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师解读建筑

合集下载

试谈米开朗基罗建筑领域的作品和精神

试谈米开朗基罗建筑领域的作品和精神

试谈米开朗基罗建筑领域的作品和精神一、生平及作品解读。

1.1 米开朗基罗生平简介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得知,米开朗基罗的一生是坎坷和凄凉的,但他从小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他受益终身。

年仅17岁的他就已经是个具备人文主义思想的小有成就的青年雕刻家了,紧接着就进入了辉煌的创作生涯,先后完成了大量雕刻作品,其中以《大卫》著称。

当年动荡的局势又逼迫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在压力和威胁之下为他人创作拱顶绘制壁画《创世纪》,在16世纪定居罗马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著名壁画《最后的审判》,这时艺术风格已经从早期的古典美转换为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1.2 主要艺术作品思想简要分析这里主要对米开朗基罗的著名作品进行一些赏析。

课堂上所提及的是壁画《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时间完成的,表现了被审判的人面对审判时产生的不同的情绪和姿态。

画面通过妥善的分割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互之间联系而又不冲突的故事,展现出了螺旋式的动感,形成了以基督为中心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他的绘画作品中多体现出新柏拉图主义思。

在我看来,他独创了属于他自己的那种重视心灵感触的米开朗基罗式哲学。

见过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不得不感叹古希腊雕刻所追求的理想美。

《大卫》注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面貌,具有无敌的力量和崇高的气质。

米开朗基罗一生都将雕塑视为自己的本职,晚年完成的《昼》、《夜》、《晨》、《暮》,向人们传递着自己八十多年来一路走来的坎坷人生,真正做到了与自己艺术生命相始终。

二、从平面到空间的过渡。

2.1 米开朗基罗的建筑观米开朗基罗的建筑观念是建立在对雕塑的深层理解之上的,他的建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面的空间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建筑中流动着的线条与动态,通过体量和敏感的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种丰富而变幻的环境,建筑的构件、装饰、质感和材料共同产生出了一段激荡的、热烈的空间叙述,而他深邃的人文情怀和共和的民主理念无处不在。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2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2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埃森曼》。
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 《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除此以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团体:
纽约五人组: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 、查尔斯·格瓦斯 米(Charles Gwathmey) 、迈克尔·格雷夫斯 (MichaelGraves)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 德·迈耶(Richard Meier) 解构主义七人: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法兰克·盖瑞 (Frank Gehry)、萨哈·哈迪得(阿拉伯语:‫;زها حديد‬英语: Zaha Hadid)、蓝天组(coop himmelb(l) au)、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和伯 纳·楚米(Bernard Tschumi)
3.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 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4.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 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 之物在艾森曼看 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著作: 彼得·埃森曼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终点T住宅》、《飞 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误》 (Moving Arrows 、 Eros and Other Errors )、以及《卡纸板住宅》 ( Houses of Cards)等
艾默里艺术中心是亚特蘭大文 化冲力的活跃表现。中心配合好四 大展现空间,设计成戏剧、音乐、 电影等创意领域训练及表演用的一 处全国及国际中心。 它的主要目的虽是教授及训练 这些领域的学生,同时也会为两大 组成它的部分服务,艾默里大学和 更大的社区。

罗比住宅解析

罗比住宅解析

罗宾别墅解析罗宾别墅坐落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库克县, 是著名建筑师赖特为弗雷德理克罗宾设计的别墅。

罗宾别墅是美国建筑师协会指定予以保留的, 同时也是赖特为美国文化作出贡献的17个建筑实例之一,该别墅被称作是芝加哥的地标式建筑, 也是赖特的草原式建筑风格(美国第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最佳代表作之一。

罗宾别墅立面的形式、内部空间及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处理都有独到之处。

1设计者及思想介绍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

从赖特的建筑和其建筑思想,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于人生,对于自然,对于文化的理解。

赖特经过对建筑的尝试和揣摩,总结出了其独特的建筑思想,引导着建筑事业的发展, 对于后世的建筑具有深远的影响。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 在农场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歇的生活, 使他深刻地认识自然, 同时也爱上了自然。

从赖特的建筑中, 我们能很明显地体会到他运用自然元素、模拟自然以及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手法。

赖特所提出的草原风格建筑、“美国风”建筑, 有机建筑理念、对材料的认识和尊重、广亩城规划等都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1.2有机建筑理论有机建筑理论正是在自然建筑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894年, 赖特在一次演讲上公开提出他的这个概念: “让你的建筑看起来似乎从基地里自然生长, 造型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洽, 让自然来主导这一切”。

他所定义的有机建筑, 就是要能适应时间、适应地点、适应人。

这应该是建筑的最高境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建筑的功能逐渐延伸, 不仅有居住休憩功能, 也有外形展示功能, 甚至有时作为一座城市形象的代表, 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建筑始终是为人类服务的。

只有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产生的合适的建筑, 才是最完美的建筑。

同时, 赖特也强调统一性, 他认为建筑必须局部和整体达到和谐一致,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

