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营养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

3、培养:倒置培养皿,于37℃恒温箱中培养2-3天。
防止培养基冷凝后形成的 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
不利于菌落的形成
4、纯化和保藏:选择小型且呈灰白色的单个菌落,用 划线法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冷藏在冰箱中 保存。
1、配制培养基:黄豆浸泡,制作豆浆。用奶粉泡 牛奶。 豆浆和牛奶混合,采用巴氏消毒法消毒,获得 液体培养基。 杀灭试管 2、接种:点燃酒精灯,打开菌种封口后将试管口在 口的杂菌 火焰上烧一下,并将试管口置于火焰附近,然后灼烧 接种环,将接种环于菌种试管培养基无菌落处冷却后 刮取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 3、培养:37℃发酵8-10小时。
6)牛肉膏中含有生长因子。 ( √ )
现有酸奶一瓶、奶粉一袋、黄豆一 袋,如何制作豆奶酸奶?要求用酸 奶中乳酸菌进行发酵。
1、配制培养基:用奶粉泡牛奶,加入1%的琼脂,制 成固体培养基,高压灭菌处理。 2、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点燃酒精灯,用酒精消 毒手,打开酸奶包装,将接种环灼烧,在酸奶中蘸一 下,用划线法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2、根据用途分
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能通过缺少某种物质或某种特定的反 应选择出特定微生物的具有选择作用的培养基。
通用培养基——满足多种微生物的营养需求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 选择出----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青霉菌、酵母菌等真菌 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选择出----自生固氮菌 加入伊红和美蓝染料的培养基 选择出----大肠杆菌(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的菌落)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选择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 选择出----自养型微生物
2.氮源
凡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氮元素的 营养源,称为氮源。

微生物的营养六要素之氮源

微生物的营养六要素之氮源

人需要吃肉或喝牛奶,其中主要是含有蛋白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里面含有较多的氮元素,所以这类营养叫做氮源。

微生物能利用的氮源种类也比人或植物要多,动植物能利用的氮源微生物都能利用,而一般植物和动物不能利用的空气中的氮气,微生物也能利用。

氮源给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时合成原生质和细胞其它细胞结构的原材料。

缺少氮源微生物就难以生长,就象长期缺少蛋白质营养的儿童长不了个一样。

氮源一般不是作为微生物的能源。

但是有些细菌,例如硝化细菌能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和能源。

《微生物学》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学》微生物的营养

图6-1 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图6-2 促进扩散
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指溶质必须在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 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不消耗能量的 扩散运输方式,多见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中少见(图6-2)。促进扩 散与单纯扩散同属于被动扩散,是 不耗能的跨膜运输方式,所以也不 能进行逆浓度运输,但扩散效率较 快,其原因则是有特异载体蛋白的 参与。
(2) 合成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也称为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是营养成分 背景完全清晰的培养基,由高纯化学试剂配制而成。 (3) 半合成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semisynthetic medium)是由部分天然材料和部分化学试剂配制的培养基,如马铃薯蔗 糖培养基(干净削皮的马铃薯200g,蔗糖20g)。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4.无机盐
无机盐(mineral salt)或矿质元素主要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除碳源和氮源外的各种重要 元素,是微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在配制微生物培养基时,对大量元素来说,首选无机盐是K2HPO4和MgSO4,可同时提供 多种需要量大的元素。同时,许多微量元素是重金属,不能过量,否则可能产生毒害作用, 但是在部分生物中,特别是真菌,会对某些重金属元素富集,这在重金属污染处理中具有重 要意义。
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又称氧化还原势,是衡量某氧化还原系统中氧化剂接受电子或还原剂释放电子趋势 的一种指标。 6. 原料易得
从经济角度考虑,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来源方便的原料。
(三)培养基设计的方法
1. 查阅文献,借鉴经验 设计培养基时,首先应该根据实验目的查阅文献,收集已发表的培养基配方,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筛 选。 2. 生态模拟 凡有某种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的环境,一定存在着该微生物所必要的营养及赖以生存的其他条件。 3. 营养需求,科学组合 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通过不同因素实验考察的优化方法确定最优配方。 4. 试验比较,优化配方 初步设计的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配方,还必须经具体试验和比较后才能最后确定符合实 际要求的培养基。

