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预防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研究

X u m u s h o u y i一、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剖析1、对牛羊危害剖析布鲁氏菌病是牛羊养殖中一种具有高频发生率、快速传播以及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经调查这种疾病的传播渠道主要有三种,即(飞沫传播)、消化道(健康羊接触患病羊碰过的器物)和生殖系统(交配)。
相比其它病毒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病菌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此外它还是一种可在一年四季任何羊群中发生的疾病,其中妊娠期母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且不同羊群发病后在临床表现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公羊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繁殖能力减弱、睾丸肿胀疼痛等,之后在发病一个月后睾丸和附睾触亡坚硬;正常母羊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乳房炎、阴唇部位肿胀、支气管炎、口渴和阴道中有灰白色或灰色黏液流出等;妊娠期母羊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则主要是早产、流产现象十分严重,且发病流产出的死胎中含有大量布氏杆菌,具有传染性,在严重影响牛羊繁殖能力的同时也损害了它们的生产性能。
2、对人类危害剖析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疾病的高频发生在影响牲畜健康生长的同时也威胁了人体生命财产安全。
布鲁氏菌病传播渠道由于十分广泛,再加之饲养过程中人们经常接触病羊,病菌进入人体后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轻者会丧失劳动力,重者则会危及生命。
相比牛布鲁氏菌,羊布鲁氏杆菌具有极强的感染率,经调查初期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身体乏力、盗汗、发热不退、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生殖系统疾病等,从某方面来讲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症状与感冒和风湿病相类似,极易造成误诊问题,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势必将转为慢性疾病从而危及人员生命安全。
二、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学诊断剖析1、细菌学诊断剖析作为一种常见的诊断方式,细菌学诊断的操作流程主要是:无菌提取流产胎儿相关内容物(病变肝脾组织)-制成涂片-干燥涂片-将涂片置于火焰上方固定-用2%沙黄进行加温染色-水洗-用1%的孔雀绿水溶液复染-清洗-干燥-镜检。
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时,若发现红色,则说明羊患有布病,反之则是其它疾病。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对于经常出入畜牧场的非 专职人员也要进行合理的保护以 及勤洗手、勤消毒。衣物作消毒 处理,杜绝生牛羊肉、生羊奶。 提高警惕性,绝对不能侥幸,加 强防范意识,感觉不舒服及时就 医。要对牲畜有一定的了解,做 到“知己知彼”,绝不放过任何 传染的渠道,配合相关人员的工 作。
1 人患布病的症状 布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能够引发多种组织和脏器的病 变,以至于人患布病后会出现多 种症状。按照病程可以将布病分
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1)发烧。患布病后,首先出 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 40℃,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 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 于37~38℃之间,持续时间长, 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 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 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 次,所以布病又称波状热。还有 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 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当 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病人在 高烧时几乎无痛苦之处,神志清 醒,感觉无异样,而体温下降后 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感觉痛 苦。这些症状的出现对于布病的 诊断有着独特的意义,同时农牧 民如果有长期不规则低烧的人, 也具有患病的可能,而多有女性 患者出现手脚心发烧的情况也可 能已经患病。(2)出汗。患者 发烧的同时会出现发汗,全身无 力,虚脱的症状,对病人的生产 生活造成影响。(3)布病的慢 性期患者肩、肘、腕、膝等关节 会表现酸痛、刺痛,严重时可造 成关节畸形,病人的日常活动受 阻,无法完成正常的生产生活。 人在患布病后早期的症状是发烧 出汗,这与普通感冒的症状相 似,所以,要及时诊断病因,以 免耽误了布病的最佳诊断和治疗 时期。
52 2018.6
动物生产
牛流感与牛肺疫的防治分析
邓光福
(广东省遂溪县洋青畜牧兽医站, 广东 遂溪 524300)
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年第10期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牛羊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型疾病,传染效率较快,会对患病牛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需根据养殖场现状,制定多样化的防治措施,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全面防治。
1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通过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疫病处于隐形传播状态,感染初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疫病快速发展,动物体温会不断升高,同时动物眼睛会出现结膜炎,当处于妊娠期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使胎儿流产。
胎儿胎衣难以完全脱落,胎衣处于胶冻状,并呈现黄色。
当公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关节部位剧烈疼痛[1]。
当怀孕6~8月牲畜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以下病症:胎儿流产,同时处于死胎状况。
若患病母畜在此时怀孕,则流产时间会逐渐推迟。
