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 stm32 从入门到精通

合集下载

STM32快速入门教程

STM32快速入门教程

STM32快速入门教程STM32是一种微控制器系列,由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公司推出。

它具有高性能、低功耗和丰富的外设功能,非常适合用于各种嵌入式应用。

本文将介绍STM32的快速入门教程,帮助读者快速上手使用STM32进行开发。

准备好硬件和软件环境后,我们可以开始编写程序了。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新工程。

在Keil中,选择“Project”->“New uVision Project”,然后选择STM32的型号和储存路径。

在STM32CubeIDE中,选择“File”->“New”->“STM32 Project”,然后按照向导创建新工程。

接下来,我们需要配置工程的设置。

包括选择编译器、指定目标芯片型号、选择运行频率等。

在Keil中,选择“Options”->“Device”,然后选择目标芯片型号。

在STM32CubeIDE中,选择“Project”->“Properties”,然后选择目标芯片型号和运行频率。

配置完成后,我们需要编写代码。

在Keil中,选择“Project”->“Add New Item”,然后选择一个空白文件。

在STM32CubeIDE中,选择“File”->“New”->“Source File”,然后输入文件名。

编写代码时,我们可以使用STM32固件库提供的函数库,简化了底层驱动的编写。

编写代码的时候,我们需要定义引脚的用途和功能。

在Keil中,选择“Project”->“Manage”->“Board Selector”,然后选择目标芯片和功能。

在STM32CubeIDE中,选择“Pinout & Configuration”,然后选择功能和引脚。

接下来,我们可以测试编写的代码了。

我们可以使用串口输出、LED 闪烁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Keil中,选择“View”->“Serial Window”,然后选择波特率和串口号。

嵌入式系统stm32课程设计

嵌入式系统stm32课程设计

嵌入式系统stm32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掌握STM32的硬件结构和编程环境。

2. 学会使用C语言进行STM32程序设计,理解中断、定时器等基本原理和应用。

3. 掌握嵌入式系统外围设备的使用,如LED、按键、串口等,并能进行简单的系统集成。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具有实际功能的嵌入式系统项目。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程序调试技巧。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学会分工合作和沟通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注重实际应用,关注技术发展,提高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树立远大理想。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编程能力,对嵌入式系统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项目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嵌入式系统概述-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特点与应用领域- STM32微控制器简介2. STM32硬件结构与编程环境- STM32的内部结构、外设接口- Keil MDK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3. STM32编程基础- C语言基础回顾- STM32程序框架与编译过程- 中断、定时器等基本原理及应用4. 外围设备使用- LED、按键、串口等外设的原理与编程- ADC、PWM等模拟外设的使用5. 嵌入式系统项目实践- 设计并实现具有实际功能的嵌入式系统项目- 项目分析与需求分析- 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编程6. 课程总结与拓展- 课程知识梳理与巩固- 探讨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嵌入式系统概述、STM32硬件结构与编程环境第3-4周:STM32编程基础第5-6周:外围设备使用第7-8周:嵌入式系统项目实践第9-10周:课程总结与拓展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嵌入式系统STM32的知识点和技能。

STM32G0系列硬件开发入门说明书

STM32G0系列硬件开发入门说明书

AN5096STM32G0系列硬件开发入门引言本应用笔记为系统开发者们提供了所需的开发板特性硬件实现概述,如供电电源、时钟管理、复位控制、自举模式设置、调试管理。

它显示了如何使用STM32G0系列器件,说明了开发应用所需的最低硬件资源。

本文档还包含详细参考设计原理图以及主要组件、接口和模式的相关说明。

STM32G0系列的供电和复位源1STM32G0系列的供电和复位源本节描述STM32G0系列器件的供电方案以及复位和供电监控器。

STM32G0系列是基于Arm®的器件。

提示Arm是Arm Limited(或其子公司)在美国和/或其他地区的注册商标。

1.1STM32G0系列的电源STM32G0系列器件的工作电压(V DD)要求介于1.7 V至3.6 V之间。

为特定外设提供多种不同电源:•V DD = 1.7 V(1.60 V)至3.6 VV DD 是为内部调压器和系统模拟信号(如复位、电源管理和内部时钟)供电的外部电源。

