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局部电路学说(local circuit theory):在传导过程中,细胞膜的每一部分都是在局部电流的作用下重新发动一次兴奋。由于神经兴奋区动作电位的产生,在兴奋区与静息区之间形成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造成临近静息区细胞膜除极化并且最终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在临近区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1)神经传导(neural conduction):动作电位在同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中的扩布。

(2)传递(transmission):动作电位在两个细胞之间的扩布。

(3)无髓鞘神经纤维的神经传导:局部电流沿着轴突连续而且均匀地向前推进。称为连续传导(continuous conduction),速度慢。

(4)有髓鞘神经纤维的神经传导:每隔1mm具有一个郎飞节(Ranvier’s node),节区无髓鞘,电阻低,节间区由于髓鞘存在,电阻很大。其局部电流以一种非均匀的、非连续的方式由兴奋区传导到静息区,即局部电流由一个郎飞节跳跃到下一个或者下几个郎飞节,称为跳跃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速度快。

4、突触活动的调节

(1)突触前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能够减少突触释放的递质数量,而突触前易化能够增强突触释放的递质。

①突触前抑制: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来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效应。注意突触后膜本身兴奋性并无变化,而且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不影响其它信号输入。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感觉传入通路。

②突触前易化:突触前轴突末梢被反复刺激,突触后反应将可能随着每次刺激而增大的现象,称为易化;如果增加了递质释放量,则称为突触前易化(facilitation)。其程度依赖于突触前冲动的频率。

(2)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能够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效应。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冲动沿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另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功能是协调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即兴奋一个中枢的同时,抑制另一个中枢,从而完成某一生理效应]

②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其冲动经轴突返回,作用于原先发生冲动的神经元,以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功能是即时停止某一神经元的兴奋,并且促使同一中枢内多个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

③自身受体(autoreceptor):突触前膜存在一些受体,能够被神经递质或者一些化学分子激活,继而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由于这些物质来自附近神经元或者胶质细胞,甚至来自突触前神经元,所以称为自身受体。[通常构成负反馈通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3)突触传递的特征

①单向传递(unidurectional transmission):在中枢内冲动只能从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递。

②突触延搁(central delay):兴奋到达突触前终末和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的所需时间。

③突触活动的可塑性调节:

ⅰ突触传递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可塑性改变,如长时程抑制、长时程增强。

ⅱ突触受体数量——在某些情况下可塑性改变。

ⅲ突触受体敏感性——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受体对递质产生一次反应后,就不再对递质做出反应。

④对内环境的敏感性:突触传递易受体内各种环境的影响。如钙离子浓度、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和缺氧、二氧化碳以及麻醉剂等。

肌节:由位于中间的A带和两侧的各二分之一的I带构成。在收缩和舒张时其长度在1.5~3.5 μm 之间变动。

(1)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 filament theory):

①肌肉收缩时,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是肌丝和其分子结构并未缩短;

②肌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的相对滑行,导致各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肌节长度变短,造成整

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③肌膜动作电位传导至T小管,激活其受体DHPR,使终池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进入肌浆,与细肌丝的受体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构象改变,引起原肌球蛋白双螺旋扭转,暴露横桥上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横桥分解ATP,促使横桥向M线方向移动,完成肌肉收缩。

④肌肉舒张时,随着胆碱酯酶降解乙酰胆碱,T小管的局部电位消失,钙离子释放停止;相反,L 小管钙泵启动,把钙离子泵回肌质网。

(2)横桥周期(crossbridge cycle):横桥与细肌丝的结合、解离、复位,然后再与细肌丝上另外的点结合,出现新的扭动。

①静息状态:肌球蛋白部分水解ATP,但是ADP和Pi仍然结合在肌球蛋白上,能量储存在肌球蛋白中。

②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钙离子释放,并且与TnC亚基结合,改变原肌球蛋白,暴露结合点,使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

③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肌球蛋白构象变化,横桥头拖动肌动蛋白细肌丝向肌节中间移动,释放ADP 和Pi。

④横桥头摆动结束:新ATP进入,横桥头与肌动蛋白连接解除,横桥恢复初始构型。

[横桥周期并非同步进行,保证了肌肉产生恒定的张力和持续收缩]

横桥:由两对多肽轻链分别构成,桥头有两个部位,分别负责与肌动蛋白和ATP结合,后者负责水解ATP。

①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发生变化。[横桥头牵引细肌丝沿粗肌丝滑动,肌节缩短]

②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张力维持恒定而长度缩短。[负荷加在肌纤维上,横桥头不能牵引细肌丝滑动,细肌丝产生相当于负荷的张力]

③伸长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被拉长。[横桥被负荷拉回到Z线]

总和(summation):在骨骼肌活动期间连续给予动作电位刺激,新的收缩会叠加在上一次收缩之上,是骨骼肌的张力持续增加的现象。

③强直收缩(tetanus):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持续收缩状态。

ⅰ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低频刺激下,由于两次刺激之间肌肉部分处于舒张状态,因此产生的张力呈震荡波形。

ⅱ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高频刺激下,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肌肉处于稳定收缩状态。

骨骼肌的分类

(1)快肌与慢肌:根据骨骼肌纤维分解ATP的速率来划分。快肌ATP分解速率高,而慢肌ATP分解速率低。

(2)氧化型和糖解型纤维:根据所结合的ATP酶类型划分。

①氧化型纤维(oxidative fiber):其合成ATP所需的氧和相关分子通过血液循环获得,含有大量肌红蛋白,纤维呈暗红色,又称红肌纤维。

②糖解型纤维(glycolytic fiber):含有高水平糖解酶和大量糖原,线粒体很少,需氧少,几乎不含肌红蛋白,呈苍白色,又称白肌纤维。

(3)综合分类:

①慢氧化肌纤维(类型Ⅰ):高氧化能力,低ATPase活性。

②快氧化肌纤维(类型Ⅱa):高氧化能力,高ATPase活性。

③快糖解纤维(类型Ⅱb):高糖解能力,高ATPase活性。

机械连接:又称黏附连接,是细胞相互接触处变厚的区域,有约60 nm的空隙,细肌丝伸入机械连接处,使一个肌细胞产生的张力可以直接传递到另一个肌细胞.

单位平滑肌:平滑肌细胞作为一个功能合胞体,形成一个共同单位,同步产生动作收缩。

起搏点电位:平滑肌细胞自动除极化,达到阈电位。自动起搏点平滑肌细胞特异性产生动作电位,但是不能收缩。

闰盘结构:相邻心肌细胞之间形成闰盘结构,把心肌细胞连接在一起,其中缝隙连接组成细胞间高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