔的存有,导致注射剂量不准确。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在一次性1ml注射器的基础上,消除了针头与针管的死腔,针头也经过特殊处理,注射时药液浪费更少、更无痛感,且价格易接受,注射剂量准确。

但操作繁琐。

胰岛素笔具有操作简单、调节剂量准确、注射痛感小、使用时间长、携带方便、价格中等、易于保管等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理想的注射用具。

当前市面上有优伴笔、诺和笔、来得时、东宝笔等。

不过患者对胰岛素笔、胰岛素笔芯、胰岛素注射技术理解不足,操作掌握差异性很大[2]。

建议病人选用方便、精确、纯度高、痛苦小的胰岛素笔,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照操作说明卡,认真学习注射技术及其胰岛素笔使用的相关技能。

临床护理人员应增强对所有应用胰岛素笔患者应用情况的评估,了解其注射技术是否存有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胰岛素笔发挥更好的作用。

预充式注射器[3]:预充的笔式注射器更适合那些不方便抽吸的患者。

预充的注射器应该冷藏保存,保持针头垂直向上,以防止针头被胰岛素结晶阻塞。

并在21天内使用完。

胰岛素泵[1]:其工作原理是:模拟正常胰腺β细胞,按机体需要模式化、程序化24小时持续输注胰岛素,并能在餐前根据需要输注负荷胰岛素,使血糖得以稳定控制,从而减轻高血糖对胰岛分泌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毒性作用,使高血糖患者进入良性循环。

使用胰岛素泵,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率变动较小,使每天的胰岛素供给情况保持稳定,避免血浆胰岛素水平波动过大,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增加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胰岛素泵治疗当前已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在我国也得到了经济条件好的糖尿病人的认可。

针头:当前胰岛素注射器针头内径设计一般为[3]28gauge、29gauge、30gauge,数值越大,针头越细针体更长[4]:29G:12.7mm;30G:8mm.很多患者认为短针头比长针头的痛感小,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3],应根据病人的胖瘦、皮下脂肪的厚薄,选择长度适宜的针头,以保证所注胰岛素真正注入皮下组织,避免因注入肌肉层而导致吸收速度和量的不稳定。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目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促进胰岛素分泌:一些中药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例如,桑叶、金银花等中药可以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途径,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抑制糖尿病发展:一些中药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化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例如,苡仁、枸杞等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胰岛β细胞的破坏;山药、苦瓜等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

3.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神经营养和保护心脏功能等方面来减轻并发症的症状。

例如,丹参、蒲公英等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心脏功能;酸枣仁、龙胆草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改善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近年来,一些中药的治疗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组织摄取以及抑制糖原分解等方面来改善糖尿病;参麦克菌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正在进行药理学研究,以进一步发掘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

例如,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素被发现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山慈菇、薏苡仁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起来,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然而,目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与发展

胰岛素给药途径的研究与发展

[ ]卢逢 娣,胰 护理研究 II J _
2 0 22.8 0 9_r 1 3 3
公 司 开 发 的胰 岛素 微 乳 制 剂在 水 相 中含 胰 岛 素 和 蛋 白 酶抑
系统上市 , 长期罹于注射痛苦的问题将得到最终解决 。
参 考 文 献
[ ] 强, 1张 丁继军 , 国庆 等. 叶 口服胰岛素毫微球 的体外 释药及对 糖尿病大 鼠的降血糖作用I1 J药学学报 ,9 8,32:5 ~ 5 . 19 3 ()12 16
胰 岛素给药途径 的研 究与发展
李 瑶 瑶
( 荆楚理工学院化 工与药学 院, 湖北
荆 门 , 4 0 0 4 80 )
【 摘要 】 胰 岛素( S 是 目 治疗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D M) I ) 前 N I D 的主要药物 , 长期 以来 一直以注射给药为主 , 不仅用药不
便而且会 出现注射部位炎症 , 硬结等副作用及耐药性 , 为此 , 国内外学者一 直致力于 I NS非注射给药剂型的开发与研制 , 口 如 服、 鼻腔 、 肺部 、 直肠 、 透皮制剂等 , 并已在这些方面作出 了一些成绩 。随着药 品新技术 和新 工艺 的发展 ,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系 统的研 究发展迅速 , 不少制剂现 已进入了I 临床试验阶段 , 从而将给长期蒙受注射痛苦的糖尿病人带来福音。
【 关键 词】 胰 岛素 ; 非注射给药途径 ; 糖尿病治疗
胰 岛 素是 I 和 中 重度 I 型糖 尿 病 患 者 日常 治 疗 中不 型 I 可缺少的药物。 目前 市 售 胰 岛 素制 剂 多 数 为 注 射 剂 , 期 的 长
糖 均 见 明 显下 降 。 2 肺 部给 药 肺 泡 的总 面 积 大 , 泡 壁 很 薄 , 透 性 良好 , 白酶 活 肺 通 蛋 性 低 于 胃肠道 , 不存 在首 过 效 应 , 以 经肺 吸 收 可 能 成 为 大 所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胰岛素介绍胰岛素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从而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糖原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胰岛素还可以抑制葡萄糖产生,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药物形式目前,胰岛素主要以注射剂的形式使用。