请简述微生物所需的五大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请简述微生物所需的五大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请简述微生物所需的五大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微生物,哎呀,它们可是地球上最小但最重要的生命体之一呢!想象一下,它们就像那小小的英雄,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奉献。

它们需要的五大营养物质,可是它们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所在哦。

咱们来聊聊这五样东西,保证让你对这些微小生物刮目相看。

咱们得说说碳水化合物。

微生物就像人类一样,需要能量来维持生活。

碳水化合物就是它们的“动力源”,有点像我们吃的米饭和面条。

想想吧,微生物们在吃完这些碳水化合物后,就能像开了挂一样,快速生长繁殖。

它们在分解这些食物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出能量,真的是忙得不亦乐乎,嘿嘿!这就好比你吃了一顿大餐,瞬间觉得能量满满,活力四射,简直就是微生物的小确幸。

咱们来看看氮。

这玩意儿对微生物可重要了,氮是合成蛋白质的基础,就像咱们做饭需要的盐,没有它,一切都是白搭。

微生物利用氮来合成自己的细胞,帮助它们成长和修复。

没了氮,它们就会“无米之炊”,无从发挥自己的才能,简直就是“苍蝇没了蜜”的状态。

微生物们在氮的帮助下,可以不断更新换代,形成更多的后代,堪称繁殖小能手,真让人佩服。

再说说矿物质。

哎,这可不是随便的东西,矿物质在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比如钙、镁、磷这些,都能帮助微生物的细胞壁保持稳固,防止外界侵袭。

想象一下,钙就像是微生物的保护盾,确保它们在恶劣环境中不被打倒。

矿物质还参与各种酶的反应,帮助微生物更好地代谢,简直就是它们的“得力助手”。

没有矿物质,这些小家伙可真是“无源之水”,可想而知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维生素,那真是微生物们的“隐形英雄”。

虽然它们需要的量微乎其微,但可绝对不能少。

维生素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起到催化的作用,帮助它们更高效地利用能量。

就像你喝咖啡提神醒脑,维生素就是微生物的“咖啡因”,让它们能在“忙碌”的世界里不至于疲惫。

想想看,微生物们每天都在忙着分解有机物,转化养分,如果没有维生素的加持,效率可想而知,简直就是“事倍功半”。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微生物营养中,碳源的主要作用是()。

A. 提供能量B. 提供碳骨架C. 提供氮源D. 提供微量元素答案:B2. 下列哪种物质不能作为微生物的氮源?()。

A. 尿素B. 硝酸盐C. 硫酸铵D. 葡萄糖答案:D3.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

A. 钾盐B. 钠盐C. 钙盐D. 镁盐答案:A4. 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的主要作用是()。

A. 提供碳源B. 提供氮源C. 提供生长因子D. 提供水答案:C5.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A. 乳酸菌B. 酵母菌C. 蓝细菌D. 大肠杆菌答案:C6.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水分主要来源于()。

A. 培养基B. 空气C. 微生物自身D. 培养容器答案:A7.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氧气主要来源于()。

A. 培养基B. 空气C. 微生物自身D. 培养容器答案:B8.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

A. 培养基B. 空气C. 微生物自身D. 培养容器答案:C9.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微量元素主要包括()。

A. 铁、锌、铜B. 钙、镁、钾C. 钠、氯、硫D. 磷、氮、碳答案:A10.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维生素主要包括()。

A. 维生素B1、B2、B6B. 维生素C、D、EC. 维生素A、K、PD. 维生素H、B12、K答案:D11.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氨基酸主要包括()。

A. 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B. 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C. 缬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D. 所有氨基酸答案:D12.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核苷酸主要包括()。

A.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B. 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C. 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D. 所有核苷酸答案:D13.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脂肪酸主要包括()。

