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中国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中国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中国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加,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一、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传递思想观念,表达价值追求,引导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

通过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加深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涵盖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票务等多个环节,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艺术享受,还可以为相关产业链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整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电影衍生品市场、旅游业等都可以通过电影的推广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对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的意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能够吸引国外观众的目光,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文化大国,通过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魅力。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在国外市场上赢得观众好评的中国电影,能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打造增光添彩。

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平台。

通过电影的宣传推广,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这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社会文化进步的意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情感、引发思考,对社会文化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增进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作者:张欣怡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电影的历史,自拍摄《定军山》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里,中国电影发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从开始的萌芽尝试,到之后的变革发展、再到如今的趋于成熟,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各个电影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接下来我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电影伴随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巨大变动,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而电影是经济和文化作用的共同结果,中国现代经济薄弱和古遗文化深厚这一特点,同样也对中国电影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使大家了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我根据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它分成了九个发展时期。

1、尝试探索时期(1905-1927)中国电影初次萌芽是在1905年《定军山》拍摄完成上映,中期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后期1927年大量影片公司纷纷成立。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初期先驱者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清晰的经营方针。

后期影片作为作为由企业来经营的艺术、从而自觉地制定电影经营方针和艺术追求目标,成为电影人的核心观念,影片公司也相继纷纷成立。

2、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这一时期是从1928年起,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导致国共两党的分裂。

1928年,北洋政府垮臺,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政治上的大变动,更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

首先,从电影自身的属性来看,盈利赚钱是电影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铁定法则,而恶化了的环境,导致公司经营者短效应观念不断加剧。

其次,在动荡的环境下,大众社会心理的诱导之下,电影消遣、解闷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3、变革时期(1932-1937)1932年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发生的时期,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

《2024年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范文

《2024年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范文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国家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为宗旨,通过系列化的形式,不仅丰富了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影响力。

本文旨在分析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其价值。

二、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从最初的《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到近年来的《战狼2》、《湄公河行动》等大制作影片,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主旋律电影开始呈现系列化的发展趋势。

如《湄公河行动》系列、《战狼》系列等,通过延续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方式,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2. 系列化发展的推动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对主旋律电影的扶持和推广,为系列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市场需求:观众对高质量、高观赏性的主旋律电影需求不断增长。

(3)技术创新:电影技术的进步为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国内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主旋律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通过展现国家发展历程、民族精神等主题,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气。

系列化的发展使得这些主题得以延续和深化,进一步增强了其文化价值。

2. 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在叙事、画面、音效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系列化的发展使得这些艺术元素得以延续和升级,提高了电影的整体质量。

同时,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主旋律电影为国内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经济价值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不仅丰富了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影视旅游、衍生品开发等。

这既提高了电影产业的经济效益,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结论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七小组:黄创华 胡聪 马焕杜 吴康成 赵伟平 谭嘉杰

对于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电影人所历经的艰辛和 创造的辉煌,无论任何描述都会感到不能淋漓 尽致,尤其是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但还是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的历程!

1905年,北京的丰泰 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 的主持下拍摄了《定 军山》,并在前门的 大观楼戏院上映,中 国第一部电影就此诞 生。

1987年,《红高 粱》勇夺柏林电 影节金熊奖 侯孝贤的《悲情 城市》在夺得威 尼斯金狮奖




1993年,台湾出现一 冯小刚、贾樟柯、陆 批新锐导演,被称为“ 川等导演不断涌现出 第二浪潮”,以李安、 来,以不同的叙事风 格丰富着这个市场 蔡明亮、赖声川等为 代表人物 在香港,票房由“双周 一成”(周润发、周星 2001年《卧虎 驰、成龙)保证 藏龙》夺得4项 导演方面,除王家卫 奥斯卡大奖(李安), 和王晶的"两映成趣"外, 世界范围内再次掀 还有陈果、尔冬升、 起了功夫片的热潮 徐克等导演名声渐起
一、电影的无意义趋势. 二、脱离中国传统文化. 三、大片的妄想. 四、脱离艺术的沉闷黑色. 五、拍电影是为了获奖. 六、优秀电影人的流失.

