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居住习俗。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都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分为三种:木质、石质和土木结合。
其中,木质建筑是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为三层或四层,每层之间用木梯相连,梁柱之间用木板搭建,外面用灰泥粉刷。
傣族的木质建筑是具有很高审美、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艺术珍品。
二、傣族的居住习俗
傣族的居住习俗比较特殊,傣族人家庭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一家人一般都住在一栋大房子里。
大房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父母和孩子们组成的四代人,他们在一起居住,互相照顾。
在傣族的大房子里,居住习俗相对简单,除了睡觉、吃饭和娱乐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屋檐下品尝好茶、闲聊天天、品尝美食。
三、傣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傣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傣族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傣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力量不断加强监管和宣传力度,出台了多项保护措施。
同时,傣族的民间传说、习俗、建筑、语言等文化元素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以及文化传承都是独具特色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改变。
我们应该加强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是云南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
白族的民居建筑,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白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兴义等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以大理白族为主的建筑风格。
白族的民居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整体结构简单而稳固。
白族民居建筑采用的是悬空式民居建筑模式,即将民居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悬浮之感。
这种悬空式建筑的设计,既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又能够有效解决地面积水等问题,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和安全。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建筑的营建工法主要包括选材、施工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方面。
首先是选材,白族民居建筑大部分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木材具有保温、隔热、环保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中。
白族人民根据当地的木材资源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木材进行建造。
他们通常选择松木、柏木等耐用性较强的木材,这些木材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耐用性,能够有效延长民居的使用寿命。
其次是施工技术,白族民居建筑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插接结构相结合的工法。
榫卯结构是指将两块材料通过榫和卯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插接结构是指通过将不同的木材插入到另一块木材中,使得两块木材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提高建筑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白族人民善于利用这些施工技术,使得他们的民居建筑结构稳定、耐用。
最后是装饰工艺,白族民居建筑尤为注重装饰和细节处理。
白族人民常常在民居建筑的外墙、窗户和门等部位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和具有艺术感。
他们采用的装饰工艺主要包括雕刻、彩绘和壁画等。
雕刻是指用刻刀在木材上进行雕刻,通常雕刻一些花纹和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和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地区。
傣族的民居以木造楼房和竹楼为主要建筑形式,其设计与构造方式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居住习俗和文化传承,下面就对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进行阐述。
傣族木造楼房傣族木造楼房是傣族传统民居中的代表之一。
该建筑形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紧凑,多为三层或四层,便于傣族人居住和生活。
在木造楼房中,一般将第一层作为生活区,第二层常用于放置谷仓和储藏室,第三层则是傣族人的起居之所。
傣族木造楼房的外墙常用整块的木板拼接而成,屋顶则多采用硬木板,并用石子铺设,以防止房屋因雨水浸泡而发生漏水。
同时,傣族人还注重在房屋的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如在门上雕刻树叶和花朵等自然图案。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傣族传统民居中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傣族居住习俗的一种体现。
竹楼的构造主要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竹子经过精心加工和处理,不仅能够在抗震和防火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也能让房子保持凉爽透气的环境,非常适合傣族居住。
竹楼通常为二层或三层,屋顶用竹条搭建,并加以严密的铺垫,以避免雨水倒灌到房间内。
竹楼的墙面也常用竹片进行拼接,以保证房屋的密封性。
此外,为了满足傣族人多代同堂的居住需求,竹楼也经常进行屋顶增建和侧面拓建。
傣族居住习俗傣族的居住习俗与傣族民居的设计和构造密切相关。
傣族人通常在一个大院子里建造数栋木造楼房或竹楼,每栋房屋都具备独立的起居空间,并且共用院子和院墙。
傣族人在院子内进行娱乐、洗衣、晒谷和宴请客人等各种日常生活活动,院子是傣族社群的中心,也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团结和和谐。
另外,傣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居住习俗——水屋。
水屋即是建在水边的一种住房,为傣族人提供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居住体验。
在水屋中,傣族人可以感受到水的涟漪和微风的流动,这种居住方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傣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如今,受城市化影响,越来越多的傣族人开始放弃传统的民居,改造成具备现代化设施和功能的房屋。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方式。
傣族的民居结构主要有木质结构、竹制结构和土木结构三种形式。
在傣族村落中,常见的是一栋栋的木质建筑,采用土坯、青砖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多为平顶或坡顶,采用特殊的瓦片覆盖。
在一些山区,傣族人民还有土掌房,这种房子是将泥土挤压成方砖,然后在夯筑而成。
这些建筑都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傣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其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傣族村寨中,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常种有果树和花草,房舍建在四周。