这是因为口服胰岛素在胃酸中容易被分解,并且无法通过肠道吸收。

注射剂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胰岛素的分类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短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2.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稍慢,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常规胰岛素替代治疗。

3.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较长,作用时间中等,用于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4.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缓慢,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提供胰岛素基本需求的持久控制。

胰岛素的副作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和注射部位红肿痛等。

低血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注射部位红肿痛通常是因为注射不当引起的,可以通过正确的注射技巧来避免。

降血糖药的分类除了胰岛素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被用于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类:1.口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抑制剂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降低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GLP-1的作用来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葡萄糖产生。

3.二肽基酰胺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GLP-1的生物活性,从而增加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葡萄糖产生。

4.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SGLT2蛋白的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

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键作用 。
L ) 胰岛素培养液 中 3 , eG 6h H p 2细胞对胰 岛素 的抵抗作 用 更 为明显 , 该特性 可维 持 4 , 8h 并未发现细胞形态学变化 。目 前 也有学者利用 S 7 W8 2细 胞建 立 I R模 型 , 但关 于该 种细 胞 的研究报道很少 。吴汉荣 等 采 用 ( 5 5 o ・ ’ 葡萄 2 、0mm l L。)
现 中度胰岛素抵抗 , 证实脂联素能拮 抗胰 岛素 抵抗 … 。 由于
建立胰 岛素抵 抗模 型 。张召锋等 采用地塞米松 诱导 L 6肌
细胞产生 胰岛素抵抗 。同时 发现 地塞 米松 刺激 2 4h后 能 显 著 降低胰 岛素刺激后 的 I 肌细胞葡萄糖转 运 , J 6 另外 还发现地 塞米松 作用 2 4h后 将引 起细胞 胰 岛素受体底 物一 1的 Sr0 e3 7
( aj gU i rt C N nn 2 02 ,hn ) N n n n e i o T M, aj g 10 9 C ia i v sy f i
Ab t a t I s l e it n e i a mp ra t ah p y i lgc l a i o p ib t sa d i o n n e t r o tb l y d o . s r c :n ui r ssa c s n i o t n to h soo ia ss ft e2 d a ee n sa d mi a tfau efrmea o i s n r me n p b y c
通讯作者 : 国荣 , , 江 男 教授 , 主任 中药师 , 研究方 向 : 中药 内分泌及代谢
药 理 ,- i:urnj n @ ht i tm E ma googi g oma .o l a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本综述主要对胰岛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进行学习,并懂得它的临床应用,最终对胰岛素的未来发展进行论述。

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教材进行总结。

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胰岛素的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对其未来进展有一定认识和看法。

结论:通过对胰岛素药动学和药理学性质的深入认识,对胰岛素提取前景和给药途径有新的认识和研究。

前言:糖尿病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大。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胰岛素都是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主要药物。

从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同事发现其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并到后来对其药理性质的研究以来,研究人员都不断在给药途径和提取途径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都期待得到能够用于临床的胰岛素新剂型。

正文: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相对分子质量为56000的小分子蛋白质,由含21个氨基酸的A链和含30个氨基酸的B链通过二硫键相连,并且该药物主要由猪、羊、牛等胰中提取。

现已经有重组的人胰岛素,是经FDA批准后(1982年)第一个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蛋白质药物。