赖特的有机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建筑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解读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

解读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

2 3 4 5
设计手法:主要结合新建筑五点。
材料运用:多为清水钢筋混凝土。 立面技巧:多用自由立面,横向长窗。
担社会职责。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
柯布西耶把追求合理的、明晰的空间秩序,作为近代住宅的标准,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他就创造了建筑的标准件“多米诺系统”,既由于 钢筋混凝土的平面的地和天顶,与立柱的支撑构成立体的构架。 它的价值在于,墙从以往的支撑重力获得解放,可以使空间获得最大限 度的自由。这可以说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分水岭。勒·柯布西耶从个人 住宅到集合住宅,以后发展到“为了 300 百万人的现代都市”计划,都遵循 一个统一的概念,既所有局部都服从于几何学的简洁的秩序,让人们生活在 充满绿和光的上品空间中。
S
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
新成果。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 ourth
这个时期柯氏所倡导的绝对功能主义原则中,开始出现个人表现主义特
F
粗野主义
征。粗糙的混凝土模板墙面、巨大的“V,’型或“Y’’型支柱,在很大程
度上不是功能的需求,而是个人审美立场的表现。 混凝土墙面脱模以后不加粉饰,保留了水泥模板粗糙的痕迹,这在日后 不但成为他的设计标志,而且促成了“粗野主义”的发展。 裸露的混凝土制材和雕塑般的建筑特色,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时,也十分 的可爱和迷人。
的,而是其实内部功能空间的外部体现。
室外 细部
室内 楼梯 坡道
萨 伏 伊 别 墅 细 部
萨伏伊别墅细部
屋顶花园的运用
2·马赛公寓
马赛公寓是 1952 年在法国 马赛市郊建成的一座举世瞩目 的超级公寓住宅,是勒·柯布 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马赛公寓长 165 米,宽 24 米,高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

(1)全面建筑观与“少就是多” 格罗皮乌斯认为建筑艺术应该是包容各 项艺术在内的全面建筑。他主张从城市 规划到建筑、家具、日用品、织物、壁 画、雕塑、照相、印刷等都应有统一风 格的设计。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 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 求精心制作结构,因此给人以“匀质的 秩序”和“清晰的建造”之感觉。
格罗皮乌斯
技术和经济效益。讲究充分
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
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
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
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
间的最小极限。
主张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
件和预制装置的建筑方法,
认为技术上的成功就是艺术
上的成功。
同现代简约风格对比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3)功能至上与形式至上 学术界往往习惯于用“功能主义”来界定 格罗皮乌斯的作品。所谓“功能主义”是 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 流派。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大于形式感。 相校与格罗皮乌斯,密斯尽管也讲究建筑 的功能性,但是却没有把建筑的功 能性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对于建筑的 形式是讲究的,绝对不会因为功能好就 可以牺牲形式美。他认为空间只有脱离了 装饰和功能要求,才是永恒的建筑
作品简介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范斯沃斯住宅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1926年 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 1925年-1927年 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 1928年-1930年 吐根哈特住宅,捷克 1928年-1929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 1939年-1958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芝加哥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 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这一结构并 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是要做到城市里 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他认为现在的建筑师都被解构主义诱人的图片所洗脑,不切实际的崇拜少 数“明星”建筑师,被训练得极具破坏性,扼杀城市这样的生命的有机体, 他们对古建筑除了扼杀没有任何感情。这些建筑过时后,将留不下任何值 得崇拜的东西。
解构主义的7位代表人物
埃森曼 屈米 盖里 库哈斯 哈迪德 丹尼尔.里勃斯基 蓝天组
解构主义的案例解读
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
打破原有的结构的整体性,转换型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 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
在形式上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方法,使建筑反映生成新 形势机遇的模式。形式语言上倾于抽象,从表层语汇转向深 层结构的探索。
解构主义的消极面
尼科斯· A· 萨林加罗斯的《反建筑与解构主义新论》毫不客气地将解构主义 比喻为“德里达病毒”,揭示了解构的消极本性。 他认为解构主义建筑造型参差不齐,空间令人非常不舒服,还带有荒诞而 不切实际的角状空间,建设费用昂贵,而且不考虑城市文脉。
建筑思想
屈米的“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 “交叉程序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横断程序设计” 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计”, 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 起来。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布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而是要了解作 品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删这张感觉可以)

水之教堂建筑解读

水之教堂建筑解读

水之教堂建筑解读
水之教堂(Water Temple)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创作的一座独特建筑,位于日本岐阜县的国立岐阜美術館附近。

这座建筑结合了自然景观和现代建筑元素,以水作为主要设计特色。

以下是对水之教堂建筑的一些解读:
1. 设计理念:水之教堂的设计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与自然对话和融合的感觉。