在居住结构方面,一般为一楼一层的建筑,底层常是堆肥、仓库和饲养圈舍,二楼为起居和睡卧之所。
房屋外观常常有彩绘,装饰有壁画或者木雕,颜色艳丽,线条简单而有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傣族人还喜欢使用香熏或者香薰,常常在屋内悬挂些竹编制、绸缎、绣画或者纺织品。
这种装饰形式,不仅美观,还富有傣族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居住感受。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许多宗教、家庭和社会活动。
一些大型的傣族家庭,比如宗族、家族,都有一个独立的大型的建筑群,里面有祠堂,神龛,专用于举行家族祭祀的大屋,这种建筑被称为“团圆楼”或“合众楼”。
在这里,傣族人举行重大的节日庆典、宗族会议和丧葬仪式。
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家族和宗族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傣族传统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习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傣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居住习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和景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傣族民居,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傣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的民居建筑形式、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1. 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
彝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其中,彝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头和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2.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也非常独特。
白族建筑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为代表。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个主要建筑组成的庭院式住宅,分别为前坊、中坊和后坊,中间是一道高大的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对称和美学的追求。
3. 傣族建筑文化傣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傣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傣族木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多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祭祀等。
傣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色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傣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 哈尼族建筑文化哈尼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文化独特而富有特色。
哈尼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哈尼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土坯和石头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5. 布朗族建筑文化布朗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独特而精美。
布朗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云南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白族是云南省特色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民居建筑工法。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是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多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民居的建筑工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选材。
白族民居建筑主要选用当地的松木、柳条、竹子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稳定性和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其次是结构。
白族民居的建筑结构主要分为底层、主层和顶层三个部分。
底层主要用于存放粮食和家禽家畜,主层是居住区域,顶层则用于晾晒物品和遮阳。
整个建筑结构采用了悬台、飞檐和斗栱等特色构件,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再次是建筑技术。
白族民居建筑的主要技术包括木结构拼接、榫卯连接和竹编技艺等。
木结构拼接使用传统的手工艺,将木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连接起来,使屋檐等部分更加牢固和美观。
榫卯连接则是将木材的凹槽和凸榫相互嵌入,使结构更加稳定。
竹编技艺则应用在墙壁和屏风等装饰上,使建筑更加具有特色。
最后是装饰。
白族民居建筑的装饰主要采用了彩画和木雕等技艺。
彩画主要是对屋檐和门窗进行绘制,使用了大量的红黑两色,寓意吉祥和繁荣。
木雕则主要用于墙壁和楼梯等部分的装饰,通过雕刻出各种花鸟和人物图案,使建筑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白族民居营建工法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绎与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继承和传承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选用,可以保持白族民居建筑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特色,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通过对建筑装饰和绘画等方面的传承,可以使白族民居建筑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增强人们对白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实现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对传统建筑工法和技艺的研究和调查。
了解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演变,为传承做好准备。
推动传统建筑工法和技艺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
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
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
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
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
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在结构设计与卫生设施设计上多有不足,多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传统民居受潮、采光差,无法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淘汰速度。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1.民族风情特色民族风情特色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表现在民居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环境艺术氛围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风情。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更倾向于使用木材、石材和土等建筑材料,如筒板瓦、大理石、青石、五花石等等。