通过VDD/VDDA引脚从外部提供。

请注意,1.7 V的最小电压对应于上电复位释放阈值V POR(MAX)。

一旦超过此阈值且上电复位释放,在降至掉电复位阈值V PDR(MIN)前可一直保证功能。

•V DDA = 1.62 V (ADC和COMP) / 1.8 V (DAC) / 2.4 V (VREFBUF) 至 3.6 VV DDA 是为A/D转换器、D/A转换器、电压参考缓冲器和比较器供电的模拟电源。

V DDA电压电平与V DD电压一致,因为是通过VDD/VDDA引脚从外部提供的。

•V DDIO1 = V DDV DDIO1为I/O供电。

V DDIO1电压电平与V DD电压一致,因为是通过VDD/VDDA引脚从外部提供的。

•V BAT = 1.55 V至3.6 V当V DD不存在时,V BAT(通过一个电源开关)为RTC、TAMP、低速外部32.768 kHz振荡器和备份寄存器供电。

stm32课程教学大纲

stm32课程教学大纲

stm3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针对STM32单片机应用开发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的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STM32单片机的基础知识、编程方法和应用开发技巧,能够进行STM32单片机的软硬件开发和调试。

课程目标:1.了解STM32单片机的基本架构和工作原理;2.熟悉STM32单片机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3.掌握STM32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4.能够完成STM32单片机的应用开发和调试。

课程安排:第一周:STM32单片机简介1. STM32单片机的发展历程;2. STM32单片机的基本特性和应用领域;3. STM32单片机主要型号和系列的介绍。

第二周:STM32硬件基础1. STM32单片机的体系结构和寄存器组成;2. STM32单片机的外设介绍;3. STM32单片机的时钟系统和复位系统。

第三周:编程工具和开发环境1. STM32开发板的选择和使用;2. STM32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介绍;3. STM32的编译、烧录和调试方法。

第四周:STM32编程基础1. STM32单片机的编程语言介绍;2. STM32的GPIO编程和中断编程;3. STM32的定时器编程和PWM输出。

第五周:STM32外设编程1. STM32的串口编程和SPI通信;2. STM32的I2C编程和I/O扩展;3. STM32的ADC编程和模拟信号采集。

第六周:应用案例分析与实验1. STM32单片机应用案例分析;2. STM32的应用开发流程和调试方法;3. STM32单片机的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

第七周:项目开发与实践1.基于STM32单片机的项目开发方法;2. STM32单片机的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

第八周:项目展示和验收1.学生应用项目展示;2.项目评估与验收。

课程评价:1.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验报告(20%):包括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3.项目成果(30%):包括项目设计、实现和展示情况;4.期末考试(30%):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考察。

最简单的STM32入门教程

最简单的STM32入门教程

最简单的STM32入门教程展开全文本文讲述的是如何从零开始,使用keil建立一个简单的STM32的工程,并闪烁LED灯,给小白看。

第零步,当然首先你得有一个STM32的板子,其IO口上接了一个LED。

第一步,建立一个文件夹0.0第二步,打开keil,建立工程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选择你所用的STM32的芯片。

在接下来弹出来的对话框中选择是,这样keil就帮我们建立好了启动文件。

第三步,新建一个main.c文件,并添加到工程中。

点击New按钮,建立一个文本文件。

在建立的文本文件中输入C中的main函数点击保存保存后,将文件添加到工程中第四步,点击编译可以看到keil有报错错误信息为:没有定义的符号SystemInit ,这是因为在启动文件中有调用SystemInit 函数,但是我们没有定义它,如下图:暂时不用理会上述启动文件中汇编的含义,只需在main.c 中添加该函数即可消除该错误。

