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比较
略论中日两国儿童教育差异

略论中日两国儿童教育差异如果接触过日本人的话,大都觉得他们在生活中总是自我克制,办事情也非常谨小慎微。
这些性格并不是在长大后因为阅历的逐渐丰富才养成的,事实上,在他们儿童时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被要求养成具有坚强意志的习惯。
日本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都要由父母或是幼儿园的老师来教习一些家务及手工课程,这不仅是他们升入名牌小学校的考试内容,也是锻炼其耐力、提升其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日本家庭内部的儿童教育中,孩子的母亲经常用“嘲笑”[1]的方式达到其教育目的。
比如在家里,母亲做家务时,总会提醒长大一点的孩子:“你都有三岁了噢,是大人了,可不能什么也不会做呢。
”然后简单地让孩子捡拾一些轻便的东西,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即将长大成人时应有的责任。
这种“嘲笑”的方式让日本人在儿童时期就学会了自我克制,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一辈子谨慎行事。
这也让日本人具备了足以应对艰难生活的坚强意志。
相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前并不能够具备自我克制的意识,这大抵与中国家庭内部学前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让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重心,这使家庭成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与日本家庭不同的是,中国孩子的教育过程并非必须由母亲独自一人来完成,这可以是其祖父母、或是其外祖父母。
于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独生子女接受溺爱式教育提供了一张宽大的温床。
而且,中国儿童教育比较偏重于孩子的知识技能,在道德教育方面缺少关于锻炼意志方面的特殊教育。
日本儿童在九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承担各项道德的规范了,而中国的孩子在九岁时却仍处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甚至当他们中学毕业、大学毕业,都还处于父母抚养的状态,不会做家务,不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归其根本,正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而导致内心脆弱,从而让其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坎坷。
当然,现在有很多家庭也都能意识到过分溺爱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如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中日两国在育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
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篇一《中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点》摘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人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日两国在育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
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
关键词:中国;日本;育儿方式儿童的社会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
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探析中日家庭育儿方式的不同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1.理论回顾自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
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养活动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个人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特性。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论述了日本的育儿方式,认为日本是儿童的天堂,日本社会允许儿童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
自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进行了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了两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中日两国家庭在育儿方式上的不同点,探究其对当代家庭育儿方式的指导意义。
2.中日育儿方式的不同点2.1亲子关系的差异“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日育儿方式的一个显著不同是中国家庭以父子轴关系为轴心,孩子在幼年时代同族中男性成员接触时间相对较多,在日本家庭中母子关系轴较为重要,孩子在幼年时代同母亲接触的时间较长。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父母亲与子女关系一般具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父亲往往是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中国儿童家庭教育与日本韩国美国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000

中国儿童家庭教育与日本韩国美国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000一、中国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一)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家庭教育。
正确且科学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孩子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家庭教育会造就出不一样的孩子。
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孩子性格,道德观,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形成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还关乎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政府也正在努力通过各个方面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激发幼儿的潜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儿童。
(二)家庭环境近代家庭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一个孩子的情况逐渐增多,孩子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爱,不论做错什么事,都会以“还是孩子呢”为借口原谅,以致于孩子过于依赖他人,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亲自动手,严重缺乏独立意也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很多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对待他人没有礼貌,大多数幼儿呈现的都是“小公主”,“小少爷”的状态。
二、日本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一)社会环境日本的幼儿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受世界各地关注。
在日本,大多数妈妈都会选择在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政府对于幼儿家庭教育也大力投资,社区也经常举行亲子活动,幼儿绘画展览等,努力促进幼儿智力,美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环境日本在幼儿家庭教育方面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从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他们独自面对困难的能力,只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大多不会插手,但由于日本的家庭观念的影响,所以孩子与父母以外的亲人相处并不是很多,而且日本男人还过于大男子主义,常与妻子因为琐事争吵不休,到最后行同路人,这无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无法抹去的伤害。
三、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一)共同点(1)智育。
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最关键的幼儿时期,家长也愈发了解了其中的重要性。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许多家长内心的声音。
多方面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也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打下坚良好的基础。
10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胡霞解析

