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
历史事件解析: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演变

历史事件解析: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演变1. 背景介绍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持续了数十年的敌对状态。
这一时期被称为冷战,由于双方并未直接交战,但却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竞争和斗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紧张局势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然而,尽管他们曾是盟友,但在巴尔干半岛、东欧和德国等地区出现了政治分歧。
这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形成了一个紧张的局势。
3. 对抗与竞争3.1 核武竞赛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核武器竞赛。
从1949年苏联首次成功测试核武器开始,两个超级大国加快了自己核武器的研发,并试图通过拥有更多更先进的核武器来增强自己的国家安全。
3.2 领土争端与代理战争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体现。
他们支持各种反对势力并进行代理战争,以争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韩战、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都是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代理冲突的例子。
4. 改革开放与终结4.1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开放1985年,苏联出现了新一轮领导层更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
他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塑苏联政府机构,并推动经济的开放和民主化进程。
4.2 冷战终结与苏联解体1991年,随着斯大林主义思想的衰落和冷战结束的到来,苏联逐渐分崩离析。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独立国家的建立。
5. 结论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演变极为复杂,从最初的盟友到逐渐恶化的敌对状态,再到冷战终结和苏联解体。
这一时期的事件对全球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引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和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它对俄罗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
第一部分:经济影响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困难。
由于计划经济的崩溃和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高通胀。
工业生产锐减,就业率下降,许多人陷入失业和贫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私有化和市场开放。
这些改革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和增长,吸引了国外投资。
特别是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出口对俄罗斯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俄罗斯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和不平等分配的财富。
第二部分:政治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政治体系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受到中央集权的限制,而可以自主决定国家的政策和事务。
然而,苏联解体也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和不稳定。
政治权力的过渡和重组导致了政府体系的混乱和腐败现象。
此外,各个地区纷纷试图寻求独立,给俄罗斯的统一带来了挑战。
这些政治动荡使得俄罗斯政府在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有效地管理国家。
然而,在21世纪初,随着普京上台并实施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俄罗斯政府逐渐恢复了政治稳定和集权。
普京还通过一些措施增强了国家的威望,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和各个地区的控制力度。
第三部分:社会影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解体后,许多人面临失业和贫困,导致了社会分化和不满情绪的增加。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更加受到冲击,因为他们习惯于苏联时代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受益于经济改革,特别是那些迅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年轻人和企业家。
这导致了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加大,增加了社会不满和不公平感。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诞生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与俄罗斯联邦的诞生冷战是二战后全球的一个主要政治和军事对立,主要是指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持续紧张局势。
苏联的解体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并从中诞生了俄罗斯联邦。
本文将对冷战结束与俄罗斯联邦诞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冷战的起因及进展冷战是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的结果。
苏联试图通过扩张其领土和控制东欧国家来保护自身安全,但这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和全球秩序。
于是,冷战拉开了序幕。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展开了各种竞争与对抗。
包括军备竞赛、间谍争夺、经济制裁以及进行各种代理战争等。
这些活动使整个世界陷入了两极格局,东西方势力范围分明。
冷战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使得冷战进一步升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体系的不稳定,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二、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问题、民族矛盾和政治体制等方面。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改革的推行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同时,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民主氛围的不断壮大也极大地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稳定性。
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苏联势力范围。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开放政策并没有阻止东欧的民主化进程,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解体正式宣告。
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独立并转型为市场经济制度。
美国与其盟友认为冷战的胜利是西方制度和价值观的胜利,而俄罗斯则沦为从苏联废墟中崛起的后继国家。
三、俄罗斯联邦的诞生与后续发展俄罗斯联邦是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新国家,它承继了苏联的领土,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1991年12月25日,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
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美苏冷战时期。
这段时期持续了近五十年,对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军备竞赛、代理战争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后果。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
尽管二战中两国曾合作对抗纳粹德国,但战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对抗。