修改后再编译,程序没有报错了。

至此,一个STM32的工程就建立完成了。

第五步,将下面的代码复制粘贴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efine PERIPH_BASE ((unsigned int)0x40000000) #define APB2PERIPH_BASE (PERIPH_BASE + 0x10000)#define GPIOA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0800) #define GPIOB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0C00) #define GPIOC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1000) #define GPIOD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1400) #define GPIOE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1800) #define GPIOF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1C00) #define GPIOG_BASE (APB2PERIPH_BASE + 0x2000) #define GPIOA_ODR_Addr (GPIOA_BASE+12) //0x4001080C #define GPIOB_ODR_Addr (GPIOB_BASE+12) //0x40010C0C #define GPIOC_ODR_Addr (GPIOC_BASE+12) //0x4001100C #define GPIOD_ODR_Addr (GPIOD_BASE+12) //0x4001140C #define GPIOE_ODR_Addr (GPIOE_BASE+12) //0x4001180C#define GPIOF_ODR_Addr (GPIOF_BASE+12) //0x40011A0C #define GPIOG_ODR_Addr (GPIOG_BASE+12) //0x40011E0C#define BITBAND(addr, bitnum) ((addr & 0xF0000000)+0x2000000+((addr&0xFFFFF)<<5)+(bitnum<<2))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define MEM_ADDR(addr) *((volatile unsigned long *)(addr)) #define LED0 MEM_ADDR(BITBAND(GPIOA_ODR_Addr,8))//#define LED0 *((volatile unsigned long *)(0x422101a0)) //PA8 typedef struct{volatile unsigned int CR;volatile unsigned int CFGR;volatile unsigned int CIR;volatile unsigned int APB2RSTR;volatile unsigned int APB1RSTR;volatile unsigned int AHBENR;volatile unsigned int APB2ENR;volatile unsigned int APB1ENR;volatile unsigned int BDCR;volatile unsigned int CSR;} RCC_TypeDef;#define RCC ((RCC_TypeDef *)0x40021000)typedef struct{volatile unsigned int CRL;volatile unsigned int CRH;volatile unsigned int IDR;volatile unsigned int ODR;volatile unsigned int BSRR;volatile unsigned int BRR;volatile unsigned int LCKR;} GPIO_TypeDef;#define GPIOA ((GPIO_TypeDef *)GPIOA_BASE)void LEDInit(void){RCC->APB2ENR|=1<<2; //GPIOA 时钟开启GPIOA->CRH&=0XFFFFFFF0;GPIOA->CRH|=0X00000003;}//粗略延时void Delay_ms(volatile unsigned int t){unsigned int i,n;for(n=0;n<t;n++)for(i=0;i<800;i++);}int main(void){LEDInit();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 while(1){LED0=0;Delay_ms(500);LED0=1;Delay_ms(500); }}void SystemInit(void){}下面一段是对代码的简单讲解,可不用太深入。

stm32基础教程.pdf

stm32基础教程.pdf
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 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 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理解嵌入式系统
– 嵌入式系统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是面 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的。
– 嵌入式系统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 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 嵌入式系统可定制、可裁减。 – 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存储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
芯片选择 配置硬件平台 Bootloader移植 操作系统裁减 操作系统移植 应用程序开发
如何成为嵌入式开发人员
– 要想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嵌入式开发人 员,应该牢记“博、专、实践”的原则。
•博 •专 • 实践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 第一阶段(简单操作系统) • 第二阶段(通用的嵌人式实时操作系统) • 第三阶段(Intemet嵌入式系统)
器芯片或单片机本身中。 – 嵌入式系统本身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结构
• 嵌入式系统可以笼统地分为硬件和软 件两部分。
嵌入式处理器
– 嵌入式微处理器EMPU – 嵌入式微控制器MCU – 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EDSP – 片上可编程系统SOPC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嵌入式系统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 – 嵌入式系统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可定制、可裁减,且
stm32嵌入式开发
第一讲: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课程安排
– 何为嵌入式系统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 – 如何成为嵌入式开发人员
何为嵌入式系统
– 嵌入式系统,英文全称为Embeded System。 – IEEE 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

嵌入式单片机STM32应用技术(课本)

嵌入式单片机STM32应用技术(课本)