一、回归中华文化. 二、坚持好剧本. 三、为电影人发展创造最好条件. 四、试图引导观众的取向. 五、不要为艺术而艺术.




香港贺岁片一直备受华人的关注,影片拍摄手法也绝对喜庆, 不但色彩上往往是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剧情以及演员阵容 更是以热闹为主,当然,影片最后必然是一个绝对的大团圆 结局。香港贺岁片从故事到形式都颇为夸张地透着喜庆意味, 从而成为华人电影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最早为大陆引入贺岁片概念的人自然就是成龙。1995年底, 《红蕃区》作为首部贺岁片被引进到大陆市场,依靠着成龙 的知名度,这部影片创下了全国8000万的票房,这无疑对于 当时正处于低迷状态的大陆电影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于 是,成龙的成功不但引起了大陆电影人的注意,同时也让大 陆的观众头一次对贺岁电影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经过成龙的启蒙,大陆导演终于意识到了贺岁档期的重要性, 于是冯小刚电影便横空出世了。成为贺岁档中最大的赢家, 这个成绩是极具号召力的,也由此把冯小刚个人推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他完全可以与张艺谋,陈凯歌齐名,票房有时候 真的和艺术没有什么关系。

新中国70周年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探析

新中国70周年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探析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70个年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我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不仅有目标性地实现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且极具创造性地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看到与众不同的东方大国,从而有力地重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作为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电影,在成为大众娱乐形式的同时,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伟大历程的重要见证者。

尤其是与中国主流文化相契合的主旋律电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中国特有的时代标签,“应当承认,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电影创作中,主流电影的创作无须特意造就,却实际上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基本方向性电影的指向”[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主旋律电影”用胶片记录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重构、反思并传播整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

进入21世纪,随着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兴起,“新主流电影”成为继主旋律电影之后被广泛提及的重要概念。

马宁曾经预测2000年是“新主流电影的一个真正起点”[2],这类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具体内涵也在革故鼎新、不断变化,它们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受到全世界瞩目,这成为中国电影跻身国际化潮流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

在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塑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国精神。

这些新主流电影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同时以纪传体、意象符号和仪式景观等艺术手法来深入历史现场,从而完成历史记忆的影像化建构。

最重要的是,新主流电影所追求的“和平梦”“强军梦”和“创新梦”等,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新中国70周年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探析艾志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中,中国的新主流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现象。

通过爱国主义构建精神谱系,以纪传体、意象化和仪式感等艺术手法来深入历史现场,记忆的影像化建构。

微电影论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演变及其发展

微电影论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演变及其发展

4713微电影论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演变及其发展2012年贺岁档,一部《人再途之泰》在众多大片中成功突围,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新标杆,令业内外人士对国产喜剧电影刮目相看。

从2002年《英雄》首开“大片”贺岁滥觞,到《泰》重新以喜剧“夺权”,十年间中国电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扩张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与活力。

可以说,如何在本土经验基础上有效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市场的急剧扩张,观众期待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电影形态逐渐趋于开放和多元。

喜剧电影观念的市场转向,使得国产喜剧电影创作得以突破以往题材的限制出现大规模的集群创作。

近年喜剧片数量不断攀升,在2006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中,只有8部是喜剧片,仅占同年上映新片的9.4%。

[1]及至2009年,喜剧电影激增,此后在院线的占有率长居于20%以上,2011年上映的183部国产电影中,喜剧片达38部,仅次于爱情片。

[2]2012年喜剧片更是连创佳绩,为市场贡献了超过18%的票房。

[3] 针对观众的贺岁档观影意愿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观众表示喜剧片是进影院的第一选择。

