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故事化新闻叙事
叙事弧线: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设计图纸

54学术探讨叙事弧线: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设计图纸黄宏春(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摘要:新闻故事化是新媒介环境下的一种新闻写作趋势,是新时期做好舆论引导,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策略。
叙事弧线是一种叙事技巧,它重构事实,构建话语,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吸引读者。
叙事弧线把故事分为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下降动作/结局这5个环节,为新闻故事化写作提供了构思导图。
通过实例分析,可以证明叙事弧线对新闻故事化写作具有实战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故事;新闻写作;新闻故事化;叙事弧线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54-03叙事弧线是杰克·哈特(Jack Hart)创造的非虚构故事写作结构图。
他认为,由传统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不能直接指导实际的写作,一个故事还需要更多的细节,而“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模式更适合讲述故事,这个模式中关键环节之间的联系,可以加入细节,运用视觉图表的叙事弧线,帮助作者进行故事设计和写作。
关于叙事弧线的研究,有人在中学语文课上用叙事弧线来指导和分析记叙文写作,认为叙事弧线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叙事文的结构能力,它从时间和逻辑两个维度呈现出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将隐含的故事结构可视化、可操作化[1]。
也有人认为叙事弧线的图像化更加直观,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结构,理解结构与主题的关系[2]。
作为一种叙事思路图,叙事弧线更像一张设计图,应该成为新闻记者写作的常用武艺。
一、略谈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写作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而是一种经验的说法,当前的说法大多引用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的说法,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方式,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的故事化,是基于新闻事实一种新闻故事化,对话、描写、场景都要是现实的,而不能虚构。
关于新闻故事化

关于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即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的写作手法,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充满故事性情节性,采用对话、细节描写、场景设置,细微地展现事件细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事件更加丰盈,增强可读性。
新闻故事化成为各大媒介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在新闻界广受认可,这种生动的新闻叙事方式改变了一如既往的单调、僵化、枯燥的方式,在电视新闻领域不足为奇,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等。
具体而言,悬念与冲突是新闻故事的重要元素,新闻故事化注重细节,而一般报道只注重结果,而新闻故事化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心理斗争过程,对事件的起承转合有完整的交代,使得故事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新闻故事化大大加强了受众对新闻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强化细节,突出人物命运,使受众有视听欲望,加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在南方周末记者袁蕾的《你不会懂得我的悲伤——杨丽娟事件观察》里,“杨丽娟一直在强化‘梦’的戏剧感:一次同学给他看了一张海报,她才知道自己‘梦’的人就是刘德华”整篇特稿像在说故事一样,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还刻画了杨丽娟的心里活动,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新闻叙事的视角是新闻故事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有第一人称叙事,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以及第三人称叙事,即通过第三者的叙事角度(通常都为当事人)进行客观描述,通过人物的感受和视听味觉重现新闻事件,如李海鹏的《悲情航班MU5210》里,“安昌荣没看到火,但是看到飞机足足摇晃了六七次之多.......安昌荣开始向十米外的湖边跑,这让他保持了观察飞机的最终命运的最佳视角....刘凤鸣是最早达到现场的人之一,巨大的爆炸声把他家里的玻璃震得嗡嗡直响,他走到二楼的阳台上.....”通过第三人称的直接感受,大量的细节描写,酝酿了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绪,事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不幸影响,使得读者对事件的感受更加直观。
关于重大案件报道新闻故事化叙述探究——以张玉环案为例

90学术探讨关于重大案件报道新闻故事化叙述探究——以张玉环案为例吴小花,顾先玲(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刑事案件报道是法治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因为本身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观察,近年来媒体对案件的报道更加强调煽情化、故事化,但背后的弊端也慢慢凸显。