嵌⼊式单⽚机STM32应⽤技术(课本)⽬录SAIU R20 1 6 第1页第1 章. 初识STM32 (1)1.1. 课前预习 (1)1.2. 概述 (1)1.3. 什么是STM32 (1)1.4. STM32 能做什么 (2)1.5. STM32 怎么选型 (3)1.5.1. STM32 分类 (3)1.5.2. STM32 命名⽅法 (4)1.5.3. 选择合适的MCU (4)1.5.4. PCB 哪⾥打样 (6)1.6. 总结 (7)1.7. 课后练习 (7)第2 章. STM32 的结构和组成 (8)2.1. 课前预习 (8)2.2. 概述 (8)2.3. 什么是寄存器 (8)2.4. STM 32 长啥样 (8)2.5. 芯⽚⾥⾯有什么 (10)2.5.1. ICode 总线 (10)2.5.2. 驱动单元 (10)2.5.3. 被动单元 (11)2.6. 存储器映射 (13)2.7. 寄存器映射 (14)2.7.1. STM32 的外设地址映射 (15)2.7.2. 总线基地址 (15)2.7.3. 外设基地址 (15)2.7.4. 外设寄存器 (16)2.8. C 语⾔对寄存器的封装 (16)2.8.1. 封装总线和外设基地址 (16)2.8.2. 封装寄存器列表 (17)2.9. 课后练习 (20)第3 章. 初识STM32 标准库 (21)3.1. 课前预习 (21)3.2. 概述 (21)3.3. 库⽬录、⽂件简介 (21)3.4. STM32F10x_StdPeriph_Driver ⽂件夹 (24)3.5. 库各⽂件间的关系 (26)3.6. 初识库函数 (28)⽬录第2 页SAIUR201 6陈德⾦⽼师编著3.7. 课后练习 (29)第4 章. GPIO 的使⽤ (30)4.1. 课前预习 (30)4.2. 概述 (30)4.3. GPIO 简介 (30)4.4. GPIO 框图剖析 (31)4.4.1. 保护⼆极管及上、下拉电阻 (31)4.4.2. P-MOS 管和N-MOS 管 (31)4.4.3. 输出数据寄存器 (33)4.4.4. 复⽤功能输出 (34)4.4.5. 输⼊数据寄存器 (34)4.4.6. 复⽤功能输⼊ (34)4.4.7. 模拟输⼊输出 (34)4.5. GPIO ⼯作模式 (35)4.5.1. 输⼊模式(模拟/浮空/上拉/下拉) (35)4.5.2. 输出模式(推挽/开漏) (35)4.5.3. 复⽤功能(推挽/开漏) (35)4.6. 点亮LED-硬件设计 (37)第5 章. STM32 RCC 时钟系统 (43)5.1. 课前预习 (43)5.2. 概述 (43)5.3. RCC 主要作⽤—时钟部分 (43)5.4. RCC 框图剖析—时钟部分 (43)5.5. 系统时钟 (44)5.5.1. HSE ⾼速外部时钟信号 (44)5.5.2. PLL 时钟源 (45)5.5.3. PLL 时钟PLLCLK (45)5.5.4. 系统时钟SYSCLK (45)5.5.5. AHB 总线时钟HCLK (45)5.5.6. APB2 总线时钟HCLK2 (45)⽬录SAIU R20 1 6 第3页5.5.7. 总线时钟HCLK1 (46)5.6. 设置系统时钟库函数 (46)5.7. 其他时钟 (47)5.7.1. USB 时钟 (47)5.7.2. Cortex 系统时钟 (47)5.7.3. ADC 时钟 (48)5.7.4. RTC 时钟、独⽴看门狗时钟 (48)5.7.5. MCO 时钟输出 (48)5.8. 配置系统时钟实验 (48)5.8.1. 使⽤HSE (48)5.8.2. 使⽤HSI (48)5.8.3. 硬件设计 (49)5.8.4. 软件设计 (49)5.8.5. 编程要点 (49)5.8.6. 代码分析 (49)5.8.7. 下载验证 (54)第6 章. STM32 中断应⽤概览 (55)6.1. 课前预习 (55)6.2. 概述 (55)6.3. 异常类型 (55)6.4. NVIC 简介 (56)6.5. NVIC 寄存器简介 (56)6.6. NVIC 中断配置固件库 (57)6.7. 优先级的定义 (58)6.7.1. 优先级定义 (58)6.7.2. 优先级分组 (58)6.8. 中断编程 (59)6.9. 课后练习 (60)第7 章. EXTI—外部中断/事件控制器 (61)7.1. 课前预习 (61)7.2. 概述 (61)7.3. EXTI 简介 (61)7.4. EXTI 功能框图 (61)7.5. 中断/事件线 (63)7.6. EXTI 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64)7.7. 外部中断控制实验 (65)7.7.1. 硬件设计 (65)7.7.2. 软件设计 (65)⽬录第4 页SAIUR201 6陈德⾦⽼师编著7.7.3. 编程要点 (65)7.7.4. 代码分析 (65)7.7.5. 下载验证 (69)7.8. 课后练习 (69)第8 章. SysTick 系统定时器 (70)8.5.4. 代码分析 (73)8.6. 课后练习 (79)第9 章. USART—串⼝通讯 (80)9.1. 课前预习 (80)9.2. 概述 (80)9.3. 串⼝通讯协议简介 (80)9.3.1. 物理层 (80)9.3.2. 协议层 (84)9.4. STM32 的USART 简介 (85)9.5. USART 功能框图 (85)9.6. USART 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90)9.7. USART1 接发通信实验 (91)9.7.1. 硬件设计 (92)9.7.2. 软件设计 (92)9.7.3. 编程要点 (92)9.7.4. 代码分析 (93)9.7.5. 下载验证 (97)9.8. 课后练习 (97)第10 章. DMA 直接存储区访问 (98)10.1. 课前预习 (98)10.2. 概述 (98)10.3. DMA 简介 (98)10.4. DMA 功能框图 (98)10.5. DMA 数据配置 (100)10.6. DMA 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101)⽬录SAIU R20 1 6 第5页10.7. DMA 存储器到存储器模式实验 (103)10.7.1. 