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基础资料汇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概述1

第一节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与人口1第二节历史概况1

第三节自然条件与资源1

第四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2

第五节旅游发展2

第二章主要风景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3

第一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3

第二节风景旅游资源汇总4

第三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4

第三章相关集镇社会状况5

第一节概况5

第二节长寿湖镇5

第三节云集镇 5

第四节龙河镇 5

第五节石堰镇 5

第六节白家镇 6

第七节坪山镇 6

第八节三溪镇 6

第四章《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6

第一章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概述

第一节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与人口

1.地理位置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介于北纬29.54°—30.50°之间、东经107.19°—107.25°,位于重庆市域中部、重庆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跨长寿区和垫江县。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85公里,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公里。

2.行政区划

长寿湖风景区包含长寿湖主体、长寿湖主要水源大河支流和小河支流水域。风景区共涉及长寿区长寿湖镇、龙河镇、石堰镇、云集镇和垫江县白家镇、三溪镇等镇。

3.人口

2010年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常住总人口507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00人。分布在长寿湖镇、龙河镇、石堰镇、云集镇和垫江县白家镇、三溪镇等镇。

第二节历史概况

长寿湖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坝高51米,坝长1399.5米,坝顶宽8米,设有3座副坝。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其水面面积65.5平方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8年,农垦部门进驻库区,成立了长寿湖渔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和水果栽培,后长寿湖渔场更名为长寿湖联合企业公司:1972年引进夏橙,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夏橙生产基地。1985年长寿区正式成立长寿湖镇行政建制,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更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1992年元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1999转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渝府[1999]74号)。

第三节自然条件与资源

1.地质地貌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2.气象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气温

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降雨量

因受长寿湖和黄草山影响,景区内年降水量高于长寿区内其它地区,为1123.8mm。降水多集中在下半年,占全年的75%;冬半年(11月至4月)雨量较少,常年降水占全年的25%。

日照

景区内日照时数为1245.1h,以夏季时8月份光照最充足,常年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35h;以初春3月和秋季10-11月份最少,一般在100h以下。

霜雪

景区内四季温暖,少有积雪天气,常年平均无霜期为331天。

3.水文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公里,流域面积为3348公里。水面积为8869.9亩,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以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公里,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公里,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其中长寿湖所在的狮子滩龙溪河段共有30公里,其间有大小石滩落差50余米。

4.土壤

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冲击土、黄泥土等。湖区内人多地少,土地垦殖系数高,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毁林开荒,破坏地貌的现象时有发生;景区内植被覆盖度较低,景观效果不佳。近年来湖区水体因长期受上游垫江县、梁平县排放的工业污水污染和湖区内网拦养鱼的影响,水质负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近年通过污染整治水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但是仍需要进一步严格保护。

5.植被

景区内植被以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水杉、银杏、越桂、沙田釉和夏橙等。

6.动物

景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各种动物的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动物主要以亲水动物为主,数目种类繁多。据鸟类保护部门统计景区内共有各种鸟类33属、42种,其中水禽有28种,数量达到15600余只。湖区有四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头鸭、凤头鸭、斑嘴鸭、秋莎鸭等四种,此外还有天鹅、野鸳鸯等珍惜鸟类。

第四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长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长寿区是联系渝东南和渝东北的枢纽,是重庆通往华中和东部沿海地区桥头堡,区位条件十分优越。长寿湖则处于重庆市域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在方圆150公里范围内,周围分布着重庆主城区、渝北区、涪陵区、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等经济强区和资源大县,集中了重庆市大部分人口,旅游开发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结构主要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渔业是传统的主导产业,近年湖区每年渔业产量约5000顿,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长寿湖农业生产以及在重庆市日常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峰期长寿湖所产鱼量约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70%。近年来虽有所降低但仍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45%。湖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重要夏橙生产基地,形成3000亩生产规模,年产夏橙达到160万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异军突起,景区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湖区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网箱养鱼得以控制,渔业生常规模不断下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景区内新兴主导产业。据统计2007年全年旅游接待游客56.4392万人次/年,旅游收入11287.86万元;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年,旅游收入8600万元。旅游收入下降;2010年旅游人数统计:接待人次约为70万人次,收入21219万元。

2.发展战略

(1)跨越发展战略

以重庆市区域发展背景为依托,跨越客观上必然存在的经济技术梯度,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带动商业、金融、会务、信息等高端服务行业发展,辐射周边村镇发展。

(2)市场导向战略

树立发展“大旅游”、建立“大产业”和营造“大市场”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先导和带动辐射作用,将旅游业作为长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来加以扶植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服务。

(3)项目推动战略

立足长寿湖当前的旅游背景,以长远目标为基点,优先开发资金到位、带动性强、效益好的重点旅游景区,争取“十一五”期间年年都有重点项目的深层次开发和运作。

(4)品牌创新战略

长寿文化和丰富的岛屿资源正是长寿湖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坚持把文化管理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使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产品的主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等创新手段,着力主推旅游精品项目,营造长寿文化旅游的品牌优势,树立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

(5)区域协调战略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更要依托工业、农业、交通物流业、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旅游业必须通过渗透——相对独立——再渗透的依托性协调战略,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益,形成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相推动发展的格局。

长寿湖湖区自然环境优美,高速公路开通以后,长寿与主城区仅有1个小时的时间距离,使其具备打造成为都市休闲度假胜地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湖泊旅游,把长寿湖建成重庆市最大的休闲度假胜地和高档会务基地。

第五节旅游发展

1.旅游经济现状

长寿湖风景区水面65平方公里,蓄水10亿立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有“川东明珠”的美誉,湖中大小岛屿200多个,山清水秀,鱼鲜果美,是闻名遐尔的休闲旅游胜地,2007年全年旅游接待游客56.4392万人次/年,旅游收入11287.86万元;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年,旅游收入8600万元。旅游收入下降。2010年旅游基础投入约2亿,宣传、广告投入约400万元。

2.发展定位及目标

2.1重庆市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背靠西南最大核心城市和游客发生地重庆市,位于环城游憩带范围内,有成为重庆市“都市后花园”和“周末休闲地”的便利条件。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地区风景名胜区紧密联系、浑然一体,西邻北温泉钓鱼城古战场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