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读后感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对朱光潜先生的评价

《咬文嚼字》——对朱光潜先生的评价

《咬文嚼字》——对朱光潜先生的评价对朱先生的评价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美学家之一。

从1931年撰成《文艺心理学》一书开始,他在美学领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辛勤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

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且特点也十分鲜明。

把朱先生的美学研究活动放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第一个向中国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从尼采、克罗齐,到黑格尔、马克思,一直到撰写出版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朱先生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并且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重要美学见解。

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无人能够与他比美。

朱先生又是继梁启超、蔡元培和王国维等人之后中国20世纪大师级的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既受到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制约。

注重美育,把美看作生活的艺术化、情趣化,看作是一种人生境界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具体来说,早期朱光潜先生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更加接近,有着一种前后承传的关系。

他们都自觉地从西方现代美学中吸取营养,都认为美是超功利无目的的。

他们又都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牢笼,而美的境界正是对这种人生痛苦的“解脱”或“超越”。

在三四十年代,朱先生的这种美学观念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是格格不入的。

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不失为是对功利主义美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建国后,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自由主义思想非常浓厚的知识分子,朱先生开始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敢于独立地、辩证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敢于同机械唯物论作不懈的斗争,提出了许多独到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见解。

正是由于朱先生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才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确实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中国二十世纪美学的开创者和探索者─-读〈朱光潜美学文集〉札记》,郭太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对朱先生的评价二:朱光潜先生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朱光潜比较系统地从原著介绍、引进了西方的美学思潮和流派。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说xx先生的《咬文嚼字》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363800刘志勇)xx先生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他的《咬文嚼字》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作者持论公允,且通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详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阐明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赋予“咬文嚼字”以文学的谨严精神,见解独到而新颖,很是耐人寻味。

作者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从最平常处下笔,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安祥,显见朱光潜先生学术的渊博与扎实。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然而文中对于一些语言的实例分析似乎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愚陋,提出一己之见,就教于方家。

文中以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里的一句台词的修改为例,区分了“你是什么”与“你这什么”两种句式的不同。

朱先生认为,“‘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并且列举了《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的话和杨雄醉骂潘巧云的话,说明“‘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

这似乎有欠xx。

我们同样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西游记》第二回:“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

……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

……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

”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

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3《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

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理论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美读后感》一文更是深刻地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鉴赏方式。

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美读后感》一文中,朱光潜首先提出了美的概念,他认为美是一种“完全的形式”,是一种“完全的秩序”。

这种对美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和艳丽,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秩序和完美。

正是这种内在的秩序和完美,才使得一件事物或者一种艺术作品具有了美的品质。

朱光潜在文中还提到了美的鉴赏方式,他认为美的鉴赏需要“心灵的安静”,需要“心的充实”。

这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意识到要欣赏美,需要内心的宁静和充实。

只有内心充实的人,才能够真正地领会美的内涵和魅力。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太过于浮躁和浅薄,是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陶冶情操,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

除此之外,朱光潜还提到了美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美可以通过语言、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

这让我意识到美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表现出美的特质。

这也让我更加愿意去接触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感受不同的美的魅力。

总的来说,朱光潜的《美读后感》一文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了美的本质和鉴赏方式。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文学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篇对人生的启迪。

通过欣赏美,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多地去感受美的存在,让美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读后感》一文,不仅是对美的探讨,更是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朱光潜对美的独特理解,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美读后感》中,朱光潜首先提出了美的概念,他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对外在事物的审美感受。

这种审美感受来源于人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情感的投射,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因为美是一种感知,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这也是美的独特之处。

朱光潜在文章中还提到了文学对美的表现。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来自于作者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更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这也是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另外,朱光潜还在文章中谈到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对于人们的成长和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深信文学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也可以让人们在痛苦和困惑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勇气。

通过阅读朱光潜的《美读后感》,我对美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文学作为艺术形式,是对美的表达和传递,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也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朱光潜的《美读后感》让我对美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力量。

咬文嚼字的双重价值——咬文嚼字解读

《咬文嚼字》的双重价值——《咬文嚼字》解读郭培旺1520字2014.11.28作为成语的“咬文嚼字”,是一种精神,它痴迷于文字的准确性和贴合度,对错误零容忍,对美好百分百击掌赞叹。

对高二学生来说,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有双重身份,或者说有两种观察视角,一是文艺评论,二是议论文。

当然严格来讲,这两个概念有重合。

其意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论写作的范本。

二、思维训练的典范。

一、评论写作的入门范本。

经过初高中多年的阅读和写作,学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文学感悟、文字感受,如何明白、条理地将其表达出来,是一个难题。

这也是必修五这个单元的主题——如何欣赏和创作文学评论。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可以说做了一个示范,是一次语言文字领域的美学科普。

朱光潜先生的看法颇有见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对其进行“再思考”,进行咬嚼和挑刺。