A. 饱和脂肪酸B. 不饱和脂肪酸C. 必需脂肪酸D. 所有脂肪酸答案:D14.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多糖主要包括()。

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

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

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能量源、无机盐等。

这些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

1.碳源:微生物需要碳来合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常见的碳源包括有机碳源(如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和无机碳源(如二氧化碳)。

2.氮源:微生物需要氮来构建氨基酸、核酸和其他含氮有机物。

常见的氮源包括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有机氮源(如氨基酸、脲等)和氨气。

3.能量源:微生物通过摄取和代谢能量源来获取能量。

常见的能量源包括有机能量源(如葡萄糖、乳糖等)和无机能量源(如硫化物、氢气等)。

4.矿物质和无机盐: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矿物质和无机盐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常见的矿物质和无机盐包括钠、钙、钾、镁、铁、锌、锰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微生物营养物质,还有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例如:1.维生素:微生物需要维生素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维生素是一类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D等。

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合成维生素,也可以从外部环境中吸收维生素。

2.氧化还原剂: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需要一定的氧化还原剂参与。

常见的氧化还原剂包括NAD+、NADP+等辅酶。

微生物通过合适的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有所不同,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营养物质,而有些微生物只能利用特定的营养物质。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自养作用,可以利用太阳能或化学反应来合成有机物,称为光合微生物和化能微生物。

总之,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它们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合适的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活方式,进而应用于农业、医学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营养方式

微生物营养方式

微生物营养方式微生物营养方式: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微生物利用太阳光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它能够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过程获得满足。

光合作用是微生物最重要的营养途径,它利用太阳光将水和二氧化碳分解,将受这种分解作用的耗散能量,以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和有机酸,分解出的活性原子参与催化一系列体外或体内的氧化还原作用,使微生物受益。

2、摄食作用摄食作用是指微生物吸收利用外界物质满足营养需要的过程。

摄食作用是微生物最重要的营养方式,它的过程可分为外摄入作用和内摄入作用两种,微生物通过外摄入作用能够从外界净化一定数量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各种有机分子和无机离子,在微生物体内与体液中有机分子相结合,成为微生物体内新生物质。

3、丝分裂过程丝分裂是指细菌T-形分裂时,中心染色体在T末端的区域发生的的螺旋分裂过程,它起到了把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和合成物均衡地分配到两个细胞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它还能够使微生物数量急剧增长,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满足营养需要。

4、合成作用合成作用是指微生物利用体内的多种物质进行合成,以满足营养需要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让微生物体内的活性原子参与某些路径,从而完成一定的反应。

合成作用能够使微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不断爆发出新的活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满足微生物的营养需要。

5、糊精营养方式在糊精营养方式下,微生物体可以直接合成糊精,这种营养类型的微生物不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对外界某些物质的依赖性较小。

糊精营养体主要从合成糊精和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和代谢产物活性等方面获取能量,且糊精合成过程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并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繁殖速率。

6、化学反应式营养化学反应式营养是指微生物参与一系列化学反应获取能量来满足营养需要的过程。

化学反应式营养是微生物能够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当微生物缺少氧或其他必需物质时,它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能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其营养需要。

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需求

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需求

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需求微生物是指那些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尽管微生物的个体微小,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实现其生命活动,并具有各种营养需求。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代谢和其营养需求的相关内容。

一、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包括两种:厌氧代谢和好氧代谢。

1.厌氧代谢厌氧代谢指微生物在缺氧或氧气有限的环境中进行代谢活动。

典型的例子是厌氧呼吸,其中微生物使用无氧电子受体代替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产生能量。

此外,还包括发酵代谢,微生物通过发酵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和代谢产物。

2.好氧代谢好氧代谢指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代谢活动。

其中最典型的是呼吸过程,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来产生能量。

好氧代谢比厌氧代谢产生更多的能量,因此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微生物通常采用好氧代谢。

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包括能源源、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生长因子等。

