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新、延伸(三)——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演唱的宣叙性和不确定性
音乐鉴赏 章节测试答案

音乐鉴赏章节测试答案音乐鉴赏的误区1【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中国音乐教育和普及工作中的核心:()A、音乐解说B、音乐感知C、音乐内化D、音乐创作答案:A2【单选题】音乐音响的基本属性是:()A、语义性B、美学性C、视觉性D、非视觉性答案:D3【单选题】音乐不具有(),所以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A、语义性B、视觉性C、表达性D、标准性答案:A4【判断题】我们听不懂音乐的原因不一定是我们不具备音乐细胞和音乐修养。
()答案:√5【判断题】能够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形式解说音乐才是欣赏音乐。
()答案:×音乐的艺术本质1【单选题】音乐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A、视觉B、语言C、情绪D、听觉答案:C2【单选题】青主先生的音乐专著是下列哪一部:()A、《大江东去》B、《乐话》C、《我住长江头》D、《清歌集》答案:B3【单选题】下列哪一位音乐大家的著作有《音乐通论》:()A、廖辅叔B、莫扎特C、廖尚果D、萨利埃里答案:C4【判断题】音乐可以将人类情感表达得细腻、微妙、直接、及时。
()答案:√5【判断题】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
()答案:√音乐审美的基本观念1【单选题】《鲍列罗舞曲》是下列哪一位作曲家的著作:()A、拉威尔B、亨德尔C、巴赫D、莫扎特答案:A2【单选题】可以描摹人类情绪的变化的哪一种方式:()A、文学B、音乐C、语言D、美术答案:B3【单选题】最重要的体验音乐欣赏的方式是:()A、认真聆听音乐B、参照解说体会音乐C、体验微妙的情绪变化D、学好理论知识答案:C4【判断题】首先要放弃理解的负担才能真正听懂音乐欣赏音乐。
()答案:√5【判断题】人类多种多样的情绪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答案:√声音的联觉属性1【单选题】不能引起我们的联觉的是声音的哪个属性:()A、音高与音强B、速度与节奏C、音长与音短D、发音速度答案:C2【单选题】我们依靠下列哪种方式让自己能够听懂音乐是:()A、听觉B、视觉C、解说D、联觉通感答案:D3【多选题】以下哪些是对联觉反应的正确表述:()A、联觉是一种习惯和本能B、联觉是一种理性行为C、联觉无法控制D、联觉反映无处不在答案:ACD4【判断题】联觉是一种能力,通过后天的培养和熏陶形成()答案:×5【判断题】联觉可以通过理性来控制和支配。
小学音乐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5音乐教师招聘试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4分)1、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交往价值、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2、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3、从民歌的体裁形式来讲,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节拍、曲式、________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黄自是我国近代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家之一,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作品,如清唱剧《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现代京剧《_________________》第三场杨子荣在“深山问苦”中,猎户女儿常宝的一个唱段。
7 ___组歌___是属于大合唱性质的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其特点基本上与大合唱相同。
8、《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著名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写作的一首民乐小品,全曲为三段式结构,取材于《卖膏药》、《碾糕面》两个主题。
9、贺绿汀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其中作品《____________》在1934年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一等奖。
10、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是选自写的歌剧《》,这部歌剧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元朝都城北京的故事。
11、咏叙调是融咏叹调与宣叙调为一体,篇幅不大,与小咏叹调相似的_______曲。
12、____________一生写有一百多首交响曲,号称“交响曲之王”。
1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867年创作的,为典型的___________结构,由序曲、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
浅谈中外声乐套曲的异同

浅谈中外声乐套曲的异同作者:陶美良来源:《牡丹》2017年第18期套曲能够涵盖多种音乐形式,同时可以通过多个乐曲去表达或者说明一个主题或内容。
声乐套曲则可以使用多种或多首歌曲的形式表现主题,并通过这些歌曲的不同表现达到与表现内容和音乐主题的和谐统一。
声乐套曲这种音乐形式最早产生并逐渐完善于欧洲,直到20世纪才传入中国。
虽然中国声乐套曲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风格。
与西方的声乐套曲相比,中国声乐套曲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中外声乐套曲的内容崳?声乐套曲是从西方产生并逐渐完善的,在内容上比较丰富。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在文学艺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诗歌与音乐在艺术形式上较为接近,它成为西方音乐艺术的主要灵感和题材来源之一。
威廉·缪勒是德国后期浪漫派诗人的代表,同时他对古希腊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诗作《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日旅行》被奥地利古典主义音乐巨匠弗朗茨·舒伯特谱成两部声乐套曲,如今这两部套曲依然是世界音乐的名篇。