美国主张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奉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使得两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竞相争夺全球影响力。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是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场竞赛使得两国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双方都试图通过拥有更多的核武器来争夺战略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带来了巨大的军费开支,给两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尽管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但军备竞赛对于世界的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
代理战争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苏两国虽然没有直接交战,但通过支持各自的盟友和代理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
例如,苏联支持北越在越南战争中对抗美国和南越。
而美国则在中东和拉丁美洲支持反共政权对抗苏联的影响。
这些代理战争使得冷战的影响波及全球,并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
然而,冷战的结束也导致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一变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主要由经济和地缘政治来主导。
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组织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然而,美苏冷战留下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建立和裁军的努力。
总的来说,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影响深远,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军备竞赛、代理战争以及冷战结束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俄乌冲突分析俄美关系

根据俄乌冲突分析俄美关系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和复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导致的。
冷战时期是俄罗斯和美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冷战时期,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军备竞赛等方面的分歧加剧,导致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
冷战结束后,虽然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相互不信任问题依然存在,成为两国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试图恢复其在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而美国则试图在这些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等地区,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导致局势不断紧张。
俄罗斯一直支持叙利亚政府,而美国则支持反对派武装。
在伊朗核问题上,两国之间也存在分歧。
这些分歧导致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剧,给中东地区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欧盟和美国先后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这对俄罗斯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国际上的孤立感加剧。
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对俄罗斯和美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俄罗斯的影响:(1)经济制裁: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欧盟和美国先后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这对俄罗斯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
(2)国际孤立: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国际上的孤立感加剧。
(3)安全威胁:俄乌冲突加剧了俄罗斯周边地区的紧张局势,俄罗斯面临着来自乌克兰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安全威胁,这对俄罗斯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重大挑战。
对美国的影响:(1)地缘政治影响:美国一直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罗斯施加压力,并支持乌克兰政府。
然而,美国的干预也引起了俄罗斯的反感和不满,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安全威胁:俄乌冲突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美俄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美俄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以来,美俄关系跌宕起伏,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年底~1993年):美俄关系的“蜜月期”。
俄罗斯不仅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向西方看齐,而且对外关系上也采取“一边倒”政策,积极寻求融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家庭”。
第二阶段(1993年~2001年):美俄关系的“磨合期”。
俄罗斯开始主动拉开同美国的距离,开始独立自主地推行全方位外交。
美则继续视俄为潜在敌人,逐步蚕食俄战略空间,这是美俄间分歧与摩擦多于协调与合作的时期。
第三阶段(2001年~2003年):两国谋求“正常化”时期。
普京主政俄罗斯后,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
布什政府调整对俄政策,俄罗斯积极支持美国反恐,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美俄间“对抗性”呈现加剧趋势。
美俄曾积极修复因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双边关系裂痕,双方依然在反恐、核安全、俄加入世贸组织等具体问题上达成过共识。
但随着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系统的展开,两国原有战略利益上的冲突开始激化。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和对世界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和对世界的影响冷战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从二战结束直到苏联解体,持续了整整四十年。
美国和苏联在这段历史中成为了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
当时,苏联和美国都在为反法西斯联盟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双方之间的分歧日益加深。
随着战争的结束,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进一步升级。
二、美苏对抗的表现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有多种形式的对抗。
首先是政治形式,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和议程导致了大量的对抗,包括联合国的投票、军备外交和间谍活动等。
其次是军备竞赛,美苏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导致了巨额的消耗和难以想象的研发投资。
最后是经济文化领域上的对抗,两个国家不仅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和反宣传活动,在国际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制裁和文化输出。
三、冷战时期的国际影响冷战时期的国际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美苏之间的对抗使得世界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这对于后来的国际关系、联盟和对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导致了整个世界的局势非常不稳定,许多国家也因此被拖入了冲突中。
