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 (1)背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关系逐渐恶化。
•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2)过程: •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 •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 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与出发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 年代末) • 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力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 2、原因: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
• (二)第二阶段(20世 纪70年代至80 年代末)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
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 2、原因 • 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
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3、表现 •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1、赫鲁晓夫改革
• A、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 B、特点:
• 以农业为突破口
• C、评价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 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 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 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 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 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

二战的后果世界格局改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二战的后果,并探讨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政治后果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态势。

冷战导致了分裂的欧洲和东西方的世界对立,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紧张局势。

苏联在战后控制了东欧许多国家,建立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

这种对立局面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因此发生重大变革。

二、经济后果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然而,正是通过战争促使了各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美国作为战争的赢家,成为了经济的新霸主,取代了英国的地位。

同时,亚洲和欧洲的一些经济体也逐渐崛起,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三、军事后果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敌败国进行了彻底的军事清算,使得战败国的军备和军队实力受到严格限制。

战后的军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进行了长时间的军备竞赛,形成了核武器威慑力量。

这种平衡不仅影响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对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后果二战结束后,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动和促进。

美国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影响了全球的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同时,二战后出现了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各国的外交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人们对和平和民主价值的追求更加强烈,二战的惨痛教训也让人们更加警觉对冲突和战争的威胁。

综上所述,二战的后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各国努力维持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是我们在二战后的世界中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迅速进入了一段新的历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后时期。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国际秩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联合国的成立国际秩序的演变可以说是从联合国的成立开始的。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促进全球的国际合作和和平。

它由51个国家组成,现在已经发展到193个成员国。

联合国成立后,它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可以起到促进和平、安全、创造繁荣和解决全球问题的作用。

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许多国家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冲突,从而避免战争和破坏。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冷战期间,世界处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裂和紧张状态。

这导致了许多世界事务的改变,如联合国的作用和功能。

冷战期间,联合国重点在于维护和平和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对立,联合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必要的力量来承担这种角色。

此外,在冷战期间,许多国家加入了美国和苏联的阵营之一。

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极度分裂和紧张,以至于一些国家领导人宣称,国际政治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因为世界充满了敌对和压迫的力量。

三、21世纪的国际秩序21世纪初,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消除了,并且合作、交流和平衡在各个国家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在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深入合作和交流进行贸易和经济发展,以及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发展。

这样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国际秩序的演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事务的关键参与者,并且在世界各地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总之,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秩序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和调整。

尽管国际缺乏统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联合国等重要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和平、安全和发展会持续加强。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二战后世界格局概述

二战后世界格局概述
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 B
主题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体现的政治多元化、民主 化理念——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题评说】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 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 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 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 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 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多极化趋势出 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 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第二次:①国际格局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 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 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 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 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 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 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 体系。 ②中国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 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 位。
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美苏“冷战”开始。“马歇尔 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为了反击“马歇尔计 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 会,故选B项。“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 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A项错误;北约组织是美 苏“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 故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在1949年1
【考题例证】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 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 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社会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 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 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 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 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或称之为苏联集 团。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
• 二战后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峙的实质是 () • A美苏争霸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社会制度对立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美苏争霸
• 第一阶段:50中期--60年代初. 特征: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事件:缓和(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 夫访美)紧张(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事件:苏联-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特征:美强硬,苏全面收缩. 事件: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 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 决定成败的因素:经济.
•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 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二战时的同盟 关系变成二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 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 格局。
• • • •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 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刻,在苏联的雅尔 塔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 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 问题,达成若干协议,会后根据会议中的协议, 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 ◆基础:美苏均势 •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及实质
(1)目的: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稳定
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实质:美国要称霸全球。

3、冷战的表现:
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1)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进而向全世界称霸扩张
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4月到1950年,共有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遏制苏联的扩张 2)、为美国控制西欧用金钱铺平了道路。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49年,在美国的策动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及东欧各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成立北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时期的“热战”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

美军舰对进犯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美关系破裂;冷战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美苏争霸中,由60年代的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的状况,变成70年代的苏联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状况。

3、德国分裂: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
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A、积极影响:1、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2、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消极影响: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2、美苏两国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涩别国内政。

4、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战” ——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实战练习:
1.(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2011·广东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2011·福建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