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12.《长恨歌》4-人教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忆《长恨歌·围炉夜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中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2.能够初步欣赏小说“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句分析学习王安忆“纯叙述性语言”和“陌生化语言”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流

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二、作品简介

《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依然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作者认为时代是一个抽象的背景,而背景的日常形态的流水的日子才是亘古丰厚的。

《围炉夜话》前后情节链接

节选前: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被抛进了历史。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

—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

节选后:康明逊识破了王琦瑶”三小姐”的身份.二人在相互试探中成了情人,后来王琦瑶怀孕了,她诬陷说这孩子是萨沙的.萨沙知道后让她去打胎,并为此逃到苏联找姨母去了。

三、结构思维导图

三、赏析

1.赏人物

结合选文分析王琦瑶与严师母的形象。请同学划出文章中的句子。

王琦瑶本是上海典型的弄堂女儿,1957年,历史的大背景似乎无声无息,看不到那种明显的痕迹,而事实上,历史的力量正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着作用。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就正体现在她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它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种琐屑也充分说明了她们对生活依然葆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就是“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也不去管它”。虽然明知时间留不住,却还是要做出努力,让日子有滋有味起来。那也便是“严师母”所无限感慨的——“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这一种挽留的姿势,让人生有了“哀而不伤”的味道,倒也难得。

另一方面,历史的翻转,岁月的流逝,让王琦瑶与严师母们都拥有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不懂为什么要彼此生隙,好都好不过来了。”没有名利之争,也就没有耍心眼、藏心机的必要,在最闲来无事的日子里,和和暖暖地互相安慰着。

2.赏语言

(1)纯叙述性语言风格

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让人感

到满足,作者只要有一个感受或者细节的触动,密集的辞藻便蜂拥而来,有时甚至“语言的空间代替了故事的进度”。

这种叙述不是毫无节制任其漫溢的。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作者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完成了眼花缭乱的细节背后的理性操作,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底。

例句:暮色流进窗户......所有的欲望化为一个相依相偎的需求。

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

(2)陌生化语言的特色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

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

分析:作者通过“掰开揉碎了”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又如“暮色流进窗户”“暮色”与“流”的陌生化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陌生化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化平常为新异,增加了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

如何理解萨沙与严师母的对话?

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这种感叹里含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的见解,这个见解自然有她的身份、经历,她所留恋的时代所赋予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是有些极端化的,但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王琦瑶们(上海)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由此构成了上海稳定而特殊的历史。

总结:见习题册P55

四、板书设计

王安忆《长恨歌·围炉夜话》

语言特色:纯叙述语言风格

陌生化语言

严师母说:吃是做人的里子,穿是做人的面子;里子是做人给自己看,面子是给别人看;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你同意她的看法吗?你如何看待做人的“里子”和“面子”?

观点一:做人一定要重视面子。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某人不惜耗时耗资打官司,只为被告者的一声道歉,这种争“面子”的事,吃点苦头也心甘。由此可见,人这种动物最讲究脸面,有时甚至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断地“奋斗”着,即使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也极力去撑足自己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脸面指向了人的一种道德底线,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平衡。

观点二:做人应以里子为重。

国人历来爱面子,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广为人们称道,但他们却忽略了那个“硬汉”的下场——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这便是做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结局。面子观念太重会禁锢住自己的头脑和手脚,适当的时候放下面子,方为为人处世之上策。

所以,做人不能死要面子,应以里子为重。人活着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

观点三:做人要面子更要里子。

中国人有个特点“讲面子,爱面子”。这是一个优点,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