其中青灰色筒板瓦通常被用于传统民居中门楼顶的搭建,大理石
除了在房檐的砖砌花饰中加以镶嵌点缀外还可以作为地板铺筑材料,青石多被用作座础的基料,而在金沙江打捞出的鲜艳多彩的五花石,则广受当地人们喜爱,被用于铺设古镇中的地面。
建筑装饰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如纳西族民居门户上精致的铜门扣,纹饰细腻的各种手工艺品装饰灯。
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环境艺术氛围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民间工匠在设计传统民居时,抛弃了刻板的设计技巧和建筑原则,而是选择在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使得建筑材料在色彩和肌理上保持原汁原味。
2.文化多元特色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在建设中融入了多元文化,如汉族文化、东巴教文化、白族和藏族文化等等。
汉族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应用体现在对天人合一哲学观、儒家文化礼制观等观念上,如在传统民居环境设计中追求四周封闭中间开阔的合院空间,以实现通达天地的效果,这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此外在其门楼装饰形制中严格遵循儒家文化的礼制传统,讲究门第的高低,这是礼制观念的体现。
东巴教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有较大的影响,这一宗教文化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同心同德,运用在传统民居的建设中就体现为对自然地形的保护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遵循。
白族和藏族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居的建筑形制上,纳西族“三坊一照壁”、“四和五天井”的建筑形制便
来源于白族建筑文化,“蛮楼”样式则蕴含藏族建筑风格。
文化多元特色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设添加了更多色彩,采众家之长,集各族之精,糅合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文化特质,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3.自然和谐特色
基于自然崇拜的亲和与保护自然的观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以生态观为建筑行为指南,在建设过程中追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最大化,崇尚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适应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并保护自然。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大多坐落在向阳背阴、环境优美的河谷、丘陵和坝子中,其建筑选址不仅仅是受到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人们崇尚和亲近山水美、自然美的人居环境审美意识。
同时,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构成的村寨深深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该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和传统村寨依山傍水,院里院外积翠成荫,始终保持着林中有人,人中有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现象。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1. 绿色生态技术化传承与保护
秉持绿色生态原则,一方面根据地域性特征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附近的生态环境加以改善和改造,另一方面在不破坏周遭环境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木、土、竹围护墙建筑进行技术
化巩固,
延续传统民居使用寿命。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饲养品?N为驴、马、牛、羊、鸡、鹅、鸭、兔等,是传统民居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伴生种群,也是影响传统民居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系统设计,应当加大人与伴生种群之间的居住距离,提高传统民居的卫生标准以保障居住者的健康生活,从而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采用经济适用的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以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用电取暖方式,设计简易的雨水收集系统以补充生产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生活生产废水,将绿色生态原则引进传统民居的方方面面中去,促使其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均衡和谐的环保传承道路。
2. 文化本位与可持续性开发基于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应当建立在文化本位视角下,因此,文化本位下的可持续发展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最为直接的途径之一。
传统民居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其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是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本,突出少数民族特性与地域特性,重视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出传统民居文化传承新亮点与新支点。
与此同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还应当考虑开发的可持续性,一味开发而忽略保护或是一味发掘少数民族文化潜力而忽略收藏、留存工作只会带来一时之利,坚持文化本位与可持续开发,应兼顾全局利益,以长远
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从而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教育传统民居是为人的居住需求服务的,根植于社会并且由人来传承和发扬,因此,居民作为传统民居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有义务和责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民居保护性教育,开展传统民居传承保护专题的讲座和课堂学习,宣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原则,使保护传统民居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居民对传统民居的爱惜与保护。
民居保护性教育是全民教育,而不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开展的教育,传承保护传统民居是所有居民共有的责任,而不是个人或者单位组织的责任,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民居保护性教育十分重要。
结语
得天独厚的地貌特征给云南少数民族带来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资源的同时也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如何传承保护传统民居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亟待解决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