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1. 意象比喻的含义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是通过通过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通过意象比喻,诗人可以用生动的形象和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离骚》中使用了“翱翔”、“穷巫山”等意象来诠释诗人内心的自由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弃。
2. 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中的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和表达方式所营造出的具体情景和氛围。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意境中既有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又通过意象和形像来具体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感受和情景。
- 自然与人文结合: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通过描绘山水、花草来表达内心的悲喜、对生活的感慨等。
- 朦胧与想象相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给人以朦胧、虚幻、暗示的感觉,通过意象和修饰语言的手法来让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
- 色彩与音韵交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通过运用音韵和意象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思考。
3. 总结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含义丰富多样,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而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则展现了丰富的抽象与具体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朦胧与想象的融入,以及色彩与音韵的交融等。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李白的诗歌意境与审美趣味

李白的诗歌意境与审美趣味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的诗歌意境和审美趣味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李白的诗歌意境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他常常借助山水、神话、历史等元素创造出瑰丽的诗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亲历其事。
比如他的《静夜思》,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月亮的明亮,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
而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以雄伟壮观的瀑布景象表达了内心磅礴壮丽的情感。
这些意境的塑造,不仅展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凸显了他追求自由自在、超越尘世的思想境界。
其次,李白的诗歌审美趣味体现在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美的追求上。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常常运用音韵、押韵、对仗等手法,使其诗歌音韵和谐,给人以美感。
他擅长以豪迈的笔触描绘辽阔广袤的山川和壮丽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和震撼。
同时,他也能以细腻婉约的文字描绘微妙的情感和细腻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例如他的《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描述,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北方城池的壮美景色,让读者感受到深情厚意。
再如他的《秋风词》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以简练的词句表现出秋天的幽远和浩渺。
李白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并深深吸引着读者。
此外,李白的诗歌意境和审美趣味还体现在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人间百态的洞察力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和超脱的境界,笔触间展现出一种独立自由的人生理念。
他的诗歌既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反思,也有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赞美。
他描绘了高山流水、仙境传说、封建社会的荣耀和腐朽,以及他的战争经历等各种题材,展现了他对世间万象的观照和洞察力。
例如他的《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以及“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等描述,表现了他对人生沧桑和道路艰辛的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李白不仅传达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智慧和哲学的思考。
意境的辐射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影响

意境的辐射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影响意境的辐射——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影响中国诗词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还传承着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并在国际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世界注目的焦点。
中国古代诗人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人情的描绘,赋予了诗词深远的意境和美感。
从孟浩然的《春晓》到杜牧的《秋夜将晓》、李白的《静夜思》,中国古代诗词通过意象的营造和音韵的搭配,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诗词的翻译与传播中国诗词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文世界,它们也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和意义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保持原作的意境。
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效果。
因此,能够将中国诗词翻译得忠实而美观的翻译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诗词在国际文学界的影响中国诗词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际知名作家受到中国诗词的启发而创作了伟大的作品。
比如,俄国作家普希金受到李白诗作的影响,将中国的诗情画意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俄国文学世界也拥有了中国式的诗意美。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则十分欣赏杜牧的诗作,并将其中一首《秋夜将晓》译为法文,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诗词的优美和独特魅力在文学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四、中国诗词在东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国诗词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在东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诗词不仅被翻译成日语、韩语等东方语言,也被东方国家广泛吟咏和传承。
比如,日本万叶集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对日本的古代文化和歌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诗词促进了东方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发展。
五、中国诗词在国际比赛与演出中的角色中国诗词不仅在文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在国际比赛与演出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朗月行》古诗解析

《古朗月行》古诗解析古诗《古朗月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作之一,被誉为壮丽豪放的艺术之美。
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意境、意象和艺术手法。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饮酒赋诗之时,在山间仰望天空中孤挺的明月,引发了一系列对宇宙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首先,诗中的意境极为壮丽,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
诗的开篇便是以“朗朗”的描述,使人联想到明月光辉灿烂的景象。
接着,诗人以巧妙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与自然景物相连,通过描绘山峦、江河以及辽阔的草原,将月光的辉煌与大自然的广袤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恢弘壮丽的自然画卷。
其次,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中提到了“白日依山尽”的景象,表现出明月高悬于天空的壮丽景观。
同时,诗人还以“天地一沙鸥”、“山花红世界”等具体形象,将诗中的抽象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在描写云的部分,诗人以“疑是白云朝窗外”的表述,使人回想起自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醒来的时候,云彩从窗户外边飘进来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感觉。
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增加了诗的审美价值。
比如,诗中广泛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和对比等。
在描写明月时,作者将其拟人为“传杯送盏”的主角,使明月具备了人的感情。
另外,在描写飞鸟舞蝉时,作者使用了夸张手法,以突显飞鸟和蝉的活跃。
而在对比方面,作者巧妙地构造了山与天的对比,把山高如天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古朗月行》是一首艺术性极强的诗歌作品,通过山川河流和广袤天空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诗中高亢的音调和饱满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亲历了诗中的奇妙旅程,也彰显了中国古文学的瑰宝。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首诗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唤起人们追求自由、豪放和浩渺数千年的文化情感。
探索古代诗歌深邃的意境