[4]在市场的青睐下,近年的国产喜剧电影在类型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形成了几种特征鲜明的亚类型喜剧。

但同时也应看到,国产喜剧电影的总体品质还有待提升,喜剧电影跟风创作、“山寨”成群、缺乏创新性和偏离“游戏规则”的叙事都严重制约着喜剧创作的发展。

面对中国电影整体上升级换代的新时机,如何以优质叙事满足市场的商业诉求和观众的心理诉求,如何在电影创作中优化资源配置,如何有效地进行本土化现实题材创作以达到与好莱坞抗衡的目的,都成为国产喜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概况新世纪的喜剧电影创作呈现出前冷后热的巨大反差。

新世纪初期,喜剧电影创作较为沉寂,更多的电影则是沿袭了90年代“泛喜剧电影创作”的态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一)电影的简介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

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

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

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史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论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论21世纪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收稿 日期 : 0 2 1 4 2 1- - 0 0
作者简介 :丁亚平 (9 1 ) 16 . ,男, 苏大丰人。 中国艺术研 究院 电影 电视 艺术研 究所所 长、 究 员, 江 研 博
士 生导 师 。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1 0 2正
建所 采取 的上下互动 的方式。在这里 , 人物 、 事件组成的生活与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不断
在 当代 电影 创作 中 , 记 片首先 被视作 传
表 现政 治 主 张 的工 具 , 赋 予 理 性 以 表 达 主 被
多方面都能体 现出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作用 。 影片的创作 、 生产和传播 , 具有一种实证 的在场性特征 , 传记片陷入英模 片模式 , 与其 依据英模一类真人 真事 改编 , 容易 引起人们
实的人生更 现实 或更罗 曼蒂 克。但 是 , 无论 我们从 电影艺术 的综合创造 中获得多少全新 的观影经验与审美享 受 , 仍无法 完全摈 弃政 治文化 、 时代理 性与 主流价 值观 的渗透 。在 当代 文化建构与发展 中, 电影 的创作 、 生产与 传播具有决策 、 教育 、 意识形态主导等基础功
也不能在 商业主义、 主流主义和作 者主 义之 间 自以为是 地走钢 丝。 中式 商业大 片, 受好 莱坞
“ 高概 念” 商业大片影 响 , 型丰富 , 类 强调视 听奇观 , 具有 电影 想像 力 , 而且叙 述 生动 , 人物 形 象鲜明 , 制作精 良, 有着比较 强的影像 张力。发展 大片是基 于 国际市场竞争 与华语 电影 快速 发展 的需要 , 与电视剧 市场、 是 音像 市场 、 网络 市场等 多媒体 市场竞争 的需要 。
较多 的关注有关 。但 是 , 传记 片具有 一定 的 数量和规模 , 不仅是政治的需要 , 也是对当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摘要:
中国在经济力量腾飞之时,其文化也受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
冲击。而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中国电影充满着危机。中国
电影的危机不仅来自如好莱坞等世界强大的电影产业冲击,更是
来自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对抗全球化和好莱坞
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国电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扩展规模而
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化改造是中国电
影最大的政治。
关键词: 产业化 多元化 电影文化 电影市场
正文: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
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
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而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
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
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
广播和电视。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
要继续改革?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
一、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
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
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
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
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
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
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至此,长期被作
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
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
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
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二、中国电影成长中的思考
显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中国电影正如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被放置于全球
处境的,因而,我们不可能脱离边缘化的处境。但与此同时,我
们又不可能也不应该与世隔绝,中国电影需要走向世界、走向国
际、走向全球。因为中国大陆电影需要一个国际化的交流环境,
使之能够与世界电影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保持一种互动关系,从
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电影也需要
一个国际化的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强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
走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成中国大陆电影的再