本文以张玉环案为例,分析其新闻故事化及其弊端,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煽情;舆论失焦;张玉环案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90-02一、引言2020年8月4日,26年前的张玉环案再审宣判无罪。
这个案件在网上持续发酵,并引来大批舆论围观,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笔者发现,从李怀亮案、呼格案、聂树斌案,再到疫情期间的张玉环案,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这些案件的报道过程中。
这些报道煽情、故事化的语言过多,存在一定故事化的叙述逻辑和情感特征。
本文以张玉环案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故事化的报道策略(一)叙事表达: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浏览新闻,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也使媒体更加追求短平快。
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就需要在最短时间将掌握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新闻故事化就在于“新”,它具有趣味性、新鲜性、奇特性等特点,刚好能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对于张玉环案,一开始新闻报道往往聚焦事件的表象,提供单一碎片化的信息,希望在最短时间吸引受众的关注。
但现在的传媒环境,过于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往往会过多消耗受众的注意力,而案件背后的真相以及后续追责往往会被忽略。
(二)叙事框架:人情味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
后来这个概念被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则可以被称为新闻框架或者报道框架。
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

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作者:司熠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5期摘要: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故事化技巧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反映人物事迹,展现人物的价值观念和人格魅力。
在人物报道的策划和编排中,要把握好故事化叙事的度,注重故事化框架的建构、跌宕情节的布置以及捕捉传神的人物细节,创造出真实的、典型的、贴近老百姓的典型。
关键词:人物报道;故事化;细节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报道样式,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通过典型宣传、榜样树立、示范带动,塑造出真实可信、贴近生活的现实人物,传递正能量。
一般人物报道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照本宣读,而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报道人物,强调挖掘素材中的故事情节、细节,塑造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具有独特个性和内心情感的人,故事化的人物报道不在于故事有多花哨,而在于叙事的戏剧效果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强化。
故事化人物报道要拿捏好“故事化”的度,所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悬念和细节都应源自真实材料,避免过度摆拍和重演,以大众视角去写作新闻故事,在故事化报道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构故事化框架故事化报道源自文学故事中的故事化写作,但两者是大相径庭的。
新闻人物的故事化报道的所有信息源自真实材料,指向现实真实;文学创作指向虚拟真实。
央视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舆论平台和大众文化集散地,在典型人物报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有专业的制作团队和最前卫的创作理念。
在故事化人物报道中,央视新闻的报道可以窥见国内新闻人物报道的高质发展。
故事化框架就是建立在人物之外的故事外壳,有宏观的故事化框架,也有微观的框架。
宏观的故事框架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物故事内核的、系列化、归类化的外在故事包装,具有普适性,能够指引观众快速直达人物故事的关键所在。
比如央视新闻在宣传核心价值观方面,策划了“最美”系列人物报道专题,有《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关键词“最美”直指人物故事内在的“真善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浅谈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浅谈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作者:陈泽华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新闻写作的功夫就是“找故事”、“讲故事”。
“讲故事”的手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媒体报道中,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新理念。