探索古代诗歌深邃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晶。
由于志向、信念、经历、兴趣、情感、所在地域等差异,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期笔下诗歌营造的意境也各有千秋。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我们怎样引导小学生来探索诗歌意境呢?首先,反复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读得多,自然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吟诵等),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会体会诗歌语言的美妙和表达情感的含蓄蕴藉。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初,就要因声求气,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比如在诵读《诗经》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
《诗经》以四言为主,掌握“二二”节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中的作品多用重章叠句的方式组织章节,所以在朗读时,尤其要读出一种节奏美、韵律美。
诵读唐代的五言、七言诗,不但要把握诗句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还要注意字的平仄。
五言诗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或“二一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平仄的运用也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
汉字的四种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其平仄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句是仄仄后面跟平平,平平后面跟仄仄,最后一个平声字。
中国古代诗词美丽文字的创作艺术

中国古代诗词美丽文字的创作艺术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纯美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的人们的关注与追随。
在这些美丽文字的背后,隐藏着古代诗人们独特的创作艺术。
通过巧妙运用形象描写、修辞手法以及韵律美感的追求,古代诗词创作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时光,至今仍然令人倾心。
1. 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现代诗歌相比,更偏向于感性与形象化的表达。
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古代诗人们将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与自己的感受相融合,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描绘了春夜的雨水,还抒发了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通过文字的运用,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们细腻的情感表达。
2. 形象描写的艺术感悟在古代诗词中,形象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使诗词作品更加具体而形象化。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简练而富有感叹的诗句,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古代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感悟,将自然景象与其内心的感受相结合,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
3. 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对偶、夸张、拟人等手法,都能够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人胜起蚁冈。
”通过将山水与人物融合在诗中,以形象化的手法描绘登山的场景,给读者以强烈而直观的视觉冲击。
这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诗词的艺术魅力,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其中的美感。
4. 追求韵律美感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韵律美感而闻名于世。
在创作过程中,古代诗人们十分注重音韵节奏的搭配。
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诗词充满音乐般的美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这些审美追求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一、诗词歌赋的韵律美中国古代文学十分重视诗词歌赋的韵律美。
诗、词、赋等文学形式,都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诗人词人们通过对音韵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优美旋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唐诗的平仄声律、宋词的词牌格律等,都体现了古代文学对韵律美的追求。
二、意境美的营造意境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审美追求。
诗人词人们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远、清新、脱俗的意境。
这种意境既能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又能展示出自然景物的神韵。
如王维的山水诗、苏轼的豪放词等,都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学的意境美。
三、寓意深刻的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
作者们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或通过叙述历史故事,或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对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作品主题寓意深刻,往往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
如《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西游记》对人性的探讨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主题追求。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的主人公、配角等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外貌、言行等方面的细腻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三国演义》中的智勇之士等,都是古代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
五、道德教化的功能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作品通过展现各种人生境遇、道德冲突,以及对善恶、美丑的评判,起到引导人们向善、弘扬正气的作用。
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行、《孟子》中的仁义道德等,都体现了古代文学的道德教化追求。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涵盖了韵律美、意境美、主题寓意、人物形象塑造和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这些追求既体现了古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诗歌的音韵美

