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第7讲 声的利用(教师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3声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了解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等。
4.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丰富多样: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声音的奇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2.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等。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超声波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噪声控制技术等。
4.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回声定位吗?声音能否用于清洗物体?”激发学生对声音利用的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如声波的产生、传播速度、介质等。
2.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波清洗、声音传递信息等。
3.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利用。
本案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传播和利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案例中融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八年级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声音的利用领域广泛,影响深远。学生对声波测距、声波清洗等实际应用了解有限,对噪声污染的认识也不够深入。教学中应着重讲解这些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认识。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声音相关的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建议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4.关注噪声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3.设想三:实验演示,直观教学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波测距、声波清洗等应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设想四: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分析生活中的噪声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此外,通过讨论声音利用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八年级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利用方式和应用领域。
2.学会使用声波测距、声波清洗、声波医疗等实际应用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体的影响,提高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雷声、电话铃声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课件

第三节、声的利用
1、知道声可以传递能量 2、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 3、了解语音识别技术
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能量
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去了底的矿泉水瓶、橡皮膜、 蜡烛、火柴、橡皮筋
现象: 烛焰跳动了说明声传递了能量
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机
超声波雾化治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产和生 活中,声传递能量的实例还有哪些 呢?
声的利用 2.声可以传递信息
声 呐 探 测 海 底 鱼 群
金属探测仪
联系实际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产和生 活中,声传递信息的实例还有哪些 呢?
语音识别技术
每个人的声音各有特色。但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我 们总能听出来说的哪几个字,这说明每个字的发音,都 有它们各自的特征。计算机程序可以分析出这些特征并 储存起来。当人说话时计算机程序通过接收人的读音, 分析它的主要特征,并与各个字的标准读音特征进行比 对,再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判断出人说的是哪一个字了。 这就是语音识别技术。
内的结石。 (2)实质:利用声波的振动使物体发生振动或运动。
对着手机读某个人的名字,手机就可以判断你呼叫谁 名字,可以自动拨号。
联系实际
提问:同学们,在生产和生活中, 语音识别技术你在哪里还应用过呢?
1. 声能传递信息。 (1)事例:人类通过语言交谈,医生用听诊器和B超等
给病人诊断病情,回声定位,回声测距。 (2)实质:利用声获取信息。 2. 声能传递能量。 (1)事例: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声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3.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特征。
4.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和传播。
2.不同声音的特征和利用。
三、教学难点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2.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录音设备。
3.实验器材:鸣响弦、音叉、音叉支架、共振木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随机的声音录音,让学生认真聆听,然后询问学生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以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声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声的定义,即声是由振动物体引起空气中的声压波的传播,是一种机械波。
•引导学生讨论声的特点,如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声速和频率的关系等。
3. 声的产生和传播(20分钟)•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教师使用鸣响弦演示拉紧和松弛弦使其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介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包括传播的直线性和不受空间障碍的限制。
4. 声音的特征(20分钟)•通过实验和听力训练,让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的特征,如音调、音量和音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音调、音量和音色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归纳。
5. 声音的利用(25分钟)•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声音的放大、传输和录制等。
•根据实际示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声音的利用,如扩音器、电话、录音机等的原理和应用。
6. 小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点和利用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设计几道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特点和利用的理解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声音的实验报告,体现他们对声音产生、传播和利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声音的特点和利用。
2.收集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应用实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3《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声音相关的创新项目,如噪声监测器、智能音响等,并撰写项目报告活中的声音问题,如降低厨房噪声、改善家庭音响效果等,并记录解决过程。
作业要求:
1.同学们要认真完成作业,注重思考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
2.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
2.观察与思考:
(1)在生活中寻找声音传播速度差异的实例,如在不同环境中听到同一声源的声音差异,并简要分析原因。
(2)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同一地点的噪声水平,思考噪声对生活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
(1)设计一个利用回声定位的实验或游戏,并撰写实验报告。
(2)调查生活中声音的利用,如音乐、通信、医学等领域,制作成PPT,进行课堂分享。
3.个性化教学: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4.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分享、课后实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特性,但对声音的传播、应用等方面了解有限。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分析、归纳能力尚需加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的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的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2.了解共振的基本原理;3.了解音箱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4.能够看懂并解析简单的音乐波形。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2.了解共振的基本原理;3.了解音箱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了解共振的基本原理;2.能够看懂并解析简单的音乐波形。
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法;3.探究法;4.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1.PPT;2.教学视频;3.实验装置。
一、导入(5分钟)教师放一段响亮的音乐或声效,让学生听一下,然后让学生讨论这种声音或音乐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及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3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及作用,并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然后,教师进行共振的基本原理、音箱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讲解,通过PPT等形式辅助讲解。
三、实验探究(40分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实验,例如:共振管实验、音箱结构实验等等。
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共振的基本原理,同时了解音箱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四、数据分析(20分钟)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到共振的本质是在产生定常的振动。
五、音乐波形解析(30分钟)教师将一些简单的音乐波形投影到屏幕上,通过讲解和解析音乐波形,让学生了解波形是如何反映声音的特性的。
同时,教师介绍一些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如何制作音乐。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实验、分析和解析等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与评价,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成功之处本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解析等活动,直观地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共振的基本原理、音箱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等知识点。
教学不足之处本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在于,实验的设计过于简单,对于有一定物理基础的学生来说,实验可能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其物理素养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三篇】

【导语】在我们的⽣活、⼯业⽣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
⼩编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字、图⽚、⾳像资料,获得社会⽣活中声的利⽤⽅⾯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进⼀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