在母牛出现流产现象后,阴道部位会流出乳白色液体分泌物,然后流出部分红褐色液体。
感染疾病胎儿,在肚里就呈现死亡状态,且身体会出现肿胀及出血症状,发育完全的胎儿在产后初期会存活,但一段时间后死亡。
当公牛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睾丸形态变化,不断肿胀,当患病公牛处于发热状态,公牛睾丸在后期会逐渐萎缩,需制定解决计划,降低公牛感染疫病的概率。
患病牛和患病羊具有极其相似的病症,同时母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流产症状,小羊感染此类疫病后会出现支气管疾病。
2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措施2.1制定疫病防控方案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饲养人员需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监测种公畜的健康状况,对阳性种猪进行淘汰,提高饲养质量。
在对母牛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根据其发展特点,合理应用免疫措施进行治疗,对淘汰个体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净化牛羊圈舍,设置病菌检测实验室,为后续免疫防控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促使牛羊形成完善的免疫防疫机制,使其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中[2]。
2.2定期开展免疫接种目前,免疫接种作为中国防治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方法,常用疫苗包括布鲁氏菌猪二号弱毒菌苗、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菌苗,需依照相关免疫注射要求,规范疫苗注射剂量,避免剂量过多导致牲畜体内形成抗原体,也要避免药剂使用量较少难以起到药物防治效果。
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

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口卫生防疫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刘瑞华孙立德(吉林省前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38000)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绵羊,山羊,猪,犬等家养动物和人均可感染病,牛染本病.主要是引起动物流产,不育,组织局部病灶,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1流行病学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畜及带菌的羊,牛,猪,其次是犬,最危险的是妊娠动物.发病或带菌的野生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牛,羊布鲁氏菌均可以感染人类,从而增加人类感染的机会.患畜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际间的传播实例很少见到.布鲁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人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及经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2临床症状不同种的布鲁氏菌宿主动物各不相同,各种动物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关节炎,后肢麻痹或跛行等.牛布鲁氏族菌病的潜伏期2星期至6个月.患牛多为隐性感染,最显着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妊娠后3,4个月.流产前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有的长卧不起,由阴道流出粘液或带血样分泌物等..羊布鲁氏菌病的特征是,公羊引起生殖道病变,繁殖力下降;母羊胎盘炎,非习惯性流产,产期死亡率增高.猪布鲁氏菌病大部分为隐性经过,少数呈典型症状.表现为不孕,睾丸炎,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暂发热或无热,很少发生死亡.犬布鲁氏菌病的大多数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多为隐性感染,尤其是青年犬和未妊娠犬.妊娠后40,50天流产,阴道流出分泌液,淋巴结肿大,出现较长时间的菌血症.公犬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萎缩,前列腺炎及阴囊皮炎等.u,,I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引起动物流产的疾病较养殖技术顾问2011.10.但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分离鉴定,补体结合试验等.4防控措施4.1严把检疫关对疫区内的所有家畜,从布病疫区调运的家畜,进入市场交易的家畜及进出口家畜均应进行布病检疫.掌握畜间布鲁氏杆菌病流行规律和特点,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杜绝传染的输出和输入,避免非疫区受染.4.2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应本着尽量减少病畜数量,限制流动,避免与其他家畜相接触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屠宰或隔离治疗的方法管理传染源.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必须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4.3切断传播途径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污染水源.4.4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密切接触家畜及产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眼镜和手套,穿防护衣.皮肤有伤口者应暂时避免接触家畜,防止经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本病.4.5病牛处理对于污染牛群,可通过反复检测并淘汰阳性牛,同群阴性牛作为假定健康牛,在1年之内检疫2次均为阴性,且已正常分娩,可认为是无病牛群.另外,从患病动物培养健康牛群,主要是早期隔离后代,经2次检疫全为阴性即可.本病一般不予治疗,直接淘汰.4.6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S2疫苗和羊型5号弱毒疫苗.猪布鲁氏菌S2疫苗可采取口服(饮水)免疫的方式应用于猪,对猪还可作皮下注射,对羊也可按规定作肌肉注射,免疫期1年.羊型5号弱毒活菌苗可采取皮下注射,又可以用气雾(气溶胶吸入)的方式应用于绵羊,山羊,牛和鹿(免疫剂量为每只动物免疫50亿细菌),使用方便.。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张炯慧新疆福海县畜牧兽医站,新疆阿勒泰 836400摘要羊布鲁氏菌病是由羊种布鲁氏菌感染所引起的1种人畜共患病,羊患病后主要症状表现为生殖器损伤、胎膜发炎、关节炎、不孕及流产等。
该病易感性强,发病率高,不仅危害养羊业生产,对人类的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也有较大危害。