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胡霞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长期进行青少年的国际比较研究,今天就通过中小学生等国际比较的一些数据看 下中日两国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课题。
1父母的期望2014 年实施的日美中韩四国的高中生调查,有一个结果令人注目。
6成以上的中国高中生对父母的期待感到有压力(图1),高于其他三国,而日本的比率仅三成。
再看一下2006年的调查,认为父母对自己期待很大的比率日本只有三成左右,远低于中美韩三国, 中国的高中生回答父母对自己期待很大的比率虽然低于美国和韩国,但认为父母常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比 率高于其他三国,尤其是回答 “母亲常将我和他人比”的比率中国高达6成。
☆ ?高中生生活意识调查 ? 2014年图2父母的期待(☆图2〜图3:?高中生朋友关系与生活意识 ? 2006 年)父亲对我期待很大母亲对我期待很大父亲 常将我和他人比母亲常将我和他人比图3与他人比较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图1父母对我的期待让我感到有压力■元全如止匕I 基本如此 完全不符-J 不太符合 ■日本 —美国 口中国[-韩国■日本 r 美国 口中国 L_韩国2010年的调查发现感到学习压力大的中国高中生高达84% (“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合计,图问其学习压力的原因,如图5,中国最多的是“父母的期望”。
此外来自“同学的竞争”,“自己的期望压力也高出其他三国。
由此可见中国高中生背负的压力之大。
日本高中生中有近7成感到学习压力大,原因最多的是“自己的期望”,回答“父母的期望”比率远小于中美韩。
4),”的苴/、□非常大口比较大☆?高中生学习調査?2010年図5压力原因2)父母对学习和成绩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程度也反映在对学习和成绩的关心上。
2009年的调查问到“父母对你的学习是否关心”图6显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最高,日本父母的关心程度则低于其他三国。
另外2010年的调查也反映出日本的父亲对孩子的成绩关心最低(图7),在日本,传统上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照顾是由母亲承担,图中的数据也表明日本的母亲对成绩的关心程度要高于父亲,但低于中美韩三国。
日本家庭教育政策的考察与分析——基于中日比较的视角

教育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比较教育日本家庭教育政策的考察与分析——基于中日比较的视角黄文贵,周丹,刘雨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年第2期,约13000字家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对家庭概念的理解,涉及人口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概念,家庭教育在日本甚至被视为是全社会的事业。
中日两国对家庭和家庭教育的概念解读或界定的相似之处非常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都把社会性看作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换言之,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下一代更好地适应并改变社会,因此对其目的的讨论最终都归结到一个怎样为社会培养所需之人的应然目标;二是都强调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即家庭教育应贯穿个体的整个人生,并持续施加影响;三是突出了它的主体性与交互性.两国学者都认为儿童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长辈群体的影响,而是在此过程中不断通过互动而创生,同时还通过自我意识的完善去对家庭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两国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如日本关于家庭教育概念的界定大都出现在法律、辞典、文献、官方发言及文件中,而我国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解读多呈现于研究者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官方发布的观点很少。
又如日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更突出地体现在道德与品行上的作用,呈现的是伦理观、自尊心、忍耐力和体谅他人等,也即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与情感形成方面的作用。
而我国则比较突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榜样效应,即较多地从家长的角度提出要求,而对孩子的自然成长就显得比较笼统。
换言之,日本对家庭教育的界定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然层面的效果;我国则更注重应然层面.侧重家庭教育的理性分析。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笔者对日本家庭教育的内涵作以下的界定,即发生在以父母为中心的长辈群体与子女之间、能够促进家庭内部个体以社会标准与要求推动成长的各类生活实践活动,其影响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日本家庭教育的法律与政策1.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家庭中谁应该成为责任主体,在日本并不是由公众舆论决定的,而是在民法中予以了法律层面的确立。
中日家庭育儿观的差异