其中,《美丽的磨坊姑娘》本身是描述爱情悲剧的诗篇,表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改编声乐套曲的过程中,舒伯特以自己天才般的音乐灵感和技巧,融入自己爱情的经历和思考,达到自己创作的顶峰。
除此之外,舒曼的声乐套曲《桃金娘》《诗人之恋》等,都是根据当时著名诗人的诗作改编的。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声乐套曲在内容上多取材自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本身就包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情经历和对世界、爱情等人生命题的看法,作曲家在进行改编创作时,也通过音乐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对其主题进行重复和深化。
中国的声乐套曲创作较晚,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往往借助声乐套曲这种有助于表达某种主题的音乐艺术形式,去歌颂某种精神或者传播一些故事。
著名作曲家金湘的《子夜四时歌》,作曲家丁善德的《演西诗抄》,都是根据诗歌创作的优秀声乐套曲。
但是,除了少数以诗词为题材的声乐套曲,中国大部分的声乐套曲是服务于宣传需要的。
特岗教师招聘中学音乐(填空题)模拟试卷2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中学音乐(填空题)模拟试卷2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填空题填空题1.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志性音乐的作品是作曲家_________于1920年创作的舞剧《浦契涅拉》。
正确答案:斯特拉文斯基2.德国作曲家_________是“具体音乐”最重要的实践者,他们运用三个交响乐队写作的_________是这类音乐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斯托克豪森;《音群》3.德彪西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_________乐派,国籍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印象;法国4.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其主要作品有《海妖》《大海》等。
正确答案:德彪西5.德彪西的《大海》第二首主题是_________,由三首乐曲组成。
正确答案:《海浪的游戏》6.浪漫主义初期意大利歌剧三个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多尼采蒂;贝里尼;罗西尼7.钢琴组曲《镜》是_________创作的。
正确答案:拉威尔8.在勋伯格创作的表现主义风格时期中,重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月迷彼埃罗》;《乐队变奏曲》9.贝尔格创作的以安魂曲形式悼念少女曼依之死的作品_________成为十二音音乐的经典。
正确答案:《一个华沙幸存者》10.歌剧《璐璐》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品之一。
正确答案:贝尔格11._________是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创作的舞剧音乐,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祀大地的仪式。
正确答案:《春之祭》12._________被称为“20世纪的巴赫”,以高超的精致的对位技巧和创新的和声体系而享誉世界乐坛。
正确答案:欣德米特13.欣德米特著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是20世纪作曲理论的重要著述。
正确答案:《作曲家的世界》;《1952年》14.1934年,欣德米特从自己创作的同名歌剧音乐中选编了交响曲_________成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亨德尔声乐作品演唱分析及学习价值

摘要:巴洛克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声乐、绘画、雕塑、文学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个时期中的音乐创作也出现了诸多璀璨明珠,其中最为人瞩目就是乔治·弗利德里希·亨德尔的作曲艺术,他主要的成就在声乐方面,不仅留下了大量的声乐经典之作,还有一部分歌剧作品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通过分析亨德尔作品中的内容、演唱方式、作品风格、歌唱技巧、情感表达等分析声乐作品内容,帮助更多人了解亨德尔作品中声乐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亨德尔声乐作品演唱分析学习价值ART RESEARCH亨德尔声乐作品演唱分析及学习价值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郑月明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诞生了多种新型的音乐体裁比如托卡塔以及赋格曲等等,也出现了清唱曲目的形式,加之音乐艺术创作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对于歌剧以及声乐的创作对于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其中亨德尔的最擅长装饰音的作用,使得每个乐段之间都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亨德尔本人尤其擅长创作女高音声部的作品,他创作出的咏叹调作品更是声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高质量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高质量的作品,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标准,能够开展规范式的声乐练习,帮助学生们逐步完善自身的演唱技巧。
一、亨德尔作品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在亨德尔的作品中,较为有名且具有极高学习价值的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歌剧中咏叹调演出,另一部分则是清唱剧的相关作品。
要理解亨德尔作品内涵并与所处时代相互联系,就需要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切实分析,注意亨德尔创作的规律,展示曲目的多样性,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人生历程以及创作声乐的特点,才能真正了解亨德尔作品的内核。
1.乐曲工整性特征乐曲的工整性特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乐曲自身的曲式结构较为工整,另一方面则是节拍节奏规律整齐,这也是巴洛克时期中声乐作品的普遍特征。