诗歌的音韵美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极富音乐感。
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
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
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
诗歌押韵的一般规律是:平韵(字的声调是平声);一韵到底,不换韵;忌叠韵(同一个字在一首诗中两次用韵);忌同意相押(意思与韵都相同的字);忌凑韵(押韵的字的意思与全句不能自然衔接)。
欣赏诗歌的音韵美,一定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
要领略诗歌的节奏之感,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五言诗一般是每句三顿,七言诗是每句四顿。
超过七言或少于五言的句子,也要掌握其节奏变化,这个并不难,只要心中有节奏,口中出节奏,就能体会和欣赏其动感的音韵美了。
要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只在心中默读并不是很好的方法,最好是能诵读出声,且反复多遍,这样再用心体会,就一定能欣赏到诗歌美妙的音韵之美了。
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情随境生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语也。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这沉暮勾通,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
三、体贴物情,物我情融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摘要: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现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优美的诗歌意境和崇高壮阔美的诗歌意境,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生成因素:人文本体、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学术风潮和社会风气、诗歌体式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的影响等方面来了解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关键词: 古代诗歌 意境美 形态 生成因素 影响 今天,当人类进入光怪陆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伟大的21世界时,驻足观望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色生鲜、意味隽永、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画卷。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现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生成因素、产生及对现代文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认识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一)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诗歌意境美的论述 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因而它的特点在于:它是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是意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境,是 2
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而情漫于景,是虚实有无的相济相生、相辅相成,有处实处是物,是境,是景,无处虚处是心,是意,是情。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的极致是什么?对此中国历代文人学者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如“宏斯三义(诗的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诗品序》,如“(诗)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诗家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如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意于言外,然后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浪沧诗话·诗辨》,“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王世贞《艺苑卮言》等等。我们说诗味无极,韵外之致,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专诣为境等等,包括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是指诗歌创造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中国古代诗歌创造出的诗歌意境美是异彩纷呈的,或体现为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的优美意境,或呈现为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慷慨的崇高壮阔美。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优美和崇高(壮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两个基本的形态。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体现为优美;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悲慨体现为崇高壮美。具有优美形态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崇高壮美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中的突破统一,两者形态不同,殊路同归,追求终极的天人合一,自在人生的永恒境界美。正如当今热点讨论的王国维的意境说: “有我之 3
境”和”无我之境”。其实, “有我”、“无我”就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或者优美与崇高,我们可以找到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佛雏先生在1980年发表的《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中就指出:“有我之境”就是一种属于壮美范畴的艺术意境,“无我之境”就是一种属于优美范畴的艺术意境。王文生先生1982年发表的《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初探》也指出:“无我之境”也就是“优美之境”,“有我之境”就是“崇高”之境。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专列“意境的三种类型”一节,指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有我’‘无我’之间的境界,而元代以来的山水画则为‘有我之境。”聂振斌先生在其《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中也指出:“在论意境美时,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表现出一种‘静态’,属于优美;‘有我之境’表现出一种动态,属于宏壮。”把“有我”“无我”与意境、优美、崇高联系在一起。而邹华先生1992年在《求是学刊》发表的文章则认为,“无我”的优美就是古代的艺术境界,“有我”的宏壮就是近代以来的艺术境界,他说:“从审美意识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问题,王国维境界说中的无我的优美之境,是古代艺术的境界,而有我的宏壮之境,则是近代以来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并感受着矛盾痛苦的个性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直到最近,由阎国忠先生主编,陈文忠著的《美学视野中的中国学人》在论到这个问题时,仍然认为“有我”“无我”是王国维对意境形态的划分,他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氏对意境形态最著名的划分。它侧重于创作主体,主要是根据主体在审美观照中的两种不同状况所作的分类。与审美观照和创作心境的差异相联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属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他仍主张“有我”就是浓情的意境,而“无我”则是平淡的意境。到2005年最新的由蒋凡、郁源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仍然认为:“有我之境’突出了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无我之境’,并非纯然无我,而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因而传达出平静的感情 4
心态,与物俱化,故可称为优美。”可见,把“有我”“无我”归为意境的类型,归为优美与崇高,实在具有广泛的接受基础。 1、优美的诗歌意境 1)冲淡平和美 冲淡平和美,主要是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汤式的“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 2)清明秀丽美 清明秀丽美,主要是指以南北朝大小谢(谢灵运,谢脁)、王维、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5
草色遥看近却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 3)典雅含蓄美 典雅含蓄美,多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乐府《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一团银,夜久更澜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诗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等。 2、崇高壮阔美的诗歌意境 1)雄浑劲健旷达美 雄浑劲健旷达美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 6
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北朝《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蜀道难,难于山青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动秦地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等等。 2)沉着高古悲慨美 沉着高古悲慨美是一种沉郁顿挫,悲天怜人,感怀身世,道义深重的沉厚美,多采用写实手法,突出现实主义的特性。屈原“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庾信“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山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