硬件设计 (103)10.7.2. 软件设计 (103)10.7.3. 编程要点 (103)10.7.4. 代码分析 (104)10.7.5. 下载验证 (107)10.8. 课后练习 (107)第11 章. TIM 基本定时器 (108)11.1. 课前预习 (108)11.2. 概述 (108)11.3. 定时器分类 (108)11.4. 基本定时器功能框图讲解 (109)11.5. 定时器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110)11.6. 基本定时器定时实验 (111)11.6.1. 硬件设计 (111)11.6.2. 软件设计 (111)11.6.3. 编程要点 (111)11.6.4. 软件分析 (111)11.6.5. 下载验证 (114)11.7. 课后练习 (114)第12 章. TIM ⾼级定时器 (115)12.1. 课前预习 (115)12.2. 概述 (115)12.3. ⾼级控制定时器 (115)12.4. ⾼级控制定时器功能框图 (116)12.4.1. 时钟源 (117)12.4.2. 外部时钟模式1 (117)12.4.3. 外部时钟模式2 (118)12.4.4. 内部触发输⼊ (119)12.4.5. 输⼊捕获 (121)12.4.6. 输出⽐较 (122)12.4.7. 断路功能 (125)12.5. 输⼊捕获应⽤ (125)⽬录第6 页SAIUR201 6陈德⾦⽼师编著12.7.2. PWM 边沿对齐模式 (128)12.7.3. PWM 中⼼对齐模式 (129)12.8. 定时器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129)12.8.1.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130)12.8.2. TIM_OCInitTypeDef (130)12.8.3. TIM_ICInitTypeDef (131)12.8.4. TIM_BDTRInitTypeDef (132)12.9. PWM 互补输出实验 (133)12.9.1. 硬件设计 (133)12.9.2. 软件设计 (133)12.9.3. 编程要点 (133)12.9.4. 软件分析 (134)12.9.5. 下载验证 (136)第13 章. I2C 通讯 (138)13.1. 课前预习 (138)13.2. 概述 (138)13.3. I2C 协议简介 (138)13.3.1. I2C 物理层 (139)13.3.2. 协议层 (140)13.3.3. 通讯的起始和停⽌信号 (141)13.4. STM32 的I2C 特性及架构 (144)13.4.1. STM32 的I2C 外设简介 (144)13.4.2. STM32 的I2C 架构剖析 (145)13.4.3. 通讯过程 (147)13.5. I2C 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149)13.6. I2C—读写EEPROM 实验 (150)13.6.1. 硬件设计 (150)13.6.2. 软件设计 (151)13.6.3. 编程要点 (151)13.6.4. 代码分析 (152)13.6.5. 下载验证 (167)13.7. 课后练习 (168)第14 章. SPI 通讯 (169)14.1. 课前预习 (169)14.2. 概述 (169)14.3. SPI 协议简介 (169)14.3.1. SPI 物理层 (169)14.3.2. 协议层 (171)⽬录SAIU R20 1 6 第7页14.4. STM32 的SPI 特性及架构 (173)14.4.1. STM32 的SPI 外设简介 (173)14.4.2. TM32 的SPI 架构剖析 (174)14.4.3. 通讯过程 (175)14.5. SPI 初始化结构体详解 (177)14.6. SPI—读写串⾏FLASH 实验 (178)14.6.1. 硬件设计 (179)14.6.2. 软件设计 (179)14.6.3. 编程要点 (180)14.6.4. 代码分析 (180)14.6.5. 下载验证 (198)14.7. 课后练习 (198)第15 章. 陀螺仪姿态检测 (199)15.1. 课前预习 (199)15.2. 概述 (199)15.3. 姿态检测 (199)15.3.1. 基本认识 (199)15.3.2. 坐标系 (200)15.4. 利⽤陀螺仪检测⾓度 (201)15.5. 利⽤加速度计检测⾓度 (202)15.9.2. MPU6050 模块的引脚功能说明 (205)15.9.3. MPU6050 模块的硬件原理图 (205)15.10. MPU6050 模块的特性参数 (206)15.11. MPU6050—获取原始数据实验 (207)15.11.1. 硬件设计 (207)15.11.2. 配套程序简介 (208)15.11.3. 软件设计 (209)15.11.4. 程序设计要点 (209)15.11.5. 代码分析 (209)15.11.6. 下载验证 (215)15.12. MPU6050—利⽤DMP 进⾏姿态解算 (216)15.12.1. 硬件设计 (216)15.12.2. 软件设计 (216)15.12.3. 程序设计要点 (216)⽬录第8 页SAIUR201 6陈德⾦⽼师编著15.12.4. 代码分析 (216)15.12.5. 下载验证 (226)15.13. MPU6050—使⽤第三⽅上位机 (227)15.13.1. 硬件设计 (227)15.13.2. 软件设计 (227)15.13.3. 程序设计要点 (227)15.13.4. 代码分析 (227)15.13.5. 下载验证 (231)第1 章.初识STM32SAIU R20 1 6 第1页第1 章. 初识STM321.1. 课前预习在书上找到答案。