本文探讨了故事化新闻叙事方式的特点以及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故事;特点;写作技巧讲故事的新闻一般都很注重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细节,环境的画面等,注意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情境,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一、深入基层找好故事近年来,中宣部一再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三贴近”,要大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深入基层,才能找到好故事。
30年前,新华社采访组深入河南兰考等地前后采访一个月左右时间,然后又两下兰考进行补充采访,掌握了大量素材,而后才写出著名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前任总编辑范敬宜对此进行高度评价:“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
”“故事在民间,新闻在基层”。
事实上,新闻记者只要深入下去,就能淘到“宝贝”。
近年来,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开辟了诸如“新春走基层”“寻找最美村官”等好栏目,推出了大量有现场感、故事性强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强烈共鸣。
2010年6月16日,笔者获得一条新闻线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特警总队一名特警队员在巡逻时,为救落水群众,两次跳进水流湍急的渠中,将落水者救起,自己却身受重伤。
当时,警方提供的信息只有300字,为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笔者几经周折,找到双方当事人,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写出了《凌晨特警跳入和平渠救人》的新闻通讯。
现在,有的记者跟着领导下基层,习惯用惯性思维和程式化方式写作,官话、套话多,群众语言少,稿件平淡无奇,缺乏新意。
体育新闻的故事化及其叙事结构解析

故事或叙事的顺序和风格展现给受众 。叙事作
品讲述 故事 , 即时间序列 中的一系列 事件 , 而新 闻正是讲 述 时 间序 列 事 件 的文 本 。 由此观 之 ,
部媒体之间以及不同企业拥有的外部媒体之间 的竞争加剧 , 致使新 闻开始注意到 自身寓教于
乐 的教 化功 能 , 从而 淡 化 了大众 媒 体报 道 事 实
论, 都是在传达或发 布一个事实。事 实是真实
的 , 客观 上 已经存 在或 发生 的 , 是 不管其 事 件本
[ 收稿 日期 ] 2 1 7—0 0 0—0 8 [ 作者简 介】 周 芬( 9 1 , , 1 8 一) 女 江西新余人 , 湘潭大学文 学与新 闻学院新 闻学专业 20 0 8级硕士 研究生 。研
第 1 9月 O卷第 5期 21 0 0年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 N LO U A ASM DAV C T N L E H IA OLG O R A FH N NM S E I O AI A C N LC LE E O T C
VS1 N. 0 p.2o 10 01 . 5 e 0
派或 文学 流 派对 其 都 有 不 同的 观点 。 但 是 , 一 般 都认 可将 叙事 区分 为故 事 与话语 的二 元上 对 立 的形 式 。 因而 , 事是 具有 故事 性 的。 叙 近些年 来 , 国不 少 新 闻学 和 传 播 学 的学 我 者们认 同新 闻报道是 一 种说 故事 的方 式 。我 国 著 名 新 闻记 者 范 长 江认 为 , 闻就 是 广 大群 众 新
型与小说 型 的界 限。 当 中 , 体育 新 闻 就是 新 闻 叙 事 问题 表征 最 明显 的例 子之 一 。 因此 , 叙 从
[ 关键词 】 体育新 闻; 故事化 ; 叙事结构
浅议新闻故事化叙事的美学特质

即运用具体 、通俗 、立体 的语 言深挖新 闻事实本身所包 含的
生 动 活 泼 的 因 素 , 使 得 新 闻形 象 化 。 比如 在 描 述 新 闻 事件 和
l 故事化叙事手法的形式美
真 实性是新闻 的特 点,新闻必须 实有 其事 ,不 能够进
行 艺 术 虚 构 , 这 很 大 程 度 上 框 定 了媒 体 “ 道 什 么 ” ,在 报 这 种 情 况 下 , 尽 可 能 地 丰 富 新 闻 报 道 的表 达 手 段 去 表 现 新 闻 美 感 就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故 事 化 的 新 闻叙 事 , 在 注 重 新 闻 故 事 内容 的 前提 下 , 更 注 重 如何 去 表 达 故 事 内 容 ,展 示 新
贾 玉 全
( 榆 县 广 播 局 , 吉林 白城 1 7 0 ) 通 2 0 5
摘
要: 众所 周知 , 故事化 的新 闻叙 述方 式 寓文 学表现 手法 于新 闻叙 事 ,在 注重细 节的描 绘 、人 物 的刻 画 、场景 的再
现 、背景 交代 的 同时 ,将新 闻事实转 化 为故事叙述 出来 ,使得新 闻报道形 象生动 ,具有立体 感和厚度 。这 种新 闻表现形
F]赵 2
健. 新闻审美 [] 北京 : M. 新华 出版社, 9 9 19 .
[] 张 言 海 . 闻 的 背 后 [] 合 肥 : 徽 大 学 出版 社 , 0 8 3 新 M. 安 20.
作者简介 :贾玉全 ( 9 1 1 7 一),男 ,吉林通榆籍 ,本科 ,记者 ,研 究方 向为新 闻写作o
或 受 到 感 动 ,说 明它 己 深 入 到 能 触 及 受 众 的 理 性 或 感 性 神 经 的地 步 ,使 其 能够 得 到类 似 的 等 同 于 审 美快 感 的 心理 感 受 。 故 事 化 的 新 闻更 注 重 “ 情 味 ” , “ 人 生动 美 ” ,这 显 然 是 对 新 闻 内容 美 的 感 染 性 的 一 种 追 求 。央 视 《 闻 调 查 》著 新 名 记 者 柴 静 曾说 : “ 的 新 闻 是 有 人 情 味 的 。 ”所 谓 新 闻 的 好 人 情 味 , 就 是 指 新 闻通 过 那 些 能 引 起 人 们 普 遍 兴趣 的 内容 和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和内心 活动 的直接表露 , 这样的语言往往 细节进 行描写 ,这是使 新 闻故 事活灵 活 现, 可触可感 的关键 。 事 中如 果缺乏 细 故
用另一个 学者李希光说
“ 闻学是一 门 新
采集 和讲 述故事 的学 问。 ④ ” 故事化是新 闻的一种叙事方法 , 是新 闻报道的一种手 段。 在我 国 , 闻故事化还 只是小 荷初 露 , 新 而在太平 洋彼 岸 的美 国却 已经演练 得炉