另外,还可将猪胰岛素Bl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素氨酸代替而获得人胰岛素。

药动学性质胰岛素口服无效,因易被消化酶破坏。

皮下注射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10%,半衰期约10min。

主要经肝、肾灭活,经谷胱甘肽转氨酶还原二硫键,再由蛋白水解酶水解成短肽或氨基酸,也可以被肾胰岛素酶直接水解。

其起效时间为0.5~1h,1~5h作用达到最高峰,持续5~8h。

静脉注射作用出现快,但消失也快,血浆半衰期小于9min。

药理作用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和贮存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各种代谢的紊乱,并可延缓或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1.糖代谢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的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促进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诱导肝内葡糖激酶,使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同时诱导丙酮酸脱氢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等活性,使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加速;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通过阻抑糖异生中的关键酶,拮抗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糖异生作用。

胰岛素使血糖的葡萄糖来源减少,而去路增加,因此,胰岛素不足时,可引起血糖增加,当高于肾阈值时,就会发生尿糖。

现在对胰岛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有了显著进展,发现胰岛素和对其敏感的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转运,多种酶的激活或抑制,细胞的生长发育等。

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酶活性,减少脂肪分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使其利用增加。

3.蛋白质代谢可增加氨基酸转运,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钾离子的转运促进钾离子内流入细胞,增加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故有将血钾的作用。

作用机制胰岛素属于多肽类激素,分子较大,一般认为它不易进入靶细胞而只作用于膜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而产生生物效应。

胰岛素受体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特定部位,仅可与胰岛素或含有胰岛素分子的胰岛素原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分布非常广泛。

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糖蛋白,是由2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3.5万α亚单位和2个相对分子质量为9万的β亚单位组成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并且是由各两条亚基组成四聚体型受体。

α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一端暴露在细胞膜表面,具有胰岛素结合位点。

β亚单位由细胞膜向胞浆延伸,是胰岛素引发细胞膜与细胞内效应的功能单位。

胰岛素与亚单位结合后,β 亚单位中酪氨酸激酶被激活,使受体磷酸化,产生介体,调节细胞内酶系统活性,控制物质代谢。

并由各两条亚基组成四聚体型受体。

每种细胞与胰岛素结合的程度取决于受体数目与亲和力,此二者又受血浆胰岛素浓度调节。

当胰岛素浓度增高时往往胰岛素受体数下降,称下降调节。

临床作用1.糖尿病适用于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

包括:①1型糖尿病病人, 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

并且是确诊后必须及时用药, 自身免疫性包括速发性或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

②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 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 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 特别是消瘦型患者, 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中毒伴高血糖患者。

④精尿病合并应激, 如感染、手术、创伤、情绪激动, 可能急性失代偿改变, 宜用肺岛索短期治疗。

糖尿病伴严重并发症(眼、肾、神经、皮肤和脑血管病变)。

⑤部分其他类型糖尿病病人, 尤其是垂体性来源的肿瘤, 胰腺疾病, β细胞功能缺陷致病患者。

⑥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妇女, 如血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目标值时, 需用胰岛素治疗, 禁用口服降糖药。

2.其他由于胰岛素及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内转变为糖原时,可将钾离子带入细胞,因此,可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治疗高钾血症;临床上将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合用(GIK极化液),可促进钾内流,纠正细胞内缺钾,提供能量,防止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1.低血糖反应最为常见,多为胰岛素用量过多或进食不足,病人活动过量所致。

经研究表明,当患者同时在应用某些影响胰岛素作用的药物时也会造成低血糖现象的出现,如磺胺类、双胍类、β受体阻断剂、水杨酸盐等药物。

或者是在女性生理期(月经前期),妊娠早期,分娩期也会出现此不良反应。

对于糖尿病人伴有甲状腺机能减少,垂体功能低下的病情时,也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临床上表现:早期表现为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昏迷、休克及脑损伤甚至死亡。

为防止低血糖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摄食和饮用糖水。

患者应备有甜食,严重者应立刻注射50%葡萄糖。

2.过敏反应多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可刺激集体产生相应抗体而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有局部和反应或全身反应,但发生率都不高。

局部反应的症状是:注射部位有针刺感,发痒、发热。

常在注射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发生,局部肿胀或硬结,偶有水泡出现。

全身反应的症状是:全身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紫癜和血清病,以及面部和口腔黏膜肿胀,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3.胰岛素耐受胰岛素耐受是指在无酮症酸中毒及其他体内分泌疾病引起续发性糖尿病情况下,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200U。