目前,羊布鲁氏菌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发病羊直接淘汰,做无害化处理。
通过全场消毒、接种疫苗、定期检疫检测以及加强防范意识等防控措施,可以预防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羊群健康生长,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羊;布鲁氏菌病;诊断;防控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1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该病分为牛型、羊型和猪型3种类型,其中羊型布鲁氏菌病(简称羊布病)最易感染人体,致病力极强。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交替时节发病率较高,带菌及患病羊是引发羊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方式传染给健康羊。
母羊患病后会出现受孕率低、流产、乳腺炎、精神萎靡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公羊会出现睾丸炎、关节炎等症状。
因此,应重视羊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羊布病的防控水平,推动当地羊养殖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1 病原学羊布病致病原是布鲁氏菌,它是1种革兰氏阴性菌,大小(0.5~0.7)μm×(0.6~1.5)μm。
第1次分离布鲁氏菌时,菌体以卵圆形、球形、球杆状形为主,经过数代培养后,布鲁氏菌形态会变成短小的杆状。
布鲁氏菌可以采用碱性材料染色,利用这一特点可与其他细菌染色鉴别。
布鲁氏菌是需氧菌,适宜生长pH条件为6.4,偏酸性,适宜生长温度为36~37 ℃[1]。
培养布鲁氏菌对营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很难培养成功,宜采用胰蛋白琼脂培养基或者马铃薯培养基。
布鲁氏菌外界适应能力较强,在土壤、动物粪便及病死的动物脏器中可以长期存活,最长存活时间可达4个月;在饲料中,布鲁氏菌也可以存活2个月。
但这种细菌耐湿热的能力较差,光照下4 h可以灭活,60 ℃环境下30 min也会灭活。
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疫情处置与预防措施

E-mail:**************电话*************本栏编辑:郭 雪动物门诊羊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家畜中羊、牛、猪易感,其中山羊最易感;母羊易感性高于公羊,成年羊易感性高于羔羊。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传染病之一,我国则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一、流行情况布鲁氏杆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无荚膜和芽孢,不能运动。
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粪便、尿等)中,并随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进入羊群,成为传染源。
病原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粪便中可存活40天,在乳液中能存活60天左右,在皮、毛上能存活1~4个月。
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生殖道(自然交配)、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羊场工作人员在给患病母羊接产、护理时,如果缺乏消毒和个人防护措施,则易感染本病,但人传人病例较少见。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
二、主要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周到半年。
临床表现多为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
初期病羊表现结膜炎,体温升高,不容易被察觉。
妊娠母羊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但不是必要症状。
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但以妊娠3~4个月多见。
初配母羊流产较多。
母羊流产前数天表现出一般分娩征象,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卧不安;阴户水肿,从阴道中流出灰黄色或灰白色黏液;乳房肿大甚至流出初乳;之后产出死胎、弱胎、木乃伊胎,恶露不止。
公羊主要表现为关节炎、滑液囊炎,行走障碍,跛行,严重者卧地不起;睾丸炎、附睾炎,睾丸上缩,用手触摸发热,硬实,有明显痛感;阴茎红肿,有时有小结节。
三、对人的危害羊布鲁氏杆菌病易感染人。
最初被感染者仅表现出失眠、盗汗、头疼;之后反复发烧,呈稽留热、波浪热,或不规则热型;全身肌肉酸痛,关节无红肿热性疼痛,运动乏力;有时咳嗽,有白色稀痰。
男性睾丸肿大,女性难孕或习惯性流产,严重影响生育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

临症资料202311264靠性,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例如:初步诊断时可以采用细菌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疫情监测和溯源研究中,可以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精准定位。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针对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或组合使用多种方法,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3.1 加强饲养管理在畜牧业中,对于任何传染病,预防总是胜于治疗。
针对牛羊布鲁氏杆菌病,养殖户需保持圈舍清洁干燥。
圈舍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牛羊的健康,潮湿、脏乱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因此,定期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尿液和残留饲料,保持地面、墙壁和饲槽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养殖户应确保圈舍通风良好,避免潮湿,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除了日常的清洁工作,定期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选择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圈舍内外、饲槽、饮水设施等进行彻底消毒,以杀死潜在的布鲁氏菌和其他病原体。
消毒的频率应根据圈舍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来确定,通常每季度或每半年进行一次。
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牛羊的免疫力。