最后,在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威胁也把整个世界推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人类面临着毁灭的风险。
四、美苏关系的转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也宣告结束。
美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尽管前苏联俄罗斯经济逐渐复苏,但在政治和军备方面已经不再是当年冷战时期的实力。
而美国则逐渐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逐步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关系。
总之,冷战的影响深远,在美苏之间的对抗和分裂中,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而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的今天,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是建立稳定和谐世界的关键。
俄美关系

俄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冷战”的阴影和苏美关系的历史 将持续地对未来的俄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俄美关系在性质和内容上有别于苏美关系, 然而前者是后者的继承, 苏美关系的历史不能不对俄美关系的现实 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和西方也难以走出“冷战”的阴影, 在主观意识和指导思想上对俄罗斯抱有戒备心理, 在具体行动上对俄罗斯采取遏制政策
1999同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俄的传 统盟友南斯拉夫进行了野蛮轰炸,使俄美关 系一度降到冷战后的最低点。在军控问题上, 俄美矛盾也十分尖锐。在双边经济关系上, 美国至今拒不承认俄是市场经济国家,并继 续对俄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在未来世界格 局问题上,美国继续追求“世界惟一超级大 国地位”,俄罗斯则主张建立多极世界。
1.俄罗斯的主流政治思想对俄美关系的影响。 2.美国主流政治思想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经济因素一方面对稳定俄美关系起了个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为俄美关系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1.经济差距的拉大导致了俄美关系的性质变化。
由于俄美之间实力差距的拉大,尤其是经济上双方实力的悬殊对比, 俄美之间相互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双方在经贸关系上的共同需要 在某种不到变上推动了俄美关系良性发展。 3.经济利益的冲突决定了俄美关系的斗争大于合作。
1.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对俄美关系的影响。
(l) “既欧既亚”与“非欧非亚”的矛盾心理 (2) 根深蒂固的宗教救世主义情节。
2.美国的文化传统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美国的外交受到其建立“山巅之城”的使命观的影响。 (2)学术界传统的反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2011-05-27 15:46:04畅征【英文标题】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U.S.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USSR【作者简介】畅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1989年12月,美国总统老布什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会晤中宣布“冷战结束”,至今已快20年了。
由于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不顾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期间停战的协定,公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时,即2008年8月8日挑起了“格鲁吉亚战争”,进一步激化了俄美矛盾,于是就出现了“新冷战”论。
这一概念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值得商榷。
一人所共知,“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之时,由美国人命名并由美国政府挑起的一场特殊的战争。
“冷战”是和“热战”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如军事遏制、政治对抗、经济封锁、组织包围、舆论攻击等,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军备竞赛进行“武力威慑”与“和平演变”(培植持不同政见者),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
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历史已证明,美国挑起的“冷战”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成功”的。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柏林墙倒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
1991年,华约解散,苏联解体。
最后,不结盟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也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散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宣布“冷战结束”之后的这段历史该如何定位?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又该如何表述?这对于认识目前俄美矛盾的性质至关重要。
对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一历史时期,通常有两种提法:一是“冷战后”(或曰“冷战结束后”),二是“后冷战时期”。
前一种提法给人的印象是:它和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犹如二战前后之不同一样,实则不然。
相比之下,后一种提法较为确切。
第一,苏联在“冷战”中的失败,不能与德、日在二战中的失败相提并论。
尽管美国称苏联为“大失败”,但其军队没有缴械投降,没有瓦解,而且仍拥有可以毁灭美国的大量核武器;其领导人并没有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其继承国俄罗斯仍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其工业体系、科研机构并未遭到严重破坏,等等。
所以,美国对其继承国俄罗斯一直不放心、不放手。
第二,美国虽然已经宣布“冷战结束”,但它的国际战略指导思想仍然是“冷战思维”。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推行“冷战政策”,继续实施遏制、包围、制裁;对俄罗斯虽然称其为“和平伙伴”,但始终未视其为“盟友”,还不断给其制造麻烦。
第三,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工具——北约军事集团在不断扩大。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4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5月。
华约组织已于1991年4月解散,而北约并未因失去对手而解散,反而一扩再扩,不断蚕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俄罗斯的身边,已由1991年的16国扩大到2008年的28国。
综观近20年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继续进行着其在“冷战”中未完成的事业。
也可以说,它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继续进行着“有新色彩的冷战”。
昔日的“冷战”,以“武力威慑”为后盾,以“和平演变”(培养持不同政见者)为目的;今日之“冷战”,是以“北约东扩”为手段,以“颜色革命”(培植亲美远俄国家)为目的,其特征是挤压与反挤压,其方式基本上是和平的。
但是,这种“和平”并没有给俄罗斯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而且不断有西风吹来,使他们颇有秋凉之感。
因此,俄罗斯已故总统叶利钦恰当地称之为“冷和平”。
令叶利钦感到寒心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言而无信,以致使他蒙羞。
最突出、最典型的事例有三件:第一,在俄罗斯经济最困难时,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1992年1月5日,叶利钦为讨好美国,获得经济援助,正式宣布:“不再考虑把美国作为我们的潜在对手,并已把我们的洲际导弹的目标从美国所有城市转移掉。
”(闫瑾等著:《双头鹰飞向何处》,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作为回报,同年4月1日,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德国总理科尔代表西方七国宣布,将集体援助俄罗斯240亿美元(同上,第195页)。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谎话。