嵌入式系统(STM32微处理器)实训指导书

嵌入式系统(STM32微处理器)实训指导书

嵌入式系统(STM32微控制器)实训指导书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微控制器具有32位字长的CPU,使用精简指令系统(RISC)。

精简指令系统的指令字长固定,译码方便,相对于复杂指令系统(CISC),精简指令系统的处理效率更高。

具有32位字长CPU的STM32系列微控制器的处理能力远高于8位和16位单片机,同时集成了与32位CPU相适应的强大外设(如双通道ADC、多功能定时器、7通道DMA、SPI等),能够完成过去一般单片机所无法达到控制功能。

现在,已经形成了以8位单片机为主流的低端产品和以32位微控制器为主流的高端产品两大市场。

对于自动化领域的从业人员,了解32位微控制器的结构、特点,掌握其使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学习方法此前,我们已经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的学习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是有老师讲授的。

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在学校学习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新的东西,需要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不同于前述的另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允许通过局部的、模仿性的手段,来实现既定目标。

这种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

“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本次实训采取的方法是:将参考资料发给同学,同学自学其中需要的部分。

在指导教师引导下,体验各个控制项目、理解各组成部分,再以原控制软件为基础进行修改和移植,获得要达到的控制效果。

在本次实训中,我们使用的微控制器型号为STM32F103RB。

STM32F103RB是STM32微控制器系列中的一种,内部具有128KB程序存储器、20KB随机读写存储器、1个16位高级定时器、3个16位通用定时器、2个SPI、2个I2C、3个USART、1个USB、1个CAN、2个ADC。

芯片为64引脚LQFP封装,有51个I/O引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的最小值为( )A .14-B .12-C .34-D .1-【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