2. 水的运用:水是这座建筑的核心元素。

建筑内部有一系列水池和蓄水池,水从屋顶流下形成庭院中的小溪和瀑布。

这种水的存在为建筑创造了一种安静而平和的氛围。

3. 结构和材料:水之教堂的结构主要以钢结构为基础,玻璃和水泥被广泛运用。

建筑内外的玻璃墙面和屋顶营造了透明而开放的空间。

4. 色彩和光线:建筑内部采用大量的白色和自然色调,与周围的水和自然景观相呼应。

光线通过透明的玻璃墙面进
入室内,营造出柔和而温暖的氛围。

5. 空间体验:水之教堂创造了一种与传统教堂不同的感官体验。

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漫步,并通过水的流动和声音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总的来说,水之教堂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水的运用、材料和空间体验等特点,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风格,对人们的感官和情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解读建筑之水之教堂PPT

解读建筑之水之教堂PPT

流线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上
添加标题 下
添加标题 礼拜堂
添加标题 下
添加标题 水面
添加标题 下
沿“L” 型墙行 走
入口处
入口处抬头可看 見4根十字架立于 屋顶的玻璃罩中。
屋顶的十字架
十字架的多处运用突出 了建筑作为教堂的一种 氛围,自然而不生硬。
十字架的多处运用 十字架门和钢骨十字架
姬路文学馆及其南馆
结语
思想性
建筑师的品质
时刻思考着如何唤 起风土、传统、历 史等在城市中失去 的记忆
Thank you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解读建筑
——水之教堂 安腾忠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安藤忠雄简介
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在运动场和大 街上度过童年。曾迷恋过船模和航模制作 ,并学过木工手艺,也学过拳击。18岁时 ,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 的庙宇、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
1963年,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著名 建筑。
1969年,安藤再家乡大阪成立安藤忠雄 建筑事务所。
在安藤的建筑中,自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形式。自然 与建筑有了关系,自然就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分化成光、风、水或天空 这样的元素,光、风、水或天空成为自然的象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 然保持其属性,通过在建筑中体现的几何性所产生的共呜,自然可以成 为一种抽象。案例:风的教堂、水的教堂、光的教堂等。
流线概述
人们在长长水泥墙隔离的建筑外部行走是看不见水池的。只有在墙尽头的开口处转过180°,参观者才第一次看到水面。在这 样的视景 中,人们走过一条舒缓的坡道来道四面以玻璃围合的入口。接着,人们从第一个方形建筑走下一个旋转的黑暗楼梯 来到教堂。水池在眼前展开,中间是一个十字架。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 天空、世俗和神明。教堂面向水池的玻璃面是 可以整个开启的,人们可以直接与自然接触,听到树叶的沙沙声、水波的声响和鸟儿的鸣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建筑师解读建筑
离开中国80多年了,而70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

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

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

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

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我所做的仅仅是一点尝试,我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我的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那个时候我对建筑没有什么概念,认为建筑和工程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计的问题。

我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

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第一个让我考虑建筑学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Emerson)。

那个时候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有几个联合项目,因此在格罗皮乌斯(Groupius)来之前,我就对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了一些了解。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Beaux-Arts)风格,我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MarcelBreuer)加入哈佛大学很感兴趣,于是便决定到哈佛读研究生。

在哈佛大学读研的最后一年,我师从格罗皮乌斯,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

我对他说我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因为
我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他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我,只是回答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看。

”于是我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

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

而我却认为,中国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并不适合。

由于家里一直都收藏中国艺术品,我对中国艺术也略知一二。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这也赢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

1946年我在哈佛读研时设计的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而威廉?齐肯多(WilliamZeckendorf)正决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开设建筑部门,他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列出了一些建筑师,我也在其中,就这样我搬到了纽约开始为他工作。

我们看了各种地产,我也开始逐渐了解了不动产业。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基普斯湾项目才真正得以建成。

这个项目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加敢于放手设计。

那时候的我,十分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ohe),虽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

密斯偏爱的“幕墙”是用玻璃和金属覆盖结构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墙面直接变成外立面,这样就可以两步并作一步了。

于是,在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与齐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里,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

我和齐肯多夫合作了10年,这期间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个团队中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其他年轻建筑师不可能接触到的广阔经验。

我接触到的是大规模的都市设计。

基普斯湾项目之后,我开始感到低
成本住宅的局限性,并且想要做些不一样的作品。

第一个机会就是来自丹佛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尔特?奥尔?罗伯茨(WalterOrrRoberts)请我在博尔德的平顶山上建一个研究中心,我欣然应允。

正是这个项目,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继罗伯茨博士之后,我的下一个重要客户是杰奎琳?肯尼迪,1964年她在一众建筑师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我来负责肯尼迪图书馆。

这个项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帮我得到了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

而后来,正如埃米尔?比亚西尼(EmileBi鄄asini)所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Mitter鄄rand)总统--另一个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则是因为我做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而最终选择我来负责大卢浮宫的设计。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有远见愿景的人可以及时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很幸运地遇见了这样一些贵人。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

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

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

从我在哈佛大学时期师从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项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贝聿铭全集》
1983年,当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
型。

”《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远至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

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

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

作为第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书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和卡特?怀斯曼撰写的深度评论,将成为有助后人研究贝氏风格的珍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