藉由这种在思考,体会将思想表达出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对文字的敏感也就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是深入阅读本文的方法,也是进行文艺评论的基本立场。

文中举了5个例子,都很典型。

以第2个例子为例:“李广射虎”之司马迁与王若虚两版本的优劣。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朱光潜的观点是司马迁的原文更有味道,并非“见草中有虎”,所以第3句与事实不符;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思。

应该说,司马迁说“见草中石,以为虎”,不如“见草中有虎”更有味道,司马迁的句子平铺直叙,早早地揭开了谜底。

修改之后却有悬念、更紧张,并且符合李广第一眼看过去的印象。

“终不能复入石矣”也不是“放弃得很斩截”,而是一种不解、不服气、有些许气馁的心理。

朱先生的分析也未必到位,几种版本应该说各有优劣。

王若虚说,“凡多三石字”,亦是确论,修改之后,的确更为简洁,但是他同时删去了司马迁原句的很多语气词,于是就少了诸多情感的玩味。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
哎,今儿咱来聊点啥嘞?说起读书这事儿,我前两天儿看了本儿书,叫《咬文嚼字》。

哎哟,那可真叫一个细致入微啊,看得我眼睛都快要瞎了。

咱们福建这边儿人,说话都比较细腻,就像那书里头儿说的,每个字儿都得好好儿嚼嚼,才能品出味儿来。

你看那“咬文嚼字”四个字儿,就像咱们福建的点心,得慢慢儿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甜头儿。

咱再说说重庆那边儿,那儿的方言火辣辣的,就像他们的火锅一样。

要是重庆人儿来读这本书,估计得说:“哎呀,这书咋这么细呢?比我家的辣椒粉儿还细!”哈哈,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样的细腻,才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文字的魅力。

陕北方言呢,豪放中又带着点儿朴实。

他们可能会说:“这书读着真带劲儿,就像咱陕北的黄土高原,虽然糙,但里头儿有味道。

”确实,读书就像走陕北的大路,虽然曲折,但总能找到通往知识的大门。

河南话儿,那就更亲切了。

他们可能会说:“这书真是中,每个字儿都抠得那么细,就像咱河南的烩面,虽然看着简单,但吃起来真是有滋有味儿。

”这话儿说得真对,读书就得像河南人吃面一样,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好。

所以说啊,这《咬文嚼字》真是本好书,不管你是哪儿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咱们读书,就得像这些方言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但都得用心去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哎,这话儿说得我自己都有点儿饿了,咱去吃点儿啥吧!哈哈,开个玩笑,大家继续读书去吧!。

《咬文嚼字》赏析

《咬文嚼字》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咬文嚼字》赏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育资料】《咬文嚼字》对朱光潜先生的评价学习专用

《咬文嚼字》——对朱光潜先生的评价对朱先生的评价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美学家之一。

从1931年撰成《文艺心理学》一书开始,他在美学领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辛勤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

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且特点也十分鲜明。

把朱先生的美学研究活动放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第一个向中国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从尼采、克罗齐,到黑格尔、马克思,一直到撰写出版两卷本的《西方美学史》,朱先生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并且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重要美学见解。

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无人能够与他比美。

朱先生又是继梁启超、蔡元培和王国维等人之后中国20世纪大师级的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既受到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制约。

注重美育,把美看作生活的艺术化、情趣化,看作是一种人生境界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具体来说,早期朱光潜先生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更加接近,有着一种前后承传的关系。

他们都自觉地从西方现代美学中吸取营养,都认为美是超功利无目的的。

他们又都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牢笼,而美的境界正是对这种人生痛苦的“解脱”或“超越”。

在三四十年代,朱先生的这种美学观念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是格格不入的。

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不失为是对功利主义美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建国后,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自由主义思想非常浓厚的知识分子,朱先生开始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敢于独立地、辩证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敢于同机械唯物论作不懈的斗争,提出了许多独到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见解。

