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述
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两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瓜分世界,完全确 立其在世界的主导核心地位;二战后,两极格局取代传统的欧美, 成为世界的中心;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呈现除“一超多强”的局 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国)的保护。这种说法出
自统合的姿态,自动地把服从美国的权势视为当然。这就是所谓超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 中苏恶化;不结盟运动
放取得巨大成就
兴起;两极格局中明显
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政治:
1991 现代科技发展,经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
年以 来
区域化和全球化速度 趋势加强,呈“一超多 加快,世界联系密切。 强”的格局;和平与发
展逐步成为主流,但和
平动荡并存;
P164
2、美苏冷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 的主流”的?1945年后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采取的政治、 经济措施有哪些?(3分)
(1)如何: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 措施:成立华约;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立经 互会。(2分。答出两条即可)
(2)变化:片面到客观(或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 客观;美苏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 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 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 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3)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 系。(3分)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尔计划”向西欧、日本提供援助。 (2分) (4)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 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
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 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
概述: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苏“冷战”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对峙格局. 同时,新兴力量兴起,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含义: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 议。 基础: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 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原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视苏联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发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苏破裂、苏东矛盾)。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
含义
二战后,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均势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态势。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具体表现
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组建“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
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并崛起。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弱趋势。加强:两级格局解体,欧、日、中、俄发展。
影响
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以来苏联。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破坏了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 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 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 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 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 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军事: 北约建立 1949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过程 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冷战”信号 2、美在欧洲全面推行“冷战” 3、苏联应对措施 1)政治: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经互会成立 1949 3)军事:华约组织建立 1955 —与北约对立,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高考考点:
•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单元线索:
• 由欧洲国家主导的单极世界,向以美苏为首 的两极格局,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 系日趋民主化。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背景 美苏实力超群 1、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普遍衰落 1)西欧: 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称霸全球战略 2)美国: 政治军事大国,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3)苏联: 2、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意识形态:美:资~―苏:社~)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 欧盟) 1、原因 1)根本:恢复发展经济 2)政治:摆脱美控制和苏威胁 3)思想:欧洲共同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4)关键:法德和解 煤钢、经济、原子能共同体1967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形成:
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 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 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 欧 剧 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 (1)背景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关系逐渐恶化。
•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2)过程: •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 •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 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 与出发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 年代末) • 1、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力不足以与之相抗衡)。 • 2、原因: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
• (二)第二阶段(20世 纪70年代至80 年代末) • 1、特征 •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
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 2、原因 • 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
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 3、表现 •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变化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
• 1、赫鲁晓夫改革
• A、内容:农业: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 B、特点:
• 以农业为突破口
• C、评价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 B、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改革留下的启示
•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 • (2)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3)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
• 4、影响 •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但也 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 2、勃列日涅夫改革
• A、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 场的经营自主权。
• B、特点: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 C、评价: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失败
• 3、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内容: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 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
•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结果表明当时在美苏争霸 中美国占有优势。
• ②另一方面:美苏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一定程 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3)“冷战”影响
• ①一方面: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 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分别支持下,德国西 部和东部先后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 朝鲜分裂:1945年,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 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被迫于1973年 撤出。
•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 (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 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 (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后,中 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 3.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 格局瓦解。
• (2)当今世界形势
• ①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 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动荡:霸权主 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着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 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 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世界格局 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一、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
• (1)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 不平衡。
•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 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 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的经济发展呈现三足鼎立 的局面。苏联经济实力增中有减。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 • 4、影响 • 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 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 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 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 1、特征 •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 2、原因 •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冷战的结束 • 3、表现
号强国 • 3、表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
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 协定) • 4、影响:美国利用经济优势控制国际金融和市场,使西欧、 日本等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大肆推行强权主义, 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 • 问:美国二战后初期为谋取世界霸权有哪些重大举措? • 布雷顿、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北约、联合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