提供均衡的饲料,确保牛羊获得充足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它们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此外,还要根据牛羊的年龄、品种和生理状态,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养方式。
在购买新牛羊或引进外来种群时,应严格进行检疫和隔离观察,确保不引入带有布鲁氏菌的动物。
对于新引进的牛羊,最好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观察其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测,确认无疾病后再与原有种群混养。
3.2 疫苗接种在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中,使用有效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疫苗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易感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减轻疫情对畜牧业的影响。
针对布鲁氏杆菌病,目前已经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
猪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猪布鲁氏杆菌病又被称为猪布病,是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除了威胁猪之外,还可以威胁牛、羊等多种牲畜,同时该种病原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传染到人类群体当中,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从近几年的生猪养殖产业发生流行现状来看,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疫病的发生源头日益复杂化,种类逐渐增多,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引入风险大大增强。
很多养殖场在规划建造过程中靠近牛养殖场和羊养殖场,一旦这类养殖场出现布鲁氏杆菌感染,会迅速向着整个猪养殖领域传播蔓延。
本次探讨了猪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当前畜牧养殖产业逐渐向着大规模集约化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畜禽传染性疾病也呈现出高发流行的态势,很多传染性疾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对畜牧养殖产业和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危险。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胞内寄生的布鲁氏杆菌感染所引发的一种世界流行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慢性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
研究结果表明,布鲁氏杆菌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170多个国家都会存在人和牲畜布鲁氏杆菌病共患的现象。
发病初期阶段将其定义为地中海持张热,随后又被称为马尔他热,最后在羊体内分离到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种病原体。
布鲁氏杆菌的寄生渠道十分特殊,一般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当中繁殖生长,当养殖场出现传染性疾病感染之后,常规的药物一般不能够将布鲁氏杆菌杀死,随着体内布鲁氏杆菌的数量逐渐增多,会对牲畜的生长构成严重的威胁,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
因此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清理养殖环境当中的病原是保证布鲁氏杆菌病不发生流行的关键环节。
1、病原特征猪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
布鲁氏杆菌有六种,包括了马尔他布鲁氏杆菌、流产布鲁氏杆菌、猪布鲁氏杆菌、临鼠布鲁氏杆菌米、绵羊布鲁氏杆菌和犬布鲁氏杆菌,每一个布鲁氏杆菌种又划分成若干个生物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病小常识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人体传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
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
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含有布鲁氏菌的家畜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性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
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
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汁品易患布病:布鲁氏菌病畜乳排除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鲁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鲁氏菌存在。
在生肉中可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
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鲁氏菌,尤其是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
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地区的水源。
布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乏力等。
人患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肝脏和脾脏肿大和睾丸肿大等,严重者可尚失劳动能力,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梅花鹿、马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不要生吃牛、羊肉,吃涮锅时,一定要煮熟,吃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布病多见于农村,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近年来出现了因饮食不当而罹患此病的情况。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
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
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吃起来味道很香,孰不知,筷子夹住的地方如果有布氏菌就不会死。
吃入肚内,通过胃肠感染布病。
吃烤肉时也是如此,谁也不愿意吃烤的很老(焦糊状)的肉,只要一烤出香味马上就吃,如果肉中含布氏菌,它不会在瞬间被烤死的,所以人们吃了后同样可能会感染布病。
这类事例在内蒙古,大连,山西,新疆等地时有发生。