急性耐受性可由创伤、感染、手术、情绪激动等引起,可能与血中具有抗胰岛素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有关,只要正确处理诱因,调整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加大胰岛素剂量,常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慢性耐受性可能与体内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或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有关,处理方法是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并适当调整剂量。

4.皮下注射引起脂肪萎缩皮下注射胰岛素数周或数月后, 局部皮肤凹陷, 可在注射部位, 也可能在其它部位, 有时对称出现, 多见于儿童及中年妇女。

另外, 也有表现为肥大性脂肪营养不良, 局部肿胀成块, 常见于男性成年发病的糖尿病人。

处理方法是可用局部氧疗法或者注射地塞米松。

5.胰岛素性水肿: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失钠,细胞中葡萄糖减少,控制后4~6日可发生水钠滞留而水肿,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有关,称为6;6.胰岛素水肿。

屈光失常: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病人感视力模糊,由于治疗时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

但此属暂时性变化,一般随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而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改变。

此种屈光突变多见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幼年型病者。

禁忌症1.由于胰岛素会受到某些药物的影响,使病人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因此在注射胰岛素的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下药物:磺胺类、双胍类、β受体阻断剂、水杨酸盐等。

2.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妊娠早期、分娩期应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尽量在饮食反方面不要摄取含糖量较高食物。

3.对于糖尿病人伴有甲状腺机能减少,垂体功能低下的病情时,应该注意胰岛素的注射量,以防止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发展前景及治疗展望胰岛素发展前景植物胰岛素: 目前从中药中寻找高效、安全、无依赖性的植物胰岛素意义重大。

葫芦科苦瓜属植物以其明显的降糖作用及植物胰岛素的提取, 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苦瓜降糖作用己为实验和临床所证实, 其降糖活性成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迄今己研究了数百种植物的潜在降血糖特性。

研究较多的具有降血糖活性的植物药除苦瓜外还有葫芦巴、人参、烟脂仙人掌、芦荟、越桔、奶蓟、大蒜和洋葱等。

植物胰岛素发展亦有广阔的前景。

治疗方法展望科学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的进步。

皮下和静脉给药是目前胰岛素主要的给药途径,因注射带来的不便和问题一直困扰着病友和研究者,为此,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索并且将有不需要注射的各种给药途径的不同胰岛素新剂型的问世。

国内外专家也投入很多时间和经费,致力于这项工作,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非注射性胰岛素给药方式包括:第一,胰岛素滴眼剂:将胰岛素制剂滴入眼内,通过结膜加以吸收,动物实验已获成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我国也将在临床上对这种胰岛素制剂加以研究和观察。

第二,胰岛素滴鼻剂:通过鼻黏膜吸收而发挥作用,有一定疗效,但可能引起鼻黏膜水肿,造成鼻塞第三,胰岛素喷雾剂:吸入呼吸道后经小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吸收,经动物实证实,也有较好的疗效。

第四,口服胰岛素制剂: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非注射法胰岛素给药方式,口服后胰岛素在胃及小肠内不被破坏,在大肠内分解、释放出来,通过肠黏膜进行吸收。

动物实验正在进一步完善。

困难的是如何让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与血糖变化同步,且不受消化系统的限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五,皮肤渗透法:将胰岛素制剂置于皮肤表面,借助于离子活性物质使胰岛素透入体内,此种方法也在研究之中。

第六,栓剂直肠给药:直肠给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给药途径,因直肠内PH 值接近中性或微碱性,且水解酶活性低,药物极少被破坏,另外,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现已经研制了一种胰岛素栓剂可望将用于临床。

总之,非注射性胰岛素给药方式虽然目前还不够成熟,未能用于临床,但很有前途,最后终将代替胰岛素注射疗法。

参考文献[1 ] 张庆柱主编.基础药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30~336.[2 ] 尤启冬,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320~322.[3 ] 陈西敬,熊莲洁,朱家壁.胰岛素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J].药学进展,2001,(02)81-83.[4 ] 温永胜,闫纪平.试述胰岛素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学工程,2010,18(01).[5 ] 杨绿茜.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 ].实用护理杂志,1988,04(08):31-33.[6 ] 欧造国.胰岛素临床应用新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02):83-84.[7 ] 黄永兰,林温春,黄俊菁,张文,刘丽.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2011,19(02):165-166.[8 ] 陈亮,杨华章.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手册2000,20(03):139-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