在分析巴洛克时代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工整性作为基调,不仅是曲式结构,而且节奏与节拍也是有工整性规律的,无论是咏叹调中著名的《从暴风雨中归来》,还是在清唱剧中占据翘楚位置的《纵情欢乐》,从曲式结构以及节律节拍上都是相似的,这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明确歌曲的节拍,了解节奏所秉持的速度,保证整首曲目能够完整地进行匀速演唱,不能产生突进或者忽快忽慢,不能随意切换节拍,在演唱巴洛克时代中亨德尔曲目过程中要注意乐曲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庄严与稳重的意味①。
西南大学2019春[0840]外国音乐史-答案
![西南大学2019春[0840]外国音乐史-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2e77574b73f242336c5fd7.png)
单项选择题1、br/>西方第一位系统而广泛地探索打击乐的作曲家是。
1.布列兹2.诺诺3.瓦雷兹4.哈巴2、一般认为第一首有影响的、真正的整体序列音乐作品是梅西昂创作于1949年的《时值与力度的模1.欣德米特2.奥涅格3.米约4.斯特拉文斯基3、歌剧《露露》的作曲者是。
1.勋伯格2.贝尔格3.韦伯恩4、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而作的《一个华沙幸存者》的作曲者是。
1.勋伯格2.贝尔格3.韦伯恩5、马勒的声乐交响曲《》是用中国唐诗的德译本诗词谱曲创作的。
1.《大地之歌》2.《少年神奇的号角》3.《普罗米修斯》6、交响诗《芬兰颂》的作曲者是。
1.西贝柳斯2.莫纽什科3.艾凯尔4.格里格7、钢琴套曲《展览会上的图画》的作曲者是。
1.居伊2.里姆斯基-科萨科夫3.穆索尔斯基4.包罗丁8、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的作曲者是。
1.格林卡2.包罗丁3.巴拉基列夫4.穆索尔斯基9、交响曲《自“新世界”》的作曲者是。
1.斯美塔那2.格林卡3.德沃夏克4.西贝柳斯10、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作曲者是。
1.包罗丁2.格林卡3.穆索尔斯基4.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1、巴罗克时期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作曲者是。
1.布克斯特胡德2.维瓦尔第3.亨德尔4.约·塞·巴赫12、乐队作品《皇家焰火音乐》的作曲者是。
1.维瓦尔第2.亨德尔3.约·塞·巴赫4.拉莫13、《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作曲者是。
1.维瓦尔第2.布吕莱3.亨德尔4.约·塞·巴赫14、作曲家最著名的清唱剧作品是《弥赛亚》。
1.亨德尔2.海顿3.约·塞·巴赫4.莫扎特15、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是《》。
1.《弥赛亚》2.《后宫诱逃》3.《费得里奥》4.《魔弹射手》16、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的作曲者是。
1.海顿2.莫扎特3.贝多芬4.舒伯特17、英国民谣剧《乞丐歌剧》的作曲者是。
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

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第一篇: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格鲁克,《奥菲欧与优丽狄茜》2、《女仆做夫人》3、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4、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5、四,三6、海顿,108,《创世纪》、《四季》7、《魔笛》,《费加罗的婚礼》8、双呈示部,华彩段9、9,1,16,32。
10、谐谑曲二、名词解释1、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前半部2、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四自然段3、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五自然段4、第五章,第五题中的第六自然段5、第五章,第六题第1点6、第五章,第八题7、第五章,第九题中的后半部内容8、第五章,第十一题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9、第五章,第十二题第1点10、第五章,第十二题第2点11、第五章,第十二题第3点三、简述题1、第五章,第二题2、第五章,第四题3、第五章,第五题4、第五章,第六题5、第五章,第九题6、第五章,第十题7、第五章,第十一题8、第五章,第十三题9、第五章,第十二题第1点和第3点10、第五章,第十四题11、第五章,第十五题第1—3点12、第五章,第十五题第4点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自测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魔弹射手》2、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第八交响曲》3、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4、《童年情景》(或《狂欢节》或《大卫同盟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5、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或下列中的一剧《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主导动机6、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或《南国玫瑰》、《艺术家的生涯》、《皇帝圆舞曲》)7、柏辽兹,《幻想交响曲》8、比才,歌剧《卡门》9、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普契尼,《绣花女》、《托斯卡》(或《蝴蝶夫人》,或《图兰多》)10、李斯特,单乐章,《前奏曲》、《塔索》11、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12、李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13、斯美塔那,《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14、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或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分析 第一篇范文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激情与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本文将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的和声语言及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特点 1. 