教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举例:听天⽓预报,知道天⽓情况;听⽼师讲课,获得知识;碎⽯;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常⼴,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活、⽣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呢? 可见声的利⽤⾮常⼴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 【设计意图】:由学⽣熟悉的现象引⼊,体现⽣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的探究欲望。
⼆、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进⾏以下分类: (⼀)声在⽣活中的应⽤ 【学情预设】:举出⽣活中利⽤声的例⼦。
在⽣活中我们利⽤声⾳获得信息:如听⽼师讲课,⼈与⼈的交流,听⼴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了等等,可见声⾳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超声波加湿器:北⽅⼲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罐中,灌中的⽔会被破碎为许多⼩雾滴,再⽤⼩风扇把雾滴吹⼊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的知识⾯。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对⽐,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声在医疗上的应⽤(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的例⼦。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的利用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教案(人教版)
教材中注意区分了声和声音两个概念。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而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关于声和声音两个概念,教学中教师注意正确使用即可,不必对学生做出要求。
声音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限于篇幅,课文中只介绍了一部分。
本节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的感知或资料查阅中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和工作原理。
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搞利用声音的小发明。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声的利用课前预习1.可以利用声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
2.可以利用声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4.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
5.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知识点一:声可以传递信息。
【例题1】(2019湖南怀化)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调节手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D.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走出教室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C【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
故A正确;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
故B正确;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但声音传播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C错误;D.铃声提醒同学们下课时间到,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故D正确。
知识点二:声可以传递能量。
【例题2】(2019湖北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B.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相同D.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常被用来清洗物体【答案】C【解析】①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噪声;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不同介质对声音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在不同的温度时传播声音的能力也是不同的;③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④声音传播时,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这种特点可以应用在医学上。
A.从物理学角度说,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
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速度既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又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故B正确;C.不同发声体可以发出相同的音调和响度,但由于材质和构造的区别,音色可能是不同的。
故C错误;D.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传递能量,应用超声波清洗物体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
故D正确。
故选:C。
知识点三:声的利用实例。
1.回声的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所形成的声音现象。
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最短距离为17m),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
若小于0.1s,原声和回声则混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
因此比起操场上,在屋子里的说话的声音总是比较响亮。
2.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vt/2)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3.共鸣的概念:发声器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即音调相同),它将因为共振作用而发声,这种声学现象叫作共鸣(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4.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
但许多动物则不然,如蝙蝠可以发出超声,狗狗可以听到超声。
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频率高、反射强(超声雷达,声纳);穿透能力强(B超、金属探测器、探伤);“破碎”能力强(消毒杀菌、加湿器、碎石、除垢、洁牙);生理作用(缩短种子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次声的来源:主要产生于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次声的危害:次声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能量高的次声有很大破坏力,对人有危害。
强次声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破坏倒塌;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功能将遭到破坏,会产生恶心、眩晕、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而危及生命。
次声的应用:根据次声传播距离远,能量损失小的特点,可对各类次声源进行检测,如核爆、海洋温度检测、各类自然灾害等。
【例题3】(2019湖南娄底)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答案】D【解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习题精练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大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B.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D.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答案】C【解析】A.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而且回声过长时,干扰人们的听觉,所以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故A正确;B.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影响到的是声音的音调,振动的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故B正确;C.声波具有能量,超声波频率高,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次声波也是声波,同样具有能量,可以有很大破坏力,如地震时的次声波,故C错误;D.考试时,考生听到广播指令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D正确。
2.(2019河北省)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响度分辨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B.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C.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D.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答案】D【解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3)噪声监测装置可以测量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4)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A.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B.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所以学生不能免受噪声干扰,故C错误;D.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是次声波,由于声可以传递信息,所以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D正确。
3.下图中,主要描述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探测海深 B.敲瓶底火焰摇动 C.回声定位 D.超声波探查【答案】B【解析】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携带了物体的某些信息,可以根据声对物体的某些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声向外传播时实质就是将能量传递出去,所以声波能传递能量.A 是利用回声测距离,C是回声定位,都是声波传递信息的应用,而“B超”是回声定位的应用.B选项中,火焰摇动说明其获得了能量,因此选B.4.(2019•绥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地震、火山爆发只有超声波产生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答案】D【解析】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B.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B错误;C.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5.(2019•邵阳)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答案】B【解析】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蝙蝠的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
6.(2019•宜昌)2019年5月,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3号”即将交付使用。
该船多项指标国际领先,特别是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当船行驶时,水下20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
根据以上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C.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 D.声呐探测是向海底发射电磁波【答案】C【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获取信息的。
A.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杂乱无章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故A错误;B.噪声也是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故B错误;C.由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所以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
故C正确;D.声呐探测是向海底发射超声波。
故D错误。
7.(2019•河南)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答案】D【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D.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答案】D【解析】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A错误;B.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能量,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