第二,北约东扩,蚕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1990年东西德国统一时,老布什和科尔向戈尔巴乔夫保证,统一的德国加入北约,“北约决不东扩”。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信誓旦旦地说,反对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加入北约,反对“在东西方之间再划一条新界限”(畅征:《北约东扩与美俄关系》,《领导科学》2007年第16期)。
但是,时隔不到5年,北约就在1999年3月12日把上述3国接纳为正式成员国。
当时,《华尔街日报》也毫不掩饰地说:“北约东扩是遏制俄罗斯可能东山再起的好方法。
”(同上)第三,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率领北约国家用武力解散了南联盟。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由6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不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后,北约国家软硬兼施,先把它一分为五。
因为米洛舍维奇领导的由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的南联盟不愿跟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走并成为他们的“伙伴”,于是他们就编造出一个“人权高于主权”论,于1999年发动了科索沃战争,最后打散了南联盟,整死了米洛舍维奇。
此间,叶利钦曾采取了一些行动,试图救助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兄弟于危难之中,但无济于事。
普京在2000年5月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也和他的前任叶利钦一样,很看重俄美关系,也曾表示要加入北约,力求密切俄罗斯同美国和北约的关系。
“9·11”事件发生后,普京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为美国打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提供方便,同意美国和北约军队使用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军事基地。
但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善意并不领情,反而以德报怨,继续“冷战思维”,大搞“北约东扩”,大力挤压俄罗斯的国际战略空间。
其主要表现是:1.北约吸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为其正式成员。
2002年11月21日,北约首脑会议在其新成员捷克的首都布拉格举行。
他们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决定“邀请”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等七国加入北约。
这几个国家于2004年4月2日正式成为北约成员。
至此,北约已由1999年的19国扩大为26国。
这是该集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新成员。
这次扩充的最大特征是吸收了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
不仅如此,他们还正为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两国为新成员做准备。
2007年3月16日,美国参议院已通过议案,“邀请”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
但是,美国的努力却一再受挫,在2008年4月举行的北约峰会上,各成员只同意接受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
2.美国在“独联体”国家内大肆煽动“颜色革命”。
独立国家联合体是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由最早签约同时加入苏联的三个共和国,即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策划建立起来的。
它不是一个国家实体,而是一个协调机构。
1991年12月21日,在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其余11国首脑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和《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解体,“独联体”诞生。
格鲁吉亚一直到1993年10月22日,才正式加入“独联体”。
在“独联体”中,“独”与“联”是有矛盾的,在独立国家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央政府的联合体,是脆弱的、不巩固的联合。
美国人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在促“独”反“联”上大做文章。
反“联”的实质,就是反对“独联体”的老大俄罗斯。
经过几年的努力,美国终于搞成了几起“颜色革命”:2003年11月22日,格鲁吉亚的反对派首领萨卡什维利发起了“玫瑰革命”;在2004年10月,乌克兰爆发了亲西方的尤先科领导的“橙色革命”;2005年3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一的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郁金香革命”。
2008年8月18日,格鲁吉亚向“独联体”执委会发出了退出该组织的照会,“独联体”已决定准予其退出。
3.美国坚持继续执行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
1999年3月17日,美国参议院以97票支持、3票反对通过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法案。
18日,众议院又以317票支持、105票反对通过了该法案。
从此,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就成了美国的国策。
这一系统,被称为是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宣布的“星球大战”计划的后代(或曰“星球大战之子”)。
美国建立反导系统,是违反1972年美苏两国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
布什总统为了不受约束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就在2001年12月13日,即在阿富汗战争取得小胜后,单方面宣布退出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并于2003年6月14日零时正式生效。
此后,美国就以并不存在的伊朗核威胁为借口,执意要在俄罗斯的身边——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后,美国与捷克在2008年7月8日签署了建立雷达站的协议;8月20日,波兰也同美国签署了建立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中的导弹拦截基地协议。
二美国和北约的所作所为,使俄罗斯这一昔日的超级大国蒙受屈辱,使俄罗斯人忍无可忍。
同时,这也使俄罗斯人看清了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的本质,并使他们丢掉了对美国的幻想。
风水轮流转。
在俄罗斯蒙羞之时,美国因发动不得人心的伊拉克战争而使自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遭到了严重削弱,而俄罗斯在“智商极高”、“很受欢迎”(基辛格语)的普京总统领导下,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成为公认的“金砖四国”之一。
普京任总统8年(2000年5月—2008年5月),使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57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3万亿美元,其外汇储备从1998年的不到10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8月的5970亿美元。
这标志着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苏联解体时的水平,它的衰落宣告结束。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也在恢复和加强。
俄罗斯人已挺直腰杆,不再对西方诚惶诚恐,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他们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的时代已经结束。
由于普京坚持推行强国战略,反对“北约东扩”,反对“颜色革命”,反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不愿再以优惠价格向亲美的国家提供石油和天然气,致使美国对俄罗斯“实行民主的希望破灭”。
于是,美国开始对俄罗斯和普京总统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说俄罗斯“民主倒退”,实行“专制”,对某些国家进行“胁迫或讹诈”,说“普京主义是一种伪装成自由市场民主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独裁统治方式”,是“源自法西斯主义而非共产主义”(理查德·拉恩:《普京主义》,美国《华盛顿邮报》2007年9月20日),等等。
这就不能不引起俄罗斯人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