和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作曲家们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规则,运用自由的和声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和声效果。他们在和声进行中使用大胆的跳跃与转折,使得和声更具表现力与冲击力。 2. 七和弦与九和弦的广泛运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七和弦与九和弦被广泛运用在和声之中。这些和弦的加入使得音乐作品更具色彩性与动感,为音乐的表现力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同时,作曲家们也常常使用未解决的和弦,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3. 和声的功能性减弱 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功能性逐渐减弱。作曲家们不再仅仅追求和声的稳定性,而是更注重和声的表现力。他们通过对和声的扭曲、分解和模糊处理,创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音乐氛围。这种和声的处理方式使得音乐更具情感色彩和个性化特点。 4. 和声与旋律的融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通常将和声与旋律紧密结合。和声不仅作为旋律的伴奏,更是旋律的延伸与补充。作曲家们通过和声的变化与转折,丰富旋律的表现力,使音乐更具动态感和层次感。 二、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影响 1. 对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创新对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和声手法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与启示,使得音乐语言得以不断发展与拓展。 2. 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与情感色彩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处理使得音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和声的变化与转折成为了作曲家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使得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3. 促进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创新促进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不同的作曲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创作需求,运用独特的和声手法,形成了各自的音乐风格。这种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为音乐史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第二篇范文 探索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之美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的一段璀璨时光,以其独特的和声魅力让人陶醉。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和声的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和声与旋律的融合上,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时期,探索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之美。 一、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特点 1. 和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和声进行大胆跳跃,复杂多样。作曲家们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规则,运用自由的和声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和声效果。这种复杂的和声进行,使得音乐作品更具表现力与冲击力。 2. 七和弦与九和弦的广泛运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七和弦与九和弦被广泛运用在和声之中。这些和弦的加入,使得音乐作品更具色彩性与动感。同时,作曲家们也常常使用未解决的和弦,增强了音乐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3. 和声的功能性减弱 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功能性逐渐减弱。作曲家们不再仅仅追求和声的稳定性,而是更注重和声的表现力。他们通过对和声的扭曲、分解和模糊处理,创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音乐氛围。 4. 和声与旋律的融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通常将和声与旋律紧密结合。和声不仅作为旋律的伴奏,更是旋律的延伸与补充。作曲家们通过和声的变化与转折,丰富旋律的表现力,使音乐更具动态感和层次感。 二、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影响 1. 对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创新,对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和声手法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与启示,使得音乐语言得以不断发展与拓展。 2. 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与情感色彩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处理,使得音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和声的变化与转折,成为了作曲家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使得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3. 