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思考
人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趋势及生态反思与生态自觉——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哲学思考

明 ’的嬗变 ”① 。与之 相适 应 ,人 的存在 方 式依 次 经 历 了从 “ 道德人 ” ・ 到 “ 经 济人” ,再 到 “ 生态人 ” 的转变 。当前 , “ 人类社会 已经开 始步人生 态文 明 时代 ,如果 自己的思想 和行 动仍然 停 留在工 业文 明 阶段 .不 向生态 文明迈 出新 的步伐 ,那就是 时代 的
二战以来人类对生活与社会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共同关注20世纪末以来欧美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主流化21世纪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些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发展潮流
人 学 视 角 下 的 生 态 文 明 趋 势 及 生 态 反 思 与 生 态 自觉
世 纪陆续发 生产业革命 ,先后进入 工业社会 ,人类
文 明形态 由农业 文 明走 向了工业文 明。工 业文 明是 人类 运用 日益发 达的科学技 术控制 和改造 自然并且 取得 空前胜利 的时代 .也是 人类对 自然的 掠夺 和征
文 明和农 业文 明时代构 成 了古代 社会 的历史 。原始 文明 ( 也 称渔猎 文 明 )是人类从 动物 界分化 出来 以
态文 明建设 的基 本 主体 .从人学 视角 出发研究 生态 文 明的历史趋 势 、社会 困境 以及 建设 主体 ,具有 理 论价值 和现 实意义 。对 “ 人是什 么 ”这 一斯芬克 斯
之谜 的追 问直接决 定着有 什么样 的 自然概 念 以及 什 么样 的人与 自然 的关 系状态 。人性 观点不 同 ,就会 产 生对 待 自然 的不 同态度 ,形 成不 同 的环境 状况 。
后 、最初 开展对 自然 界的人 化活动 、人类慑 服于 自 然威力 之下 的社会文 明形式 ,是最初 始 、最 低级 的 人类 文明 。原始 人类对 自然 的开发和 支配能 力相 当 有 限 .以采集 和渔猎 为主要 物质生产 活动 ,从生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理念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理念研究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个视野下,生态文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实践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
它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念,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建立一种尊重自然、谨慎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传统的发展观念中,人类往往将自然视为可以任意开采利用的资源,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们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珍贵性,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制度。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们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建立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式来改变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绿色社会制度则是指建立起一种能够保护环境、促进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人们不再将自身利益凌驾于自然的利益之上,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尊重和依存。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生态文明理念是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路径,可以通过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本逻辑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及应对

资本逻辑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及应对作者:徐琪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在当今资本逻辑占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生态问题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理论挑战: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生态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述、对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异化关系的分析,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它以绿色发展和社会公正为最终价值指向,旨在消解和超越资本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自然、社会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复归,从而真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资本逻辑;主体间性;社会公正[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2-0038-06一、问题的提出——生态资本主义还是生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专辟新章节进一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论述,将生态文明纳入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关键首要地位。
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转型。
放眼世界,生态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生态污染事件,甚至在短期出现人类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即包括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在内的八大公害事件。
那一时期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有毒化工污染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生态危机开始表现出新的形式,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部分物种灭绝等现象。
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实践,采用过诸如可以交易的污染许可证、通过提升消费者购买力增加税收的方式来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凯恩斯主义等,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于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

生态风险的现象学展现——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战略思考(一)时间:2009-03-11 来源:学习时报薛晓源⏹什么是生态风险?“风险”(risk)一般指遭受损失、损伤或毁坏的可能性。
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中,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性质的风险,如经常遇到的灾害风险、事故风险、金融风险、环境风险等。
“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时期产生有害事件的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教授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精辟地指出:“风险的来源不是基于无知的、鲁莽的行为,而是基于理性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区别、比较等认知能力,它不是对自然缺乏控制,而是期望对自然的控制能够日趋完美。
在今天看来,科技不仅仅具有正面作用,同样相伴而生的是它的负面危害。
今天的科技成了一种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不是仅仅在今天刚刚产生,而是相伴科技而产生的,以前这些危险不是没有而是表现的数量相对较少,故而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或‘灾难’,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亏损和伤害的起点,而在这个疆界消逝的科技全球化时代,风险也就必然全球化了。
”张小军认为:“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就是生态系统及其成分所承受的风险。
它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成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由于它的潜伏期长,出现过程缓慢,不像金融风险那样明显突发,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和轻视。
然而,生态风险一旦从潜能转变为现实压力,却极难防范和缓解。
”基于以上引述,我认为生态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生态风险不是自然风险,生态风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人为的,人类某些技术官僚的“愚昧、狂妄、盲目的乐观”以及民众的从众心理和迷信是生态风险的源头。
2、生态风险较为完整地展现科学技术的负面效益,它促使人们质疑“科学能打理一切的神话”。
3、生态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觉察。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刚根白嘎拉【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系统观、法治观、共赢观等理念,充实并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全球的生态治理体系带来了中国的影响力,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三个维度回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较为和谐共处的阶段是原始文明时期。
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工业革命。
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思想占领了统治地位。
随后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开始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国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思想。
