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师作品案例分析
“九宫格”案例分析

平面
当面对一个落后国家的有关统治诉求的立法机构建筑设计时,康 使用了一个纯粹集中式的古典神庙逻辑以及一个变形的中轴线: 将四角 对称的入口中心扭转了 45° 角,这带来两个流线上的巨大改变。
首先,主要入口虽然仍然居中,但是不是主立面延展上的对中, 而是以一个独特的角部进入的方式,突出了主入口,但消解了一个纯 粹威权的城墙式门前广场氛围。这个广场因为主要建筑立面的放射性 退后,使得虽然立面仍然采用大尺度手法处理,但是竟然在实际中产 生了更容易接近的温和性格。
“对空空间”的空间构成
“曼荼罗”是一种中心型构图模式,其中心“梵天”,是能量的源泉,是万 物之根本。这种古印度构图模式中心的虚空间,对应于建筑,则是九个方 块正中的中央庭院,一个阶梯式的露天剧场,其中央的方形空间为象征宗 教的“圣池”。这个露天空间表达的是空空如也,却吞吐万象,仿佛整个 宇宙的能量都汇聚其中。在建筑内部,以露天剧场为中心,将散布在周围 的建筑空间和游览路线高度统一于位于中央位置的开放空间———中央 庭院,在保持建筑多样性的同时突出了统一的主题。
他首先确定了一个集中式的主要建筑居中在地段中轴线上,两边 呈 V 字形排开一系列小型建筑群,以逐渐加强中心的国会大厦的殿堂 感。这是一个与当时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古典构图。
这个庞大的草稿来自于康在达卡的第三个晚上从睡眠中醒来的灵 感突袭。关于这个古典的形式,康甚至提到了清真寺与它的集合,谈 到了点亮灵感的古罗马浴室。
在建筑中表达古代宇宙的形式,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 标,正如古印度的“曼荼罗”和中国的“天圆地方”。在柯里亚建筑中, 从博帕尔会议中心、新班卡格特规划再到斋普尔艺术中心都使用了古 老的“曼荼罗”空间图式,折射出极强的东方艺术个性,蕴含着东方远古 吠陀精神的延续。建筑师意欲从这份延续中,表达深厚而独特的印度精 神,再现一种非凡的东方神韵。显而易见,这种精神上延续的震憾远比头 上加个大屋顶或洋葱头,身上套着罗马柱式等形式模仿要强烈的多。
王澍作品解析

轮 船 码 头
沿街面
鸟瞰图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 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 美术馆。它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 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 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 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 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 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 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 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 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 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 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 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 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建筑师王树作品总体介绍

主要参展记录: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2005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 ■ 2004 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中国美术馆 ■ 2004 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 ■ 2004 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 2003 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 2003 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 ■ 2003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 La 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 ■ 2002 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 ■ 2001 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 ■ 2001 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 “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 2001 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 ■ 2001 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 上海顶层画廊 ■ 2000 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 ■ 1999 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中国现当代建筑师崔恺作品分析

? 首都博物馆的环境论总结:
? 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 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 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 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 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 院、潺潺的流水,为观众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 然情调的环境。
? 学历:天津大学硕士
? 任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
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 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 从业时间:1984年
? 所在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二、代表作品
? 外研社(入选“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 筑”。)
? 昆山文体中心 ? 首都博物馆新馆 ? 拉萨火车站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 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 ? 北京德胜尚城等
三、社会论·外研社办公大楼
? 建筑概述:
外研社办公楼的标志是它深红色 的、粗糙的外墙面(采用江南的红 砖),这在当年的北京是一个创举。 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第一楼”,也 是建筑设计师崔恺的标志性作品。
1995年开工,一二期分别建成于 1997和1999年。位于西三环北路 与厂洼路交叉口,魏公村桥西侧,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东南角,南邻 久凌大厦,北面与北京电视台遥遥 相对。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中旭 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两期建 筑由廊桥连为一体,地下1层,地 上11层,全岩框架结构,暗红色 毛面陶土砖外饰。曾入选“北京九 十年代十大建筑”。
八、崔恺的建筑思想:
?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
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
?
材料之美, 沉醉其中.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文化。史学之远、
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
建筑师——马岩松作品欣赏(12.05)