促进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创新,促进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不同的作曲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创作需求,运用独特的和声手法,形成了各自的音乐风格。这种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为音乐史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第三篇范文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点,这些独特的和声语言对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具体案例和数据为支持,深入探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一、和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例如,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展现了复杂的和声进行。在《摇篮曲》(Ständchen)中,舒伯特使用了大胆的和声跳跃和多样化的和声效果,使得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和冲击力。 二、七和弦与九和弦的广泛运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七和弦与九和弦被广泛运用在和声之中。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为例,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运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中,勃拉姆斯巧妙地运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性和动感。 三、和声的功能性减弱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功能性逐渐减弱,作曲家们更注重和声的表现力。以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Hungarian Rhapsody No. 2)为例,李斯特在和声处理上采用了分解和模糊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音乐氛围,强调了和声的表现力。 四、和声与旋律的融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通常将和声与旋律紧密结合。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天鹅湖》(Swan Lake)为例,柴可夫斯基通过和声的变化与转折,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动态感和层次感。 总结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展现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其独特价值与意义在于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情感色彩,以及促进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这一时期的和声创新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发展与演变,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 第四篇范文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问题与答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本文将针对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 问题一: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例如,弗朗茨·舒伯特的《摇篮曲》中,使用了大胆的和声跳跃和多样化的和声效果,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和冲击力。 问题二:七和弦与九和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在浪漫主义时期,七和弦与九和弦被广泛运用在和声之中。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七和弦和九和弦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性和动感。 问题三: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功能性减弱对音乐作品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功能性逐渐减弱,作曲家们更注重和声的表现力。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中,和声的分解和模糊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音乐氛围,强调了和声的表现力。 问题四:和声与旋律的融合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通常将和声与旋律紧密结合。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和声的变化与转折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动态感和层次感。 第五篇范文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逻辑流程与语言魅力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的独特风格与特点,构成了音乐史上的一段璀璨时光。本文将从逻辑流程和语言角度分析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逻辑流程与语言魅力,通过具体案例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确保文章的整体质量。 一、复杂性与多样性的体现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方面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弗朗茨·舒伯特的《摇篮曲》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使用了大胆的和声跳跃和多样化的和声效果,使得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和冲击力。