框架 。 冲突框架是媒体广泛采用 的一种戏 剧化手法 。“ 闻是讲 故事的 ,制 造悬念 新 是讲故事 的艺术 。 己 ” 者将新 闻焦点 聚 焦于事件 中的 冲突一面 , 报道 冲突双方或
一
够“ 曲折”的保证 。 这种冲突 , 以是人物 可 与外界的冲突 , 也可 以是来 自人物 内心 的
火纯青了 。 在普 利策接办 《 界报 》 , 早 世 时
冲突。 我们常见的具备冲突性质的新闻事
件有体育 比赛 、 揭露坏人坏事 、 污腐化 、 贪 意识层面的对立 ,局部 与整体 的对立 , 过
美联社 特写新 闻部主任布鲁斯 ・ 德希 尔瓦认为 : 以说 故事 的方式 向人们提 供 “
进行故事化写作 的媒体 , 它因特立 独行 的 故事情 节和 生动活泼 的文风深受 受众喜 爱 , 已经发展成 为华尔街 日报体 。 并 这种 新 闻文体 , 一般在新闻报道开篇讲述一个
的信 息更 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因为这种 方 小故事 , 制造悬念 , 让读者 留有遐想 , 在接 式让人放松 , 人觉得 有趣 。 让 以这 种方 式 下来 的新 闻叙事 中, 记者将遮掩事 实真相 整合过 的新 闻素 材将更加 有效地 吸引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知识(2009.01)·探索与争鸣·
刘墨非
这是伯莎建造的房子:寒酸的小平房,窗帘垂着,一片黑暗。
你在某个地方见过这种房子。
当你还是孩子时,你管它叫幽灵出没的地方,尖叫着跑过去。
这是伯莎建的房子里住着的女人:尿液浸过她的轮椅,沿着浮肿的腿流下去,流进张开的伤口,流过带血的光腿,最后滴在弯翘的木板地上的一个小水坑里。
91岁了,她的蓝眼睛仍然闪着光,她的笑容发出召唤。
她设法举起她松弛的手臂,那么缓慢,手指尖晃着,到这儿来。
她的像麻绳似的头发缠结成一团,她忸怩地摇着头,笑得像个满足的、却有满脸皱纹的婴儿,温柔地请求这个陌生人,“到这儿来,小姐,给伯莎一个吻。
”
看到这样的开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翻开的是一本小说,或者至少是一本故事书.对人物、环境的细腻描述留下重重悬念,让人很想弄清究竟是怎么一会事。
但是,事实上这是1977年普利策地方一般报道奖获奖作品《密尔沃基新闻报》“莎老太太最后的日子”的开篇部分。
与传统的新闻五要素、消息报道写作不同,新闻报道的另一方向:深度报道看起来总与所谓的消息报道格格不入,无论怎样都像是在“讲故事”。
在近年来这种报道样式在中国新闻界中崭露头角,得到了不少的关注。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从消息性报道向深度报道的转型,而中国的滞后,是与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业首先经历了从宣传本位向信息本位的过度,因此,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新闻界的话语是事实性的消息报道。
中国的改革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道路,这点在新闻业中也有体现。
伴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时效上的不断侵蚀,传统的报刊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
为了在市场中立足,中国的平面媒体在时效优势逐渐被新媒体取代的情况下,自觉地走向了深度报道的领域。
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作品来看,为什么深度报道能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我们发现,因为它牵动了人们的共同情感,这些深度报道不仅报道了新闻事件,还给观众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而优秀的新闻报道也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报道新闻,是一种让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的叙事方式。
一、故事化新闻叙事
叙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所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叙事行为。
故事是一种最根本的叙事文本,而讲故事就是一种最根本的叙事形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
新闻与故事,作为两种最普遍的叙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尽管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向受众交待事实,传递新闻信息,讲故事并不是新闻报道的必要职责,但是出色的新闻报道往往离不开精彩的故事,因为故事可以说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最普遍、最通俗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
”故事的魅力能让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这个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新闻信息濒临泛滥的时代,媒体的报道如何从成千上万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供过于求的信息市场拥有受众,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但传统的“倒金字塔”的叙事模式已经不能调动受众的胃口时,故事化新闻叙事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思路。
美国新闻学者齐普•斯甘兰曾邀请许多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对故事化新闻叙事下定义,下面就是他得到的一些答案①:
“一个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包含引人注目的生动细节的故事。
故事化新闻叙事是故事。
他有开头和结尾。
它有高潮和低潮,或者低潮和高潮,或者很多高潮和低潮。
最重要的是它有角色,或者主人翁,一个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人。
…”
故事化新闻叙事必须要讲故事,要讲故事就必须有角色和情节。
它用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的语言等吸引观众,让读者在获得新闻事实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的冲击和震撼。
