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应用.docx

合集下载

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

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

微创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微创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医生Murice Muller提出 发展: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成为骨科手术的主要方式之一 特点: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应用: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包括关节镜手术、脊柱内固定手术等
微创技术的优势
创伤小:手术切口小对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出血少: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降低输血风险 疼痛轻:手术过程中疼痛感轻术后疼痛感也相对较轻 并发症少:手术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恢复快:手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关节融合术:用于治疗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如先天性关节畸形、创伤性关节损伤等
关节软骨修复术:用于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改善关节功能如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退行性变 等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骨折治疗:微创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加快骨折愈合 关节置换:微创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关节置换成功率 脊柱手术:微创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脊柱手术成功率 骨肿瘤治疗:微创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骨肿瘤治疗成功率
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 领域
章节副标题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范 围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优势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常见手 术类型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发展趋 势
微创技术在关节外科的应用
关节镜手术:用于诊断和治疗关节疾病如关节炎、滑膜炎等
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严重的关节损伤和疾病如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适应症:适用 于关节置换、 脊柱手术、骨 折固定等骨科
手术
禁忌症:不适 合用于骨质疏 松、骨肿瘤、
感染等疾病
优点:创伤小、 恢复快、并发
症少

微创技术治疗创伤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微创技术治疗创伤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骨折,其致伤原因多数为高能量损伤,且伴随程度不一的软组织损伤。

跟骨骨折后跟骨形态异常,还存在跟骨内外翻现象,其治疗难度较大,若治疗不当甚至会诱发功能障碍。

目前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且需在软组织肿胀消退后进行。

传统“L”形外侧切口为跟骨骨折的标准手术入路,尽管术中全层皮瓣掀开、剥离骨膜且术后加压包扎,但因跟骨外侧壁与关节面暴露,术后依旧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切口感染较为常见[1-2]。

为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近年来临床逐渐引进微创理念用以治疗跟骨骨折。

微创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疼痛感较轻、出血量较少及恢复速度较快,且无疤痕或仅遗留细微疤痕,与人们逐渐提升的美学要求相符,且充分体现出新型医疗模式下的人性化理念。

目前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微创切口内固定术已被广泛采用。

本研究旨在比较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术和经跗骨窦微创切口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4月- 2022年4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0例创伤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创伤致单侧跟骨骨折,就诊时间在创伤发生后2周内;②经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Sanders 骨折分型中的II 与III 型;③年龄≥18岁;④临床资【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创伤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 2022年4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0例创伤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Sanders 分型、致伤原因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实施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术,观察组采取经跗骨窦微创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影像学指标、足部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行微创手术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0例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

30例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手术情况
切口长度/cm
和进行描述,
(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
图1 四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的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组织中的TANs不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推测外周血和胃癌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之间可能共同作用于胃癌患者的病理过程,为此,我们开展了NLR联合TANs检测对于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将外周血NLR与胃癌组织TANs检测联合起来,讨论其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发现术前高NLR合并。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比传统手术技术,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微创技术在骨折修复中的应用微创技术在骨折修复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手术钉、骨板和外固定器等。

(一)手术钉手术钉是一种通过钉子将断裂的骨骼碎片固定在一起的方法。

手术钉可以通过创口直接插入骨内,通过高科技的辅助设备来引导操作,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手术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此外,手术钉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手术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短钉断裂、螺纹滑动和钉头翘曲等现象,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和更稳定的固定效果。

(二)骨板骨板是通过将一条金属板放在骨折部位两侧进行钉固定的方法。

骨板可以有效地固定骨折部位,减少骨折碎片的移动,同时也可以维持骨骼稳定性。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骨板固定操作简单,不易出现后效应,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外固定器外固定器是一种通过将钢针或钢板插入骨内,通过紧缩固定器来达到稳定骨折部位的方法。

外固定器具有固定效果好,结构简单等优点,然而,这种方法应用较少,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需要长时间拆除固定器,并可能会出现感染和骨髓炎等并发症。