深刻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理解践行党的思想理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在马克思看来,人靠自然界生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形成了有机的共同体[1]。
但是当人类的实践活动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时,自然会以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比如自然灾害等。
人类的生活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尊重和服从自然法则,慎重地利用自然所赐予的宝贵资源,才能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
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延续了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观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都根据当时的国情,提出了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实施植树造林防沙的工程,对改善沙漠化作出了莫大的贡献,同时还重视水土流失的危害,为治理土地土壤问题积淀了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意识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制度与法律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等措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恶化严峻,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胡锦涛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全球生态文明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全球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旨在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下面便从几个方面阐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能源问题能源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也是产生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化石能源依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但其使用不仅存在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如何转换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机遇: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促进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还能推动全球经济繁荣。
此外,可再生能源利用也能有效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财政支持和技术投入,但目前存在国家间差异大、技术不成熟等困难。
因此,在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国政策立场,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二、资源利用问题全球资源日益枯竭、能源消耗过度、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议题。
机遇: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是无可厚非的。
除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外,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创新技术和打造绿色城市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挑战:资源利用需求巨大、资源易损耗、资源分配不平等等问题使得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国政策和立场,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三、垃圾处理问题垃圾问题是环保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现实是,垃圾问题已经上升到会直接影响全球环境的程度。
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和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经济全球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人员流动等交流日益密切。
全球化为经济增长和全球财富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
经济全球化对环境污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担心这种影响会威胁到我们的环境和未来。
本文将从影响、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1. 烟气排放和大气污染工业和交通业是经济全球化中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
这些行业的增长会导致大量废气排放,从而加剧大气污染。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厂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环保检查和管制,因此它们废气排放的量很大,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2. 水污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非法排污行为变得司空见惯。
一些污染源,如化工厂、钢铁厂和电力工厂,将大量化学物质和废水排入河流和海洋中,导致水质受到破坏。
这对于那些依赖于水供应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3. 土壤污染一些高污染的工业行业,例如金属冶炼厂和化工厂,会导致大量的土壤污染。
谷物和蔬菜等农作物的饲料土壤受到污染的情况越来越广泛。
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加速了人类对原始自然资源的大规模侵蚀,导致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引起环境污染的原因1. 忽视环保意识各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很多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快速发展到了关心环保的时期,并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未来经济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会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影响。
2. 利益驱动商业和政治利益往往会导致资源开发的过度利用,从而增加了环境的破坏。
许多企业仅考虑利润而忽视了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风险。
3. 剩余资本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一国的经济增长,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没有及时跟上。
这些国家过度利用环境资源以增加自己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引起环境污染的对策1. 监管和法规各国政府应该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制定更加严格的执行政治政策,从而确保工业和运输业在环保方面的合规执行。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摘要: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全面剖析和批判引发全球性生态困境的社会根源的基础上,系统呈现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轨迹,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直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生态理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要求和人类对未来生态文明走向的意识自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积极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正确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对于积极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广泛蔓延,并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历史呼唤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当全球性的生态灾害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认真审视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及其后果,深入剖析全球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正确看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提出对积极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性生态危害及其原因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使人类只能消极地“顺应”、“敬畏”自然,并对自然顶礼膜拜,农业文明时期神意的授权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能够主动地认识并改造自然,那么,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的“征服者”,高举现代科技的利器开始贪婪地攫取自然、役使自然,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它超越了阶级、种族、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 ,但 会起到敦促和 引导 出口国政府和企业 加强森林 资 源管理 、提高 森林可持续利 用水平 的作 用 ,避免资源
丰 富地区采取短 视的 “ 竭泽而 渔 ”的资 源利 用方式 ,只
【 2 】 世 界 自然 基 金 会 . 中 国生 态 足 迹 报 告 2 0 1 2 I R 】 .
wwi n t e r n a t i o n a 1 . c o n r Ap r i l / Ma y 2 0 1 1一 V o 1 . 2 6,I s s u e
2.
响 ,因此有 必要将 生态文 明的成 果 、特 别是对全球可持 续 发展 的贡 献进行量化 ,一方面可 以随 时总结和调 整战 略和措施 ,另一方面可 以更好地 向国际社 会宣传 中国的 实践 ,并 为 中国 、 乃至发 展 中 国家 争取 更 多 的发 展 空
[ 7 ] A r j e n Y . H o e k s t r a . E u r o p e ’s Wa t e r F o o t p r i n t :
St r i di ng To wa r ds SUs t a na b l i t y. h t t P: / / ww w .