谈故事化新闻叙事
新闻知识(2009.01)·探索与争鸣·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故事化新闻叙事不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叙事手段和方式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简单而言,一次精彩的故事化新闻报道应该包括生动的人物角色,强烈的戏剧冲突感、一个能够抓住眼球的开头,一个不断吸引读者的中段和一个强有力的结尾。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宣传的味道太浓,没有考虑到国外受众的特点和需要,新闻报道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而在西方国家,深度报道中善于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甚至讲故事的视角也被“冠名”,以小人物的悲欢反映社会变化的写作手法,被称作为“华尔街日报体”。
用故事化新闻叙事模式进行对外新闻报道,就是把强硬的新闻报道模式软化,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事实来实现对外传播的目的,通过突出新闻中的故事性、趣味性,使新闻报道更具有人情味,淡化宣传的色彩,让国外受众更加容易接受。
也让国内的观众更加喜欢看。
二、故事化新闻叙事模式中的人情味特色
新闻学者弗莱德•希伯特认为新闻价值最重要的5种素质是:事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
他认为人情味的因素有: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②。
人情味又分为快乐的人情味和悲伤的人情味。
什么是快乐的人情味呢?就是主要追求软新闻中的娱乐成分,强调新闻的轻松、幽默、有趣等,给读者以快乐的体验。
所谓的悲伤的人情味,主要通过报道灾难新闻或有关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引起读者深深的怜悯之心,同情或悲伤等情感,并引起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关注,激发调动社会舆论的力量,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这种人情味虽然是悲伤的,但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还是以这一篇获奖的“莎老太太最后的日子”为例,老年人问题如今己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发达国家如此。
这一题材当然逃不过敏锐的新闻记者的眼睛。
在美国这个强调个人自由的国度,老年人的境遇自有其特殊的一面。
女记者马戈•休斯顿通过对当地一名九旬老妪晚景的采访报道,向读者揭示了在特定情形下老年人问题的复杂性。
这个名叫伯莎的老太太晚年生活己完全不能自理,却至死不愿离开那个心爱而肮脏不堪的家,以至于老伴苦不堪言,女儿不愿问津,社会工作者无能为力。
终于有一天,老太大同意被送往医院,热心人为此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孰知那竟是伯莎的末日。
这篇文章通过对“伯莎”深入的采访和精细的文字表现,引发社会各界就老年人问题向伦理和法律等等提出的挑战进行思考。
30年来中国新闻业在故事化和人情味新闻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比如2007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张晓14年如一日照顾卧病母亲的感人股市,中国青年报记者,遍访张晓的邻居、同学、母亲,资助他的部队官兵、社区干部、团员青年,以及张晓本人,采访对象多达40多人。
“6月7日,高考第一天。
等儿子张晓为自己穿好衣服,洗完脸,把自个儿挪到床边坐好,曹雪红目送儿子离开,开始“胡思乱想”。
儿子的考试结果怎么样,尚不知晓。
可一旦儿子考上了,“那可怎么办?我不能再让儿子背着我去上学,我不能再成为儿子的累赘。
”
曹雪红越想越自责:我没有尽到一点儿母亲的责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4年。
儿子的童年被我剥夺了,少年时代也被我剥夺了,我不能再剥夺儿子的青年时代!
泪如雨下,曹雪红用完全变形的手艰难地拽过一张卷纸,低头擦拭泪水。
抬起头,曹雪红说出自己的心愿:‘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儿18岁生日,我想为他做最后一件事,在很大的范围内告诉我儿:妈对不起你!’”
这条特写以细腻的人物描写为开端,设置了悬念,故事情节感人。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保证。
对于媒体传播的信息,受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受。
而且,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信息传播的选择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带有明显教化意味的信息有一种强烈的反引导的思维定势,只有当信息被认为是他们自觉需要的时候,信息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就是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契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
在新媒体在报道速度上日益赶超传统媒体的情势下,许多人惊呼“报纸即将消亡”,这多少反映了传统报人对报纸未来的担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讲故事”的新闻报道手法在西方语境中,本身就是当年面对广播、电视异军突起,报纸时效大折后,为了生存报纸所做出的一个调整。
或许在未来的新一轮调整中,“讲故事”这一手法还将继续成为报纸安身立命的法宝。
注 释
① Chip Scanlan, What is Narrative,” Anyway? Part Ⅲ: How We Tell Stories, http://www,pointer,org/content_view.asp?id=50255
② 卡斯柏•约斯特:《新闻学原理》,第26-27页。
(作者单位:北京晨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