有人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某省一个叫瑟琶沟的小山村去调查布病。
看到一位农妇手拉一头母羊,让一个5-6岁的男孩半伏在地上仰着头,咀噙着母羊的乳头,直接吃母羊奶,吃的津津有味。
当问这位农妇,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吃羊奶?她笑殷殷地说,你们城里人讲营养,70-80岁的人还喝奶哪。
我们生活好了,养几头奶羊,让孩子也增加点营养。
后来调查后得知,这个村约400头羊中,有35%的羊感染了布氏菌,约有50多头羊发生过流产,约有30%的村民发生了布氏菌感染。
布鲁氏菌病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度10-20分钟,3%的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就可将其杀灭。
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和如何诊断及治疗1.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
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
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
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
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
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2.如何诊断布病:诊断人的布病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第一是布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第2是病人临床表现,第三是对布病的特异性的试验检查。
(1)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就是指职业,与牲畜接触机会如何;所接触的牲畜有无流产或拐子畜,睾丸肿大否;到布病疫区去过否,如果去过停留多长时间;与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吃生习惯等。
(2)布病表现,参照上述的症状体征。
(3)特异性试验检查:就是指只针对布病才能反应的某些特殊试验,如:抽病人血,用血清做布病的试管凝集试验(SAT)。
病人血清稀释1:100时还出现++“以上的反应,判为阳性,还可以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R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抗球蛋白试验(Coomb's)等。
做这些试验应参考有关操作手册进行,而且应到有关布病专业实验室进行。
另一类诊断布病的参考方法是皮肤过敏试验。
其做法类似于医院给求诊者做青霉素过敏试验。
但基本原理不同,检查布病的皮肤过敏试验是第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做此试验一是要到有布病专业实验室去进行。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一起方可诊断,一般说缺一不可。
但在个别情况下,流行病学接触史问不清,此时布病临床表现和特异性实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求医者只有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特异性检查阳性,无临床表现。
不能诊断为布病,只能说此求医者是布氏菌感染者。
3.对布病怎样治疗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病期又长,治疗也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
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 4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4环素每日2克,分4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两次肌肉注射。
(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
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
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
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七,家庭治疗与护理布病有两个特点适宜在家庭治疗:一是病期长,长达数月,在医院长期住院费用太高,在家中治疗可以节省一些;布病虽是传染病,但人不传人,在家中治疗不必隔离,也不必担心被传染。
但是在家中治疗也有不利一面,这就是布病病情复杂,家庭治疗不易掌握,另外有的治疗需注射等也不方便。
在急性期时最好在医院治疗,如果进入慢性期或康复期等可以在家庭中进行适当治疗与护理。
病人在家庭中主要应注意:(1)不同间隔时间到医院检查病情状态。
(2)注意适度休息与轻度活动,有利于康复。
(3)注意饮食调节与搭配,病人庆注意营养,但防止大吃大喝,大鱼大肉,多吃营养丰富又清淡的食品,如蛋类,豆类等。
多吃一些蔬菜及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护理布病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增强患者信心,布病不但可以治愈,而且也不会影响寿命。
专家提醒四大防范事项作为个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布鲁氏菌病:1、应通过多种渠道,多学点有关该病的防治知识。
2、在从事洗车行业时,如遇运输牲畜(牛、羊、猪)的车辆,首先,操作人员要在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裤和长筒水鞋等情况下进入作业区,同时,要用含有消毒药的水对车进行冲洗,作业后要立即洗澡、洗手,再进食。
3、不要从此病的疫区购入牲畜,广大市民不要食用病死的牛、羊、猪等牲畜肉。
日常生活所需的牲畜(牛、羊、猪)肉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并烧熟烧透再吃。
不要直接从奶牛场购买生奶饮用。
4、发现有布病的发病症状,如发热(为典型的波状热,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自我感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反而感觉症状加重)、多汗、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及生殖器官病变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
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
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
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
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
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
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
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