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发育说课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4.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培养实践能力;
5.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答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6. 设定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1. 设计填空、选择、判断等形式的书面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促进生生互动和知识内化;
3. 安排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特定区域的河流地貌分布,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4.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撰写考察报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 分析作业和测试结果,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 布置一道案例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某个特定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板书顶部,清晰地标明课程标题和副标题;内容区按照教学流程依次展开,包括河流地貌的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总结区位于板书底部,用于归纳总结和强调重点。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它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地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围绕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的内容承接了本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对营造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影响的案例学习;又与本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呈并列关系,是地理必修一中的重要章节,也是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重要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2、河谷的演变过程;3、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因素本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大量的河流地貌,这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探究学习。
2、学习本节内容的不利因素和解决方法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相对直观但亦需要日积月累的作用,学生掌握地貌的演变过程可能有一定难度。
所以在学习中要细致讲解、突出重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河谷的演变过程分析;(2)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结合示意图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2、多媒体动态演示河流地貌的发育,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分析【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等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各环节所需时间】2分钟 2分钟 10分钟 1分钟 【教学过程】侵【承转】奇特美景吸人眼球,大自然是用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它们?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相信学习过后你们会更加喜爱这些地方。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
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在学习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地貌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和必修一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身边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
(2)学生能够解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形成机制。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的河流地貌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学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本教材知识结构、功能特点可知: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其地位主要就是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起到温故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河流地貌,能够使学生掌握有用于生活的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2)能力目标:1、用实验法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2、用实验法、比较法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让学生回归自然、完善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重点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缺乏感性的认识。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重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难点: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二、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
三、学法分析:由于高一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留心观察,或者观察到却并没有做逻辑思考。
对资源和知识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较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较为欠缺。
2.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
3.影响河流地貌发育的因素。
难点:
1.河流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特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2.影响因素的分析,如气候、地形、岩性等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3.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地理现象。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尤其是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案例感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但自主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的框架和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2.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更新板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3.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区分,增强视觉效果;
4.在课后及时整理板书,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河流地貌,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撰写考察报告。
3.设计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河流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为我国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但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
1.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了解;
2.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和解析能力;
3.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河流地貌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教学难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河流地貌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
(2)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短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和壮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河流地貌的欲望。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说课稿: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难点分析:●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学习方法: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 形成侵蚀地貌。
河谷的演变
河谷的形成过程:
a、初期: 沟谷
降水、冰雪融 水汇聚
沟谷流水
下蚀、 溯源侵蚀
沟谷加深和延长 地下水补给 河谷
河流落差大,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积水面积 小,河谷深而窄,横剖面呈 “V”型。
思考:河谷与沟谷 的区别?
b、中期 ——落差变小,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 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 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经过漫 长的过程,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U”型。
思考:凸岸与凹岸相比, 哪里更适合建码头?
探究:为什么河流在凹岸侵蚀,凸 岸堆积?
凹岸
凸岸
a
b
ab
河流在流经弯道的时候,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 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 底层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 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 发生堆积。
(2)过程和方法分析
?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 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 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
成部分。 ?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 岳的形成”相对应 ,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 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 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 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 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关键词:地壳抬升 溪流下切 河流两岸 水流
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张家界市地处我国地势 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自西向东倾斜,落差较 大,再加上降水充沛,溪流发育,随着地壳抬升, 溪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 河流两岸地势陡峻,水流湍急,河谷内多急流险 滩。
读某河道示意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2)教学难点
? ① 河谷发育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 (1)提问导学法教学 ?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
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 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 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 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 (2)多媒体辅助教学 ?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 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 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 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 做一些说明,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 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 ?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
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 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 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 习方法。
教学过程:PPT展示
陈赛赛
金沙江 长江三峡
长江三角洲 武汉长江大桥
课题: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生成员:陈赛赛,梁晨晨,张倩,蓝晨曦 ?指导教师:仲小敏
“城市化进程”教学方法设计
——人教版 地理1
学号:1230080018 主讲人:陈赛赛
一.课标要求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四章地表 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某港务局拟在 A 、 B 两处河段建港 , 请问是选在 A 处还是 B 处好 ?
__A____理由是__因_为___A_处__位__于__河__流_的__凹__岸__,_流__水__的__侵__蚀_作__用__显__著__,_河__床__深____
(2)小岛 D 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 , 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与__北__岸__相__连__为什么 ?因__为__该__河__位__于__北__半__球___,_河__水__在__流__动__过___程_ 中 , __________________受_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的__影__响___, _向__右__偏__转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因__而__南__岸__侵__蚀___, _北__岸__则__泥__沙__堆__积_____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 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 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 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 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四、课程三维目标
? (1)知识和技能目标 ? ① 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变过程; ? ② 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 ③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
?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 件。
? ①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 感
? ② 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 观
五、教学重难点
?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 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 (1)教学重点 ? ① 河谷的演变过程。 ? ② 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 ③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C、成熟期——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 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
了大量泥沙,形成槽型河谷。
河长
给水地
初期 补 下
河
V字型峡谷
侧蚀 中期
出现河湾
堆侧
谷 成熟期 积 蚀 槽型河谷
结合书上78 页的文字与屏 幕上的图片, 推测张家界河 谷的形成。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以瀑布为例:
下蚀:瀑布逐渐形成 溯源侵蚀:使瀑布跌水不断向上游后退 侧蚀:使瀑布展宽
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向河 流源头方向 的侵 蚀
垂直地面的侵蚀
垂直 于两侧河岸 的侵 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 向延伸
使 河床 加 深,河 谷向 纵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