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要想破解“用典”之秘、准确赏析其艺术效果,其实不难,从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根据来源,“用典”的典故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事典”就是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故事。
比如浙江卷古诗词鉴赏考查的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文后要求填空:“此诗颔联以 ______ 和 _______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据《史记》记载,屈原被贬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说自己“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以屈原、白居易被贬异乡自况,正是“事典”。
“语典”近似名言引用。
比如湖南卷古诗词鉴赏考查了贺铸的《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文后要求填空:“‘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_____ 句”。
在这里,作者直接化用“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名句,即“语典”。
“用典”包括“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为“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
比如前面说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边》,屈原正直爱国,白居易忧民忧时,作者以被贬异乡的屈原、白居易自况,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仿佛一二,从中表达高洁秉直的信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就是“正用”。
“反用”则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与典故原意是反的。
比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头二句化用了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班超的名言。
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高考古诗文鉴赏意象典故解析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
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课标要求】《课标》指出: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诵读,使学生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其中“疏通字词典故”是作为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古诗词阅读必须掌握的考点。
【考查重点】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由于典故来源的广泛性,不仅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学生对典故有一定的解读能力。
如果考生缺少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就会对诗歌的情感等产生不解甚至误解。
典故的来源:1.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2.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
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
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3.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
“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主要题型】赏析典故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某诗句,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诗中的某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善于把古人语言融化入自己的词中,是该作者词的特点之一,请结合相关词句作简要评析。
(2020高考诗歌鉴赏专题)2020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5咏史怀古诗含解析

专题05 咏史怀古诗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概说1. 咏史怀古诗定义咏史怀古诗,是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咏史怀古诗严格来说应该有“怀古”、“咏史”两个小类:①.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检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读到的见地的诗歌,其长于精辟议论。
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②.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歌,其长于情景交融。
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 咏史怀古诗特点:1)咏史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含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家:魏晋时期:左思唐代:中唐以后诗人居多,尤其以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为代表。
两宋: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
3. 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秦始皇阿房宫)、赤壁(赤壁大战)、新亭(六朝时期建康西南的近郊军垒,为兵家必争之地)、隋堤(古堤名,隋炀帝游江南时观赏用)、马嵬(马嵬哗变)、华清宫(唐玄宗杨玉环)、汴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一部分)、淮水(古代南北方分界线)、乌江亭等;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隋宫、湘妃祠、贾谊故居、武侯祠、昭君墓等;④.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朝、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⑤.景物:明月、江水、断壁残垣、荒草青苔、古墓、落日、悲风等;⑥.其他:后庭花、垂杨、霓裳羽衣等。
4. 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典故咏史怀古诗由历史而兴怀,故其作品中常常涉及历史事件,上面介绍的标志意象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但因其描写对象即为历史,故一般情况下不算用典,但若注释提及则可算,所以做题时需留心注释。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二、诗歌的语言
炼字题答题技巧: 1.点明特征:点出词性或情感色彩(有时需要解释 词的含义); 2.代词入句:把字词意思放入句中进行解释并展开 联想,描述景象。 3.分析意境: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出字 词的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②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描写 a.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被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其更鲜明、突出。 b.正面描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所要描写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5.草: (1)生生不息,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报春信使,用来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4)寄托离别愁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6.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用来寄托离愁别绪,多见于游子思 归,好友相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孤故
帆人
远西
影辞
碧黄
空鹤
尽楼
,,
孤帆远影碧空见花
长三
江月
天下 际扬 流州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
一、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物象(意象)。
人物形象包括: 1.诗人形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主人公形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物象(意象)包括: 1.自然景物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客观事物形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总结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总结意象是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中借助的某一形象,附着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必然会有助于同学们去理解全诗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有点长,可以收藏下来慢慢看,希望会对你们品鉴古诗词有帮助哦~诗歌鉴赏常见意象一、边塞怀古诗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 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 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二、送别诗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 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 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 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代称。
23 、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4 、神器 指 帝 位 、 政权 。 《 老子》 : “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己 。 天 下 神器,不可为也。”
25 、月老 传 说 唐 朝 韦 固 月 夜 里 经 过 宋 城 , 遇 见 一 个 老 人 坐 着 翻 检 书 本 。 韦 固 前往 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 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
2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 月 思 故 国, 表 明亡 国之 君 特 有 的伤 痛 。如 “ 碛 里 征 人 三 十 万 , 一 时 回 首 月
中看。”
3 、柳树 以折 柳表惜 别。汉 代以来,常以折 柳相赠来 寄托依 依惜别 之情, 由此引 发 对 远 方 亲 人的 思 念 之情 以 及 行 旅 之人 的 思 乡之 情 。 如 “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杨 柳岸,晓风残月” 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2 、问鼎 以 问 鼎 比 喻 图 谋 帝 王 权 位 。 《 左 传 ·宣 公 三 年 》 : “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 遂 至 于 雒 , 观 兵 于 周 疆。 定 王 使 王 孙 满 劳 楚 子, 楚 子 问 鼎 之 大 小 轻 重焉 。 ” 三 代 以 九 鼎 为 传 国 宝 ,楚 子 问 鼎 , 有 凯 觎 周 室之 意 。 后 遂 以 问 鼎 比 喻图 谋 帝 王权位。
16 、猿啼 出 现 在 诗 歌 中 常 常 象 征着 一 种 悲 伤 的 感 情 。 杜甫 《 登 高 》 : “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 郦道 元 《 水 经注 ·江 水 》 中 渔 者 歌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 猿 鸣 三 声泪沾裳。” 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各种类型题目的做题技巧,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积累之上。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汇总,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
以蝉象征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如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神器。
指帝位、政权。
如《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1、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15、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死去,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6、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7、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8、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问鼎。
篡夺政权。
春秋时,楚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如《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20、辞第。
为国忘家。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21、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国。
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2、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23、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
《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24、还珠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w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25、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6、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7、巴歌。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28、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
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29、见背。
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
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0、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1、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2、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3、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4、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3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6、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7、执牛耳。
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如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太仓,人名)38、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9、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0、豆蔻。
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