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理论

合集下载

成就目标理论教案模板范文

成就目标理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 帮助学生理解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运用成就目标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2. 学会运用成就目标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2.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成就目标理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 成就目标: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目的而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成就动机:在某种优胜标准中对成功的关注;- 成就目标理论:源于成就动机理论,进一步引入到学校领域来解释学生的学习。

2. 成就目标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默里提出的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更快更好解决难题的动机;- 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在某种优胜标准中对成功的关注;- 德韦克等人在社会认知框架的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3. 成就目标理论的两个维度- 趋近回避维度:趋近目标(追求成功的目标)和回避目标(避免失败的目标);- 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掌握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成绩目标(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 如何运用成就目标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两个维度;2.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就目标类型,调整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 成就目标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最直接的动机理论之一,用来解释教育环境中的个人行为,指导教育实践。

在早期的动机研究中,人们被认为是受环境控制的机械性个体,没有主观能动性。

从生理学角度讨论人类行为的原因,如觅食行为、攻击行为或逃避行为。

提出了一些动机理论,如本能理论和驱动理论,来解释人类所有行为的原因。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机心理学逐渐放弃了这一庞大而全面的研究范式,转向动机的各个分支,尤其是成就动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这种变化已逐渐成为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流趋势,成就动机已成为动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20世纪80年代,Nicholls(1984)和Dweck(1988)将成就目标的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热点。

同时,由于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认知因素在刺激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人们提出了许多复杂的理论来解释成就动机行为,如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其中成就目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动机研究的热点,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心理学等,是学校、体育场馆运用动机的重要理论依据。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有任务标准、自我标准和其他标准。

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使用激励策略的领域是教育和工作。

成就目标理论是最直接的动机理论之一,用来解释教育环境中的个人行为,指导教育实践。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在掌握目标定向的条件下,个体通常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的动机方法。

他们寻求挑战,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并有效地运用深度加工策略,如尝试探索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失败面前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做出不懈的努力。

就绩效目标而言,个人往往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成功无疑可以增加个人的自信。

一旦失败,很容易导致低能量的评估,产生焦虑、羞耻、抑郁等负面情绪,干扰有效综合策略的运用,反映出不恰当的激励模式。

因此,一般认为掌握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题成就目标理论是用来说明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主要依据是弗鲁姆和耶克斯提出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和耶克斯认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总是预计到会受到奖赏,但往往却不能得到奖赏,即使得到也很微小,这时的失望或不满足是很难避免的。

根据这种观点,期望理论指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包括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而且包括避免失败、获得成功的期望。

具体内容如下:成就目标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追求成就引起的动机和行为,称之为内部动机。

包括成就需要、自我提高的动机等;另一方面是由避免失败引起的动机和行为,称之为外部动机,它是指由工作本身引起的,有利于保持职业地位的那些动机,如责任感、成就欲望、胜任感等。

前者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以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后者是从客观上寻找原因,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分析、估计,以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工作动机中还应该包含有失败的预期,才能避免失败导致的心理挫折。

这样,通过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们以最好的状态去进行工作。

成就目标理论不仅对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维护其工作积极性,并最终促使员工产生工作绩效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组织管理和企业制定管理措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格理论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出发,研究了员工的人格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的吉尔福特教授在50年代初开始研究员工的人格特征,他通过研究结果,得出了一些看法。

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员工选择职业时,最重视的不是薪金和工作条件,而是自己所喜欢和热爱的工作。

他强调了“喜爱”这一非货币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喜爱”才是决定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

具体来讲,这些“喜爱”的工作包括:有吸引力的工作、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社交性工作、创造性工作、富有意义的工作、相对稳定的工作等。

人格理论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出发,研究了员工的人格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内容
目标理论是指人们在实现目标时所采取的行为,它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行为的激励机制。

目标理论的核心是激励,它的基本原理是,有目标的行为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使个体有动力去实现他们设定的目标。

目标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清晰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让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的目标;其次,个体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实现目标,这就需要个体了解所面对的情境,并形成适当的行为策略;第三,要实现目标,个体需要有足够的激励,它可以来源于个人内部或外部。

此外,目标理论还涉及了目标设定的过程,即设定目标、设定指标、设定时间等,这一过程也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除此之外,个体还应该有意识地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以实现目标。

总而言之,目标理论就是帮助个体实现目标的理论,它的核心是激励,要实现目标,需要确定清晰的目标定位、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有足够的激励以及有意识地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实现这些要求,个体就能够成功实现目标。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有三种不同的取向:任务取向、自我取向和社交取向。

德维克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取向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和幸福感。

首先,任务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任务完成和成就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为了取得好成绩或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够持久地追求目标。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于任务上的困难和挑战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内在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外部的奖励。

其次,自我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相比较和自我价值的评判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们常常将成功与优越感联系在一起,追求更高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就非常看重,如果没有得到外部的认可和称赞,往往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外部的评判和回报。

最后,社交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友谊,更加注重团体的利益和合作。

他们通常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分享和协作。

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团队的成功。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理解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激励他们。