以林 产品 为例。 目前 我国 的林 木资源还 需要恢 复 ,
在今后一段 时间 内还会 持续进 口,因此对于进 口产 品的
并 对数据和 分析结果定期 公开 ,在全面衡 量 中国生态文
明建设对全 球贡献 的同时 ,可 以为中国在 国际舞 台上争 取更 多的主动权。
参 考 文献
要 求除关注通常 的品质 、价格 等因素外 ,应该 增加生态
将 改 变 消费模 式 、 提 高国 内 的资 源使 用效 率 和减 少 污
染 ,与 国际 贸易中的嵌入 资源流动 、产业 结构调整 等综 合起来 ,在 生态文 明建设中探 索新型 发展路径 ,打破 经 济增 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协 同关系。 2 . 在 “ 走出去”过程中勇敢地承担起生态责任 ,在国
间。
( 作者单位 :美国国际发展署 )
编辑 :蔺 丽莉
结合 我 国的国际贸 易特 点 , 目前 一些单 一指标 的统
3 4 1 中国国情国力 1 2 0 1 3 . 0 5
放 之间的数量关 系 ,有针对性地 制定治理 策略。这种情 况 下 ,生产环节污 染排放量 的统计 需要与最 终消费环节 对 应起来分析 。通过改进统计体 系 ,在 引入新指标 的同 时 ,重点加 强生态资源指标 与国际 贸易指 标 间的联 系 ,
国外资源时要强调 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h t t p : / / www . wwf c h i n a . o r g .
【 3 1 韩 峥. 通过可持续认证推动 农林牧渔领域 自然 资源 保 护[ J 】 . 中 国人 口资源环境 ,2 0 1 2( 5):2 4 7 — 2 5 4 . 【 4 ] T J J w J \ 兵. 中国林产 品贸易生态 足迹研 究[ J 】 . 林 业经
济 ,2 01样才 能保证 其长期 向我 国提供林木 原料。除林产 品 外 ,其他 资源的进 口中也 需要强调对可 持续性 的关注 。
只有在保 护 国内资 源的同时推动 出 口国的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才能驳斥在 资源利用 方面 的 “ 中国威胁论 ” ,使世
品 中的生 态足迹 的测算很 有说服 力。再如 ,我 国的污染
问题 已经 给很多地 区人们 的 日常 生活造成 了影 响 ,但污 染 中很 大成 分是在 生产 出 口产 品的过程中产生 的 ,其他
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全球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 一些组织 将我 国的资源进 口与出 口国的生态
目
态
文 明
话 ,我们 需要4 个地球 才能满 足供 给。 因此 ,必须探 索 与 以往 不同 的发展 路径来改 善生活 ,因为现 存的世界 资 源 已经很难 支持全球都达 到发达 国家 目前的生活水平。 因此 ,在解决 我 国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问题 上 ,需要
计就 可以满足定 量的需要 。如 ,通过技 术创新 ,我 国完 全 可以进一步 降低 出口产 品中的生态足迹 ,特别是碳 足 迹 和水足迹 ,减 少 出口产 品生产过程 中对环境 的污染。 作 为加工产 品出 口国,生产 过程 中减 少生态足迹 ,不仅 可以使本 国直 接收益 ,还 可以减 少进 口国的生态 足迹 , 从 而减 少全 球 的生 态 负担 。在 这 方面 ,嵌 入 在 出 口产
环境 方面 的要 求 ,如产品不得 来 自高保护价值 地区 、生
产过程 保障 了当地贫困人 口的利益、产 品生产 过程需通 过 可持续认证等 ,避免进 口通 过大规模破坏 生态环境 而
提供 的林产品。
虽 然 提 出 对 进 口林 产 品 的 生 态 环 境 要 求 可 能 会 增 加
…李 昭华 ,汪 凌志. 中国对 外贸易 自然 资本流向及其 影响 因素—— 基于卜O模 型的生态足迹 分析【 J 】 _ 中国工业
c h i n a wa t e r r i s k . o r g 2 01 3 -0 2 - 0 4 .
3 .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数量化 。在国际交流中获得
更多的主动权
我国 的生态文 明建 设不仅会 造福 国内 ,必定 会通过
经 济 、文 化等 多 种 国际 交流 形式 给 世界 带来 积 极 的影
界 真 正 理 解 和 加 入我 国 的 生态 文 明建 设 。
[ 5 】 刘 建伟. 1 9 9 1 ~ 2 0 0 8 年 中 国能源贸 易生态 足迹 的
动 态测 度 与 分析【 J 】 . 大连 理 工 大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2 O 1 1( 2):2 2 —2 6 . 【 6 ] De b r a T a n . F o l l o w t h e UK :I mp o r t Wa t e r h t t p : f
破坏联 系起来 ,比如东非森林砍伐 导致 的生 态破坏 等 。 这 些观 点包含一定 的偏见 ,但从 侧面说 明我 国通过国 际
贸 易 可 以对 出 口国 的 生 态 环 境 产 生 影 响 。 因 此 ,在 利 用
国家在消 费 “ 中国制造 ”的 同时 应该 承认对 中国环境 问 题 的责任 ,我们也 有必要掌握 自身消费和 出 口与污 染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