生产机制。国际化语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更多的机
遇,成为一种动力因素推进着中国大陆电影的步伐。
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需要一种民族自信意识。近年
来有许多优秀的中国大陆电影如《背靠背脸对脸》、《三毛从军记》
(上海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四十不惑》(北京电影制片厂
1992年出品)、《心香》(珠江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甚至包
括陈凯歌早期的《孩子王》(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黄建
新的《黑炮事件》(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在国外都没有
获得很高的荣誉,但是这些影片却以冷峻的风格、成熟的叙事表
现了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的人生、日常的体验、日常的欢乐和痛苦,
表达着对人生原生态的一种摹仿。它们把这种人生遭遇和人生体
验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因而使影片中的人生具象为中
国人的人生,传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人生体验。这些影片因为它
更加本土化而不能象那些“国际化电影”那样有效参与实际上被
编织进欧美视野的国际电影竞争,所以,中国大陆电影不能完全
受国际化趋势所制约而忽视或者轻视电影的本土需要和本土价
值。中国民族电影更需要发掘中华民族文化那种天行健而自强不
息的生命力,表达富强、发展、进步的历史趋势,为世界塑造一
个真实而坚强的中华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国
际地位、国际影响,其意义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既是精神的
也是物质的。
三、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
对于一个电影制作机构或者一个导演个体来说,无论是创作
“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似乎都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国
家,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单一的张
艺谋或者冯小刚,单一的《英雄》或者《天下无贼》,无论它们取
得如何辉煌的票房,都无法完成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无法
在整体上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中国电影文
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在
实施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同时,只有在纵向上完成多元形态
的电影文化建构,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对于多元化,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绝好的时机,一个能够迸
发多元化的时机,因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因而,中国本土
电影可以比好莱坞电影更加直接地连通中国观众对现实的体验。
应该说,90年代以来,像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黄亚洲的《没
事偷着乐》,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等系列
影片,以及政治电影《生死抉择》、战争影片《黄河绝恋》、中西
文化冲突的影片《刮痧》,还有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新生代青
年导演拍摄的影片如《美丽新世界》、《爱情麻辣烫》等,都充分
利用了本土现实文化资源,都善于将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和对离
合悲欢的普通平民命运与通俗电影模 式相结合,不仅表达对转
型期现实的体验,而且也表达人们的生存渴望、意志、智慧和希
冀,从而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冯小刚的的电影将本土
的文化资源与类型剧的商业策略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
色的商业电影模式,并且一直成为国产影片的票房中坚。这些都
表明,本土现实是好莱坞电影目前还不可能替代的中国电影的文
化优势。
中国民族电影根深叶茂的基础则在于中国电影业必须成为能
够适应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产业,尽管电
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不是所有的市场规则都适应于电影,但是
如果中国电影不能走向市场,那么它不仅在以产业化为支撑的好
莱坞电影的冲击面前没有还手之力,而且也因为没有被观众消费
而失去任何再生产的条件。市场从根本上来说将成为中国电影的
一种试金石,而一切试图通过电影来传达的人文理想和意识形态
观念也必须借助于市场才能成为现实。因此,适应市场需要进行
产业化改革,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主
题。
我们应该致力于探索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电影
政治、经济、文化规律,建立一种具有符合全球发展和国情现实
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够创造与好莱
坞电影不同的更现实、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电影文化,成
为世界性多元电影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
一元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尼柯尔斯还著有另一篇讨论国际电影节现象的论文《国际电
影节与全球电影》,载《东西方杂志》1994年第1期。
(2)赛义德《东方主义(ORIENTALISM)》,纽约,1979年版第1
页。
(3)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
电影》北京,1989年6期第48页。
(4)黑丁等《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中走向新世纪》,《当代电影》北
京1994年第3期,第27页。
(5)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当代电影》北京,1995
年第4期第36-38页。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MEDIA)》,纽约1966
年版。
(7)黄会林、俞虹、韩培、陈可红《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
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现代传播》
2004年第1期,第37页。
(8)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
期。
(9)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
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