这种复杂的和声进行,为音乐作品赋予了更丰富的情感和动态。 二、七和弦与九和弦的运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七和弦与九和弦被广泛运用在和声之中。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巧妙地运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性和动感。这些和弦的加入,使得音乐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和声功能性减弱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功能性逐渐减弱,作曲家们更注重和声的表现力。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部作品中,和声的分解和模糊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音乐氛围,强调了和声的表现力。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音乐更具情感色彩和个性化特点。 四、和声与旋律的融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通常将和声与旋律紧密结合。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部作品中,和声的变化与转折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动态感和层次感。这种融合使得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创新、延伸(三)——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演唱的宣叙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日期:突破、创新、延伸(三)——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演唱的宣叙性和不确定性-音乐论文突破、创新、延伸(三)——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演唱的宣叙性和不确定性刘倩[1]接上期(2014 年第3 期)虽然许多教科书和论文中将勋伯格《月迷彼埃罗》的人声部分定义为“念唱”音调,但从中译角度讲,理解为“唱念音调”可能更恰当。
德文版乐谱中“Sprechstimme”一词的主要含义是“诵唱”、“音乐朗诵”和“吟唱”,而英译版乐谱中的“Speakingvoice”则更接近于“说唱”含义。
本文并不想探讨德版乐谱和英版乐谱间有关人声部分的词汇差别。
但有一点必须确定,即乐谱中所有人声声部的歌词都对应着确切的音高和节奏。
因此,如何理解音高的含义,如何理解“朗诵调”在传统德奥艺术歌曲和歌剧中宣叙调的共性与个性差别,如何对“念唱”、“诵唱”、“说唱”以及“吟唱”在这部作品中的含义则成为理解和诠释这首作品的关键。
(一)《月迷彼埃罗》演唱的宣叙性随着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的诞生,宣叙调便开始了它的漫漫发展之路。
从干宣叙调,到古钢琴伴奏的宣叙调,再到管弦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从莫扎特时期的“朗诵式宣叙调”,到威尔第时期“旋律宣叙调”的完全确立,再到贝尔格歌剧《露露》中所同时出现的三种宣叙调模式——旋律宣叙调、语调宣叙调、说白。
歌剧作曲家们对于宣叙调的改革与尝试始终没有间断。
作曲家们对宣叙调锲而不舍的探索与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如何使宣叙调更好地服务于歌剧故事情节,从而使音乐性与戏剧性达到高度的完美与统一。
可以说,贝尔格《露露》中“语调宣叙调”和“说白”的大量使用便是汲取了勋伯格《月迷》中对于人声的特殊处理方式。
勋伯格在《月迷》中的“朗诵调”发声方式也影响了许多20 世纪作曲家对于歌剧和声乐作品的创作理念。
除了贝尔格,英国作曲家彼得·马克思韦尔·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创作的《疯王之歌八首》(见例4)也受到《月迷》中所暗含的强烈戏剧性的影响。
艺术歌曲中“朗诵音调”的运用源于德奥艺术歌曲创作中对诗歌内容和语言本身的重视,注重的是对诗歌语言的节奏、音调的模仿,以及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深刻描绘,体现了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水乳交融的艺术特征。
朗诵调灵活自由的音调特征使其与咏叹调的抒情性、歌唱性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具有吟唱和朗诵的特点,这就赋予了朗诵调与连贯歌唱性旋律所不同的戏剧性特征,保持了歌曲中的戏剧性张力,成为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重要手段”。
[2] 在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中,几乎可以等同于宣叙调的“朗诵调”,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通谱体叙事歌曲就因其特有的情节发展和叙事特征具有强烈的朗诵特征。
由于通谱体歌曲往往需要适合展现诗歌情节的强烈戏剧性和故事发展的连贯性,作为配合诗歌内容和情绪的重要手段,朗诵调的运用在这类作品中的运用大大加强。
在舒伯特的《魔王》、《冬之旅》和《流浪者之歌》等大量艺术歌曲中,都可以看到19 世纪德奥艺术歌曲中典型的、类似于宣叙调的“朗诵调”旋律。
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对“朗诵调”的使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故事情节的铺陈与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描写,对诗歌戏剧性的展现与推进。
这些对于诗词文本与戏剧性表现特征的要求与勋伯格《月迷》中的“朗诵调”所起到的作用基本相同。
而从发声方式和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规则上看。
《月迷彼埃罗》中对人声部分(Vocal Part)类似“朗诵调”的独特要求和处理方式是对20 世纪声乐演唱形式做出最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之一。
勋伯格在作品前言中提示:“朗诵者应像演唱者一样严格地遵守节奏;应区分演唱和朗诵在声音上的区别,前者应该保持准确的音高,后者则在达到规定的音高后,立刻向下一个音高滑动。
这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唱,也不是通常的朗诵,而是音乐形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演出中,表演者不应拘泥于词语表面意义的表达,而应更多注意到通过音乐所传达出的内在情感。