广州国际生物岛太阳系广场(2005 国际竞赛中标,正在深化设计中) 建筑以开放的姿态漂浮在基地之上, 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了地面原本自然美好的开放空间。对基地内的三个文物建 筑祠堂,观生陈公祠、华帝古庙、陈氏大宗祠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留,更是对古建筑所生存的空间的最大的尊重和继承。
800M----广州双塔西塔设计(2004) 马岩松在2004年设计的广州800米双广州双塔西塔设计,两座楼都高400米,连在 一起就称为800米,可以说是对追求高度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开了一个玩笑。
浮游之岛---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 (美国,纽约 2002年入围作品) 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横的的呢?马岩松的这个计划以其新的城市组织原则表达出我们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 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的质疑。
鱼缸 (2004年北京双年展) 你是人不是鱼?通过这个作品,马岩松表达了建筑最后的对象是空间使用者,即使鱼不会说话。
钢结构核心筒体+外表皮立面 外立面每层扭曲的造型和荷载均由 中心核心筒体承载 同时核心筒体钢柱间隙之间用来布 置电梯井道和各种管井、楼梯间、 卫生间等
案例分析——梦露大楼部分套内结构分析
案例分析——梦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楼施工现场
案例分析——梦露大厦项目背景
2005年底,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 加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40年来的首 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一 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设 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 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 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率领他的MAD事务所 参加了这个竞赛, MAD在加拿大夺标的这个 螺旋形方案,其独特的造型被称为“梦露大 厦”,这是以中国为基地的建筑师第一次在 公开的国际竞赛中赢得设计权,引起海内外 轰动。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马岩松(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浅看马岩松和他的MAD 师承扎哈,亦有库哈斯的传统,在35岁之前就能成名的建筑鬼才小生,疯狂、大胆、不羁,独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一双长着想象力的巨大翅膀。
语不惊人言不休的气势,但他说的有理,研究他建成与未建成的每个作品之后,会发现,在那些前卫的形式背后,有着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很率直的哲学心态。
这种另类作风难免有所争议,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生在外来的成名膨胀之背后,总有着一个清醒的逻辑,能独善其身,能自圆其说,而且还是说得有理。
当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北京胡同里出现巨大的金属泡泡,如同水滴一样的散落,看上去就好像是未来的梦幻世界,面对这样一种超前的想象,不敢说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是一种严谨的秩序,是历史的财富,但是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让过去城市中的细胞逐渐衰退而滥用,必然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才不致让这笔财富失去其价值。
这些看上去来自外太空的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
让历史、自然和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是一种城市理想,是想把北京的古城和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这至少激发了我们跳出一种定势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城市的目标与定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方式上,马岩松说:“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的创造力,它们的核心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例都表明了人们对新技术和新创造的渴望。
我把这种对创新的渴望,理解成一种中国传统。
我从来不会从一种传统形式上寻找答案。
”所以,看MAD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一场革命。
在北京CBD上的浮游之岛、空中之城的未来实践中,就很明显地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质疑,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续,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甚至人工湖等城市功能相混合,以一种水平关系设置,将垂直城市软化并连接起来。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外
室内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 对中轴线这一几 室外 乎是传统生命力的东西,贝聿铭理所当 然的加以利用,事实上这条轴线从入口 处的广场就已开始,穿过入口,通过主 体建筑直通后花园。抽象的曲水流觞正 是后花园之于轴线的点睛之笔。
• 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它的屋顶采用 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 院
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 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 围,朝南一面敝开,既 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 有北方园林的开阔。