任务取向的学生需要被提供挑战和自主性,以发展他们的内在动机和成就感。

自我取向的学生需要被赋予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学生需要被鼓励合作和互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在组织管理和领导发展中,了解员工的成就目标取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任务取向的员工适合被赋予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以激励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自我取向的员工则需要被提供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员工需要被激励合作和协作,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目标成就理论

目标成就理论

目标成就理论
目标成就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的目标激励,他将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期待着获得相应的回报。

目标成就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当人们设定一个目标,并且有信心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这种方式,目标可以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它可以激发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提高效率,改善工作效果,并且实现自我满足感。

目标成就理论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理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激励员工实现目标,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此外,经理还可以给员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让他们及时获得有效的回报。

目标成就理论也可以用于个人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如果他们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有信心实现它,这将为他们提供激励,这将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总之,目标成就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理论,它可以在管理和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励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如何设定、追求和实现目标。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追求不同类型的目标,其中主要包括表现目标和发展目标。

表现目标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他人认可和赞扬,而发展目标则是为了增长、学习和发展自身能力。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当个体设定追求发展目标时,会更有动机和长期成就感,相比之下,单纯追求表现目标容易导致短期成就和焦虑。

发展目标 vs. 表现目标发展目标和表现目标是成就目标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发展目标强调个体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追求持续的成长和进步。

而表现目标则侧重于展示个体既有的能力,追求获得外部认可和奖励。

研究表明,追求发展目标的个体更加有自律、自信和长期视角,而过度追求表现目标容易导致个体焦虑、担忧和压力。

成就目标理论的应用为了有效应用成就目标理论,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践:1. 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个体应该设定具体、可衡量的发展目标,例如学习新的技能、提升专业知识、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样的目标有助于激发动力和提高成就感。

2. 培养自我动机个体应该清晰了解自身动机,是否更倾向于追求发展目标还是表现目标。

通过培养自我动机,个体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选择,避免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

3. 奖励自我成长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个体应该学会奖励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建立积极的自我激励机制。

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持续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总结成就目标理论强调了发展目标和表现目标在个体动机和行为中的重要性,指导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更加理性和有效。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成就目标理论,个体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目标设定、行为表现和激励机制,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又被称为成就导向理论或成就目标导向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德鲁·柯曼斯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追求目标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目标定向,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

任务定向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任务表现上,追求成功、提高能力和取得好成绩等目标。

这种定向的个体更关注过程中的学习和进步,他们会努力克服困难、寻求挑战并持续投入到学习中。

他们通常认为努力付出可以改善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自我定向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避免失败上,追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比较优越的目标。

这种定向的个体更关注结果和与他人的比较,他们常常采取避免困难和取巧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他们将失败看作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因此会避免接触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在追求目标时,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个体可以在某个特定领域中表现出任务定向,在另一个领域中表现出自我定向。

该理论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任务定向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和应对挫折。

对于个体而言,了解自己的目标定向有助于制定适合自己个性和目标的学习策略。

任务定向的个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挑战中获得成长和进步;自我定向的个体则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失败。

通过调整目标定向,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工作环境,并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

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并不是一种好坏之分,而是在不同情境下适应不同需求的工具。

因此,个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

总之,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对个体在追求目标时不同的目标定向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理论。

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和表现。

教育者和个体都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目标定向并灵活运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以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Dweck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成绩目标,是指学习是为了获得成绩,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是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种目标均是趋近成功型目标。

2.到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及其同事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有趋近成功型,还有回避失败型。

因此,将成就目标分为三种:掌握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3.到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rich P. R.教授以及Elliot 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也存在趋近和回避型,进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4.Elliot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 (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他人定向) X2 (趋近成功、回避失败)成就目标模型,共存在六种成就目标:①任务趋近型:拥有任务所需能力,正确解决问题;
②任务回避型:避免在任务上出错;③自我趋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自已以前的表现好;④自我回避型:避免比自己之前的表现差:⑤他人趋近型:追求能力比别人高,成绩比别人好;⑥他人回避型:避免能力比别人差,成绩比别人低。

第一个“趋近回避”维度。

趋近目标即追求成功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去寻求成就,使人产生成功的倾向或追求成功的动机,如考
试中追求好成绩;回避目标为避免失败的目标,该目标推动人们避开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如总担心考试不及格、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

持掌握目标的个体追求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关注学习本身,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学得好不好”,以学习知识作为增加人的能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手段,强调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的个体追求表现,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总在意“我考得好不好”,把超过他人作为竞争时展现或提高个人能力地位的手段,关注社会比较,希望获得高的评价并避免低的评价。

研究发现,趋近成功型目标(无论是掌握定向还是成绩定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期的学业表现,但只有掌握定向的趋近成功目标能显著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

回避失败型目标(无论掌握定向还是成绩定向)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期的学业表现。

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是影响活动兴趣和任务投入的关键。

而掌握-趋近目标相比掌握-回避型目标、成绩-回避型目标可以令个体在成就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因此,他们对成就任务的态度会更积极,兴趣也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