正是由于朱先生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才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确实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中国二十世纪美学的开创者和探索者─-读〈朱光潜美学文集〉札记》,郭太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对朱先生的评价二:朱光潜先生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朱光潜比较系统地从原著介绍、引进了西方的美学思潮和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似乎进入了它的沉寂期。美学著作的出版量或许有没有减少,但是
人们对于美学真理的信念却薄淡了。最近读到阎国忠教授的新著《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
体系》,感触很多。 我学美学多年,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两句话:一句是:审美无争辩。另一
句是:美学无是非。对第一句话,尽管可能遭到非议,但我仍认为它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其
真理性在于,审美虽无争辩,但美学却必须争辩。而且重要的是,美学的争辩须建立在审美
的无争辩基础之上。这就是审美的无争辩与美学的争辩之间的辩证法。第二句话说的是事实:
数学中的错误太容易证明了。而在美学中,即使是错误也总是有道理的。这件事本身不啻对
美学所达到的科学水平的一个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对那些对推进美学的科学程度作出了
贡献的美学家往往特别尊敬。朱光潜是其中的卓越者之一。在我心目中,朱光潜作为一个中
国美学家,最大特点就是对于美学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当人们有充足的理由对于美学中
的真理绝望的时候,当传统美学被认为已经陷入迷误,中国学者在美学中看到了一堆博学的
垃圾并且惊呼美制造白痴、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对于一生孜孜不倦研究美学的朱光潜的学
术生涯和理论遗产的回顾和总结,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于美学研究者的一个鼓舞。在这种情况
下,《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一书的出版,确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对现当代
中国美学的反思是中国美学走向未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
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朱光潜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在这个意义上,朱
光潜不仅是一座横跨古今、勾通中外的桥梁,而且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座桥
梁。 这部30万言的研究和介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著作让人感到了它的沉甸甸的分量。朱光
潜可以说是一位其一生除了美学几乎就等于零的学者。照理说,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评述,
似乎并不困难。其实不然,因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展是中国现当代思想史的一部分。本书
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中国美学科学的开拓者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准确、
细致的梳理和概括,充分肯定了朱光潜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建设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地位,
而且还在于它清晰地呈现和勾画了朱光潜美学追求中的建构、转型、反思和重构的反复过程,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在朱光潜美学道路中的重大意义。本书对朱光潜的介绍,事
实上等于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勾勒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从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在美学
研究中比在任何其他研究领域中都更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乃至干扰。即使是一个真诚的
美学家,要想在各种各样的批评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不断地纠正错误,是多么困难。朱光潜
受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批评,而且还受到了以无可置疑地正确的面貌出现的错误批评。本书
为我们描述的,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美学家,也不是一个一贯正确的美学家,而是一个具有
足够理论勇气的不屈不挠的美学家。 美学研究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难达成共识,也更
难避免理论失误。在这个领域中,即使是伟大的睿智者,错误也再所难免。被纠正的很可能
不是错误,进步有时也许就是倒退,正确的东西也可能被作错误的运用,这些在美学中决非
罕见。因此,在对朱光潜的评述中曲意逢迎和为尊者讳对美学研究毫无益处。本书作者严格
把握了这一准则。这里仅举一例:朱光潜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物甲物乙说。这一观点有其重
要的理论价值。至今我仍看不出它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处,因此也不认为需要引证
马克思来支持这个观点。但朱光潜却引证了马克思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最美的音乐对于
不能欣赏的耳朵就没有意义,就不是对象。在他看来,马克思的这句话支持了他的观点:最
美的音乐(物甲),如果没有能够欣赏它的耳朵(主观条件),也不能转化成美的形象(物乙)。
但是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这段话恰恰不能证明这一点。这句话能够说明的只是,如果没有主
观条件,最美的音乐(物乙)也能变成物甲,就是说,不存在物乙。本书如实描述了这件事,
起到了立此存照的作用。看起来,这里涉及的问题属于细枝末节,其实也涉及到如何对待马
克思主义著作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朱光潜作为一个美学史家比作为一个美学理论家的
影响要更大一些,但本书对朱光潜的评述却更注重其理论建构的方面,因此,它在对朱光潜
美学评述的同时,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一些重大美学问题(例如美学的研究对
象等问题)的学术论断。这些论断是作者对美学史和美学理论长期思考的结果。这是非常之
宝贵的。作者象朱光潜一样,既是一位美学史家,又是一位美学理论家。这使得本书的某些
理论论断带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现实感,例如,作者在评论朱光潜关于美学的研究对
象是艺术的观点时,虽然与朱光潜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却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它,而是更着
重从艺术的社会实践意义上去强调朱光潜的观点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及在美学方法论方面给人
们的启示。作者这样指出:艺术从来没有象哲学那样高悬在空中。由于这个原因,艺术不是
少数人的事业,而属于全体人类,是人类共同的生命或生存形式。人们可以没有哲学,没有
宗教,但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没有艺术。即是如此,那么美学就不应停止在心理学与认识范围
里,而应深入到人的社会实践中,从社会实践这个意义上去认识和研究艺术,揭示艺术在人
类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与价值?quot;正是建立在对艺术的这种理解之上,作者才认为,一般地
把美学界定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即使是能够成立,恐怕也是没有意义的,并进而提
出了自己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断:美学就是要研究美在这个艺术链中的生成与发展,以及
在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形态、各种环节和各种规律。美学不能笼统地将美与艺术混为一谈,否
则不是把美限止在艺术之内,就是把艺术局束在美之内?quot; 如果说,朱光潜以其双重身
份在中国现代美学中获得的地位,标志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阶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本书作者同样以其双重身分通过朱光潜对中国现当代美学的总结,意味着中国美学试图穿越
美学史的隧道,创建具有世界水准的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努力呢? 我看是可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