关节镜手术是通过在关节内插入像头一样的镜子,进行半微创手术,达到观察、诊断和修复的目的。

关节镜手术的优点是切口小,可以减少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创伤。

此外,关节镜手术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关节内部的病变情况,并可以在单次操作中完成多项手术。

(二)关节置换关节置换是一种将受损关节中的病变骨、软骨、滑膜等组织取出,将人工关节替换到损伤部位的方法。

关节置换可以缓解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并可以重建关节的稳定性。

此外,关节置换对于老年人的骨骼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骨植骨是一种通过在骨折部位进行手术,将自身组织或人工植入物置于损伤部位,以达到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形态的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

探讨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

探讨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7-15T14:24:06.9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5期作者:付国军[导读] 探讨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付国军(太平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

方法将方法自2019 年 5月至 2020 年 5月来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骨折患者中,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恢复优良率。

结果所有采用微创手术骨折恢复率良好,并依据Merchant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对照组优15例,良17例,可8例。

优良率74.15%,观察组优31例,良8例,可1例。

优良率98.55%。

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 05)。

结论临床上在实施骨科手术时,可采用微创技术实施辅助治疗,骨折恢复率良好,可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骨科;微创手术;临床研究骨科微创手术是医疗技术不断革新与进步的产物,其优点不仅拥有着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而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恢复快。

由于其诸多优势,目前被多数医师和患者所接受,为了了解骨科微创手术的应用价值,选择了自2019 年 5月至 2020 年 5月,来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现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调取自2019 年 5月至 2020 年 5月来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骨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其中对照组组男性 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1.11±3.2)岁。

在上述患者中,膝关节创伤23例,體关节损伤17例。

对改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手术治疗;观察组男性 21例,女性 19例,平均年龄(41.23±5.1)岁。

微创技术在140例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微创技术在140例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微创技术在140例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微创技术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小手术创伤和组织损伤,通过微小的切口和精密的操作仪器完成手术的一种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微创技术在140例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微创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来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特点。

在骨科创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微创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组织和器官,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康复期,提高治疗效果。

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共收集了140例骨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5例,女性55例,年龄在18岁到65岁之间。

患者的创伤类型包括骨折、韧带撕裂、关节脱位等。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内固定术、关节镜手术、微创成形术等。

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术后并发症较少,康复期也大大缩短。

经过治疗后,140例患者中有13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5例患者的症状缓解不明显。

通过对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显示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骨折愈合良好,关节稳定,软组织恢复良好。

术后患者的康复期明显缩短,可以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包括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期短、外观美观等。

微创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骨科创伤患者,对于一些复杂性骨折和多发骨折的患者,微创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微创技术在手术操作中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费用较高等也是其局限性之一。

五、结语微创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应用微创技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创技术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分析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接受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干预效果

分析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接受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干预效果

分析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接受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临床干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将关节镜微创技术运用于膝关节骨创伤的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20例)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常规切开复位固定,10例),观察组(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10例),分析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畸形、膝关节不稳定性、肌力评分与治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发生膝关节骨创伤时,予以患者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有助于其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膝关节骨创伤;关节镜微创技术;膝关节功能膝关节骨创伤是骨科中常见的病症,可导致关节面压缩、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移位、疼痛、肿胀等,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活动。

常规切开复位固定是以往临床常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采取的措施,对病情的康复有一定作用,但存在切口大、创伤性高等弊端[1-2]。

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发展,关节镜微创疗法逐渐取代常规切开复位固定。

进行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时,不会对患者关节损伤周围的解剖结构造成额外损伤,保证关节部位有良好的血运[3-4]。

鉴于此情况,本文主要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中产生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研究对象: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展开分组。

对照组(n=10)男7例、女3例;年龄:30-50岁,均值:(41.02±2.38)岁;创伤部位:左侧膝关节6例、右侧膝关节4例。

观察组(n=10)男8例、女2例;年龄:31-50岁,均值:(41.14±2.46)岁;创伤部位:左侧膝关节5例、右侧膝关节5例。

入选者均发生关节骨创伤,符合手术治疗的条件,排除凝血功能异常、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患者。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创伤骨科治疗中应用微创技术具有的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 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共计100位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具有一定差别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以平均且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每组患者各为50位。