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OB ,OC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与OA 的夹角和OB 与OC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 ,OB ,OC 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 ,由AB AC →→=得,22()()OB OA OC OA -=-,因为1OA OB OC ===,所以有,OB OA OC OA ⋅=⋅则()()AB AC OB OA OC OA ⋅=-⋅-2OB OC OB OA OA OC OA =⋅-⋅-⋅+ 21OB OC OB OA =⋅-⋅+设OB 与OA 的夹角为α,则OB 与OC 的夹角为2α所以,cos 22cos 1AB AC αα⋅=-+2112(cos )22α=--即,AB AC ⋅的最小值为12-,故选B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2,1,60AB DC AB BC ABC ==∠= ,动点E 和F 分别在线段BC 和DC 上,且,1,,9BE BC DF DC λλ==则AE AF ⋅的最小值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运算求,AE AF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 AF ⋅,体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2918【解析】因为1,9DF DC λ=12DC AB =,119199918CF DF DC DC DC DC AB λλλλλ--=-=-==, AE AB BE AB BC λ=+=+,19191818AF AB BC CF AB BC AB AB BC λλλλ-+=++=++=+,()221919191181818AE AF AB BC AB BC AB BC AB BCλλλλλλλλλ+++⎛⎫⎛⎫⋅=+⋅+=+++⋅⋅ ⎪ ⎪⎝⎭⎝⎭19199421cos1201818λλλλ++=⨯++⨯⨯⨯︒2117172992181818λλ=++≥+= 当且仅当2192λλ=即23λ=时AE AF ⋅的最小值为29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 的焦点()1,0F ,其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为K ,过点K 的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D . (Ⅰ)证明:点F 在直线BD 上; (Ⅱ)设89FA FB →→⋅=,求BDK ∆内切圆M 的方程.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y m x =+,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1,0K -,抛物线的方程为24y x =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1x my =-,()()()112211,,,,,A x y B x y D x y -,故214x my y x =-⎧⎨=⎩整理得2440y my -+=,故121244y y m y y +=⎧⎨=⎩则直线BD 的方程为()212221y y y y x x x x +-=--即2222144y y y x y y ⎛⎫-=- ⎪-⎝⎭令0y =,得1214y yx ==,所以()1,0F 在直线BD 上.(Ⅱ)由(Ⅰ)可知121244y y m y y +=⎧⎨=⎩,所以()()212121142x x my my m +=-+-=-,()()1211111x x my my =--= 又()111,FA x y →=-,()221,FB x y →=-故()()()21212121211584FA FB x x y y x x x x m →→⋅=--+=-++=-,则28484,93m m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430x y ++=或3430x y -+=213y y -===±,故直线BD 的方程330x -=或330x -=,又KF 为BKD ∠的平分线,故可设圆心()(),011M t t -<<,(),0M t 到直线l 及BD 的距离分别为3131,54t t +--------------10分 由313154t t +-=得19t =或9t =(舍去).故圆M 的半径为31253t r +== 所以圆M 的方程为221499x y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 :y 2=2px(p>0)的焦点为F ,直线y =4与y 轴的交点为P ,与C 的交点为Q ,且|QF|=54|PQ|.(1)求C 的方程;(2)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 2=4x. (2)x -y -1=0或x +y -1=0. 【解析】(1)设Q(x 0,4),代入y 2=2px ,得x 0=8p,所以|PQ|=8p ,|QF|=p 2+x 0=p 2+8p.由题设得p 2+8p =54×8p ,解得p =-2(舍去)或p =2,所以C 的方程为y 2=4x.(2)依题意知l 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 的方程为x =my +1(m≠0). 代入y 2=4x ,得y 2-4my -4=0. 设A(x 1,y 1),B(x 2,y 2), 则y 1+y 2=4m ,y 1y 2=-4.故线段的AB 的中点为D(2m 2+1,2m), |AB|=m 2+1|y 1-y 2|=4(m 2+1).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 =-1m y +2m 2+3.将上式代入y 2=4x ,并整理得y 2+4m y -4(2m 2+3)=0.设M(x 3,y 3),N(x 4,y 4),则y 3+y 4=-4m,y 3y 4=-4(2m 2+3).故线段MN 的中点为E ⎝ ⎛⎭⎪⎫2m2+2m 2+3,-2m ,|MN|=1+1m 2|y 3-y 4|=4(m 2+1)2m 2+1m 2.由于线段MN 垂直平分线段AB ,故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12|MN|,从而14|AB|2+|DE|2=14|MN|2,即 4(m 2+1)2+⎝ ⎛⎭⎪⎫2m +2m 2+⎝ ⎛⎭⎪⎫2m 2+22=4(m 2+1)2(2m 2+1)m 4,化简得m 2-1=0,解得m =1或m =-1, 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或x +y -1=0.三、考卷比较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

题型分值完全一样。

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四、本考试卷考点分析表(考点/知识点,难易程度、分值、解题方式、易错点、是否区分度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