发 现 问题 分 四步 : 获 得 总 体 印象 ( 重读 、 写梗概 ) 。 列 表 修 改 ,拿 一 张 纸 。左 边 写 这 类 文 章 的基 本 特 征 ( 如叙 事 的基 本 特 征 包 括 故 事 、场 景 与 人 物 、 自传 的 意 义 、 结 构, 右 边 留 空 白 写对 照文 章 后 发 现 的 问题 ) 。 分 析 自 己作 品 的基 本 特 征 ( 写 出 问题 ) 。 研 究 批 评 性 的评 论 ( 尤 其 是 别 人 的评 论 , 一 定 要 保 持
如
( 1 ) 知 识 以扼要概 括 的语句 分散 呈现 在各个 写作 环 节 。 写作 的主要环节有 : 计划 、 构思 、 起草 、 创作、 修 改 。 知 识 可 以 呈 现 在 其 中任 何 一 个 环 节 中 。用 导语 形 式 把 知 识 呈 现 于 计 划 环节 , 起 总说作用 , 提纲挈领 , 可 以 明 确 学 习 核 心 要 素 。 在 范 文 分 析 中 点 出知 识 , 可 以 对 前 面 的 总 说 做 更 具 体 细 致 的 解 说, 有 利 于 学 生 加 深 理 解 。还 可 以 用 小 贴 士 、 链 接 等 形 式 把 知 识 及 其 运 用 过 程 中 的 一 些 细 微 之 处 和 注 意 事 项 在 修 改 环 节 再 次呈现 , 起 到 巩 固效 果 。 当 然 。 用 语 一 定 要 简 明扼 要 , 要 言
中日家庭养育方式育儿观差异引言近日我国人口管理出台新策夫妻双方中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养二胎俗称单独二孩政策
考试 周 刊2 0 1 4 - f - - g 1 8  ̄
中 日 家
庭
育
儿
观
的
差
异
周 琴
浅谈中日家庭教育观念

国家的未来,教育的未来,不仅仅是依赖于国家的教育体 系,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国家之间 互相学习补充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创新意识、情感培 养等等都能找到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距。
一、中国主要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对学习成绩的苛求 现今,大部分家长通过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提高学习 成绩。于是家长们开始盲目地在外报各种辅导班,当最基本 的汉语还没说清楚时却不得不去学英语,中国的传统文化还 没搞清楚又得去弹钢琴,学各种西洋的玩意儿。这种盲目地 报班,既不符合孩子们的成长和认知的规律,又没有注重孩子 们自身的兴趣爱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总是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所以对孩子们提出了过高的 期望和要求,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考上重点学校不惜一切 代价,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出现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孩 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对教育职责的忽略 许多家长以自己的孩子拿了“三好学生”等奖励或者说 成绩在班级中拔得头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智商或者品德。不 仅如此,每当孩子考不到预期及以上分数的时候,则会使用暴 力来解决问题,这就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很多家长由于工 作忙,没有时间去管孩子的作业,因此,就把孩子送到晚托班。 晚托班的老师一个人要检查几个孩子的作业,难免会出现一 些漏查、查错的可能。其实很多时候作业是靠孩子自己的,一 旦错了孩子能自己检查出来,就能更加地加深孩子对知识点 的理解。 二、日本主要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日本家庭教育的注重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能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大部分原 因是日本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不像中国家长那样一味地看 重成绩。日本教育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的优点,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日本家庭通常注重孩子 品德方面的教育,大部分家庭在孩子上学时会给孩子备上手帕 和塑料袋,从小提倡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强调对公共环境的 保护意识,家长也会亲自身示范。不仅仅在家庭中,国家也非 常得重视情感教育。比如,常常会举办一些汇演、科学节等,提 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情感教育。] 他们对于还不明 事理的小孩子采用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调理管
中日家庭德育之比较

社科论i云I N N O V A TI O N N o.50ct.2008巾日家庭德胄之比较李吉生(湖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湖南衡阳421002)I N要】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素来具有重视家庭德育的传统,他们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比较两国家庭德育的特点,借鉴日本家庭德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我国家庭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f关键词】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冲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l A【文章编号】1673—8616(2008)05--0126-03O n M or al C om par i son of t he Fam i l y bet w e en C hi na a nd JapanL I J i--shengA bs t ract:Fam i l y眦i al et h i cs and m or a l edu cat i on i s f i n i nter red part of educat i on.C hi na a nd Ja pa n ha ve al w a ys be e n a I ra-di ti on al m o r al i m por t anc e of t he f am i l y,t hey hav e com m on char act er i s t i cs,t her e ar e als o s i g ni f icant di f f er e nces.C o m par i son of t he t w o f am il i es m o r al ed uca t i on,W e shou l d em ul at e t he SU C C∞g of Ja panes e hou sehol ds m o r al exp er i en ce f or t he i m pr ove m e nt of m o r al educ at i on i n ou r f am i l y w a ys t o r ai s e m o r al pr act i cal a b i l it y i s of gr eat s igni fi c ance.K e y w ords:f am i l y;m ora l edu cat i o n;co m pl L r at i ve st udy自古以来,家庭是中日两国人们的生命活动中心,是人们生命价值的重要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