结果:在治疗中,微创组实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较高,且微创组患者在治疗中,伤口的愈合情况与常规组相比更为优异。

微创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与常规组相比较低。

结论: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应用微创技术能够拥有更为优异的效果,能够促使患者的伤口愈合,尽可能的降低患者在手术中存在的出血量,使换药次数得以减少,在临床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较高,需要进行推广。

关键词:创伤骨科;微创技术;临床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共计100位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把将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以及微创组。

其中,常规组患者共计24位男性患者,共计26位女性患者。

患者的平均年龄区间为25~5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21±4.56岁。

微创组患者共计26位男性,24位女性,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5~5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31±4.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着较高的可比性。

在此次研究中,选取的所有患者为闭合性创伤性骨折患者,对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予以充分的明确,且自愿参加此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此次研究排除手术禁忌症患者,排除心肝肾、肺观器官功能性衰竭患者,排除热性肿瘤患者,排除出现精神疾病以及精神异常的患者。

1.2方法在常规组治疗中,应用常规性的治疗技术。

患者在实际麻醉后,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有效的垫高,对患者手术的区域予以有效的消毒,并且选取患者的三角肌与胸大肌具有的间隙作为手术的入路,对头静脉进行有效的保护,使骨折部位予以有效的暴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应用微创技术可以理解为通过特殊的设备及手术处理模式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特点是切口小,手术精准,对患者损伤比较小,术后伤口愈合较快,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利于其快速恢复,对生活影响较小。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微创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创伤骨科领域,并得到极大发展[1,2]。

本文主要对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20XX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

研究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7.42±6.61)岁;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6.87±6.52)岁。

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其中肩关节创伤23例,髋关节创伤56例,膝关节创伤31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技术治疗,具体如下。

手术开始前先用支架或石膏进行固定制动,根据患者情况4~12d后实施手术。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准备好止血带,于患者患肢外侧作一切口,将内窥镜置入其中,使用动力系统清除影响视线的物质,能清晰观察到内部情况后,对半月板、交叉韧带、软骨等部位损伤和卡压情况进行观察和处理,然后进行骨折复位,需保证整个操作流程为
无菌状态;若患者伤口存在异物需及时使用镊子将其取出;需特别注意引流环节,采用0.25%复方氯霉素地塞米松纱布进行处理。

手术完成后,使用无菌棉垫进行包扎,每隔2d换1次药,直到伤口完全愈合后再停止换药。

由于患者创伤部位及程度不同,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准确的诊断,以便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手术后无疼痛现象,能够正常进行日常生活视为显效;手术后偶有轻微疼痛,但可进行基本活动,不影响正常生活视为有效;手术后伤口经常疼痛,且无法进行基本活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85.82±6.24)min、切口愈合时间(20.31±1.47)d均短于对照组的(118.53±7.62)min、(33.18±1.25)d,术中出血量(171.43±19.61)ml、换药次数(12.26±1.38)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5.27±28.52)ml、(28.43±1.6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的85.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出现2例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与肿胀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3.64%;对照组出现9例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6例、肿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36%。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 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49,P<;0.05)。

3讨论
微创技术主要是应用当代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用电子镜像代替肉眼直视,用细长器械来代替手术刀,力求尽量减少误伤,以最小的切口路径、最少的组织损伤、最大程度保护机体组织完整,完成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与治疗[3-6],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无瘢痕且恢复快等特点,预后效果良好。

微创技术所强调的治疗模式不单是治病,更是治人,目的是达到人性化治疗。

创伤骨科治疗过程中,传统手术方式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对患者进行固定和结构重建,影响骨骼再生,无法满足骨骼生物特性,所以常出现伤口愈合慢、内部固定不牢固等情况,而且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而微创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中,能够减少对肌肉、患处周围组织的损伤,且操作简单便捷,可以达到良好恢复效果[7-10]。

本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优于对照
组的85.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采用微创技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