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育学常考人物及其理论观点(下)

41高尔顿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优生学”的代表人。
42华生(美国):a.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恐惧形成实验”。
43吴伟士二因素论(辐合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积”,即遗传*环境。
44施太伦二因素论(辐合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和”,即遗传+环境。
45孔德、涂尔干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46福禄贝尔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幼儿教育之父,恩物(玩具)47耶克斯利1929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48保罗朗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论终身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
49怀特海综合课程的代表人物综合课程的三种主要形式:(1)内联学科--融合课程(2)相邻学科--广域课程(3)以问题为导向--核心课程50杰克逊(1)隐形课程提出者(2)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51古德莱德课程分类:(1)理想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2)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3)领悟课程(教师)(4)运作课程(课堂)(5)经验课程(学生)52辛德将课程的取向分为三种(1)忠实取向(2)相互调适取向(3)创造取向53巴格莱、科兰特、坎德尔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兰特,坎徳尔。
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观点:教育要授受具有严谨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否则则丧失人类文化就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毁。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在要素主义者看来,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2022年特岗教师考试特岗教师-教育目的理论

特岗教师-教育目的理论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这个学问点历来是特岗老师聘请考试中的常考学问点,出题形式以单项选择题和推断题为主。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仔细备考。
常考的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有五个:1.宗教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3.个人本位论;4.教育无目的论;5.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进展的辩证统一论。
1.宗教本位论西欧中世纪盛行,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所谓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就是主见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抱负,把人培育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
宗教本位论很少出题,一般假如出题可能考查代表人物;或给出观点,问是什么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主要观点: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意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
因此,要提倡民族主义,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进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社会本位论是常考学问点,主要出题方式是给出一句名人名言,问该句名人名言是持有什么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了社会、国家、培育合格公民这三个关键词,凡是和这三个关键词有关的陈述都是社会本位论。
还有留意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长期是社会本位论。
另一种考法是给出几个代表人物,让考生识别哪一个或几个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常常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混在一起去考。
3.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主要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动身,强调教育要听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意人的需要;注意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见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自然人”,进展人的共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个人本位论也是常考学问点,主要出题方式是给一句名人名言,问该句名人名言是持有什么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d 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
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7布卢姆与布鲁纳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9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10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记忆技巧1: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记忆技巧2:记忆技巧2:内(内发论)服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今夜HI不停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d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记忆技巧1:抓关键词(情境、难度、反馈、结果归因)女生追男生,结果反而男生难为情。
教育学1-4章填空,名词,问答

第一章一、填空:1. 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中世纪大学。
它是仿照行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
2.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有文、法、神、医。
在这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
3. 十九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另一方面,形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引起服务对象的变化,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4. 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三方面。
5. 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大学有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
当大学刚出现时,它主要是知识职业行会。
以保存和传递知识等为目的。
6. 1810年,德国开始建立新的大学。
最先建立的是洪堡、费希特建立的柏林大学。
7. 1862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案》,建立了赠地学院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职能。
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一场革命8.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二、名词解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莫里尔法案:服务职能确立标志: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赠地运动;《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9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三万英亩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与各州作为建立一所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
这样建立的学校被称为“赠地学院”(1名国会议员—3万英亩土地或期票---建学院经费)。
《莫里尔法案》意义:第一,打破封闭的体制,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增加社会服务职能;第二,确立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业学科在大学的地位,大学更综合化、多学科化;第三,开创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推动州立大学的发展,大学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生活中心。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
本文阐述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本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衍变过程,最后讨论要正确处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关系。
一、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的本质个人本位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个人本位就是要围绕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运作,它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
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主要区别即体现在教育培养的人是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幸福而接受教育,还是为了最终服务于社会而接受教育。
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观点立足于个人,突出的是个人的利益、权利、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
因此在教育中,则更强调个人理智的发展、品质的形成和个体潜能的发挥。
教育目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更注重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性。
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观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社会决定了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在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不论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主,个体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的衍变历程在中国,教育价值观的社会本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本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发展:在我国最早的高等学校辟雍和泮宫中,采取的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目的是为了按照未来的统治者要求来培养接班人,因此在教育中绝不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养士盛行,教育没有一定的定规,更多的是为了个体的完善,士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完善,求得诸侯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一时期,不仅各个诸侯要有自己的个人本位,而且每个思想家、教育家以及众多的学生也要求有自己的个人本位。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第一部分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高度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所谓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用康德的话来讲,就是把个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是满足其他个人或群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其反面就是认为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只是社会集体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分子或零部件。
个人为什么享有价值与尊严呢?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释与说明。
所谓公共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个体的身上,否则,这些利益就是空洞的、虚无的。
其二,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特的气质,性格,才能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这就使得每个个体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独特的存在价值使得我们不可能将个体简化,还原为社会总体的多少分之一。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其三,虽说个人生活中绝大部分东西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但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种子或原因。
如果没有个性的歧异与多样化,没有个人的标新立异与创新实践,就不会有社会的改良与进步。
社会本位论高度推崇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所谓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是指将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社会总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的来追求。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一下三方面:其一,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其二,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离开了社会共同体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文明成果或客观知识世界,任何个体想要有所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其三,正如社会本位论者所看到的那样,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生活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个人只有生活于人群中,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
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教师考编—教育学—人物主要观点

中国一、孟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0)2、持“性善论”。
(22)3、“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4、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万物皆有备于我”。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43)5、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还有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60)6、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39)二、朱熹1、支持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起源)(13)2、朱熹:“愤者,……;悱者,……;启,……;发,……”。
(启发诱导)(22)3、《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首次使用“课程”一词,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课程)(108)4、“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46)5、“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46)三、孔子1、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22)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2)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145)4、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2)5、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6、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也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人。
(22)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139)8、“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146)9、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疏导原则)(181)10、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个体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东方世界,老子就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更好理解“道”。
西方世界,雅典的自由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东方世界,孔子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记》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
西方世界,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是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