1.能源源微生物的能源源主要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

光合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用以合成有机物质。

而化能微生物则通过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来获取能量。

2.碳源微生物的碳源可以是无机碳(如CO2)或有机碳(如葡萄糖)。

光合微生物主要通过固定CO2来合成有机物;而化能微生物则以有机物为碳源,通过降解有机物来获取碳源。

3.氮源微生物的氮源可以是无机氮(如硝酸盐、氨)或有机氮(如氨基酸、蛋白质)。

氮是构成生物体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对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都至关重要。

4.矿物质微生物的矿物质需求包括多种元素,如磷、钾、钙、镁、铁等。

这些矿物质在微生物的酶促反应和细胞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缺乏某种矿物质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有机物,如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由于微生物无法合成某些生长因子,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结语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需求对其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并加以利用,以获得能量和合成细胞物质。

可以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就是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将其营养物质划分为:碳素营养物质、氮素营养物质、矿质养料、生长因子、水分。

(1)碳素营养物质(碳源):微生物细胞中含碳量约战细胞干重的50%。

无机化合物:CO2和碳酸盐
碳素的功能:(1)组成有机分子的碳架;(2)为细胞提供能量
(2)氮素营养物质(氮源):细菌、酵母细胞的含氮量约占细胞干重的7%-13%,霉菌含氮量约占细胞干重的5%。

氮源物质主要有:分子氮:N2(固氮微生物的氮源)、无机氮化物:铵盐: NH4+、硝酸盐::NO3-、有机氮化物:牛肉膏、蛋白胨、尿素、酪素、玉米浆、豆饼等。

组成有机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3)矿质养料:微生物需要的矿质养料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包括:Na、K、Mg、Ca、Fe、P、S等
微量元素包括:Cu、Mn、Zn、Se等
矿质营养的功能:(1)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各种组分(2)调节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
(3)某些元素,如S、Fe可作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

(4)生长因子:不能合成一种或几种微量的有机化合物,必须由外源供给才能进行生长繁殖。

包括氨基酸(用于蛋白质的合成)、碱基(核酸合成必须的成分)、维生素(构成酶的辅基或辅酶,酶活性所必须的成分)。

野生型(原养型):从自然界直接分离获得的微生物。

营养缺陷型:必须从外界获得物质才能生长繁殖。

营养缺陷型种类:(1)缺少合成氨基酸能力的微生物称为氨基酸缺陷型(2)缺少合成维生素能力的微生物称为维生素缺陷型(3)缺少合成碱基能力的微生物称为嘧啶或嘌呤缺陷型。

在同一种微生物中会有不同的营养缺陷型
(5)水分:微生物细胞的含水量较高,约占细胞细胞鲜重的70%-90%。

水在微生物中起着重要的功能:(1)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2)生化反应的介质(3)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良好溶剂(4)水的比热高,热的传导性好,能有效地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热,并将吸收的热散发出去,避免导致细胞内温度陡然升高(5)维持细胞的膨压。

水的活度: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水的蒸汽压和纯水的蒸汽压之比,即
aw= P溶液/ P纯水
纯水的aw=1,当水中有溶质时,水的活度变小。

微生物生长需要的水的活度在0.63-0.99。

当环境中的aw值低于微生物生长需要时,微生物的生长受阻,甚至停止生长。

细菌生长需要的aw值>霉菌>盐细菌>耐旱真菌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然界生物的营养类型包括:异养型:以复杂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动物属此;
自养型:以简单的无机物作为营养物质,植物属此。

微生物兼有上面两种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

(1)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以光能为能源,以CO2或碳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的
碳源。

在微生物中,这种营养方式又分为两类:
(2)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1)不能以CO2为唯一的碳源(2)简单的有机物作供H体,才能将CO2同化为有机物。

(3)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
特点:通过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物如H2、H2S、Fe2+、NH3或NO2-等释放出的化学能来同化CO2,可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4)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