• 曲水流觞可以算是整个香山饭 店的精华所在,抽象的曲水仿 佛蜿蜒过千百年的历史聆听今 日钟声。它以一种含蓄的姿态,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符号的提炼体现了设计者 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当代建筑师作品案例分析
------------贝聿铭
人物介绍
• 贝聿铭,美籍华人 建筑师,1983年普 利兹克奖得主,也 是第一位获得普利 兹克奖华人建筑师, 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 让光线来作设计 • 建筑造型和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 作品多以几何化出现
主要设计作品
建筑是大块面的 交接和穿插,深 色的玻璃幕墙和 白色的墙体形成 虚实对比,追求
整体平行感
贝聿铭后期作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着重创造社区意识和社区空间 •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 光与空间的结合 • 代表作 • 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日本美秀美术
馆、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香山饭店
• 香山饭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二十多公里 处的香山公园,并且位于乾隆的香山行 宫静怡园内寝宫中的遗址之上
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 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 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 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建筑立面沿对角线方向分成四个三角形区域,每隔
若干层就切去一个,到44层以上就保留四分之一,至到屋 顶变为三角形,整体建筑为多棱晶体形的独特造型。
该图位于十七楼的 内庭,在其询问台上方 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 塔,营造出实体空间里 的虚空间。
香
建 筑 分 析
港 中 银 大 厦
香港中银 大厦的基 地的基地 四周都有 公路围绕, 需要在高 楼林立的 中环“出 人头地”, 唯有往上 发展地点
基地分析
建筑的四个 立柱构成了复 合结构系统, 不仅可以抵御 强台风,也避 免了在室内使 用竖向支撑。 因此,与同等 尺度的典型建 筑相比,中银 大厦的钢材用 量更少。
• 1974年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 • 1979年 肯尼迪图书馆 波士顿 • 1981年 摩根大楼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 1982年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 1982年 中银大厦 中国香港 • 1985年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 1989年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 • 1990年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德国柏林 • 1995年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北京 • 1996年 美秀美术馆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 2006年 苏州博物馆新馆 中国江苏苏州 • 2004年 中国驻美大使馆 华盛顿特区 • 2006年 澳门科学馆 中国澳门 • 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
有趣的是,巴黎罗 浮宫,贝氏华盛顿艺廊 东厢,都有小金字塔的 造型。其实最早有金字 塔造型的是肯尼迪图书 馆,但该方案因为一些 问题而没有实施。四个 方案的金字塔尺度不一, 但它们的共同点有采光 功能。
巴华黎盛罗浮顿宫艺玻廊璃东金字厢塔
中银大厦
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 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 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 了精致的室外空间,塔楼临街的一层向内缩 进,向公众开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们远 离城市的喧闹。建筑由宽阔的散步道包围, 两侧是凉爽的水景花园,屏蔽了周围的交通 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噪声。
香山饭店的前院
• 按照贝聿铭的 构想,客人先 走过插满五面 红旗的牌楼, 来到铺着灰色 地砖的前庭, 才看到开着传 统八角和梅花 型窗户的的白 色灰泥墙正面。
走进来,能看到 环绕贝聿铭典型 空间架构天窗的 大厅。同时也能 看出贝老的设计 特点---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空间 变化万端。
香山饭店的后花园
几何框线和玻璃构造也 是美术馆的一大亮点
纵览全馆,以三角形为母体 的构图随处可见,三角形钢 架结构的屋顶和上面的仿木 纹铝格栅所形成的光影效果 是贝老先生的一大设计特点。
对于贝聿铭来说, 设计的关键是该结构对 于中国人民和当时作为 英国殖民的香港而言的 象征意义。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 X形具有代表死亡的意 思。因此,贝聿铭选择 了更加柔和的菱形。竹 子是该建筑的设计非常 重要的灵感来源。这座 大型结构的躯干代表着 竹子的生长方式,象征 着希望和中华文明的复 兴。
如果仔细观察中银大厦,就会发现贝 老先生开始出现个人独特的设计风格。
日本美秀美术馆
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
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进美术馆,从而避
免由山路邂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
来了灵感。
-------------------贝聿铭
取 景借
景
出于气候的需 要,日本传统建筑 的坡屋顶形成日本 传统的神社和农舍 的入母屋造,将其 进行抽象化设计, 形成有特色的侧面。
早期的作品
• 有密斯的影子,又不同于密斯 • 以混凝土为主 • 早期代表作 •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
肯尼迪图书馆
• 肯尼迪 图书馆 位于波 士顿港 口,占 地3.8公 顷。
基地分析
由几何图形 的组合,一 个圆台形体, 一个似长方 形,似三角 形的竖体, 一个横长条 体。建筑主 体上有一块 大面积突出 的黑色玻璃 幕墙,镶嵌 在全白建筑 正面上,整 座建筑造型 独特简洁, 反差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