[1]在19 世纪之前,无论是歌剧还是艺术歌曲,宣叙调的旋律曲线往往以同音反复和级进音为主,偶尔间插着大跳音程。
尽管勋伯格《月迷》中的朗诵调与前文所述的朗诵调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比例1-例4 的朗诵调旋律,我们会发现,舒伯特、罗西尼、勋伯格和戴维斯对于朗诵调旋律的创作是有某些共性特征的。
例1 是《魔王》中,孩子受到魔王步步紧逼时发出的三次惊呼。
例2 是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第十六景宣叙调的中间部分。
例3 是勋伯格《月迷》第八首“夜”的开始部分。
例4 是戴维斯称之为“剧场音乐”的《疯王之歌八首》第二首“散步”的结尾部分。
例1 的朗诵调旋律中,D-bE的半音进行反复拉锯,给人以焦躁不安的感觉,尽管旋律线条起伏不大,但这种类似于凝固状态的旋律走向恰恰是19 世纪艺术歌曲中朗诵调的典型模式,它使音乐的戏剧性张力和紧张度在及其精简的半音锯齿状旋律下暗流涌动。
类似于口语化的音调进行。
三次惊呼被两个四分休止符隔断,只不过舒伯特在例1 中强调的是半音重复性特点,以此刻画忐忑的心情,而例3 中勋伯格的朗诵调旋律更加夸张的强调着半音进行的流动性。
旋律几乎被半音级进下行与上行所覆盖。
它与例1 舒伯特朗诵调开始处的静止状态不同,下滑式的半音线条,随后减七度跳回继续半音下滑,一拍半的休止之后再半音上滑,可以说大部分作曲家都乐于在朗诵调和宣叙调中使用二度级进的方式来契合口语化的发音方式。
只不过勋伯格在《月迷》中的半音级进承载着更多的内涵:这其中既有勋伯格以极度夸张的方式勾勒出半音下行线条的“吟唱”特点;也有勋伯格所要对诗词“黑色巨蛾吞噬太阳光辉”的刻画;还有勋伯格在作曲技法上对半音阶的扩张使用等。
相比较之下,例2 中罗西尼对于朗诵调的处理则在迂回状态下逐渐呈示出#F-#G-A-B-#C-D-#D-E 的上行音阶状态,其后来的半音级进上行依然是朗诵调不可或缺的重要旋律因素。
这在勋伯格例3 的朗诵调中同样有所体现。
例4 中,戴维斯的《疯王之歌八首》描写了英王乔治三世晚年精神错乱,幻觉横生的夸张情景。
虽然戴维斯在吟诵旋律中加进跨度很大的跳进音程来隔断朗诵旋律的连贯性,以此衬托乔治三世精神错乱的思维不连续状态,但同音的反复以及小二度音程依然是朗诵调最主要的宣叙性特征之一。
虽然这四个例子所属的音乐体裁不同,分别是艺术歌曲、歌剧、声乐套曲和“剧场音乐”,其创作年代也几乎跨越了150年,并且在这期间,“朗诵调”的概念也发声了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朗诵调的旋律特征似乎总是有着某种不受时间推移和作曲家风格变化的内在统一原则。
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例子,主要是想通过风格完全不同的作曲家笔下朗诵调旋律的对比,探寻“宣叙性”朗诵音调的某些共性特征。
尽管前文列举了舒伯特、罗西尼、勋伯格和戴维斯朗诵调旋律中的某点相似,但这相似不是类比诗词的意境和内容,因为二者没有可比性。
其相似性仅仅关乎到朗诵调旋律的音程、节奏和整体旋律特征,这些相似性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到勋伯格从古典作曲家前辈那里所继承到的观念与技法,也有助于我们甄别勋伯格所要求的”朗诵调”与传统“朗诵调”的本质区别。
之所以强调音高与节奏在《月迷》中的重要作用,也并不是指表演者对于诗词的理解随意朗诵。
其主要目的和出发点依然是音乐第一,诗词第二,这也是笔者前文所强调的“唱念音调”的意指——歌唱因素要排在首位。
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勋伯格《月迷》中的朗诵调是不同于古典歌剧中朗诵调(古典歌剧中将朗诵调也称作宣叙调)的概念的。
朗诵调在古典歌剧中的概念与含义基本等同于宣叙调。
前文曾经提到,《月迷彼埃罗》是勋伯格受一位女演员而不是歌唱家的委约创作的。
但就目前大量的演出版本看,担任人声声部演唱的几乎都是世界级的歌唱家,女演员担此重任的几乎没有。
于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的人声要求,Sprechstimme的德语译文“音乐朗诵、诵唱(声部)”显然与英语speech melody的译文“旋律语言、语调旋律”有所区别。
如果要深入了解《月迷彼埃罗》介乎于朗诵和演唱之间的微妙关系,则有必要探讨勋伯格《月迷》中表演者在声音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有待于探讨的声区、真假声的变化以及气声的运用,会增加诠释《月迷彼埃罗》时,朗诵(说白或念白)与演唱之间此消彼长的“不确定”因素。
(二)演唱诠释尽管勋伯格完成这部作品并不是应歌唱家的委约,而是一位女演员,这位女演员到底对音乐有何等高深的造诣笔者也无从考证。
但这首作品的艰难程度相信不是一般女演员所能胜任的。
首先,这首作品中复杂的音高结构和跨音区的大跳音程,如果没有受到过良好的音乐听觉训练是无论如何难以完成的;其次,作品当中真声与假声、气声与呻吟声的音色要求也不是普通演员能够连贯完成的;最后,要想在朗诵与演唱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并准确诠释作品的表现主义特征和诗词的戏剧性张力,不仅需要艰深的演唱与朗诵功底、更需要舞台表演的完美诠释。
这也是本文所提及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1.声区“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
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就的”。
[1]虽然世界上一部分声乐专家赞成这种说法,但将声区分成三个部分——胸声区(低)、中声区(中)和头声区(高)是世界上大部分声乐教师所认同的。
本文并不想对声区的划分作专门的研究与阐述,因此,这里仅以高、中、低三个音区概括勋伯格《月迷》中的音区特征。
高音声区:介乎于“喊”与“唱”之间,似痛苦呻吟,音色直白、尖锐、几乎没有泛音修饰音色,但还是应该把音色控制的张弛有力。
虽然直白,但要求并不刺耳,并有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可能出于朗诵与念唱的考虑,勋伯格并未在《月迷》中使用过多的高音。
中下声区:中下声是《月迷》中较难把握也是使用最多的声区。
这些音多以半说半唱、念唱的方式为主。
多用“气声”并与真声交替互换。
音色上略显暗淡、虚婉,给人以飘忽不定充满蛊惑的感觉。
而“气声”则一定要把握住“气而不浮”的原则;而对于真声的要求则要做到”真而不炸”。
这一部分音区的音在咬字上要始终坚持轻重音的强烈对比,尽量脱离了美声唱法的固有方式,以说带唱,要有似念似唱的吟诵感觉。
低声区:由低到高时,要求由气声-真声-带位置的、有演唱方法的声音(美声唱法)转变不留痕迹,做到声音的完全统一。
这也是最难于理解、控制和把握的声区。
除此之外,由于勋伯格对于大跨度音程的频繁使用,以及由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的独特要求,使得作品中很少有各声区独立的音乐片段和明确的界限,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掌握上述三种声区的发生原则基础上,有机统一并灵活转换各声区发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