碳源和供氢体:有机物。

按营养来源可分为腐生型:动植物及微生物尸体的分解者;寄生营养型:寄生在活的宿主体内,依靠寄主获得能量和营养进行生长或繁殖,如病毒。

微生物营养类型是可变的。

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对物质的运输过程发生在细胞膜。

细胞膜上有着专门用于物质运输的特殊结构—载体蛋白。

大多数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运输物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有以下四种方式:被动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原生动物运输物质的方式:膜泡运输: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外排作用。

(1)简单扩散:又称作扩散或被动扩散,被输送的物质靠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差为动力,溶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直到两边的浓度相等。

特点:运输的物质为小分子简单物质如水、CO2,、O2、乙醇和某些氨基酸分子
(2)协助扩散:以物质的浓度梯度为动力,不消耗能量,运输过程中细胞质膜上的载体蛋白与营养物质进行可逆性结合,从而协助养料的运输。

多见于真核生物,运输的物质有:甘油、脂肪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盐。

特点:(1)物质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方向低浓度方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2)载体蛋白与营养物质专性结合(3)运输速度具有饱和性
(3)主动运输: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在细胞上载体蛋白与养料结合后,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养料的方式。

特点:(1)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进行(2)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3)对运输的物质有专一性。

运输的物质:乳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氨基酸、核苷、多种阳离子等。

(4)基团转位:又称作基团转移或基团转运,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

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

大肠杆菌对葡萄糖的吸收主要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PTS通常由5种蛋白质组成,包括酶Ⅰ、酶Ⅱ(包括a、b和c三个亚基)和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热稳定蛋白质(HPr) 。

(5)膜泡运输:膜泡运输通过细胞膜的内吞和外排完成对大分子颗粒或流体物质的跨膜运输。

细胞内吞的是固体颗粒状物质称为吞噬作用,是原生动物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吞入的是液体或极小的颗粒则称为胞饮作用。

膜泡运输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吸附期、膜伸展期、膜泡迅速形成期、附着膜泡形成期、膜泡释放期。

4、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配置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不同的微生物需求的营养不同,要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培养目的配制培养基。

常用的几种培养基: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放线菌:高氏一号培养基。

(2)营养成分及其配比得当:注意营养成分的C:N比和矿质养料的含量。

(3)培养基的渗透压合适:低渗:吸水膨胀甚至破裂死亡;高渗:质壁分离,抑制生长;渗透压的调节::NaCI
(4)控制适当的pH:
微生物的适宜生长范围:细菌:6.5-7.5;酵母:3.8-6.0;藻类:6.0-7.0;放线菌:7.5-8.5;霉菌::4.0-5.8;原生动物:6.0-8.0。

pH的调节:NaOH或HCI, K2HPO4和KH2PO4, CaCO3
(5)注意Eh值(氧化还原电位值):多数好氧微生物Eh值: 0.3-0.4v;厌氧微生物:0.1v 以下
Eh值的调节:好氧菌:搅拌通气,振荡;厌氧菌:加还原剂(硫化钠、半胱氨酸、抗坏血酸等)
培养基一旦配成要尽快灭菌,灭菌条件一般采用121℃,30分种。

按培养基的成份划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1)天然培养基:由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如培养细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合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如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
(3)半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和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合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如培养真菌的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划分:
(1)固体培养基::一般以1.5%- 2.0%的琼脂作凝固剂
(2)液体培养剂:不添加凝固剂
(3)半固体培养基:加入少量凝固剂,培养基呈半固体状,琼脂添加量为0.2%- 0.7 %。

按特定用途划分:
(1)基础培养基:按照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的要求,由基本的营养成分配制而成的一种培养基。

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

(2)加富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血、血清、动物或植物组织液或其他生长因素配制而成的一类营养特别丰富的培养基,该培养基适于一种或一类微生物的生长而使该类微生物得到富集。

(3)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4)鉴别培养基:用以鉴别微生物的生理特点、代谢能力和营养需求等特征的培养基,通过对这些特征的鉴别,从而将这种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区别开来。

目的:鉴别培养基的目的:鉴定微生物具有的某种能力。

选择性培养基的目的:筛选和分离,将需要的菌从混杂有多个微生物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